第一章 作业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79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概述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17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解:(1)发送时延:ts=107/105=100s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2)发送时延ts =103/109=1µs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结论: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
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1-18 假设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为2×108m/s.媒体长度L分别为:(1)10cm(网络接口卡)(2)100m(局域网)(3)100km(城域网)(4)5000km(广域网)试计算出当数据率为1Mb/s和10Gb/s时在以上媒体中正在传播的比特数。
解:(1)传播时延=0.1/(2×108)=5×10-101Mb/s:比特数=5×10-10×1×106=5×10-41Gb/s: 比特数=5×10-10×1×109=5×10-1(2)传播时延=100/(2×108)=5×10-71Mb/s:比特数=5×10-7×1×106=5×10-11Gb/s: 比特数=5×10-7×1×109=5×102(3) 传播时延=100000/(2×108)=5×10-41Mb/s:比特数=5×10-4×1×106=5×1021Gb/s: 比特数=5×10-4×1×109=5×105(4) 传播时延=5000000/(2×108)=2.5×10-21Mb/s:比特数=2.5×10-2×1×106=5×1041Gb/s: 比特数=2.5×10-2×1×109=5×1071-19 长度为100字节的应用层数据交给传输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TCP首部。
第一章核酸化学(一)、问答题:1、某DNA样品含腺嘌呤15.1%(按摩尔碱基计),计算其余碱基的百分含量。
解答:A为15.1%,则T为15.1%,G为34.9%,C为34.9%。
2、DNA双螺旋结构是什么时候,由谁提出来的?试述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特点?稳定DNA双螺旋结构主要作用力是什么?它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解答:1953年,J.Watson和F.Crick 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DNA 结晶的X-衍射图谱和分子模型,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特点①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形成右手双螺旋;②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的主链在外侧,嘌呤碱和嘧啶碱在双螺旋的内侧,碱基平面垂直于中轴,糖环平面平行于中轴;③双螺旋的直径2nm,螺距3.4nm,沿中心轴每上升一周包含10个碱基对,相邻碱基间距0.34nm,之间旋转角度36°;④沿中心轴方向观察,有两条螺形凹槽,大沟(宽1.2nm,深0.85nm)和小沟(宽0.6nm,深0.75nm);⑤两条多核苷酸链之间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两条链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健和碱基堆积力而结合在一起。
意义:第一次提出了遗传信息的贮存方式以及DNA的复制机理,揭开了生物学研究的序幕,为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tRNA的结构有何特点?答:①分子量在25KD左右,由70~90个核苷酸组成,沉降系数在4S左右;②碱基组成中有较多的稀有碱基;③3’一末端是一CCA结构;④5’末端多是PG…也有PC…;⑤呈三叶草形。
包括氨基酸臂,二氢尿嘧啶环、反密码环、额外环,TψC环。
4、DNA和RNA的结构有何异同?答:1、RNA分子中所含的戊糖是核糖,而DNA中的是2’-脱氧核糖。
二者形成的核苷与核苷酸有别。
2.RNA分子中所含的嘧啶碱与DNA分子中有区别。
(U换T)3.天然RNA是以单链的形式存在,DNA分子常以双股螺旋的形式存在。
11.某农田1m深以内土壤质地为壤土,其孔隙率为47%,土壤田间持水量为30%,凋萎系数为9.5%(以上各值皆按占土壤体积的百分数计),土壤容重为1.40g/cm3,地下水面在地面以下7m处,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定为0.8m。
计算土壤计划湿润层中有效含水量的上、下限,并分别用m3/亩,m3/ha 和mm水深三种单位表示有效含水量的计算结果。
解:1亩=666.67m2,1ha=15亩=10000m2上限:Max=666.67×0.8×30%=160.00m3/亩=160×15= 2400m3/ha=240mm下限:Min=666.67×0.8×9.5%=50.67m3/亩=50.67×15= 760.5m3/ha=76.05mm2.某灌区土质为中壤土,经测定其第一单位时间末的土壤入渗速度为1.0mm/min,α=0.5,试求入渗25分钟时的瞬时入渗速度、25分钟的入渗总水量及该时段内的平均入渗速度。
解:由题意得,i1=1.0mm/min,t=25min,α=0.5由考斯加可夫公式得,i25=i1t−α=1×25−α=0.2mm/minI25=i1251−0.5=10mm1−αi=I25=10=0.4mm/min作业2:灌水定额计算经测定某灌区土壤干容重为1.41g/cm3,田间持水量为23%(重量比),冬小麦拔节期计划湿润层为0.6m,土壤水分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假定土壤初始含水率为15%(重量比),试计算初始土壤储水量;是否需要灌溉?其灌水定额为多少?分别用m3/亩,mm和m3/公顷表示。
解:W0=15%×1.41×0.6×1000=126.9mmW max=23%×1.41×0.6×1000=194.58mmW min=70%W max=70%×194.58=136.206mm由于W0<W min,即初始土壤含水量小于土壤水分下限,因此需要灌溉灌水定额:Max=W max−W0=194.58−126.9=67.68mm= 45.12m3/亩=676.8m3/公顷Min=W min−W0=136.206−126.9=9.306mm=6.204m3/亩93.06m3/公顷。
消防安全知识作业答案消防安全知识作业答案第一章消防基础知识一、火灾的定义和特点火灾是指火源的燃烧和蔓延造成破坏和危害的事故现象。
火灾的特点有:明火、高温、烟雾和有害气体等。
二、火灾防控的基本原则火灾防控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防火措施全面、应急救援迅速、综合施策、科学管理和安全教育等。
三、火灾的三要素火灾的三要素是指可燃物、氧气和火源。
只有三个要素同时存在,火灾才会发生。
四、火灾的分类火灾根据燃烧物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实物火灾和化学火灾;根据火源的不同可以分为电器火灾、气体火灾和液体火灾等。
五、火灾的危害火灾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危害,包括烧伤、中毒、窒息、塌方等。
第二章火灾预防常识一、火灾预防措施1.生活中的火灾预防措施:(1)用电安全:合理使用电器,定期检查电线电器;(2)厨房安全:做饭时要注意火源和油烟排放;(3)禁止违规使用明火;(4)禁止随意堆放可燃物。
2.工作中的火灾预防措施:(1)防止火花飞溅:及时清理作业区,防止堆积的杂物沾染油脂;(2)防止电器设备故障:定期维护设备,防止发生短路等故障;(3)加强职工的消防知识培训;(4)建立健全的消防制度。
二、消防设施设备的使用1.灭火器的使用:(1)掌握正确使用灭火器的方法;(2)根据火源类型选择适合的灭火器;(3)使用时要站在上风方向,迅速有效灭火。
2.消防栓的使用:(1)了解消防栓的位置和使用方法;(2)使用时要确保水压足够,正确使用喷头。
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使用:(1)了解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2)定期检查系统的运行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4.疏散通道和防烟门的使用:(1)掌握疏散通道的位置和使用方法;(2)了解防烟门的使用方法。
三、火灾逃生自救常识1.了解建筑物的逃生通道和位置;2.发现火灾时要立即向安全出口疏散;3.逃生时要低姿态,尽量避免吸入烟雾;4.如果无法逃生,要及时报警并寻找避险地点。
第三章灭火常识一、常见灭火器材和灭火方法1.灭火器材包括:灭火器、水源、沙土、灭火器具等。
国开《管理学基础》章节自测题作业答案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目1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最具有规范性、技术性的职能是()。
A.控制题目2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强调的是()。
A.管理的实践性题目3“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C.西蒙题目4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的角色。
A.精神领袖题目5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A.目标、部门和关系二、多项选择题目6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比如()。
管理具有二重性,管理具有科学性,管理具有艺术性题目7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十种角色,这些角色被分为()。
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制定角色题目8根据管理二重性的原理,与自然属性相联系的是()。
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题目9管理者在行使各种管理职能、扮演三类管理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技能:如()。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题目10下列选项中,()属于管理者所扮演的决策角色。
企业家角色,干扰应对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三、判断正误题目11一般来说,组织规模越大,管理者必须应对的环境因素的数量越多。
()对题目12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对题目13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就是预测,它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错题目14处于不同管理层次上管理者,其履行的管理职能也是不同的。
()错题目15从教材给“管理”所下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的各种资源。
()错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目1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是最早研究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经学家。
正确答案是:亚当•斯密题目2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
正确答案是:军队题目3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
正确答案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题目4企业流程再造强调()的理念。
正确答案是:顾客为导向和服务至上题目5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假设,认为人是()。
第一章练习与答案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
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答案提示:小国。
9*.为什么说两个部门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会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向外凸?答案提示:第二章答案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练习题1-1 说明题 1-1 图( a)、( b)中:( 1)u、i的参照方向能否关系?(2)ui乘积表示什么功率?( 3)假如在图( a)中u>0、i <0;图( b)中u>0、i >0,元件实质发出仍是汲取功率?元件元件i i+u+u( a)( b)题1-1图1-4 在指定的电压u 和电流 i 的参照方向下,写出题1-4图所示各元件的u 和 i的拘束方程(即 VCR)。
10k10i 10Vi i+++u+u u ( a)( b)( c)i 5V+i10mA i10mA+u+u+u( d)( e)( f )题1-4图1-5试求题1-5图中各电路中电压源、电流源及电阻的功率(须说明是汲取仍是发出)。
52A++15V515V 2A( a)(b)题1-5图1-16电路如题1-16 图所示,试求每个元件发出或汲取的功率。
2I12+++U2U2V(a)题 1-16 图+515V2A( c)A2I11I 2(b)1-20试求题1-20图所示电路中控制量u1及电压 u。
1k10k++++u1u10u12V题 1-20 图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练习题2-1电路如题2-1和电流 i 2、 i图所示,已知3:(1)R3=8ku S=100V,R1=2k,R2=8k。
试求以下 3 种状况下的电压;( 2)R3=(R3处开路);(3)R3=0(R3处短路)。
u2R1i2+i3+R2u2R3 u S题2-1 图2-5 用△— Y 等效变换法求题2-5 图中 a、b 端的等效电阻:(1)将结点①、②、③之间的三个 9 电阻组成的△形变换为 Y 形;(2)将结点①、③、④与作为内部公共结点的②之间的三个 9 电阻组成的 Y 形变换为△形。
①a999②③99b④题 2-52-11利用电源的等效变换,求题2-11 图所示电路的电流i 。
1A4424i+++1010 10V4V6V题 2-11 图2-13 题 2-13图所示电路中R1 R3 R4, R22R1,CCVS的电压u c4R1i1,利用电源的等效变换求电压u10。
第一章《软件工程概述》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软件软件是计算机程序以及开发、使用和维护程序所需要的所有文档。
软件是包括程序、数据及其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
2.软件危机软件生产的进度、数量、质量、成本满足不了社会对软件的需求量和希望的现象,称为“软件危机”。
软件工程IEEE[IEE93]:软件工程是将系统的、规范的、可度量的工程化方法应用于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全过程及上述方法的研究。
4.软件生存周期软件生存周期是指一个软件从提出开发要求开始直到不再使用(报废)为止的整个时期。
5.软件过程模型软件过程指为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工作步骤。
过程还规定了运用的方法的顺序、应该交付的文档资料、为保证软件质量和协调变化所需要采取的管理措施、任务完成的标志等。
软件过程模型也叫软件生存期模型、软件工程范型,是软件过程的一种抽象表示。
二、填空题1、在信息处理和计算机领域内,一般认为软件是程序、数据和文档的集合。
2、软件生产的发展经历了程序设计时代、程序系统时代和软件工程时代,各时代的生产方式分别是个体、作方式和工程化。
3、软件生存周期的8个阶段分别是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与模块测试、综合测试、维护。
4、软件工程是利用工程化的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开发、维护和管理软件的一门学科。
5、描述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种活动如何执行的模型称为软件过程模型。
6、瀑布模型不适应需求可变的软件开发,只有到最后才能见到整个软件系统。
7、软件产品的生产主要是研制,软件产品的成本主要体现在人力成本上。
8、软件工程面临的问题有软件费用、可靠性、可维护性、生产率。
三、单项选择题1、软件文档是( C )。
A.程序B.工具C.文书和资料D.数据2、软件是一种( B )性工业产品A.理论B.知识(或逻辑)C.消耗D.体力3、与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研究不同,软件工程是一门( B )的学科。
A.理论性 B.工程性 C.原理性 D.心理性4、软件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的性质不同,软件工程着重于( B )A.理论研究 B.建造软件系统 C.原理探讨 D.原理的理论5、软件工程学科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C )。
第一章作业及答案
1、某计算机有四类指令,每类指令有不同的CPI,如下表所示:
指令类 A B C D
CPI 1 2 2 3
现用两个不同的编译器对同一个源程序进行编译,得到关于程序代码量的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指令数(×109)
A B C D
编译器1 5 1 1 1
编译器2 10 1 1 0
假设机器的时钟频率为500MHz,求两种编译器生成的可执行程序的执行时间和MIPS,并对计算结果进行讨论。
解:
1)编译器1
执行程序的时钟周期数=((5⨯1)+(1⨯2)+(1⨯2)+(1⨯3))⨯109=12⨯109
时钟周期=1/f=2⨯10-9(s)
程序执行时间=24(s)
每秒可执行指令:(5+1+1+1)⨯109/24≈333.3(MIPS)
2)编译器2
执行程序的时钟周期数=((10⨯1)+(1⨯2)+(1⨯2)+(0⨯3))⨯109=14⨯109
程序执行时间=28(s)
每秒执行指令:(10+1+1)⨯109/28≈428.6(MIPS)
讨论:对于同一源程序,采用不同编译器进行编译,CPU的执行时间不同,并且程序执行时间短的其MIPS大。
同一台计算机的MIPS随程序而变化,则用MIPS衡量系统处理能力不够精确。
2、字ABCD(H)存放在地址为0A002(H)的存储单元中,如何存放,是对准字还是非对准字?双字F0237614(H)存放在地址为0A002(H)的存储单元中,如何存放,是对准双字还是非对准双字?
解:
X86采用小端存储模式:低字节放低地址,高字节放高地址。
字ABCDH在内存中存放如下:
0A002:CD
0A003:AB
由于该字的首地址能够被2整除,因此是对准字。
双字F0237614H在内存中存放如下:
0A002:14
0A003:76
0A004:23
0A005:F0
由于该双字首地址不能被4整除,因此是非对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