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4
课题17: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标要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考向瞭望】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判断与应用。
【知识梳理】一、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被动运输:1、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 2、O 2、甘油、乙醇等。
2、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二)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如细胞吸收K +、Na +、Ca 2+、氨基酸等。
(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明生物膜结构特征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四)大分子物质以胞吞和胞吐方式进出细胞,这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但不属于跨膜运输。
二、三种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图例比较三、主动运输的意义:在细胞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主动运输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使细胞能主动地从外界吸收被选择的物质,供生命活动利用。
同样,细胞也能利用主动运输把新陈代谢产物排出细胞外。
总之,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摄取、积累物质以及不断排出代谢废物,从而维持细胞组成成分的动态稳定,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影响跨膜运输的因素(一)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
(二)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1、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
2、细胞膜上运载物质的载体数量。
(三)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1、载体:是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
(1)载体具有特异性,不同物质的载体不同,不同生物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目也不同。
(2)载体具有饱和现象,当细胞膜上的载体全部参与物质的运输时,细胞吸收该载体运载的物质的速度不再随物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2、能量:凡能影响细胞内产生能量的因素,都能影响主动运输,如氧气浓度、温度等。
(四)影响物质运输速度的曲线分析1、物质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运输速率的影响曲线:(1)自由扩散的运输方向是由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其动力是两侧溶液的浓度差,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物质浓度的增大,其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成正比。
(2)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载体协助,在物质浓度较低时,随物质浓度的增大,运输速率也逐渐增大,到达一定物质浓度时,由于受膜上载体数量的限制,运输速率不再随浓度增大而增大。
第三章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总课时2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书本先介绍了扩散与渗透,这是物理现象。
运用到生物体内,就有红细胞吸水失水,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随后介绍了被动转运、主动转运以及胞吞胞吐。
这些内容联系了前一章所学的细胞膜的结构特性与功能特性。
而主动转运所需能量又与前一节细胞与能量相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章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特性与功能特性,有助于其学习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学习儿种物质出入细胞方式后对于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有了进一步理性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解释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红细胞失水缩水原因;说明渗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描述细胞胞吞胞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一获取信息一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通过举例来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探求新知。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树立实事求是额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出去细胞的儿种方式难点:区分物质出入细胞的各种方式的异同四、教学资源与策略自制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主要通过直观教学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掌握本节内容。
五、教学过程【讲述】物质由浓度咼的一侧转运至浓度较低的一侧。
成为被动转运。
如氧气、甘油、二氧化碳、胆固醇等小分子跨过膜扩散。
而有的小分子或者离子不溶于质膜的脂双层中或者体积太大,需要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观察PPT上动态蛋白。
这种需要载体蛋白,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扩散叫异化扩图散。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异化扩散。
【补充讲解】扩散与异化扩散中,运输速率与浓度差的线性关系。
浓度差载体蛋白分子与被转运的分子或离子结构而改变形状,运送至膜另一端后释放分子或者离子,载体蛋白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分析、讨论发散思维三、主动转【提问】植物根部为什么能在土壤中吸收浓度比细胞中低的离子?海鱼的鲍能把体内的盐从盐浓度较低的体液中排到盐浓度较高的海水中?【讲述】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成主动运输速率阅读、分析、讨论、回答。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被动运输:物质进入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①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入细胞,叫自由扩散。
②协助扩散:进入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
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比较不消耗H不消耗2、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通式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无机盐、糖、【习题一】下列关于物质进出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可通过无氧呼吸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B.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是指小分子物质全都能通过而大分子物质都不能通过C.红细胞中能贮存大量氧气分子,故氧气分子进入红细胞为主动运输D.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钾离子如图为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向膜内转运,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④由膜内向膜外转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属于主动运输。
据此作答。
【解答】解:A、物质通过方式①进入细胞是自由扩散,自由扩散也可体现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并非所有的小分子微粒都可以自由扩散方式出入细胞膜,A错误;B、神经元产生兴奋的生理基础是K+外流,A错误;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B正确;D、大分子运输是胞吞或胞吐,④是主动运输,D错误。
故选:C。
【习题三】正常人体血浆中K+浓度低于红细胞内K+浓度,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从02浓度高的血浆流入02浓度低的血浆,在其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氧气浓度变化对其吸收K+和葡萄糖速率变化的影响分别是()A.吸收K+的速率不变,吸收葡萄糖的速率不变B.吸收K+的速率降低,吸收葡萄糖的速率降低C.吸收K+的速率升高,吸收葡萄糖的速率升髙D.吸收K+的速率降低,吸收葡萄糖的速率升高【分析】红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氧气等气体分子的跨膜运输是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进行,不需要载体和能量,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知识清单】考点1: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 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1)有一层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2、 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1)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2)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3)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成熟植物细胞为例)1、结构(1)细胞壁:全透性。
细胞膜(2)原生质层细胞质 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半透膜液泡膜2、条件: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3、验证(1)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植物细胞就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2)将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放入清水中,此时细胞的浓度高于外界清水,植物细胞就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考点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2、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易混易错】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结构:(1)、细胞壁:全透性。
(2)、原生质层: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半透膜)2、发生渗透平衡只意味着半透膜两侧水分移动达到平衡状态,既不可以看作没有水分子移动也不可看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
3、胞吞胞吐不是跨膜运输。
胞吞胞吐是借助于膜的融合完成的,与膜的流动性有关,是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消耗能量。
4、物质进出细胞核并非都通过核孔,核孔是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是通过跨膜运输实现的,不通过核孔。
【知识拓展】1、穿膜层数的计算问题常涉及的知识点(1)常涉及到的细胞结构的膜的层数:线粒体和叶绿体均为2层膜,液泡、细胞膜均为1层膜、核糖体、核膜上的核孔均为0层膜等。
(2)常涉及到结构和细胞:红细胞;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小肠粘膜上皮、肾小囊壁、肾小管壁细胞等均为单层上皮细胞,物质在穿越这些细胞时均穿越了两层细胞膜。
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
第三章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
生科122 2012210589 徐亦芝
一、教学理念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学习,力图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这种理念,在开展此次教学中,我将采用探究研讨型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出入细胞的几种重要方式,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与能量的基础上展开的更为深入的探究性学习,本节内容知识量较大,相对比较重要。
本节课对于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重要的意义。
并且,在教材中展示一些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模拟图,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起点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比较了解,为本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加之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溶解、植物脱水现象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从认知技能上看,高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地分析问题的逻辑推理、类比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求知欲较强,但对问题现象地探究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达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解释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2)说明红细胞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3)说明渗透、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4)描述细胞胞吞、胞吐的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分析常见的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2)能利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洋葱表皮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活动中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比较;质壁分离的剖析。
难点:区分物质出入细胞的各种方式的异同。
六、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研讨法辅之以多媒体展示法开展教学活动。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动画视频。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情境导入
扩散的定义及实际例子
渗透的定义和条件探究【创设情景】硫酸铜在水中的扩散。
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举例】把一些糖放入一杯水中,不需搅拌,几
小时后,整杯水都会变甜,这是糖分子在水中不
断运动的结果,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动。
扩散的结果使该分子分布均匀,达到动态平衡。
【引导】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为了得到氧气
和营养物质,同时排除各种代谢废物,细胞不断
的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那么控制物质进出
的结构是什么?
所以说质膜是一层选择透性膜。
在细胞中,也有
着扩散现象。
【设疑】青菜在清水中会干挺,在盐水中会干瘪,
为什么?
引出影响渗透的第一个因素是浓度差。
【探究活动】多媒体展示渗透装置:倒置的漏斗,
开口用选择透性膜包被,漏斗里是蔗糖溶液,烧
杯中是水。
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提问】
1、漏斗的液面为什么上升?
2、漏斗中水分子与烧杯中的水分子还运动吗?速
率如何?
3、烧杯中有蔗糖分子吗?为什么?
【讲述】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
水分子从数量较多的一侧扩散到数量较少的一
侧。
在溶液中,水分子作为溶剂,水分子的扩散方向
学生阅读教材
内容。
学生思考、回
答:质膜
学生回答:浓
度差异
学生思考回
答。
课堂的引
入是由学
生自己完
成,教师仅
起到组织
和引导的
作用,体现
学生在学
习中的主
体地位,激
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联系实际
生活,加深
理解、强化
记忆。
培养学生
的逻辑分
析能力。
合作交流
植物细胞的渗透、质壁分离应该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
【探究活动】多媒体展示红细胞涨破、皱缩实验
红细胞内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红细胞吸水涨
破。
红细胞内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红细胞失水皱
缩。
红细胞内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红细胞不变,保
持动态平衡。
分析实验现象?
【探究活动】动画展示成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
其复原现象实验
介绍成熟植物细胞的特点:有大液泡,原生质层
伸缩性强,细胞壁几乎不伸缩。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30%蔗糖溶液),细
胞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即质壁分离现
象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清水),细胞吸水,
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重新闭合,即质壁分离复原。
【提问】
1、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2、扩散上述与渗透作用发生现象中的共性是什
么?
【提问】
1、被动运输的特点?
2、被动运输的类型?
【导入】海带中碘的含量高于海水中的碘含量,
但是海带照样从海水中吸收碘,由低浓度一侧向
高浓度一侧运输。
【提问】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
【讲述】主动转运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
质的方式。
【讲述】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都是小分子物质或
水分子进入红
细胞;水分子
从细胞中出
来;水分子进
出平衡。
观看动画,理
解质壁分离及
复原。
1.条件是选择
透性膜和浓度
差。
2.物质总
是由其浓度较
高的一侧向浓
度较低一侧转
运,叫被动运
输。
1.高浓度到低
浓度
2.自由扩散:
不消耗能量,
不需要载体蛋
白;
易化扩散:不
消耗能量,需
要载体蛋白。
学生思考答:
主动转运的方
向是从低浓度
向高浓度转
运,所以要消
耗能量,需要
载体蛋白。
步步设疑,
层层深入,
启发学生
带着问题
去思考、去
观察。
总结归纳检测评价离子直接穿膜的方式。
但当白细胞(变形虫)遇
到病原体(有机物)时,白细胞是如何将病原体
吞噬进细胞内的呢?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
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指导归纳】列表归纳总结各种运输方式的特
点、实际例子。
【随堂练习】
学生列表归纳
学生思考回答
提高比较、
归纳能力。
回顾本节
课知识点。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一、扩散: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二、渗透: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
1、红细胞涨破、皱缩实验
2、成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现象的实验
三、被动转运
方向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否否
易化扩散高浓度—低浓度是否
主动转运低浓度—高浓度是是
胞吞和胞吐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