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特殊文言句式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十二讲翻译(二)句式与词语复习目标1.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和若干种固定句式。
2. 熟练掌握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
问题纵览1. 不能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准确译出。
2. 不能灵活处理古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二轮对策对策一掌握各类特殊句式的特点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含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等),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在翻译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这些标志,严格按照现代汉语规范来翻译。
【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与薛寿鱼书①袁牧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
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
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子之大夫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
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
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
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
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
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
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
今天下医绝矣,唯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⑥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⑦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文言句式一、判断句(一)句式特点:(1)……者,……也(2)……,……者也(3)……,……也;(4)……者,……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4、莲,花之君子者也。
5、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6、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7、粟者,民之所种。
8、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示判断。
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二)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⑶问今是何世。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三)用副词“乃”“则”“即”“皆”表判断。
(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梁父即楚将项燕。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四)句式特点:没有词语标志,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可以转化为“……者,……也”句式。
1、荀卿,赵人。
2、秦,虎狼之国。
3、刘备天下枭雄。
4、此人力士。
(五)句式特点:用“非”等词语表示否定性判断。
1、予本非文人画士。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5、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二、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
①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重为乡党所笑。
3、用“见”“见……于……”表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信而见疑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介词“被”表被动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①戍卒叫,函谷举。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孙权劝学》1.文学常识《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仕途。
亦作当权。
3.词类活用蒙辞以军中多务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4.一词多义以:蒙辞以军中多务。
(介词,用)自以为大有所益。
(认为)当:但当涉猎。
(应当)当涂掌事。
(掌管)见:见往事耳。
(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认清)5.古今异义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及鲁肃过寻阳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古义:粗略的阅读今义:捕捉猎物见往事耳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古义:从事。
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6.特殊句式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
(介词结构后置)反问句卿言多务,孰若孤?即: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木兰诗》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诗》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2.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火”通“伙”,伙伴。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4.体会《论语》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2.教学难点:(1)体会《论语》中蕴含的修身和为学之道,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理解《论语》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他就是孔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十二章。
2.展示孔子的图片和相关介绍,让学生对孔子有初步的了解。
二、文学常识介绍1.孔子简介孔子(前 551 - 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 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2.《论语》简介“论语” 的“论” 读“lún”,是“编撰” 的意思;“语”,是“对话” 的意思。
所以,《论语》就是编撰的一部对话集。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二十篇。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 与“五经” 的合称。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展示以下词语,让学生朗读:学而时习之(xué ér shí xí zhī)不亦说乎(bù yì yuè hū)人不知而不愠(rén bù zhī ér bù yùn)吾日三省吾身(wú rì sān xǐng wú shēn)传不习乎(chuán bù xí hū)吾十有五(wú shí yǒu wǔ)温故而知新(wēn gù ér zhī xīn)学而不思则罔(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思而不学则殆(sī ér bù xué zé dài)一箪食(yī dān shí)一瓢饮(yī piáo yǐn)在陋巷(zài lòu xiàng)人不堪其忧(rén bù kān qí yōu)知之者不如好之者(zhī zhī zhě bù rú hào zhī zhě)好之者不如乐之者(hào zhī zhě bù rú lè zhī zhě)饭疏食(fàn shū shí)曲肱而枕之(qū gōng ér zhěn zhī)三人行(sān rén xíng)逝者如斯夫(shì zhě rú sī fū)不舍昼夜(bù shě zhòu yè)三军可夺帅也(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 yě)匹夫不可夺志也(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 yě)博学而笃志(bó xué ér dǔ zhì)四、理解文意1.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重点)2.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难点)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素养)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修身、为学之道。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并能联系自身实际,得到启示。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书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1.孔子(前551 - 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3.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三)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全书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关讨论。
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记录的古籍,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2.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第十二讲掌握文言文的翻译及文言句式的技巧姓名:一、技法详讲文言文的翻译,一直是学生们普遍的弱点:这些是学生应当理解和灵活掌握的“软知识”。
所谓“软知识”主要是些理解性知识。
有的偏重于背诵记忆,如释词、译词。
这类题目关键靠平时积累,同时也要找到些规律,熟悉常见用法,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比如“反”同“返”,“惠”同“慧”,“妻子”指“妻子、子女”,“可以”常解释为“可以凭借(用)”等。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对考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
在翻译句子时,首先应重点理解文中的名句或点明题旨中心的句子,这些必须准确无误地解释翻译出来,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句式,也常常是翻译的重点。
翻译句子时应把握这样几个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一些省略句、倒装句在翻译时要把句子成分补充完整,把语序调整清楚。
尤其是省略主语、宾语的情况,在文言文中最为常见,此时要注意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一般来讲,翻译句子时,往往重点考察几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能否一一落实就是考试评分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一定要准确无误的翻译。
直译往往比较生硬,但直译才能显示学生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因此要尽量采用直译的方式,实在无法直译了,方可意译,诗歌的翻译一般用意译的方式居多。
至于新增的课外文言阅读,学生大可不必多虑,文言文学习,其实质是“工夫在课内,题目在课外”,课外语段所涉及的词汇、语法,大多是教材中常见的“老朋友”,只是换了语境而已。
部分没有见过的难字、难词,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文言能力领悟出来,不会有太生僻的题目。
因此,要做好课外文言语段,办法只有一个: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宽一点课外文言阅读,到时自然便可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了。
在翻译时应注意:补出省略成分,保持完整意思;把握句式特点,译出原文语气;重视实词虚词,译好关键词语;注意修辞手法,译好借代、互文;正确切分停顿,译好单音节词。
第十二讲特殊文言句式逐点突破——掌握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的翻译文言语句翻译的重点一般有四个:重要实词、重要虚词、句式和大意。
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前面已经讲到这里重点强调文言句式和特殊用法的翻译。
新课标《考试说明》规定的“与现代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①用判断词“是”(或否定判断词“非”)直接判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②用其他判断词表判断。
这些词有“乃”“即”“则”“皆”“诚”“为”等。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非死则徙耳。
(《捕蛇者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③采用“……者也”方式的判断。
又有“……者也”“……者也”的变式。
廉颇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天下者高祖天下。
(《高祖本纪》)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④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又叫“无标识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触类旁通]尝试翻译下面的语句看看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①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
(2014·高考福建卷)译文:句式特点:②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2014·高考北京卷)译文:句式特点:③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2014·高考四川卷)译文:句式特点:③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2014·高考天津卷)译文:句式特点:⑤“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2013·高考辽宁卷)译文:句式特点:⑤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2013·高考江西卷)译文:句式特点:⑥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2013·高考重庆卷)译文:句式特点:2.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①直接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②用“见”“……见……于”“于”表被动。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吾不能举十万之地受制于(《赤壁之战》)③“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③无标识被动。
如:兵败地削客死于秦。
(《屈原列传》)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触类旁通]尝试翻译下面的语句①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2014·高考江苏卷)译文:句式特点:②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2014·高考四川卷)译文:句式特点:③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2013·高考重庆卷)译文:句式特点:3.倒装句(1)主谓倒装有时为了强调谓语,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的结构现象。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句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通常分为五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③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吞舟是漏。
(《南史·陈庆之传》)④唯……是……”句。
如: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⑤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触类旁通]尝试翻译下面的语句看看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①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2014·高考重庆卷)译文:句式特点:②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2013·高考山东卷)译文:句式特点:③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2012·高考四川卷)译文:句式特点:(3)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或突出,放到了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叫作“定语后置”。
①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字标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②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
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集序》)④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⑤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铸以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触类旁通]尝试翻译下面的语句看看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①甫抵里,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
(高考重庆卷)译文:句式特点:②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
(2014·高考福建卷)译文:句式特点:③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2014·高考湖南卷)译文:句式特点:④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
(2014·高考辽宁卷译文:句式特点:(4)介词结构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
有两种情况:①“于”字结构后置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鸿门宴》)②“以”字结构后置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庄暴见孟子》)[触类旁通]尝试翻译下面的语句看看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①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2014·高考安徽卷)译文:句式特点:②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2014·高考江苏卷)译文:句式特点:③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2014·高考江西卷)译文:句式特点:④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2014·高考天津卷)译文:句式特点:⑤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高考浙江卷)译文:句式特点:4.成分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常说的省略句通常有:①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③省略宾语。
可烧而走(之)也。
(《赤壁之战》)④省略介词宾语。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送东阳马生序》)⑤省略介词“于”。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石钟山记》)[触类旁通]尝试翻译下面的语句看看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①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2014·高考湖北卷)译文:句式特点:②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2014·高考安徽卷)译文:句式特点:③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
(2014·高考江西卷)译文:句式特点:⑥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译文:句式特点:重难特训——常见文言固定格式的规范译法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格式表判断语气。
常见的有“无以”“所以”等。
无以”相当于“没有……的办法”。
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译文:答案:所以不半步半步的积累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所以”相当于“是依靠(用来)……的”。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译文:答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
表疑问语气。
常见的有“如何”“何如”“若何”“奈何”“何也”“何为”或“如……何”“如之……何”等。
如何”相当于“为什么”。
如: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答案:为什么一个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人还不如普通百姓能够保护自己的妻子呢?何如”“奈何”相当于“怎么样”。
如: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译文:答案:现在我有一句话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并能给将军您报仇您看怎么样?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答案:现在离开没有告辞这事怎么办?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
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译文:答案:仅仅一人起来造反就使得国家的宗庙社稷毁于一旦皇帝自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译文:答案:我的神色也凝重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3.表反问语气。
常见的有“何……为”“奚以……为”“何……之有”“不亦……乎”“安……哉”“庸……乎”等。
何……为”相当于“何必……呢”。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文:答案:现在人家是刀与案板我们是被宰割的鱼和肉何必再告辞呢?何以……为”“何……为”相当于“为什么”“干什么呢”。
如: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苏武传》)译文:答案: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道义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奚以……为”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译文:答案: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文:答案:我是学习道理的哪里论他出生的年月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其……乎”相当于“难道……吗”。
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译文:答案: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却不能达到目标也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还有谁能讥笑我吗?何……之有”相当于“哪里有……呢”。
通常用在表反问的宾语前置句中。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答案: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安……哉”相当于“哪里……呢”。
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译文:答案:本是一代枭雄但今天却在哪呢?表感叹语气。
常见的有“何其”“焉哉”等。
焉哉”相当于“吧”。
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译文:答案: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何其”相当于“是那样的……”“多么”。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译文:答到了割断头发发誓哭得泪湿衣襟是那样的衰败啊!表强调语气。
常见的有“已矣”“而已”“而已矣”“焉耳矣”等用在句末都相当于“……罢了”。
如: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逍遥游》)译文:答案:而从天空向下看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译文:答案: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术业各有各的努力方向也就是这样罢了。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译文:答案:有时还飞不到落到地面上也就罢了。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