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同性斜视的病因的探寻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共同性斜视双眼视觉重建的研究进展陈莉莉【摘要】Concomitant strabismus is one of the common ocular-disease, which is the common cause of abnormal binocular vision clinically. At present, surgery is the main treatment, which is considered by most of professors at home and abroad to be effctive to improve binocular vision in varying degrees, however further discussion is still needed, such as timing of operation. Vision exercise is given more consideration gradually,but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demonstrate its effectiveness and show how to use it correctly. Here is to review the treatment of binocular vision recovery or reconstruction.%共同性斜视是眼科常见病,是临床上造成双眼视觉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目前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国内外多数学者都认为斜视手术矫正眼位后双眼视觉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关于斜视手术仍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如手术时机.视觉训练能改善双眼视觉,但它的有效性、规范性等需进一步研究.现就共同性斜视双眼视觉恢复或重建的治疗予以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1(017)013【总页数】3页(P1979-1981)【关键词】共同性斜视;双眼视觉;恢复;重建【作者】陈莉莉【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广东,汕头,515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7.41共同性斜视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它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可导致弱视的形成,更可造成永久性视功能的损害。
共同性外斜视是怎么回事?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共同性外斜视的病理病因,共同性外斜视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共同性外斜视病因
解剖因素,机械因素及神经支配因素在所有共同性斜视中起一定作用,共同性外斜视很可能神经支配因素起重要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原发性共同性外斜视,是来自集合和分开间张力不平衡所引起,肌电图研究证明,分开是一主动的生理过程,而不是单纯集合被动抑制的结果,Duane首先提出外斜是由神经支配不平衡引起,这种不平衡扰乱了集合和分开之间的相互关系。
先天异常(30%):
先天异常不是单纯的遗传,先天异常还包括在孩子出生时的头部受伤等,这种斜视多由先天眼外肌肉的位置发育异常,眼外肌本身发育异常,或支配肌肉的神经麻痹所致。
此外,也有遗传因素斜视眼在家族中遗传不是全体成员,这种缺陷往往是间接遗传到下一代子女身上。
一般出生6个月内发生斜视称先天性斜视,它不具备建立双眼视物的基本条件,对视功能的发育危害最大。
眼外肌异常(30%):
某一眼外肌发育过度或发育不全、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眼眶
的发育、眶内筋膜结构的异常等,均可导致肌力不平衡而产生斜视。
因为小儿身体的发育还不完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协调眼外肌,任何不稳定的因素都能促使斜视的发生。
其他(20%):
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小儿斜视的发生,如先天性眼睛白内障及其他眼睛的器质性疾病都可能导致小儿斜视。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共同性外斜视病因,共同性外斜视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共同性外斜视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共同性外斜视”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目录急性共同性斜视 (1)流行病学 (2)病因 (3)症状 (3)检查 (4)诊断 (6)治疗 (6)预后 (8)日常 (8)饮食 (9)预防 (9)就医指南 (10)急性共同性斜视急性共同性斜视(acute concomitant strabismus,ACS)是指发病较突然的双眼视轴不平行、眼位偏斜,伴有复视,斜视角在各方向都相等,无眼外肌麻痹及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恒定性斜视。
可分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和急性共同性外斜视,以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为多。
由于一般的后天性共同性斜视,往往发生在儿童时期,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为多见,眼位偏斜缓慢发生,因此很难确定发病日期。
且婴幼儿期发病者,即使有复视也不可能诉说。
所以认为,本病多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成年人甚至老年人,这些能准确指出发病日期者。
通常首先建议保守治疗,必要时可考虑手术。
英文名称acute concomitant strabismus,ACS遗传性不会遗传是否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眼科发病部位眼常见症状眼位偏斜、复视主要病因病因尚不十分明确检查项目视力检查、眼球运动检查、遮盖试验、复视像检查、立体视检查、融合储备力检查、斜视角检查、眼电图(EOG)检查重要提醒本病也可见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因这些患儿常不能准确描述相关症状,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起重视,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待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
流行病学传染性不会传染。
发病率本病在临床上较少见,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远较外斜视多。
好发人群多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成年人甚至老年人。
病因总述急性共同性斜视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融合功能失调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病患等有关。
此外,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可增加本病的发生风险。
基本病因1、融合功能失调人为打破双眼融合功能,如在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遮盖一眼后;或一眼因患病或受伤后失去视力者。
2、中枢神经系统病患(1)一些罕见但可致命的疾病,如Arnold-Chrari畸形、脑积水、颅内星状细胞瘤或其他肿瘤等神经系统病变可能会引起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诊断】1.病史:注意发病年龄、家族史,有无早产、产伤或外伤,产后高热抽搐史,常见斜视的眼别,内斜或外斜,病情变化等。
2.检查:(1) 眼部前后段检查,注意有无先天发育异常及其他眼的器质性病变。
(2) 视力及屈光状态检查,青少年应用1%阿托品眼膏充分散瞳检影,并注意散瞳前后的眼位变化。
(3) 斜视度检查,可使用角膜映光法与遮盖试验,视野弧测量法,三棱镜中和法测量第一眼位,向上和向下方注视的斜视度,以及注视6米,30厘米目标时的斜视度。
(4) 检查并记录眼前段改变,黄斑位置与注视性质。
(5) 同视机测量主觉斜角与他觉斜角,并了解双眼视网膜对应情况及双眼视功能。
(6) 依据上述检查及病史,确定斜视的性质、类型、明确诊断。
【治疗】1.强调早期治疗的必要性。
2.矫正屈光不正,内斜远视者及外斜近视者应戴足度矫正眼镜,反之,则给予低度矫正镜,戴镜后须定期复查(一般三个月至半年复查一次),了解视力及天津眼科医院眼位的改变,并须每一年散瞳检影一次,调整眼镜度数。
3.弱视治疗:伴有弱视者应尽早进行弱视治疗(详见“弱视”节)。
4.手术治疗:(1) 非调节性,先天性共同性斜视应尽早手术治疗,以争取恢复双眼视功能。
(2) 部分调节性斜视者在戴镜及弱视治疗后,视力达正常或双眼接近正常后,仍有偏斜可采用手术治疗。
(3) 手术前应反复、多项检查,准确测定斜视度,做好手术设计,并估计到术后复视出现的可能性。
每眼每次手术的直肌不能超过两条以免导致眼前段缺血。
必要时采用直肌睫状前血管分离保留术。
【治愈标准】1.功能治愈:双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双眼位正常,眼球运动无障碍,双眼视功能正常(Ⅲ级视功能完善)。
2.美容治愈:双眼位正常,双眼球运动无障碍,视力正常或有一眼视力低下,无双眼单视功能。
什么原因会导致斜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注意到有些人的眼睛无法正常对齐,出现斜视的情况。
斜视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外观,还可能对视觉功能和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斜视的发生呢?首先,先天性因素是导致斜视的常见原因之一。
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如果眼部的肌肉、神经或者控制眼球运动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异常,就可能导致先天性斜视。
例如,眼外肌发育不全、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等,都可能使眼球无法协调运动,从而引发斜视。
这种先天性的斜视往往在出生后不久或者幼儿时期就能够被发现。
其次,后天性因素也不容忽视。
其中,眼部疾病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比如,儿童时期常见的弱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斜视的发生。
因为弱视会使一只眼睛的视力明显低于另一只眼睛,大脑为了避免使用视力差的眼睛,会逐渐抑制它的视觉功能,从而导致这只眼睛出现偏斜。
另外,外伤也是导致斜视的一个原因。
眼部受到严重的外伤,可能会损伤眼外肌、神经或者眼眶的结构,进而影响眼球的正常运动,引发斜视。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虽然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往往需要及时的治疗和干预。
神经系统的疾病也可能引起斜视。
例如,脑部的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可能会影响到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通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从而引发斜视。
此外,一些全身性的疾病,如糖尿病,长期患病可能会影响到眼部的神经和血管,增加斜视的发生风险。
不良的用眼习惯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斜视。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比如长时间盯着电脑、手机屏幕,或者看书时距离过近、姿势不正确等,可能会使眼部肌肉过度疲劳,调节能力下降,久而久之,可能会影响眼球的协调运动,增加斜视的发生几率。
在儿童中,视觉发育过程中的异常也可能导致斜视。
比如,双眼视觉功能建立不完善,或者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都可能影响眼球的正常对位。
遗传因素在斜视的发生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虽然并非所有的斜视都是遗传的,但如果家族中有斜视的患者,那么后代发生斜视的风险可能会相对较高。
共同性外斜视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共同性外斜视所属部位:头部就诊科室:五官科,眼科病症体征:外斜V征,复视,远视屈光度数增加疾病介绍:共同性外斜视是怎么回事?专家表示,共同性外斜视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包括外隐斜,间歇性外斜视及恒定性外斜视,继发性者包括知觉性外斜视,系由一眼视力不好而引起,及手术后外斜视,即内斜视手术后过矫引起症状体征:共同性外斜视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共同性外斜视症状的详细介绍:1.发病年龄大多数患者发病年龄较早,35%~70%发生在2岁以内,外斜开始为外隐斜,进一步发展为间歇性外斜及恒定性外斜视,这种进展可能是集合张力随年龄增长而减弱有关。
2.性别约2/3外斜患者为女性,其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3.屈光不正除了集合和分开机制相互作用外,屈光不正可以减弱神经支配而影响服位。
以往认为,外斜多见于近视,根据近等统计资料,正视眼、远视眼亦不少见,仅8%~15%见于近视,JJAMPOLSKY强调不等散光和外斜有明显关系,由于视网膜像清晰程度不等,可妨碍融合,很容易受到抑制,因此发生外斜。
化验检查:共同性外斜视的检查方法有哪些?以下就是关于共同性外斜视检查方法的详细介绍:1.体格检查:重点注意眼位,检查AC/A比值。
2.无需特殊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共同性外斜视的诊断方法有哪些?以下就是关于共同性外斜视诊断方法的详细介绍:一、先天性共同性外斜视的鉴别诊断:1.假性外斜视2.知觉性外斜视3.眼球后退综合症4.动眼神经麻痹二、后天性共同性外斜视的应与外隐斜鉴别。
并发症:共同性外斜视的并发症有哪些?屈光不正可以减弱神经支配而影响服位。
治疗用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药物有哪些?共同性外斜视的药物治疗法有哪些?共同性外斜视的药物治疗法还没有得到推广,其治疗主要是进行分型治疗:1、分开过强型:看远斜角大于看近斜角,至少大于15△,AC/A比值高。
此型发展较快,基本稳定,手术治疗考虑行双侧外直肌后徙样。
关于共同性斜视的病因的探寻
两眼视轴不互相平行,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以致一眼正位时另一眼偏斜,但各注视方位斜视度无明显差异,称为共同性斜视。
根据眼球偏斜方向分为共同性内、外、上、下斜视,其中以共同性内、外斜视最常见,上、下斜视少见。
病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眼外肌解剖异常;
2.屈光不正,远视眼调节过度易致共同性内斜;近视眼调节与集合不平衡易诱发共同性外斜;
3.融合力不足;
4.器质性病变致视力低下;
5.遗传因素。
目前认为多数外斜视与局部解剖(眶轴向外,眼球外展居休息眼位)或神经支配(辐辏不足或分开过强)有关,是在双眼视觉反射尚未发育或巩固之前遭到破坏所致。
少数先天性或婴儿型外斜视是因眼外肌异常,致使双眼视觉反射不能建立而丧失融合功能。
共同性内斜视分为调节性与非调节性,调节性内斜视为未经矫正的远视眼因过度调节而引起过强的辐辏形成内斜,多发生在3岁左右,开始常为间歇性,后期转为恒定性。
此类型最常见。
非调节性内斜视原因甚多,常因眼外肌解剖异常、辐辏力过强或分开力过弱。
患儿往往一眼有器质性眼病,如角膜白斑、先天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眼眶或眼外肌发育异常等。
且与遗传因素及中枢神经性疾病有关。
病因
病因学说不一,虽然各有一定的理论根据,但尚无一种学说能够解释所有的共同性斜视问题。
(1)调节学说:眼的调节作用与眼的集合作用是互相联系的,一定的调节带来相应的集合。
常常由于调节—集合反射过强,其内直肌的作用有超出外直肌的趋向,而形成共同性内斜视。
近视眼看近目标时少用或不用调节,集合力同时减弱,因此其内直肌的张力减低,有时就形成了共同性外斜视。
近年来很多事实证明AC/A(调节性集合/调节,即每一屈光度调节所引起集合的三棱镜屈光度的数量-三棱镜度/屈光度)比值,与眼位偏斜有密切关系。
(2)双眼反射学说:双眼单视是一个条件反射,是依靠融合功能来完成,是后天获得的。
如果在这个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两眼视力不同,一眼视力受到明显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如单眼高度屈光不正,单眼屈光间质、眼底或视神经的病变等)妨碍了双眼单视的功能,就会产生一种眼位分离状态即斜视。
(3)解剖学说:某一眼外肌发育过度或发育不全、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眼眶的发育、眶内筋膜结构的异常等,均可导致肌力不平衡而产生斜视。
譬如内斜可能由于内直肌发育过强或外直肌发育不良或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
(4)遗传学说:临床上常见在同一家族中有许多人患有共同性斜视。
文献上统计数字不尽相同。
有的报导多达50%的患者有家族性的倾向,也有报导仅10%上下者,这些事实使人们考虑斜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为两眼视轴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一眼视轴偏向颞侧;眼球运动无障碍,注视任何方向时斜视角均相等;第一斜视角等于第二斜视角。
常见两种类型,一类早年发病,开始多为外隐斜,随年龄增长,融合功能不足,逐渐发展成间歇性外斜视,表现在疲劳或精神不集中时出现外斜,当用意志控制时,外斜视消失,亦可出现视力疲劳、视力模糊、复视、眼酸和头痛等症状。
双眼视力正常,多数呈交替性外斜视。
另一类表现为恒定性外斜视,由于间歇性外斜视失去意志控制或一眼屈光间质混浊或有屈光参差,使一眼视力下降所致。
诊断依据
1.一眼注视时,另一眼偏斜,偏向鼻侧为共同性内斜,偏向颞侧为共同性外斜;
2.眼球运动无障碍,各方向注视时斜视度无明显差异;
3.第二斜视角等于第一斜视角。
治疗
共同性内斜视治疗应早期治疗,使两眼视功能恢复,获得正常眼位,达到功能治愈。
因此必须提高斜视眼的视力,消除抑制,恢复正常视网膜对应,增强融合能力,矫正眼位,治疗愈早,取得双眼单视的机会愈多。
否则只能达到美容效果。
具体处理是矫正屈光不正,应在调节充分麻痹后(用1%阿托品膏)进行检影验光,远视应全部矫正。
若戴镜3个月斜视毫无改变,则需行手术矫正斜视。
若戴镜后内斜减轻,则残余的内斜视可根据斜视角的大小考虑手术矫正。
对弱视的治疗,除增视疗法、压抑疗法和红色滤光片疗法外,200余年所使用的遮盖疗法,至今一直公认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
利用同视机等视功能矫正仪作双眼视功能矫正训练,清除抑制,治疗异常视网膜对应,以取得双眼单视。
若非手术疗法不能矫正眼位时,需行手术矫正,据斜视度大小,可作内直肌后徙或外直肌缩短术;或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缩短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