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4在诱导B细胞由产生IgM转换为产生IgE的过程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致敏阶段 •发敏阶段 •效应阶段
即刻相反应 迟发相反应
Ⅰ型 超敏反应性炎症的主要特征
①炎症早期,肥大细胞是主要的启动细胞,起 “板机”作用。
②局部组织出现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 胞浸润。
肾小球肾炎
阿图斯反应
§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的概念:
由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作用后,引 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 的炎症反应。此型超敏反应发生较慢,通常在接 触相同抗原后24h-72h出现炎症反应,又名迟发型 超敏反应。它与效应T 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 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与抗体、补体无 关。
§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
主要特征
•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反应发生快,消退亦快; •通常使机体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而不发生
严重组织细胞损伤; •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由IgE型抗体介导,补体不参与
一、参与变态反应的主要物质
•变应原 • IgE及其受体 • 效应细胞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参于迟缓反应、加重过敏反应的症状 • 生物活性介质
参与Ⅱ型 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G和IgM,少 数为IgA。
细胞膜固有抗原或吸附的抗原、半抗原 +
相应抗体
激活补体
溶解靶细胞 ( CDC)
调理吞噬作用 吞噬破坏靶 细胞
巨噬细胞、NK细胞 ADCC效应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过敏血细胞减少症反应 肺出血—肾炎综合症 甲状缐功能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