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甘肃省金昌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45.00 KB
- 文档页数:20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XXX、XXX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XXX、XXX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XXX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XXX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XXX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XXX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XXX问XXX:“贫而无谄,富而无骄,XXX?”XXX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XXX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XXX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回响反映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打动长短常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分歧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了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广西百色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串门去(节选)李娟进入二月后,白天越来越长,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
当我们迎来冬牧场上第一拨正式拜访的客人阿孜拉和她的妈妈后,也憋不住了。
在当天的晚餐桌上大家商量着列出了一份计划表,开始挑选合适的日子陆续出门拜访邻居。
先由年轻人开始,然后是嫂子,接着是居麻。
其实早在一月,我和加玛就说好了二月一起出去串门的事。
为什么非要二月不可呢?因为,若是十二月和一月的话,白昼一晃而过,哪怕去最近的人家拜访,也未必能当天去当天回。
又不能走夜路,夜里有狼。
我很早就开始期待这趟行程了。
期待的同时却发愁没有像样的外套。
都脏得不像样子,脏得洗都没法洗……随着二月一天天来临,大家也替我着急起来。
我决定穿我的皮大衣,虽然臃肿不合身,毕竟是干净的。
大家都说:“豁切①,又不是去放羊。
”太邋遢了。
我又想穿我的短羽绒衣。
因为它是深色的,不太显脏,而且合身又利落。
大家说:“不行,太冷!”我说:“天不是已经热了嘛。
”加玛用汉语说:“去,热。
回来,冷。
”——回来的话,太阳就西斜了,温度迅速降了下来。
居麻大方地说:“行啦行啦,我的衣服借给你吧!”我伤心地说:“豁切!”终于到了出门那一天。
一大早加玛就提醒我,一定要穿刚洗过的那条裤子!这天她洗脸的时间格外漫长,然后又足足打扮了半个小时。
我坚持穿我相对体面的那件但大家七嘴八舌地表示反对。
我只好妥协,只好把肮脏的长羽绒衣套在短羽绒衣外面。
依大家说的,一到地方就赶紧脱下来塞在马鞍后。
本来这天打算去北面牧场拜访加玛的一个同学家,但因一时找不到散养在外的坐骑,耽搁了些时候。
等备好了马要出发时,突然东北面沙丘上出现了两个骑马的人。
走近一看,正是那个同学和她的妈妈!真不愧是最适合串门的一个日子啊。
两人真不愧是好朋友,想到一起了。
于是我们又卸了马鞍,脱去衣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蕴含沉浸纷至沓来B. 惴惴不安沮丧不寒而栗C. 沥尽心血靡靡之音蹉跎岁月D. 惊愕呆滞蹑手蹑脚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B.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C. 他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D. 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桑梓之地”中的“桑梓”指的是家乡。
B.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指的是画龙的眼睛。
C. “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马牛”指的是相隔甚远的马和牛。
D. “杯水车薪”中的“杯水”指的是一杯水。
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C.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D.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上。
B. 这条河宛如一条绿色的飘带,蜿蜒在山间。
C.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温暖了整个房间。
D. 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如同火箭般快速。
6. 下列诗句中,意境最为优美的一项是: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 下列对联中,上联与下联对仗工整的一项是:A. 上联:绿树阴浓夏日长,下联:清风徐来夏日短B. 上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下联:高山流水遇知音C. 上联:千里共婵娟,下联:万里送行舟D. 上联:春风又绿江南岸,下联:明月何时照我还8.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来到这个世界,却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
高二升学班语文期末测试卷(2022年下学期)一、文化普测知识(1----6题)(12分)1.下列选项中,与加括号字的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A.(鲜)(xiān):鲜红新鲜屡见不鲜鲜为人知B.(强)(qiǎng): 坚强牵强强词夺理博闻强识C.(供)(gōng):供给供应提供供不应求D.(当)(dāng): 当家当代门当户对安步当车2.下列选项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C )A.龙盘虎据从谏如流循环往复陈词烂调B. 一诺千金出奇不意粗犷豪放白壁无暇C.矫揉造作人情世故炙手可热纵横捭阖D.自园其说道貌岸然趋之若骛食不裹腹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C)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____了自己的丑恶。
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____了一次,因为它____了自己的光明。
A.宣扬宣告弘扬B.弘扬宣扬宣告C.宣告弘扬宣扬D.弘扬宣告宣扬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①哪怕一件小事,他都___ 。
②他天生____ ,缺乏主见。
③她____ ,不知道买什么才好。
A.瞻前顾后举棋不定优柔寡断B.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举棋不定C.举棋不定瞻前顾后优柔寡断D.优柔寡断举棋不定瞻前顾后5.下列选项中,加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D)A.这个火车站管理混乱,乱扔垃圾的现象蔚然成风....。
B.在那蹉跎..,母亲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吃了多少苦啊!..岁月C.菊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D.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C)①商业广告不同于公益广告,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____。
②学好语文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而且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需要认真思考,反复____的良好思维习惯。
A.盈利捉摸B.营利捉摸C.营利琢磨D.盈利球磨二、基础知识及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测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18到19世纪,清王朝的主流通货是白银和铜钱。
白银主要以银块的方式流通,以重量计算价值。
政府并不管控白银的供应,因此各地流通的白银,其成色、单位各有不同。
政府负责提供的铸币是铜钱。
中央和各省铸局负责铸造铜钱,铜钱的样式和成色都有统一规定。
与这种二元货币体系相对应,银钱的比价时常会发生变化。
而这往往是受地方金融市场银钱供给的影响,政府的调控能力有限。
②在清代的经济生活中,白银和铜钱流通的范围并不相同。
铜钱币值较小,重量较大,主要用于集市、城镇等地方市场中的小额交易。
而白银价值高、重量轻,主要用于跨省的远途贸易。
在财政领域,农民缴税通常采用铜钱,而州县、各省上解的税款往往需要兑换成白银,中央发给各地的兵饷一般也是白银。
③因此,清代白银的流动一般沿着两条线展开,其一是跨省的远途市场贸易,其二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调度。
18世纪时,中国的远途贩运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当时国内市场中长途贸易量每年约8000万两。
比较起来,政府财政体系中流动的白银也数额庞大,18世纪清王朝的银库库存一般在2000万~4000万两。
④白银的财政调拨与市场流动是相辅相成的。
国家财政像水泵一样,从各级货币市场的“贮水池”中集散白银,发挥着再分配各地货币的作用。
这些重新分配的白银,会通过长途贸易在各地市场间回流,并再度进入财政体系,实现循环。
18世纪,位于膏腴之地的省份,每年都要在中央的主导下,向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协济银两。
这些银两以兵饷的方式散入边地,又通过货物(主要是粮食)的流通回到经济核心地区。
因此,恰恰是财政与市场的相互配合,实现了白银在王朝经济体系内的循环流动。
⑤在18世纪,白银流动的主要方式是实物押运。
在财政领域,白银调拨实行鞘解制度,即依数额大小由相应官员押解,途中派兵保护。
在市场领域,商人则往往要依靠镖局等机构实现异地白银的押运。
高二语文测试卷及答案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楔.子(xiē)伺.候(sì) 虐.待(nüè) 苌.弘化碧( cháng)B.萧瑟.(sè) 恓.惶(xī)棕榈.(lǘ) 一蓑.烟雨(suō)C.罪愆.( qiān ) 盗跖.(zhì) 角.色(jué)羽扇纶.巾 (guān)D.天堑.(qiàn) 埋.怨(mái )参差.(cī) 前合后偃.(y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错勘贤愚仓皇寒暄天谴B.毛骨耸然销魂暮霭吴钩C、良晨美景樯橹烽火罗绮D.玉簪螺髻赢取良霄亢旱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2012年度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结果在西安揭晓,昆明、杭州、成都、宁波等十大城市脱颖而出....,最终入选。
B.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C.领导干部要正确把握方向,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方针,就必须深入基层,必须作仔细的调查,必须改变目无全牛....的工作作风。
D.我只是做了一点儿事,能得到这么多的不虞之誉....,这让我感到十分不好意思。
4.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俄罗斯外交部网站在3月28日公布的消息中指出,联合国大会在前一天通过的确认克里米亚公投无效的决议无效,并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稳定乌克兰局势。
B.在如何学好语文这一问题上,北大陈教授结合自身经历认为,学好语文主要靠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勤奋自学取得的。
C. 不仅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有爱情的美好,有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也有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而且充满了时尚文化元素,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D.在普法教育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大少儿电视法制节目的改革创新力度,充分发挥普法教育的传媒效果。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是()A. 惊愕毫厘不爽息息相关B. 沧桑水乳交融奔腾不息C. 沮丧轻歌曼舞眼花缭乱D. 妙不可言雕梁画栋纷至沓来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向高层次、宽领域、多元化发展。
B. 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政府正努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
C. 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校园环境焕然一新。
D. 他的演讲不仅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还引起了电视机前观众的热烈反响。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她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气势磅礴,赢得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好评。
B. 这位科学家在我国航天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C.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医护人员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
D. 在这次比赛中,他发挥失常,导致整个队伍失去了夺冠的机会。
4.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生动形象的一句是()A.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城市流光溢彩,宛如梦幻。
B. 他眼神坚定,步伐稳健,仿佛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战士。
C. 她的笑声清脆悦耳,如同山间泉水叮咚作响。
D. 这幅画色彩斑斓,构图新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5.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句是()A. 您好,请问这里是XX公司吗?我是XX公司的业务员,想咨询一下贵公司的采购需求。
B. 老师您好,我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请您给我提点意见。
C. 尊敬的领导,我谨代表全体员工,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D. 小明,这次考试你进步很大,继续努力,争取下次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正确的一句是()()①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精悍(hàn)混淆(xiáo)颔首(hàn)狡黠(xiá)B.摩挲(suō)哺育(bǔ)陨落(yǔn)谄媚(chǎn)C.神采奕奕(yì)呱呱坠地(zhuì)屏气凝神(bǐng)杞人忧天(qǐ)D.挑拨离间(jiàn)既往不咎(jiù)恍然大悟(huǎng)脍炙人口(kuài)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暴殄天物汗流夹背惊慌失措自强不息B.和颜悦色惊弓之鸟恍如隔世艰苦备尝C.专心致志闲情逸致胜不骄败不馁振聋发聩D.殚精竭虑眼花瞭乱精兵简政举世闻名答案:C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答案:正确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离骚》。
()答案:错误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
答案:《论语》2.《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著作,其中“”篇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答案:梁惠王上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请简述《离骚》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色。
答案:《离骚》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艺术特色: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通过瑰丽的辞藻和比兴手法,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五、综合题(1和2两题7分,3和4两题8分,共30分)1.请分析《庐山谣》中“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的意境。
答案:此句描绘了诗人与仙人相遇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长生不老的向往和对神仙生活的憧憬。
2.请阐述《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答案:含义:学习知识并经常温习,是令人愉悦的。
当代社会意义: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卷(原卷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自1898年马建忠文言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出版,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吕叔湘开始着眼于“史”的研究,再到八十年代至今,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不断深入,取得可喜成就。
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研究的深度、广度须进一步深化拓展。
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适合拿来做语法史研究,必须加以鉴别,选取能够反映各个时代语言实际的材料。
这就要求注意语体,反映口语特征的材料通常更有价值;语料的时代和方言背景要尽量明确可靠,时代不确定的材料只能作为参照,不能以其确定语法发展演变的脉络;选择可靠的版本,避免使用后世改动过的文献。
甲骨文、金文、出土简帛等未经后人改动的资料尤其值得重视。
新发现的材料往往带动一个学科的快速发展,甚至产生新的学科,如甲骨文的发现与甲骨学、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敦煌学等。
近年来出土文献、外域汉语文献时有发布,如清华简、安大简等,都是语法史研究中应该加以拓展的材料。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电子语料受到追捧,材料的搜集从传统的“研读发现”正在转向“关键词搜索”。
这一转向给研究者带来了便利,但弊端也很明显。
过分依赖关键词搜索容易导致研究者先入为主、轻视功底。
尤其对年轻学者来说,如果不注意文献的研读,关键词检索终将变为无源之水。
因此,在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还要坚守科学严谨的态度,夯实文献功底,在文献研读上力求句句字字有着落。
关键词检索还有一个弊端,就是所检索的电子文本未必可靠。
因此,急需组织力量建成权威的汉语语法史研究语料库,把历代重要语料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献、敦煌遗书、宋儒语录、元代白话碑、明清域外教科书等,通过精心校对,按照时代先后、语料性质,分门别类地呈现给全体研究者,以便研读与检索。
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中,历史演变视角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是考察语法发展的历史,自然要有历史演变的眼光。
但是以往的断代研究有的比较侧重于共时的平面描写,有的缺乏时代感和对语法演变的关注。
2022届甘肃省金昌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唐宋诗尊唐抑或宗宋的争论,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范型、文学价值的观念之争。
其实,唐诗与宋诗之间有着不可忽略的因袭痕迹,它们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两个连续的点。
宋人在努力开辟自己的诗风时,没有可能完全绕开前代诗歌的形式与技巧而另立规则。
唐诗的浸入是潜移默化、无可避免的。
即便是宋诗最具特色的创新之处依旧能从唐诗中寻出蛛丝马迹来。
譬如,诗歌题材、语言的通俗化趋向实际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进一步描写更加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采用更多的俗字俚语,从而形成一种显著的特色。
诗歌的议论化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的,到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以议论为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诗坛风尚。
“以文为诗”则始自韩愈。
在对唐诗典范的承传创变中,杜甫、韩愈对宋诗的启迪作用尤其重要。
宋人曾说:“工于诗者,必取杜甫。
”宋人正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代诗风的,宋诗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宋人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他们的高度自信与创新精神,挑战极盛,力创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高峰。
宋代诗人的惨淡经营使宋诗于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
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都是生新的,如梅尧臣之平淡、王安石之精悍、苏轼之畅达、黄庭坚之瘦硬、陈师道之朴拙、杨万里之活泼,都可看做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一般认为宋代诗坛的主要风格有两种,即平淡流畅与拗峭瘦硬。
苏轼和黄庭坚是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诗学理想殊途而同归,无论是崇陶还是尊杜,一致指向的都是对平淡美的讲求,这实际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宋人还常花费机智与心思在诗中融入自己的知识学问,把诗写得十分精致深奥,把意思琢磨得十分含蓄深邃,令人读其诗如嚼橄榄,慢慢咀嚼其中深意。
由此,唐诗的丰腴变成了宋诗的瘦劲,唐诗的蕴藉变成了宋诗的深刻,唐诗的通脱变成了宋诗的曲折。
在宋代诗风的背后,映射着宋人深刻的思致、复杂的心境与细腻的感觉,和唐人大不一样。
大抵唐人的诗重在情韵,而宋诗更费功力,显得精深老成,这才是唐宋诗内在本质上的差异。
宋诗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审美风格上的突破,奠定了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典范地位。
宋诗的长处,不在情韵而在思理,“筋骨思理”是宋代诗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在诗歌中的集中表现。
宋诗经过理性节制的情感内蕴,温和内敛,没有唐诗的热烈奔放;平淡瘦劲的艺术风格,也没有唐诗的色泽丰美。
但它同样是古典诗歌美学的一大范式,对后代诗歌影响深远。
金代苏学大盛,有“金源一代一坡仙”的说法。
元、明、清的诗坛上尊唐与宗宋一直交错出现,甚至在一个人的诗集中存在着学唐体、效宋调的并存迹象。
特别是到了清代,宋诗开始受到重视。
清中叶,尊唐宗宋者各有其人,晚清“同光体”盛行一时,有学者以为它是宋诗中兴的标志。
宋诗对后世的影响几乎可与唐诗相颉颃,宋以后的诗歌大抵未能超出唐宋诗的风格范围。
注:颉颃:xié háng,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引申为不相上下。
1.下列对“唐宋诗”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尊唐或者宗宋的争论,实质上是二者在艺术范型、文学价值上的争论。
B.宋诗与唐诗的关系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宋诗是唐诗的延续,当然也有拓展。
C.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都是生新的,是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D.唐宋诗是双峰并峙的,没有高低之分,不过宋诗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
2.下列关于唐诗对宋诗影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诗的发展不能绕开唐诗的形式和技巧,唐诗对宋诗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B.宋诗的所谓创新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在所有的宋诗中能找到唐诗的特征。
C.宋诗的“以议论为诗”来源于唐诗,比如杜甫、韩愈的诗中就有很多议论。
D.宋诗沿袭了唐诗的流畅等诗风,把唐诗的含蓄、深刻发展到了极致。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宋代诗人的诗歌多表现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一般使用俗字俚语,在语言的通俗化上更进一步。
B.宋诗的风格有两种,其中拗峭瘦硬的风格虽没有了唐诗的色泽丰美,但仍是古诗美学的范式之一。
C.唐宋诗的内在本质上的区别大抵在于唐诗重在情韵,而宋诗重于功力,体现了宋人深刻的思致、复杂的心境等。
D.宋以后尊唐和宗宋交错出现,到了清朝宋诗开始被重视,如“同光体”被有些学者看做宋诗中兴的标志。
【答案】1.D2.A3.B【解析】【分析】1.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唐宋诗’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D项,“不过宋诗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有误;原文最后一段中说“宋诗对后世的影响几乎可与唐诗相颉颃”,注释中已经给出“颉颃”一词的意思,该词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引申为不相上下并没有说“宋诗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
B项,“所有的”说法过于绝对。
C项,文中说“诗歌的议论化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的”,但没有说二人的诗中有很多议论。
D项,文中说“唐诗的蕴藉变成了宋诗的深刻”,故“把唐诗的含蓄、深刻发展到了极致”错误。
3.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B项,“宋诗的风格有两种”错误,原文第二段是说“宋代诗坛的主要风格有两种”。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湖北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武汉联合发布《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7)。
报告显示,我国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纸质阅读。
从文化消费者市场角度看,2015年我国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方式。
2016年6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14亿人,网络视频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72.4%,其中手机端用户占85.6%。
文化生产市场正在大规模向网络迁徙。
2015年,我国公共文化设施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子图书的增长速度高达63.9%;国内网剧真正进入“超级元年”,网络自制剧呈爆发式增长,国内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网剧近20部;微信公众号的数量依然在增加,调查显示微信阅读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电子阅读方式,超过一半的成年人选择用微信来吸收文化知识。
(摘编自雷宇、唐婉婷《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纸质阅读》)材料二2008-2016年全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调查(摘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材料三《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701亿,较2015年的624亿同比增长12、30%,延续了2015年的增长势头。
“纸质书阅读率的回暖,实际上跟近来国内倡导走进书店、阅读实体书的理念有一定关系。
”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亦君指出,长久以来,一些读者对“数字阅读”以及“纸质书阅读”的认识可能有一点误区,“二者不是相对立的、冲突的。
恰恰相反,根据我们最新统计数据,北京市纸质书人均阅读量是增长了的”。
数字阅读既有优势也有弊端,而传统的纸质书阅读一般都是深度阅读,其增加内涵、塑造良好价值观等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大家也都能认识得到,“数字阅读与纸质书阅读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此消彼长”。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传统纸质图书和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仍将会并存。
倡导阅读纸质书,绝不只是因为情怀。
(摘编自上官云《数字阅读率攀升的当下,纸质书回暖只是因为情怀吗?》)材料四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北京市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了纸质书阅读率。
《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书为465本,高于电子书,51.6%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数据印证了纸质书阅读的逐渐回暖,这当然令人欣慰。
事实上,尽管数字阅读势头迅猛,但现实中,喜欢“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人也越来越多,朋友圈中也常有人晒自己正在阅读的书。
至于各地为推动全民阅读而举办的各种书市、读书会、朗诵活动等,更是成为常态景观。
这也表明,阅读其实是人的一种天性。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裕,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价值的诉求。
纸质书一直都在那里,阅读数据可能有波动,但它一直都很暖。
从接受的层面看,纸质阅读的“仪式感”无可替代。
不仅书籍本身从装帧到排版、插图等都带给人愉悦感,而且阅读活动本身也与周围环境产生着内在默契,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已经与书籍一样,成为公众不可或缺的精神体验。
不要以为这样的体验无足轻重,也不要以为这可以被随意置换,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体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地积淀于人的意识深处。
(摘编自胡印斌《纸质书一直都很“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A B.B C.C D.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材料二显示,2008年至2016年全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八年呈上升趋势,其中2012年至2013年上升幅度最大,2008年至2009年则几乎未上升。
B.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可以预测,未来世界里,数字阅读将会逐渐取代纸质书阅读,其中微信阅读将会成为最受公众欢迎的阅读方式。
C.数字阅读和纸质书阅读各有利弊,二者间会存有较量,读者也会择其一种或两种阅读;对纸质书阅读回暖现象,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可盲目乐观D.纸质书阅读回暖会带来电子书阅读人数的上升,电子书阅读人数增加也会带来纸质书阅读人数的增加,这二者是共赢共损的关系。
E. 以上四则材料都用列举数据的方法来说明纸质书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发展情况,其中材料一和材料三呈现出了纸质书阅读回暖的现象。
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纸质书阅读呈现回暖现象”的原因。
【答案】1.B2.AC3.①纸质书阅读有仪式感,带给人愉悦感。
②纸质书阅读是精神体验,是一种文化基因,积淀于人的意识深处。
③受倡导阅读实体书理念的影响。
④纸质书阅读多是深度阅读,能增加内涵,塑造良好价值观。
【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以及图文转换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 选项从材料二图中曲线看似交叉的地方可以发现,二者并非一定要达到平衡相等后才出现超过的现象,因为曲线是几年的总体统计,不是均衡发展的。
另外,从材料二图中可看出最后数字阅读开始高于纸质阅读,而非低于。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说法绝对,未来“数字阅读将会逐渐取代纸质书阅读”过于绝对;D项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三,“相辅相成”只是“应该”这样,一种推测,不能表明二者具有“共赢共损”的关系;E项以偏概全,材料一只说明了“数字阅读的发展情况”,材料三只说明了“纸质书阅读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