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
- 格式:doc
- 大小:505.50 KB
- 文档页数:13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诗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陶冶、教化着一代代中国人,塑造着我们的语言、思维和价值观。
通过《诗经》进行的教化,称为“诗教”。
在“诗教”传统的奠立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便是孔子。
孔子特别重视《诗》的作用,他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乌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孔子的意思是,学习《诗经》会对青年人产生多方面的帮助:诗“可以兴”,《诗经》中的作品可以使人精神振奋,激发正能量;诗也“可以观”,展现出不同时代的人物事迹、政治好坏、风俗美丑,有助于青年人了解时代,了解社会;诗还“可以群”,有助于人际交往,增进沟通;诗又“可以怨①”,委婉地表达不同意见,温和地抒发负面情绪,起到安抚心灵、调和矛盾的作用。
这四条,后来被归纳为“兴观群怨”,一直沿用至今,它不仅适用于《诗经》本身,也适用于它之后的诗歌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的文艺创作,道出了优秀作品积极的社会功能。
(摘编自张毅《孔子这样建立“诗教”》)材料二《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怨”只是四个作用里的一个,而且是末一个。
《诗·大序》并举“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没有侧重或倾向哪一种“音”。
《汉书·艺文志》中说“诗言志”,也不偏不倚:“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司马迁也许是最早不两面兼顾的人。
《报任少卿书》和《太史公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诗三百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一句话,都是倒霉人的产物。
他总结说“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都结”。
作《诗》者都是伤心不得忠之士,诗歌也“大抵”是“发愤”的悲鸣或怒喊了。
高二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第Ⅰ卷(共39分)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看守(kān)倜傥(tì) 翘尾巴(qiào) 力能扛鼎(gāng)B.泥淖(nào) 木讷(nè) 反间计(jiān) 余勇可贾(gǔ)C.悲怆(chuàng) 便笺(jiān) 超负荷(hè) 疾风劲草(jìn)D.披靡(mǐ)屏息(píng) 冠名权(guàn)龙盘虎踞(j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矜夸博弈出洋像作壁上观B.喝彩迄今临界点咎由自取C.蜂涌遐想暴发户破釜沉舟D.麾下泄密风向标出类拔粹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去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发生了拥挤踩踏事件,第二天凌晨,国内各大媒体关于这起震惊华夏的事件都进行了详细报道。
B.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上,这款自诩“为自拍而生”的手机,凭着优异的自拍功能,获得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C. 一对豆蔻年华的姐弟,原本应该正在学校接受教育,却因为从小患上了一种奇怪的“软体病”而与学校无缘。
D.近年来的溢美之词,似乎变本加厉起来,动辄便称作什么“家”,这还不够,前边或者后边还要加上“学者”“教授”之类的称谓。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季羡林先生曾说:“如果翻译的是不需要的垃圾,翻译再多有什么意义?至于‘翻译强国’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定、谁来评?都说不准。
”B.被戏谑为“三无”男人(无美貌、无肌肉、无身高)的黄渤从来不抱怨,他执着前行,练就了一身真本事,网友称黄渤除了不帅,几乎是全能的。
C.最近,一县府大楼照片在网络走红。
照片中,陈旧的楼面、木质的地板、手扯的开关……让老百姓直呼很温暖,“没想到现在还有这样的县府大院”。
文言文阅读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
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
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节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四处不给分。
长沙县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时量: 150 分钟 总分: 150 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那残断的枝桠(y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了,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
B.开学第一天,我校2012届优秀毕业生报告团为全校师生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厉志教育报告会。
C.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外出旅游时异地的风物让人迷醉欣喜,可是一路上的旅游购物却常常使人不厌其烦。
D.我无意于缅怀什么,也没有为过往而感伤,只是,在一片夜色温柔的旷地上,我依稀看到了一个渐行渐远的少年的背影:清瘦(sòu)、羞涩、俊朗、落寞。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不少农村子弟选择进城读书,这不但导致农村大量校舍闲置,而且使城市教育资源捉襟见肘。
B. 柯达有过这样自豪的口号:“你只要按下快门,其他的交给我们。
”但对于近日的柯达而言,那些曾经的辉煌都已是明日黄花。
C.上海交大为了预防H7N9禽流感疫情,捣毁了校园内的鸟巢,这种做法未免有点矫枉过正了。
D.即将推出的高考改革方案,要想不孚众望,做到实至名归,应当有具体、明确的路线图,具有可操作性。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些年风风雨雨,让史玉柱对待金钱有了新的认识:创业阶段金钱背后是汽车、房子和消费品,但现在金钱的背后已经不再是物质,而是一个温度计,是衡量视野成功的指标。
日本与台湾地区10日下午在台北市签署了围绕钓鱼岛列岛周边海域渔业权。
据,日方允许台湾渔船在“专属经济区”作业。
”——某大学工会讨论高龄退休干部活动方案时,75岁高龄的前院长刘伟说。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题。
杏花书屋记归有光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湖南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对于“过去之事、眼前之事、将来之事”,新闻和文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方式。
然而,在当今商业化的趋势下,各类叙事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也进入了叙事的时代——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新闻故事化”时代。
虽然“新闻故事化”未必不好,但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
②有人曾戏言: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
就文本而言,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类别的人文学科。
新闻反映的是客观事实,而文学表达的是主观情感。
从叙事内容来看,文学叙事的基础是“母题”,新闻叙事的基础是“事实”。
韦斯坦因认为文学叙事的母题数量和结构相对稳定,主要可以归结为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三项二元组合结构,由此对应的基本题材就是战争、爱情与世俗生活,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叙事主题都是由此产生的变体。
③文学叙事主题大多以情感发展为主线,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
文学叙事的母题不论生与死、爱与恨还是美与丑,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
文学作品在安排情节时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但感性是文学打动人的核心因素,文学叙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性叙事能否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
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而新闻作品所叙之事,依据新闻的本质,则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即事实。
因此,新闻叙事应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
新闻叙事要求叙事者从理性的态度出发,诉诸受众的内容以信息为主,用客观事实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
当然,新闻报道中也会有感性的描写、刻画,但其目的是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④再者,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更多是叙事者个人意识和情感的宣泄。
2024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
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
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
“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
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
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
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
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学界既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也有不少学者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
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既可以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苏州的寒山寺因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垂千古;也可以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声中外,比如绍兴的沈园因陆游与唐婉的爱情而代代相传,惠州西湖因苏轼贬惠州之后才盛传其名。
当然,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途的文学景观。
比如黄鹤楼在唐代诗人崔登楼所题《黄鹤楼》诗之后,再经李白、岳飞、毛泽东等人的歌咏,其内涵会不断丰富,影响越来越大。
岳阳楼的名气也是在不断累积和提升的,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
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与文学景观内涵的不断丰富。
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
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03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
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
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
”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
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
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
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
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
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
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
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要揭示艺术作品内在的奥秘,不是凭借现成的资料,而是把艺术形象中的情感逻辑和现实的理性逻辑加以对比。
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
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
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歪曲”的。
正是因为“歪曲”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
有些作品,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
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
这时用感觉还原就文不对题了,应该使用的是情感逻辑还原。
诗的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
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对任何事物都采取分析的态度。
按理性逻辑的高级形态,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
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越时间、地点、条件的东西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之理,恰恰又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
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可对艺术、审美情感来说则是妙极了。
因为无理了,超越了理性了,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
理性的一个特点是全面性,不能片面、绝对化,而情感的一个特点恰是绝对化,不绝对化不过瘾。
所以宋朝诗评家严羽才说:“诗有别才,非关理也。
”自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可以违反矛盾规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要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长沙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6高二下·嘉峪关期中)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暂时的失利,比暂时的胜利好得多”,阿拉伯学者阿卜·法拉兹的这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启发。
②藏羚羊是中国重要珍稀物种之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对藏羚羊绒巨大的市场需求及其昂贵的价格让盗猎分子前赴后继,给藏羚羊带来了灭顶之灾。
③关于公司的改革方向,大家议论了好长时间,讳莫如深,最终没有结论。
④法布尔的《昆虫记》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平易近人,受到很多中学生的青睐。
⑤《朗读者》中,无论是专业主持人、表演艺术家还是普通人,朗读技巧都可谓炉火纯青,让听众心潮澎湃,深受震撼。
⑥司空见惯了为利益不择手段,他却始终能够保持初心,淡泊名利。
A . ①②⑥B . ②④⑤C . ①④⑤D . ①③⑥2. (2分)(2017·浙江模拟) 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诗句,恰当的一项是()愁有多种。
是“________”的亡国恨,是“______”的寡居苦,是“________”的别离情。
①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A . ①③②B . ③①②C . ①②③D . ②③①3. (2分) (2016高二下·陕西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 . 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 . 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C . 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 .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1分)4. (9分) (2017高二上·温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特别是感情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它的艺术旋律表达出来的。
书法艺术旋律是一篇书法整体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整体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大开大阖。
这里重要的是整体,其次才是局部。
在整体旋律中,每一个字的用笔与结体,又以其大小、粗细、斜正、枯湿、长阔、轻重、快慢、断续,作出了与旋律相协调的变化,从而增加了整体旋律的艺术魅力。
孙子兵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书法旋律也是如此。
行气,有助于加强整体旋律的艺术感染力,但代替不了整体的旋律,它不是旋律的同义语。
行气,是书写字句时气势的连贯与呼应,它的产生也是由于书法家对于诗文感情的感受或由于形式的需要。
但是,它的产生是源于字句的各行各句,于是所表达出来的艺术魅力也便局限于本行的范围,而缺乏宏观的视野与整体的安排。
旋律,是从整体布局出发,用包括行气在内的多样的艺术手段,以托出诗文的感情或是景色为目的所安排的大开大阖的艺术节奏。
有时,由于内涵的需要,甚至暂时把诗句的书写运行在中途停断一段时间,留下一段空白,也是艺术旋律的表达手段之一,这就更不是仅仅着眼于局部的行气所能包括的了。
没有整体的艺术旋律,便没有深沉的艺术。
千百年来,书法作品,把诗词文赋所描写的人世间如此复杂的事物、如此不同的感情,都放置于一个同样平齐方正的算盘式的固定框架中,把本来看起来、读起来节奏长短、错落有致的诗句文辞,一律写成了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这将如何去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中国历代书法,在用笔、结体上,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局部行气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但长期忽略了对整体艺术旋律的研究和运用,这大大埋没了书法艺术震撼读者感情的力量。
宋陆放翁诗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书法亦然。
如向音乐借鉴,安排书法的整体旋律,其实和为歌词谱一支曲相仿,是诗文感情的波澜起伏决定了书法旋律的跌宕起伏。
再读一遍白居易《琵琶行》当是有益的,其中关于乐声的描写,那其实也是一篇对书法旋律的描写。
向绘画借鉴。
绘画中疏密、粗细、断续、曲直的对比,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运用,布局和变形的画理,都能使书法艺术得到借鉴。
书法中画意的布局,不仅能使诗文中画意的描写得到加强,更能使诗文的感情得到充分的抒发。
历代一些有创意的书法家中,同时也是画家的甚多。
还可向武术借鉴、向大自然借鉴,从文学中研究、从社会生活中学习。
在艺术旋律这片辽阔的天地里,中国书法必将会产生千万朵撼人心魄的艺术花朵。
(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旋律”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对书法艺术旋律的分析,应着眼书法艺术整体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起落开阖,而局部的变化是可以忽略的。
B . 每个字的用笔与结体,要有整体的考虑,应根据作品的旋律,作出与之协调的变化,才能增加书法的艺术魅力。
C . 孙子兵法说:“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这与书法艺术旋律的道理相通,可见孙子对书法也有独到的理解。
D . 书法作品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它的艺术旋律表达出来的;而通过作品的内涵,也可加强整体旋律的艺术感染力。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旋律关注的是作品整篇布局,出于内涵的需要,有些诗句在书写时停断一段时间,留下了空白,但旋律仍在。
B . 行气代替不了书法作品整体的旋律,它是字句运行中气势的连贯与呼应,只能展示作品局部的艺术魅力。
C . 上千年来,书法将诗文放置于固定框架中,写成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因而难以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D . 我国历代书法注重了在用笔、结体这些局部行气上的探索,而长期忽略对整体艺术旋律进行研究和运用。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书法艺术与诗歌、音乐的相似之处。
5. (12分)(2017·上饶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先生退兵陈忠实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
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
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
”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
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
”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
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
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
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
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
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
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
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
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
那人说:“我找张总督。
”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
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
”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
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
”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
”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成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
”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
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
”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
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
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
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
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成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成阳桥……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
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
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
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
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
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
”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
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
”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
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
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 . 张总督的信,既交代了社会背景,又说明了诚请朱先生的理由,刻画了一个爱好和平、一心为民的革命军将领形象。
B . 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但心境、用意不同,前者迫于无奈,是应景之诵;后者发自肺腑,是对自已此行安危的忧虑。
C . 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表达了朱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D . 作者在塑造心中的理想人物朱先生的形象时,主要采用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将人物放和典型环境中加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