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为我所用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什么的真实写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侧向思维的一种方式。
出自先秦的《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什么的真实写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意为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
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古时主要用来比喻别国的贤才用来为本国效力,现在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指石头很坚硬可以将玉石上不好的地方剔除,使其成为美玉,有贤能之人可以帮助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可以成为更好更优秀的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语辨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富有哲理的成语,最初便出自《鹤鸣》。
然而,全诗并不意在阐释哲理,而是赞颂园林池沼的美丽。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从对自然山水的观照赞美,到人造山水,似乎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演变。
自然山水无论怎么美,却难以占为己有。
把官室修筑到风光秀美之处固然不错,却又给办事、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要把自然山水随心所欲地迁移,几乎是不可能的。
或许是为了在住地周围再现自然风光的秀美,或许是为了占有自然山水之美,或许是为了显示富有与阔气,或许几种动机兼而有之,于是便有了模仿自然山水的人造园林。
据说,这玩意儿早在西周就已有了。
无论怎么说,人造园林的出现,大概不会是出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的高尚动机,并不像某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玄”。
即使有这样的东西,也应当是很晚近的事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说明的哲学道理:既然是他山,表明矛盾具有特殊性。
可以攻玉,表明,矛盾具有普遍性。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的相互联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是:想问题办事情要抓好两个方面,即借鉴和创新。
所谓借鉴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准确的讲,就是把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法、技术、管理等“拿来”为我所用,这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人才物的投入,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用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一句非常经典的成语,它源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文是“放衣冠而陈之,使人适其家者,必有以材之。
若弑其君者,信之而入,必去之。
嫌其质者,信之而入,必尽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意思是说,别人家的石头可以用来磨玉,意指别人的长处可以用来攻击自己的缺点,以便在改正自己的过失方面得到启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现代汉语中被引申为一个成语,用以比喻可以用别人的优点来补自己的短处。
这句成语就像一盏明灯,给人以启示,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以此来完善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多方面的例子来说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用法。
在职场上,一个优秀的领导可以借鉴其他同行的管理经验,以丰富自己的领导技能;一个团队成员可以学习其他成员的工作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在学习上,可以借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从他人的成功经验中吸取智慧,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别人的优点来补足自己的缺点,以提升个人魅力和交往能力。
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也常常能够看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典故。
比如在电影《地心引力》中,女主角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
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通过观察大自然和考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最终成功自救。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在面对困难时,通过吸收他山之石的智慧,攻克了重重难关,使得自己的人生更加圆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成语在不同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在西方,有一句类似的谚语:“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意为优秀的艺术家会模仿别人,而伟大的艺术家则会借鉴别人的创意。
这句谚语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蕴含的道理相似,都强调了学习和借鉴别人的优点来提升自己的重要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成语是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智慧的经典之一,它的道理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申论作文篇一《借鉴他人长处,成就更好自己》在生活里啊,有这么件好玩的事儿。
我有个朋友小明,那家伙特别喜欢打篮球。
他呀,投篮的技术那叫一个烂,每次打球,投十个能有九个三不沾,就剩那一个还能砸到篮板上弹老远。
可他就不服输,天天看人家那些篮球大神的视频。
就说看库里的视频吧,他仔仔细细地观察库里的投篮姿势,从迈开步子,到举球,再到出手的那一瞬间,手腕的发力,他都看了个遍。
然后就开始照着学,一开始那姿势别提多别扭了,就像个刚学走路的小鸭子似的。
但是他不放弃,慢慢地调整。
看人家别的大神防守时的步伐移动,他又跟着学,在自己小区的篮球场,自己一个人就来回地跑,模拟防守的动作。
过了几个月,你再看他打球,那可真是大变样了。
投篮呢,命中率虽然还不能和专业的比,但是比以前可强太多了,而且防守也像模像样了。
这就像古人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啊,小明借鉴别人的长处,让自己的球技得到了提高。
在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有这样的事儿。
咱要是想进步,光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琢磨可不行。
就要像小明这样,看到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好好学习借鉴,把别人的经验、长处拿过来,为我所用。
这样咱们就能慢慢把自己不足的地方变得优秀起来,把自己原本好的地方变得更好。
咱可不能学那些固步自封的人,守着自己的老一套,可着一股劲儿瞎琢磨,那就只能原地踏步喽。
篇二《汲取他人智慧的养分来雕琢自己》我跟你说啊,有一次我进入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当中,那个公司做线上销售的。
我这刚进去啥都不懂,整个人懵懵懂懂的,就像在迷雾里乱闯的小老鼠。
我旁边有个同事小李,业绩那是嗷嗷好。
她和客户聊天的时候,那话术就像是精心调制的魔法咒语一样。
每次和客户沟通,都能快速抓住客户的需求点,然后推荐的产品客户就特别容易接受。
我一开始就自己瞎捉摸怎么和客户聊天,老是不得要领,有时候说得太多把客户都吓跑了,有时候又说得太简单客户觉得我不专业。
我就开始仔细观察小李。
我发现她每次和客户聊天前都会先浏览客户的一些基本资料,了解客户的年龄、喜好之类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是一句流传已久的谚语,意思是通过借鉴他人的优点和经验,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句话出自《左传·昭公十一年》:“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比喻通过借鉴优秀的外界力量,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的背后蕴含了一种谦虚和开放的态度。
它告诉我们,身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应该孤芳自赏,而是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他山之石是指别人的优点和成功经验,而自己则是未磨玉,表示自己还有待提升和改进。
当我们遇到比自己更强的人或事物时,应该坦然面对,勇于吸取对方的优点和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各个领域,这个谚语的实践意义都非常重大。
在学术研究领域,学者们常常会借鉴前辈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从而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
在职场上,聪明的人会看到别人的优点和做事的方法,学习和吸取他们的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领导才能。
在生活中,人们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品德和行为,汲取他们的优点来塑造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
他山之石的优点还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与他人交流、合作和共赢的机会。
当我们虚心向他人学习时,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在集体工作中,借鉴他山之石可以让团队能够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共同创造出更出色的成果。
通过分享和交流,我们能够汲取他山之石的智慧,凝聚集体智慧,共同攀登成功的高峰。
我们也要注意在借鉴他山之石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他山之石可以用来攻玉,但并不代表我们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和观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所以我们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吸取有助于自己成长的方面。
借鉴他山之石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己,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别人的成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一句非常有智慧的谚语,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它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虚心去学习他人的优点和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用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一句源自古代中国的成语,意为可以用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来克制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它表达了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中,我们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指导,不断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智慧,以克服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进步成长。
这句成语源自古代传说,略表达出“利用他人之长,克服自身之短”的真知灼见,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智慧的精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谓是一种处世哲学,它引导人们要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养分,吸收精华,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提高自己,不断进步。
在各种生活场景中,我们都可以运用这个哲学原理,以下将针对不同方面,论述它的应用。
关于在个人成长和学习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用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求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虚心接受他人的教导和指导。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要善于向身边的人请教经验。
这时,我们就要想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借鉴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不断进步。
在学术研究中,我们要注重与同行交流、合作,积极借鉴他人的成果和经验,以便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学术水平。
在工作中,主管与员工之间亦可如此,彼此借鉴,彼此学习,能够促进团队的壮大、共同进步。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以便改正自己过去的错误,提高自身修养。
在人际交往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样有着重要的应用。
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善于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以便去学习、取长补短。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彼此提携、共同进步、相辅相成。
当我们和他人发生矛盾或者冲突时,我们也可以运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善于从对方的言行中寻找可以借鉴、吸取的地方,从而达到化解矛盾、协商和解的效果。
在团队合作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样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有着不同的优点和特长,我们可以根据各自的长处,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和借鉴,以期相互促进,不断完善团队的合作效率。
博采众长他山之石为我用遵循规律正视现实树信心——赴湖北、湖南学校考察的思考乐东思源实验学校王正刚11月15日—25日,由教育局长、党委书记率队的乐东教育考察团一行42人赴湖北、湖南两省8所学校进行了为期10天的参观考察。
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博采众长,拓宽视野,为乐东教育注活力。
在对湖北红安实验小学、红安一中、武穴市实验二小、武汉市卓刀泉中学、崇仁路小学、湖南岳阳楼小学、岳阳八中、湘乡二中等8所学校的考察中,先后采取听介绍、提问题、查资料、察校园、观视频等形式,让所到学校注重学校内涵发展的优化办学作法和经验,给考察团成员留下深刻印象。
这些学校不仅给我们视觉的愉悦和丰盈,更给我们内心的震撼和触动。
一、深刻的启示本次考察学校涵盖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区域的普通中小学。
有高中的,初中的,也有小学的;有大城市的,地级市的,也有县、市的;有经济发达地区的,也有贫困地区的。
尽管这些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历史、办学条件、人文底蕴等不尽相同,但所到之校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具有优化的办学理念、明确的办学目标、科学的管理体系、鲜明的办学特色、人性化的管理策略、人文性的育人环境以及和谐进取的师资团队。
(一)创新用人机制,提升学校影响力武汉市卓刀泉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
学校历史也不过一、二十年,当初的学校规模小、生源差、教师杂、条件简陋,是一所名不见经卷的普通中学。
近十年学校创新用人机制,将提升学校影响力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在广泛招贤纳才的同时,强化师德师风教育,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搭建广阔的平台和拓展无限空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很快得到有效的提振,学校因此而异军突起,一步一步的坚实脚步迅速跻身于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示范学校行列。
如今的卓刀泉中学因团队的和谐,育人环境的改善,教育质量的凸现,吸引着周边的,区直机关的,当地驻军的以及十里八乡的生源。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使学校声名雀起,外面的老师想进来,里面的老师想留住,良性循环,相得益彰。
他山之石的句子
以下是10 个包含“他山之石”的句子:
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2. 学习他人的优点和经验,就像他山之石,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
3. 我们要善于利用他山之石,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4. 创意的产生往往源于对他山之石的借鉴和融合。
5. 竞争对手的策略和做法犹如他山之石,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提升自己的方向。
6. 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只有不断学习和借鉴,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7. 借鉴他山之石并不意味着抄袭,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
8.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他山之石的吸收和转化。
9. 他山之石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利用。
10. 在科学研究中,他山之石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意为: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
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语出《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佚名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参考译文】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
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
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注释】⑴九皋:皋,沼泽地。
九:虚数,言沼泽之多。
⑵渊:深水,潭。
⑶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⑷爰(yuán):于是。
檀(tán):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
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
⑸萚(tuò):酸枣一类的灌木。
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
⑹“它山”二句:利用其它山上的石头可以错琢器物。
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⑺榖(g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⑻攻玉:谓将玉石琢磨成器。
朱熹《诗集传》:“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
”【赏析】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
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
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
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意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源自中国古代。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利用其他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打磨、雕琢本地的玉石。
更深层次的含义是,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智慧或者方法,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解决问题或者提升自己的能力。
首先,我们来深入探讨这句话的内涵。
在古代,玉石的加工需要用到其他石头作为工具。
玉石虽然宝贵,但如果没有合适的工具,很难被打磨至完美的状态。
而其他山上的石头,由于其独特的质地和形状,可以被用来作为工具来打磨玉石。
通过这种方式,玉石得以展现其天然的美。
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智慧和方法来提升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取长补短。
他人的经验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让我们少走弯路;他人的智慧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他人的方法可以优化我们的工作流程,提高效率。
然而,“他山之石”虽然可以用来“攻玉”,但并不是所有的石头都适合打磨玉石。
我们需要有辨别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石头。
同样地,我们也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盲目地模仿他人。
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他人的经验、智慧和方法进行筛选和改良,使之适应自己的需要。
最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谚语启示我们,要开放心态,积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盲目跟从他人。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词源于《诗·小雅·鹤鸣》。
表面的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
后喻指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
邵雍是北宋鸿儒,一代易学大师。
他认为在修身处世方面同样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把遇到的侵犯欺凌比作砺石,把品行高尚的人比作美玉。
因为要成就美玉必然需要经过砺石的琢磨才行,以此看来,所谓的侵犯欺凌就成为了使自己磨炼成为“美玉”的好事。
邵雍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释道(译文):玉,是温润的物品,如果用两块玉石来互相琢磨,肯定磨不成美玉。
必须得用粗糙的砺石,这样才能磨出美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偶然间打开《诗经》,印入眼帘的是这么一句话: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他之石,可以攻玉。
合上书卷,细细揣摩,何处寻“石”?何以“攻玉”?每次授前,我都希望自己的这堂地理有新意、有亮点、不乏味,因此我常常在网上搜集大量的资料,充实我的讲解内容。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做法的确达到了一定效果。
比如说,学生们困意消失了,上更积极了,堂氛围更活跃了等等。
但是有一回,指导老师在听完我的后,向我指出了不足之处,我才发现,自己加入到的资料虽然比较丰富,然而有些材料并不是十分得恰当、合适,甚至有一些滥竽充数,偏离了主题。
除此之外,指导老师还建议我多去听听其他地理老师的,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堂教学。
在指导老师的引领下,我在闲暇时间就会去某一个班级、某一间教室,做一回“游客”。
我这个“游客”的身份可不是意味着随意去哪个景点走马观花式的逛逛,而是去“取经”。
我的取经之路倒是没有唐僧师徒四人那般艰辛,历经万水千,九九八十一磨难。
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实习学校每个老师的堂都向我们敞开大门,老师们也极为热情,令我不由得暗自欣喜。
“客串”了几回当地教师的地理堂后,我发现,老师们不仅善于运用材料,更能够联系身边的事例进行步步引导,层层递进,逻辑思路十分清晰。
他山之石为我所用
——对我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副主任徐兆云
一些发达地区的成功发展实践给我深刻的启示:一是以超前思路谋划经济发展。
有开放的思想才有开阔的视野,才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定位发展自己。
这些城市从党委、政府到企业,从领导到普通干部都能以超前的理念、思路和有效的措施来推进发展。
二是以工业大项目牵引产业大发展。
这些城市都把“工业立市兴市、强市富市”作为发展的重大战略,而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以工业大项目牵引产业大发展。
他们千方引进工业大项目,百计扶持工业大企业,千方百计培育形成大产业。
三是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强力推进。
他们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作为招商引资的基础平台,不断强化发展导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了园区产业优化布局。
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区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也没有占尽地利的区位优势和长期积累的工业基础,在资源、区位等方面是极为普通的一个区。
但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发达地区成功发展的经验,同样可以实现我区经济起飞,面貌一新。
与这些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我们追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们的干事氛围不够浓厚,在发展上连续性不强。
在我们的乡镇,往往是这任领导发展这个项目,下任领导来了又发展另外的项目,结果真正引进的项目非常少。
不仅浪费了精力和资源,也影响了本地对外的形象,得不偿失。
要使干部能够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工作,首先就应从思想上消除这些主要领导干部的“猴性”,树立“定性”,达到“理性”,吃透区情,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区实际的发展思路,扑下身子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
在全区上下坚持实施“以工强区”战略,逐步形成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的干事氛围。
二、我们的部分干部作风不够踏实,在发展上发挥不了促进作用。
毛主席说过:政策和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
要大力倡导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不尚空谈,不搞形式,出实招、干实事。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干部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大搞形式主义,不干实事,在统计数字上“浮夸”、“注水”。
这种工作作风不可能把经济搞上去。
我们应以上对国家、下对群众、中对良心、长远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以实干求实绩,以实干求发展。
区、乡镇(街道)两级都应成立项目协调小组,实行“一岗双责”,区委书记负总责,区委所有常委、区四套班子全体成员都要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全部参与项目建设工作,要明确各乡镇(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招商引资的第一责任人,并建立跑项目、促项目、上项目的一整套工作机制,保证投入不断线,项目不断档,将鱼丽工业带打造成我区的亮点。
三、我们的奖惩机制不够健全,在发展上没有激励约束。
要通过“奖”变动力为活力,通过“惩”变压力为动力,双管齐下,形成求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机制。
全区上下要自我加压、层层加压,确保各级主要领导都把主要精力用在抓经济、上项目上。
将全区6个乡镇(街道)分为二类,分别确定项目任务,对项目落实情况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小结,半年一拉练。
对当年完不成任务的乡镇(街道),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选各种先进的资格,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向区委、区政府作检查,连续两年完不成任务,调换乡镇(街道)主要领导。
对引进资金、项目、经营业绩好的企业和个人,区、乡镇(街道)两级财政和受益单位要按比例进行奖励,做出成绩的干部在提拔重用上优先考虑。
通过奖惩,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广大干部和企业的积极性,才能形成争着干、比着干、相互超越、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