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3章 0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7
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的爆发与扩大》知识点复习岳麓版第6课二战的爆发与扩大一、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二、慕尼黑阴谋:1.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强行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2.影响:英、法的绥靖政策纵容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慕尼黑会议后不到半年,德国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三、二战开始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导致二战全面爆发。
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
四、二战规模扩大:1、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标志着二战开始扩大化:1941年6月22日,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突然袭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9月至1942年春,德军攻击莫斯科。
莫斯科军民在斯大林指挥下,取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太平洋战争:爆发原因:1940年,日本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直接威胁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日、美、英矛盾日益尖锐。
太平洋战争开始,标志是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军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扩大到最大规模。
五、《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1、背景:德意日不断扩大侵略,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需要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
2、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3、时间:1942年1月。
地点:华盛顿。
参加国:美、英、苏、中等26国。
4、内容:《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各国保证全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5、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使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英法的"静坐战争"和苏联建立"东方战线";德军西线的进攻;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投降;英国抗战;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大西洋宪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二、要求学生认识1.通过对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后果。
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不断扩大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它的扩大在客观上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三、要求培养学生能力1.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概括,分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慕尼黑阴谋;苏德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二、本课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教学设备自制电脑课件电影或录像片中有关片断教学要点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一、慕尼黑阴谋1.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1938年9月)及影响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1939年8月)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1.德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2."奇怪战争"和波兰覆亡3.苏联建立"东方战线"4.德军西线进攻和敦刻尔克撤退5.法国投降(940年6月)、英国抗战(1940年7月~10月)三、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1.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2.日军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家宣言》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意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同学们,让我们先回顾一下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形势。
(引导学生回忆日、意、德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和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
)请同学们回忆:面对法西斯的扩张,英、法等西方大国采取了什么态度?(学生回答)对!英、法采取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板书第三章和第一节课题。
)一、慕尼黑阴谋1.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1936年,法西斯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进军莱茵非武装区;1938年,又兵不血刃吞并了奥地利。
德国的这些扩张举动,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
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演示电脑课件,显示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位置,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了解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因和借口。
)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1939年9月)及影响为了解决德、捷边界问题,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城召开了会议。
在没有捷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等地区交给德国。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英、法两国与捷克斯洛伐克本无利害冲突,况且法国还是捷的同盟国,它们为什么与意大利一起支持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呢?(学生思考、讨论)其原因:第一,英、法国内普遍存在着畏战情绪,千方百计想避免战争;第二,英、法企图将祸水东引,驱使德国进攻苏联。
为此,他们便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第一,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
第二年3月,德军开进布拉格,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希特勒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其军事、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此后,凡是这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出卖他国的行径,都被称为"慕尼黑阴谋"。
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1939年8月)面对德国的扩张,苏联政府曾一再强调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与英、法共同抗击侵略者。
随着英、法阴谋的日益暴露,特别是《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
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苏联重新调整了外交政策,于1939年8月,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这个条约的签订对苏联来说,使其赢得了备战的时间;对德国方面来讲,也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
而英、法的绥靖政策,更使德国毫无顾忌地去进攻波兰。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1.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出动58个师,坦克2 500辆,飞机2 000多架从西南、西北和北部三路对波兰首都华沙实施向心突击。
英、法政府先是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遭到拒绝后,于9月3日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奇怪战争"和波兰覆亡英、法对德宣战后,本应配合波军在西线对德发起进攻,然而,它们却静坐西线、宣而不战,被称为"奇怪战争"。
说奇怪,其实也不奇怪,这正是英、法绥靖政策在战争中的具体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波军孤军奋战,两个多星期后波兰覆亡。
请大家思考一下:波兰迅速败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归纳起来原因有三:其一,德军兵力强大,又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使波兰猝不及防。
其二,波军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
其三,英、法在西线按兵不动,没能与波军配合作战。
就在波兰遭到德军侵略的同时,苏军在波兰的东面也占领了大片领土,建立了一条"东方战线"。
3.苏联建立"东方战线"(教师用电脑地图课件显示"东方战线",边演示边讲述)苏联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通过军事占领和战争的方式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
把其西部边界向西推进了二三百千米。
4.德军西线进攻和敦刻尔克撤退(教师用地图课件显示《1939~1942年德意在欧洲的扩张》图,边指边讲)德军侵占波兰后,并没有像英、法希望的那样,继续向东侵犯苏联。
而是转过头来进攻北欧和西欧。
1940年4、5月间,德军首先"闪击"丹表、挪威,接着入侵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
同时,德军绕过法国自以为非常稳固的"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
5月下旬,德军直逼英吉利海峡,把40多万英、法军队追逼到敦刻尔克港附近的一块三角地带。
英、法动员了大批船只,经9昼夜苦战,才把近34万士兵运过海峡,撤入英国。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食的第一颗苦果。
5.法国败降(1940年6月)、英国抗战(1940年7月-10月)敦刻尔克战役后,也就是1940年6月初,德军由北向南,向法国腹地急速推进,直逼法国首都巴黎。
6月10日,意大利也趁火打劫,对英、法宣战;14日,巴黎陷落。
新成立的法国卖国政府对德投降。
这是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食的又一颗苦果。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坚持抵抗德国侵略的戴高乐将军,此时流亡到英国,领导"自由法国"运动,与反法西斯力量一道坚持战斗。
他曾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反法西斯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
法国败降以后,希特勒制定了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
从1940年8月11日,德军对英国进行了猛烈的空袭,每天出动上千架飞机对英国的军事基地、工业中心、首都伦敦等进行狂轰滥炸。
同时,德军还出动大批潜艇在大西洋截击英国运输船只,使英国损失巨大,造成英国原料和粮食供应的极度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英国新任首相丘吉尔的态度如何呢?(指导学生阅读《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进而讨论:此时英国政府对德国侵略扩张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英国放弃了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
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坚持抗战,遏止了德国要尽快摧毁英国或迫使其求和的目的。
10月间,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国的计划。
在德军空中打击英国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又一次尝到了长期纵容法西斯侵略的苦果。
我们从英、法两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清楚地看到:英、法两国真正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三、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1.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利用电脑课件《二战前期欧洲形势》图,边演示边讲述)到1941年夏天,德国已占领了欧洲14个国家。
然后,希特勒先在苏联西部边境之外集结大量兵力,后来又侵入巴尔干各国,形成了从西南包围苏联的态势。
1941年6月22日(星期日)凌晨,法西斯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了包括附庸国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芬兰等国军队在内的190个师,550余万人,4 000多辆坦克和近500架飞机的强大兵力,分北、中、南三路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
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由于苏军在战争初期准备不足,使德军在几个月里深入苏境内达150多万平方千米,控制苏联约40%的人口及大部分工业区。
尤其是中路德军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形势非常危急。
莫斯科军民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展开了英勇的莫斯科保卫战。
(演示影片《为祖国而战》中莫斯科保卫战的相关片断。
莫斯科居民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十月革命纪念日红场阅兵及斯大林进行鼓舞人心的演说,红军由红场直赴前线)第二年初,苏军从莫斯科的南、北两面开始反攻,经40多天激战,歼敌50万,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这次战役是德军在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它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欧洲战场如此,此时的亚、太地区形势又怎样呢?2.日军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法西斯在欧洲的扩张,也刺激了日本的野心。
1940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提出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妄图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宰的囊括印度以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北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殖民大帝国。
日本的这一计划对于东临大西洋、西接太平洋,且有赖于东南亚战略物资供应和在东南亚建立许多军事基地的美国来说,不能不是一个严重的损害。
对此,美国也就不能不做出反应。
首先,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其次,增加对中国的援助。
英国对日本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这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美、日矛盾激化了。
日本决定趁美国尚未准备就绪,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