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城镇体系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573.50 KB
- 文档页数:67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呼伦贝尔市市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结果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5.09•【字号】呼政字[2014]102号•【施行日期】2014.05.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呼伦贝尔市市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结果的通告(呼政字〔2014〕102号)各旗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驻呼伦贝尔市有关单位:根据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发改委、财政厅《关于认真做好全区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重新发布工作的通知》(内国土资发〈2007〉626号)要求,我市对市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进行了更新,更新结果已经履行了听证、审查、备案等程序,并于2014年5月10日起执行。
特此通告。
附件:1、呼伦贝尔市(市区)基准地价表2、呼伦贝尔市(市区)土地级别基准地价范围描述2014年5月9日附件1呼伦贝尔市(市区)基准地价表为加强本地土地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基准地价的作用,本次基准地价评估将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城市土地价格调查有关技术和成果的要求的通知》的要求进行。
确定本次基准地价评估的基准地价内涵如下:一、商业用地基准地价内涵设定商业用地基准地价的评估基准期日为2012年1月1日,平均容积率为1.0,开发程度为“七通一平”(宗地外通上水、通下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气、供热、宗地内场地平整,不含拆迁补偿安置费),出让年期为40年的价格,地价以元/平方米表示。
二、住宅用地基准地价内涵设定住宅用地基准地价的评估期日为2012年1月1日,平均容积率为1.0,开发程度为“七通一平”(宗地外通上水、通下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气、供热、宗地内场地平整,不含拆迁补偿安置费),土地使用年限为70年的价格,地价以元/平方米表示。
三、工业用地基准地价内涵设定工业用地级别基准地价的评估基准期日为2012年1月1日,平均容积率为0.7,开发程度为“三通一平”(宗地外通电、通路、通讯、宗地内场地平整,不含拆迁补偿安置费),土地使用年限为50年的价格,地价以元/平方米表示。
呼伦贝尔市各旗市区发展定位摘要:I.引言- 介绍呼伦贝尔市及各个旗市区的基本情况II.呼伦贝尔市的总体发展定位- 呼伦贝尔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介绍呼伦贝尔市的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定位III.各个旗市区的特色发展定位- 根河市:以林业和矿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打造生态旅游城市- 满洲里市:发挥中俄边境优势,发展国际贸易和旅游产业- 扎赉诺尔区:以煤炭和钢铁产业为主导,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牙克石市:以农业和牧业为基础,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 鄂伦春自治旗:保护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文化旅游和狩猎产业IV.呼伦贝尔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分析呼伦贝尔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政策扶持、区位优势、环境保护等正文: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总面积25.3 万平方公里,辖2 个市辖区、4 个旗、3 个自治旗和5 个县级市。
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我国北部边疆一颗璀璨的明珠。
呼伦贝尔市的总体发展定位是:建设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生态旅游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能源化工基地。
在这一总体定位的指导下,各个旗市区也根据自身优势,明确了特色发展定位。
根河市位于呼伦贝尔市北部,拥有大兴安岭林区丰富的林业资源和矿产资源。
因此,根河市的发展定位是:以林业和矿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打造生态旅游城市。
在保护好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同时,根河市积极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满洲里市作为中俄边境的重要城市,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发展国际贸易和旅游产业。
满洲里市借助中俄互市贸易区的政策优势,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投资兴业,同时,这里的旅游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开发,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理想目的地。
扎赉诺尔区位于呼伦贝尔市南部,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钢铁资源。
因此,扎赉诺尔区的发展定位是:以煤炭和钢铁产业为主导,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扎赉诺尔区也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绿色发展。
鄂尔多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第一章总则1、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
近期为2011-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
2、规划层次和范围市域:为鄂尔多斯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现辖一区七旗(东胜区、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乌审旗、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总面积86752平方公里。
核心内容为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中心城区:包括东胜和康阿两大片区。
东胜片区北至北环路,西至包西铁路,东至东环路和机场快速路,南至荣乌高速公路。
康阿片区北至荣乌高速公路,西至东康第三快速路,东至包西铁路,南至阿大快速路。
其中203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325平方公里。
核心内容为编制中心城区规划。
3、城市规划区包括东胜区和伊金霍洛旗全部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约为8098平方公里。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1、城市发展目标以打造国家战略性绿色能源和新型化工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辐射晋陕蒙高端服务业中心、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重点,将鄂尔多斯建设成为“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改革示范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民族文化交融的宜居宜业城市”。
2、城市发展战略结构转型,创新强市——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改善民生,富民强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坚持富民与强市并重,富民优先。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建立设施先进、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和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努力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
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公共服务均衡化和要素流动自由化,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形成城乡互补、分工协作、融合发展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十四五”
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公布日期】2022.07.27
•【字号】内建计〔2022〕121号
•【施行日期】2022.07.2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建设
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市政基
础设施体系化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为指导和促进“十四五”时期城镇市政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住房城乡建设事业规划》,我厅组织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7月27日附件:十四五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规划。
草原城市景观规划策略研究随着城市发展、人口聚集,草原等边远地区旅游成为热点,呼伦贝尔草原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第一名。
本文以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草原资源为例,通过现状调查研究,发现草原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标签:草原;土地利用;策略研究满洲里附属呼伦贝尔地区,周边被呼伦贝尔草原所包围,在城市内部随时可见草原景色,在草原景观设计中应避免与呼伦贝尔地区其它城市景观的雷同性,应突出自身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彰显自己的景观品牌特色。
1 现状根据满洲里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市域生态系统规划,将满洲里市的周边绿化分为八大区,分别为:生态草场区、外围山体绿化区、生态保护区、生态农业区、矿区生态恢复区、二子湖及生态湿地、组团生态绿地区和边境防护林带。
2 存在的问题2.1 草原景观雷同满洲里市的草原植物配置以草地为主,大片不加修饰的草原,虽然让人感受到空旷、辽阔的美感,但也容易产生单调、乏味的消极心理,与内蒙古其它草原并无区别,重游率极低。
并且,草原景观位于城市郊区,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草地常年被牛、羊啃食践踏的参差不齐,草质极差。
[1]草场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原处于荒漠化进程中。
满洲里市有137.48km2严重退化的草地,占草场总面积的25.86%,根据沙漠化程度指标,满洲里市草地正处于沙漠化的过程中,如继续破坏,不加快治理,退化将进一步加剧。
这些因素大大地影响了满洲里市的整体形象。
2.2 冬季休闲景观较少满洲里作为北方城市,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常年以西南风为主导风向,风大多沙。
加之地多人少,大型的公共建筑较少,缺少建筑物和构筑物,冬季挡风驱寒,并且缺少冬季可游玩的休闲景观,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更加造成冬季满洲里市主街道游玩的人群较少。
2.3 农林结构略显单一满洲里市有林地主要分布在国境线一带,林种主要是杨树、柳树和樟子松,森林覆盖率仅为2.4%。
其次,农业绿化配置单一,尤其到了秋季之后,大面积的土黄色,冷漠色彩使乏味感油然而生。
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
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市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努力建设幸福呼伦贝尔第一节发展基础与成果“十一五”以来,美丽发展的成功实践,再造了发展新优势,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探索形成了美丽与发展双赢的良好思路我市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的关系,既不走重开发轻保护的路子,也不走重保护轻开发的路子,探索形成了“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的工作思路。
生态保护上,突出美丽发展,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经济发展上,坚持“点状布局、集约设置、深度转化、循环利用”;民生改善上,实施了“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
二、初步奠定了科学发展的良好基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逐步形成。
经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主要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2.01亿元,完成规划目标116.5%,是2005年的2.9倍。
工业增加值完成337亿元,完成规划目标108.0%,是2 005年的4.8倍。
财政总收入达到124.7亿元,完成规划目标124.7%,是2005年的3.5倍。
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93.22亿元,完成规划目标110.7%,是2005年的3.0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5亿元,完成规划目标108.4%,五年累计完成2039.8亿元,是“十五”期间累计投资的3.7倍。
产业结构调整呈现新突破,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三次产业发展由2005年的27.5∶30.5∶42.0演进为19.6∶42.1∶38.3。
农牧业实现稳步发展,牲畜头数达到1610万头只,粮食产量增加到100亿斤以上。
工业经济跨上新台阶,积极引进40多家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蒙东在未来十年东北振兴战略中的总体构想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期刊名称】《北方经济》【年(卷),期】2013(000)013【总页数】3页(P26-28)【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2007年以来,蒙东地区抓住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重要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决策部署,加强与东北三省的合作,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区域发展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认真总结五年来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研究提出新十年深入实施振兴战略的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对深入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推进蒙东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经济总量偏小,2012年蒙东地区人口占自治区51%,地区生产总值仅占自治区35%。
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发展滞后,目前蒙东地区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仅为29.3%,比全区平均水平低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全区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25.2%,比工业占全区的比重低了6.4个百分点;能源、冶金等资源型产业比重大,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发育不足。
产业层次低,初级产品比重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
经济发展质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集聚集约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城镇集聚效应较差,城镇化率比全区平均水平低7.6个百分点。
(二)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路网密度低,等级不高,出境出区通道不畅,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率仅为36%。
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滞后,大型煤电和风电基地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防洪减灾体系比较薄弱,水资源调配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配套条件较差。
(三)民生保障能力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8.24个百分点,农村牧区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37.14个百分点。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详细方案一、调整直辖市〔首都〕——将**市、市区、三河市、香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并入市。
同时调整周边行政区:1、设立兴安省————由市、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市、安达市、明水县、青冈县、海伦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扎鲁特旗、市合并组成。
省会市。
2、调小省———以现辖区为主〔不含市、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市、安达市、明水县、青冈县、海伦市〕。
省会市。
3、调小省————以现辖区为主〔不含市〕。
省会市。
4、调整省————由市、市、市、市、市、市、市区、市区、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宽甸镇)、黑山县。
北宁市、市〔不含扎鲁特旗〕合并组成。
省会市。
5、设立辽东省————由市、市、市、海城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东港市合并组成。
省会市。
6、设立燕山省————由市、市、市、市、市、市区、凌海市、义县和市合并组成;省会是市。
7、调小省————由市、市、市、市、霸州市、固安县、永清县、大城县、文安县、宁晋县、新河县合并组成;省会是市。
8、调小省————由市、市、市、莱芜市、市、滨州市〔不含沾化县和无棣县〕、聊城市、台前县、县、曲阜市、兖州市、邹城市、汶上县、泗水县、梁山县、鄄城县、郓城县合并组成;省会是市。
9、设立胶东省————由市、潍坊市、市、威海市、东营市、沾化县、无棣县合并组成。
省会是市。
10、设立平原省———由市、市〔不含宁晋县和新河县〕、市、市、市区、县、**县、清丰县、合并组成;省会是市。
11、设立阴山省———由呼和浩特市、市、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盟、鄂尔多斯市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市、天镇县、阳高县合并组成;省会呼和浩特市。
12、调小省———以现辖区为主〔不含天镇县、阳高县〕。
省会市。
二、调整直辖市————将嵊泗并入。
同时调整周边行政区:1、设立沂淮省————由市、宿迁市、市、日照市、新沂市合并组成;省会是市。
2、设立江北省————由市、市、市、市、高邮市、宝应县、天长市合并组成;省会是海安县。
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海拉尔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The Regulation Plan and Urban Design of Hailar Old Town
至额尔古纳市
土地使用规划图
N
至经开区
0 500m 1000m 1500m
至满洲里市
图例
耕 地
城镇住宅用地 机关团体用地 文化用地 教育用地 科研用地 体育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 社会福利用地 商业服务业用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 公用设施用地
公园绿地 防护绿地 广场用地 特殊用地 留白用地
规划范围
北 京 五 合 国 际 工 程 设 计 顾 问 有 限 公 司 01
至新巴尔虎左旗
至绥芬河市
至牙克石市。
呼伦贝尔市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管理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呼伦贝尔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01.03•【字号】呼伦贝尔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8号•【施行日期】2023.05.01•【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村环境保护正文呼伦贝尔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十八号)《呼伦贝尔市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管理条例》已于2022年11月15日经呼伦贝尔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22年12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批准。
现予以公布,自2023年5月1日起施行。
呼伦贝尔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3年1月3日呼伦贝尔市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管理条例(2022年11月15日呼伦贝尔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22年12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建成区、开发区以外的苏木乡镇、嘎查村。
第三条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管理坚持政府主导、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建设管理并重的原则。
第四条市、旗(市、区)人民政府统筹推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管理工作,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资金保障、政策支持、属地责任、群众参与、督查激励等长效制度机制。
第五条市、旗(市、区)人民政府乡村振兴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管理工作。
市、旗(市、区)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民政、教育、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农牧、林业和草原、水行政、自然资源、卫生健康、文化旅游、文物、广播电视、科技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管理工作。
呼伦贝尔市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文本(征求意见)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5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 (4)第一节区域定位及发展目标 (4)第二节城镇化发展战略 (5)第三章市域城镇空间组织及城乡建设引导 (7)第一节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7)第二节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9)第三节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 (11)第四节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12)第五节城乡建设引导 (13)第四章产业发展与布局 (15)第一节产业分类引导 (15)第二节产业布局引导 (17)第三节工业园区发展引导 (18)第四节旅游产业发展引导 (21)第五章资源保护与利用 (23)第一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23)第二节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4)第三节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 (25)第四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27)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28)第七章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31)第八章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4)第九章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规划 (36)第一节市政基础设施配置原则 (36)第二节给水工程规划 (36)第三节排水工程规划 (37)第四节电力工程规划 (38)第五节供热工程规划 (39)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39)第七节环卫工程规划 (39)第八节通信工程规划 (40)第九节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 (40)第十章区域协调与空间管制 (42)第一节区域协调 (42)第二节空间管制 (43)第十一章次区域发展指引 (48)第一节中部次区域发展指引 (48)第二节西南次区域发展指引 (49)第三节岭东次区域发展指引 (51)第四节北部大兴安岭次区域发展指引 (52)第十二章呼伦贝尔都市区发展指引 (54)第十三章重大战略部署 (56)第一节行动计划 (56)第二节近期建设重点 (58)第十四章城镇体系规划实施保障 (60)第十五章附则 (62)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修编背景2004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呼伦贝尔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所确定的建设方针和原则,在协调指导呼伦贝尔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原规划确定的2020年的发展目标部分已经实现;国家发展进入新时期,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给呼伦贝尔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中俄蒙区域合作不断加强、东北振兴不断深化、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战略的明确,使呼伦贝尔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呼伦贝尔市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大批新的产业项目及基础设施项目亟需在空间上落实等现实问题也日益迫切;呼伦贝尔市在2001年经过撤乡并镇,市域城乡范围发生了较大变化。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突出呼伦贝尔在中俄蒙区域合作中的桥头堡作用和东北振兴、内蒙古自治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有效的指导呼伦贝尔市城乡规划建设,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厅要求,特编制《呼伦贝尔市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目的(1)明确区域定位、发展目标与战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2)落实“美丽与发展双赢”的发展框架,协调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3)有效指导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和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城乡空间体系。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4)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融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5)以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目标,提供市域均等化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服务设施。
第4条规划原则(1)统筹兼顾:正确把握“远景与近期”关系。
(2)顺应规律:正确把握“引导与控制”关系。
(3)分类指导:正确把握“发展与保护”关系。
(4)明确事权:正确把握“刚性与弹性”关系。
第5条规划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3)《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5)《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6)《东北振兴规划》(7)《内蒙古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8)《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9)《内蒙古自治区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若干规定》(10)《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决定》(11)《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发展的意见》(12)《呼伦贝尔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13)《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14)国家、建设部、内蒙古自治区其它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第6条规划范围呼伦贝尔市行政区划所辖范围,含1区(海拉尔区)、5市(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根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7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
第7条规划期限(1)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
(2)其中:近期为2008~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一节区域定位及发展目标第8条区域定位呼伦贝尔市是东北亚重要的国际交流协作区,国家级能源及绿色产业基地、重要生态保育区,具有地域特色的多民族宜居地区和国际性旅游目的地。
第9条发展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将呼伦贝尔市打造成国家重要的科学发展示范区。
(1)循环经济示范区:争创循环型农牧业发展示范区、循环型工业发展示范区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范区。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支撑,以资源消耗最低、污染最小化、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最大程度的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2)生态示范区: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地区,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以重点生态及环境问题治理为突破口,实现生态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3)单一产业与多元产业统筹发展示范区:克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陷入单一化、先进制造业难以成长的困境,通过资源性产业的快速成长,带动其他多元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生态型多元产业体系,构建单一产业与多元产业统筹发展示范区,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做出示范。
(4)民族文化发展示范区:保护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并赋予创新含义,大力打造文化名牌,形成富有魅力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和文化交流平台。
(5)北方高寒地区特色宜居地区:深化塑造呼伦贝尔“生态、绿色”品牌,建设生态环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高地。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平安有序、社会稳定、公平正义的和谐地区。
第10条市域发展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指标、社会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4大类、13中类、21小类的发展指标体系,并区分为引导型指标和控制型指标两种类型。
(具体见附表)第二节人口发展及城镇化战略第11条城镇化基本方针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为核心推进城镇化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1)集约发展。
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2)统筹发展。
在全市范围内优化配置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积极推动城乡互促共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3)和谐发展。
将城镇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社会保障,改善人居环境,培育文化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创新发展。
立足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镇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向多元产业驱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积极创建创新型城市。
(5)优化发展。
按照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科学开发、城镇有序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据点作为推动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的主体形态,把城镇化工作的重点转到据点的开发上,构建市域城乡据点开发体系。
第12条城镇化发展战略(1)尊重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分类指导。
岭西地区及大兴安岭林区,应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为主,注重“质的调整”;而岭东地区仍要以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为主。
(2)尊重发展模式的差异性,综合协调。
在尊重不同发展模式独特性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整合各种模式的优势,促进各种模式的健康、协调发展。
(3)尊重地域空间的差异性,合理组织。
对于滨州线和G111线两侧地区,应促进人口和产业的进一步集聚,重点培育发展条件较好的点,形成带动全市发展的都市区或发展极;对于大兴安岭林区和市域南部地区,应该进一步明确发展据点,培育区域增长极,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的空间集聚。
第13条市域人口及城镇化发展目标(1)2015年:市域人口规模达到29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2%,城镇人口达到210万人。
(2)2020年:市域人口规模达到3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2%,城镇人口235万人。
第三章市域城镇空间组织及城乡建设引导第一节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第14条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共融、一体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构建和谐城乡的新格局。
规划期内,仍将以完善城乡功能联系、培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为目标,重点加强城乡在产业发展、空间开发、生态保护、人口、就业及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对接与统筹发展。
(1)建立城乡产业统筹发展机制。
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进程。
以农业特色化、品牌化经营代替传统的、粗放的小农经营。
以科技创新带动农业资源的整合,实现农业发展的高附加值。
(2)建立城乡空间统筹发展机制。
以“点式开发、点域带动”为根本思路,以空间资源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为目标,坚持工业向园区、向基地集中,农民居住区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
坚持走集约、创新、统筹、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3)建立城乡生态保护统筹发展机制。
坚持生态优先的根本原则,以“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为根本思路,积极构建良性循环的城乡生态安全体系。
(4)建立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机制以及城乡就业、社会保障的统筹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