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

第一章总则

第条编制目的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于年底已实施到期。为适应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打造“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的目标要求,确立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构筑具有安徽特色的城镇体系,引导全省城乡空间高效、集约、和谐发展,安徽省人民政府编制《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条编制主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号)》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送审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条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

()坚持“双轮驱动”。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增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联系,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

()立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特点,全省空间统筹规划,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全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第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辖区,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宣城市、六安市、黄山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阜阳市、淮北市、宿州市和亳州市,共个地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第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年,

近期~年,

中期年,

远期~年,规划基期年为年。

第条规划法律效力

()本规划经安徽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后,具有法定效力。

()本规划是统筹协调全省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省人民政府实施城乡规划管理、合理配置省域空间资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编制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专项规划、城市(县)的城乡规划以及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相邻地区协调的重要依据。

()在安徽省行政区域内,审批城乡规划和进行重点区域空间管制、区域重大项目选址,应当遵守本规划。

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

第一节发展方针战略

第条城镇化方针

以多种类型的城市群发展为主体战略,推进城镇化提速提质发展;实施分区差别化发展政策,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异地城镇化,引导人口合理有序迁移;努力走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民生优先、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条城镇化原则

()产城融合。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布局相融合、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相协调。

()协调发展。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布局,发挥我省居中靠东的区位优势,推动开放发展,形成与长三角全面对接、辐射中西部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坚持城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局面。

()分类指导。尊重南北地域在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性,坚持皖北、皖中、沿江、皖南和皖西的分区发展,实施分类指导,形成不同区域城镇化各具特色、多元统筹、竞相发展的局面。

()生态宜居。大力实施生态强省战略,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做好做足山水文章,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布局,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乡土地配置,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

()彰显文化。传承优秀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注重文化创新,塑造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城镇风貌,打造城镇徽风皖韵魅力,促进文化强省建设。

《安徽省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 第189号 《安徽省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5年12月29日省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省长王金山 二○○六年一月十九日 安徽省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规范城市规划管理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及监督检查。 第三条城市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行依法管理。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省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管理 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审查报本级人民政府 和上级人民政府审批的城市规划草案,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方案以及其他需要审查的城市规划草案。 城市规划委员会由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违反规定 下放城市规划管理权限。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 城市规划管理公示制度,促进城市规划管理的公开、公正和高效。 第八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年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

安徽省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189号 《安徽省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5年12月29日省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省长王金山 二○○六年一月十九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规范城市规划管理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及监督检查。 第三条城市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实行依法管理。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省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规 划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审查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 人民政府审批的城市规划草案,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方案 以及其他需要审查的城市规划草案。 城市规划委员会由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违反规定下放城 市规划管理权限。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城市规 划管理公示制度,促进城市规划管理的公开、公正和高效。 第八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城 市规划管理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年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 政主管部门报告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 第九条城市规划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 (一)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跨设区的市的城镇体系规划 由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二)设市城市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三)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由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 织编制。 第十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规划原则,符合 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并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和技术手段。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招标投标、多方案比较等方式,择优确定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城市规划编制任务。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编制的城市规划草案,应当经该单位的注册城市规划师签字 盖章,并附具公众意见、专家评审意见采纳情况的报告,方可按照法定程序报批。

江苏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修订图文稿

江苏控制性详细规划编 制导则修订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的指导,规范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第146号令发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及其管理工作。 3、基本原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 (2)统筹兼顾,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关系; (3)合理、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统一规划; (4)处理好规划刚性与弹性的关系,体现规划的经济性和可实施性; (5)体现公众意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4、内容要求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划定规划编制单元,在用地策划的基础上,对编制单元进行地块划分。明确各地块的土地使用、配套设施、建筑建造、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与地下空间利用等控制要求,提出空间环境景观控制引导原则,明确各地块的强制性和引导性内容。 5、其他规定 (1)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规划所依据的基础资料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2)地块变更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变更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按照规定程序变更。 二、编制单元划分 1、编制单元划分目的 为了便于全面系统地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化、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意图,形成系统有序的城市规划控制引导体系,应将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划分为若干编制单元,作为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单位。 2、编制单元划分原则 (1)地域完整 编制单元应覆盖规划期内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全部地域范围。相邻编制单元范围不重叠,实现无缝衔接,同时应综合考虑相邻编制单元之间各相关要素的协调。 (2)界线稳定 编制单元应综合考虑城市行政区划、自然地貌、城市特征、功能区划分、主要道路、重要基础设施、城市空间景观组织、社会组织等要素确定,其“四至”界线应明确、稳定,经过划定的编制单元,原则上不应更动。 (3)规模合理 编制单元面积一般以100~1000公顷为宜。用地功能相对单一的地区宜适当划大,用地功能相对混合的地区宜适当划小;城市新区宜适当划大,旧城区、城市中心区等宜适当划小;城市特色风貌区、风景园林、历史街区等特定意图区的编制单元划分,应有利于保护和塑造城市特色。 (4)编码统一 编制单元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统一的编码。 3、编制单元划分成果内容 (1)编制单元汇总表(表2.1) 表2.1?╳╳市(县)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单元汇总表

安徽城乡规划条例

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 (2010年12月18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及其监督管理。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分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镇、乡和村庄,镇、乡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不单独划定规划区。 第三条城市和镇、乡应当制定城市规划、镇规划和乡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应当制定村庄规划的区域。鼓励其他村庄根据发展需要制定村庄规划。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注重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相结合,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突出地域特色和传统风貌,改善人居环境。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编制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给予经费支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的需要,在年度预算中安排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 第七条经依法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的管理,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 对在城乡规划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委员会是本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决策的议事机构,负责审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和需要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的城乡规划草案以及需要其审查的其他城乡规划草案,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审查意见。 城乡规划委员会由本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行政部门负责人、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其成员由本级人民政府聘任。城乡规划委员会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运作程序和表决方式等工作规程。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其中,设区的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城乡规划工作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按照规定职责承担有关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江苏省城市规划条例全文

江苏省城市规划条例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障科学合理地制定和规范有序地实施城乡规划,根据《 * 城乡规划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修改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第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工作的领导,根据城乡规划工作的需要,加强规划管理机构建设,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省、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做好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有关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应当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规划区。

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镇、乡、村庄,镇、乡规划区范围内的 村庄,不单独划定规划区,由其隶属的城市或者镇、乡统一实施规划管理。 第六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并符合国防建设和防灾减灾的需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七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处理好与交通、水利等相关规划的关系。 第八条鼓励开展城乡规划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推进城乡规划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全省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城乡规划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城乡规划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效能。 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和修改 第九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组织编制,报 * 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城镇发展战略; (二)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 (三)区域空间的城镇功能结构和规划要求; (四)为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生态环境等需要严格控制的 区域;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工作“五统筹”实施方案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工作“五统筹”实施方 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皖政办[2017]15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7.02.12 【实施日期】2017.02.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工作“五统筹”实施方案的通知 (皖政办〔2017〕1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城市工作“五统筹”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2月12日 城市工作“五统筹”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城市工作“一尊重五统筹”重要思想,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创一建”工作目标,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提升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调动各方面推进城市发展的积极性,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皖发〔2016〕40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皖发〔2016〕50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创建城市特色风貌、创造城市优良环境、创优城市管理服务,着力打造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到2020年,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特色风貌初步彰显,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病”有效缓解,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较大提升,走出一条符合中央要求、体现安徽特色、顺应人民期盼的城市发展道路。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实施规划引领行动,实现规划全域覆盖,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 贯彻“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等国家战略,对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落实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明确空间总体布局,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加强分区分类指导,促进城市、产业协同发展,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综合协调作用,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形成“两圈两带一群”发展格局。力争合肥、芜湖、蚌埠市纳入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争取黄山市纳入全国特色中心城市。

江苏高速公路网规划

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江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速公路网作为现代化运输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交通需求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协调好交通与资源、环境、区域共同发展等方面的关系。 一、规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公路是现代社会必需的基础设施,是各种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的纽带,是兼具出行方便性与机动性的最佳交通方式。高速公路在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运输效率、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城市化发展等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发展高速公路是江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交通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体现。 (一)发展回顾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和“三步走”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稳步发展,公路客货运量急剧增加,公路交通长期发展滞后产生的瓶颈制约日益凸现,特别是主要干线公路交通拥挤、事故频繁、效率低下。为此,交通部于1992年研究制定了“五纵七横”3.5万公里的国道主干线建设规划。在其指导下,我省于1993年编制完成了5100公里的干线公路网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于1996年制定了“四纵四横四联”35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建设规划方案(1996-2020)。 十多年来,江苏高速公路发展经历了“八五”起步、“九五”展开和“十五”初步形成网络三个阶段,表现为“起步迟、起点高、发展快、质量好”。1993年沪宁高速公路的全面开工,揭开了江苏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1996年沪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江苏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0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现了新的跨越;至2004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24公里,在建1150公里,扩建246公里,在建长江公路大桥3座;预计2008年,“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网将全部建成。

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

江苏省城市设计编制导则(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为促进提高城市规划编制质量,加强城市地区的整体筹划,提升城市品位和特色,规 范各类城市设计的技术要求和编制管理,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2、本导则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设市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单项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县城所在地镇的有关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参照执行。 3、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满足使用者要求,从使用者角度,满足其基本 需求及认知、审美需求,促进公共资源的公平使用,营造高质量 的人居环境。 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规划地段及周边的基本状况,尊重自 然和人文环境特征,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 经济可行。加强经济可行性评估或测算,与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相适应,并有利于落实节能减排和集约发展的基本原则。

有利实施。考虑多元化实施主体的特点,与城市规划的制定、实施充分衔接,满足实施和管理的要求。 4、城市设计的内容与作用 4.1 城市设计的层次和内容 城市设计是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组织与优化为目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经济 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城市设计分为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的城市设计。 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运用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在城市功能、用地布局、空间组织等方面体现城市设计的内涵,并在城市景观设计、风貌特色塑造等方面重点表达城市设计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重点地区以及根据城市规划管理需要划定的其他重要地区、地段、节点,从城市(整体)角度单独进行的深化设计。 4.2 城市设计的组织方式

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章编制目的与原则 第一条位置与范围 江苏省简称苏,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地处中国南北结合部以及沿海经济带与长江、新欧亚大陆桥经济带的结合部,东濒黄海,西连安徽,北接山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全省面积10.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6%。江苏省2000年行政管辖13个省辖市、31个县级市、33个县、44个区、1966个乡镇。 第二条人口与经济 2000年末全省总人口为7327.24万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较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1.49%,城市化水平在全国位居第七位。 2000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8584.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70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400美元。江苏省人民生活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上水平。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教育、信息等增长较快。2000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12.0:51.7:36.3。 第三条编制目的 为江苏旅游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蓝图;培育和推动旅游业发展,使之成为江苏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提升江苏在全国旅游中的地位,使之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驰名的旅游目的地以及中国出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增强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效应,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水平。 第四条编制原则 营销导向:将江苏视为市场导向的企业,将江苏旅游未来发展视为面向市场的产品,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开发、包装和营销; 适度超前:江苏省旅游发展要超前于本地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和全国旅游发展的平均速度; 市场运作:要充分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挖掘市场在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能力,在旅游公共事务中积极引入工商管理的观念和方法; 协调发展:与全国和周边省市的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与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及区域布局相结合;与城市、土地、交通、环保、文保等专业规划相结合;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中点、线、面的关系,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官产学民媒”良性互动:坚持政府导向、民众参与,充分发挥“官产学民媒”良性互动的效应,促进旅游最大限度发展; 可持续旅游:注意处理好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关系,处理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草案)【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 (草案)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文本、图集(草案)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xx年01月目录I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3 第三章城镇等级结构与功能体系6 第一节城镇人口规模与等级6 第二节城镇用地规模7 第三节城镇功能体系8 第四章城乡空间布局11 第一节区域空间结构11 第二节重点区域空间布局12 第五章乡村地区发展指引15 第六章综合交通体系18 第一节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18 第二节综合运输通道规划18 第三节综合交通骨干网络规划19 第四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21

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23 第一节产业发展体系23 第二节产业空间布局23 第八章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26 第五节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26 第六节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6 第七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8 第八节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29 第九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30 第一节区域供水基础设施30 第二节区域污水基础设施31 第三节区域环境基础设施32 第四节区域电力基础设施32 第五节区域燃气基础设施33 第六节区域信息基础设施34 第七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体系34 第十章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8 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管制与政策分区41 第一节区域空间管制41 第二节政策分区41 第十二章城镇发展指引44 第一节合肥市城镇发展指引44

第二节淮南市城镇发展指引46 第三节六安市城镇发展指引48 第四节滁州市城镇发展指引50 第五节桐城市城镇发展指引52 第十三章区域协调与近期行动计划54 第一节区域协调54 第二节共同行动计划56 第十四章规划实施机制60 第十五章附则6251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编制目的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国有影响力城市圈战略部署,深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推动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1)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支持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辐射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提升合肥经济圈的综合竞争能力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2)坚持区域一体化: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荣、环境共治,并强化合肥经济圈与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周边圈群的协调与衔接。

江苏省城市规划公示制度20030701

江苏省建设厅关于印发 《江苏省城市规划公示制度(试行)》的通知 (苏建规[2003]85号) 各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为加强城市规划的监督管理,加强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切实保障公众权益和国家利益,增强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规范城市规划的行政行为,我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规定,制定了《江苏省城市规划公示制度(试行)》(以下简称《公示制度》), 现印发给你们,并就《公示制度》的执行提出要求如下: 一、《公示制度》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现阶段《公示制度》的试行范围为各省辖城市。县级市可根据当地城市规划工作基础 和技术条件自主决定是否执行《公示制度》。 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公示制度》的实施细则,除省规定应公示的项目外,可增加其他需要公示的项目。 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查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专业规划之前应先行组织公示,具体做法在《公示制度》实施细则中予以明确。 四、《公示制度》规定公示项目的公示时间不计入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行政审批周期;公示项目涉及国家机密、军事秘密的有关内容,要经保密 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公示。 五、实施城市规划公示制度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各地应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国务院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等有关文件的规定,将城市规划公示经费列入城市规划工作经费;各地应设置固定的城市规划公示场所,保证《公示制 度》的实施。 六、《公示制度》自2003年7月1日起试行。请各市城市规划局于6月1日前将实施《公示制度》的方案上报我厅。 附件:《江苏省城市规划公示制度(试行)》 江苏省建设厅 二OO四年四月四日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年修改)方案公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按照省城乡规划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对《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进行局部修改。为增强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促进广大市民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将《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方案进行公示。 一、规划公示时间 年月日—月日 二、意见和建议反馈方式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 方案简介 一、修改背景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自年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以来,已经实施了年时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相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和新发展理念。我市正在加快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与南京、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管理的新任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策背景、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亟需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二、修改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态融城,以城乡生态网络为本底,优化用地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二)坚持局部修改、动态维护的原则 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省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保持规划期限不改变、城市发展方向不改变、城市性质不改变、城市生态绿地不减少、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加,维护城市总体规划的延续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修改主要内容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涉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中心城区规划三个层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完善综合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局部调整城市开发边界,中心城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优化用地布局规划等内容。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 .深化市域铁路交通规划 依据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衔接区域性重大建设工程及相关专项规划,增补合青高铁、滁宁快轨、三洋铁路。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 第一章总则 第条编制目的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于年底已实施到期。为适应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打造“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的目标要求,确立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构筑具有安徽特色的城镇体系,引导全省城乡空间高效、集约、和谐发展,安徽省人民政府编制《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条编制主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号)》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送审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条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 ()坚持“双轮驱动”。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增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联系,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 ()立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特点,全省空间统筹规划,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全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第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辖区,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宣城市、六安市、黄山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阜阳市、淮北市、宿州市和亳州市,共个地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20)划

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综合报告 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二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城镇发展进程与现状特征 (4) 一、概况 (4) 二、城镇发展进程 (5) 三、设市城市综合评价 (6) 四、城镇现状特征 (8) 第二章城镇发展基本条件 (15) 一、社会经济 (15) 二、资源条件 (17) 三、生态环境 (19) 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20) 一、战略依据 (20)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21) 三、城镇发展战略 (22) 四、城镇发展方针 (24) 第四章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26) 一、总体结构 (26) 二、城镇发展轴 (27) 三、城镇密集地区 (27) 第五章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28) 一、城镇人口规模 (28) 二、建设用地规模 (30) 第六章城镇体系功能定位 (31)

一、省域中心城市 (31) 二、区域性中心城市 (32) 三、地区性中心城市 (33) 四、县(市)域中心城市 (34) 五、重点镇 (34) 六、一般镇 (36) 第七章城镇支撑体系 (36) 一、基础设施 (36) 二、社会设施 (43) 三、生态环境保护 (44) 四、安全保障设施 (47) 第八章规划实施 (50) 一、开发建设管制 (50) 二、区域发展协调 (58) 三、政策建议 (59) 附录一: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61) 附录二: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主持单位、主编单位 (62) 附录三: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工作组 (63) 后记 (64)

前言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和建设部《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通知》(建规(1998)108号)的精神,“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编制工作于2001年初全面展开,在湖北省建设厅的直接领导和主持下,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承担了具体的编制工作。 本规划的基本宗旨是全面贯彻和实施《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所确立的城镇化战略,提出符合湖北实际、显示湖北特色、具有时代特征的城镇体系构架,以带动和支撑湖北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努力使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的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本规划的重点是制定科学的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对城镇进行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并为城镇的发展构建完善的综合保障体系,以增强城镇的协作性和互动性,提升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增强城镇的整体效益。 本规划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国家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 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1—2005年,中期为2006—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并对重大项目作了远景考虑和展望。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湖北省行政区划所辖的地区,并在重大问题的论证和重大设施的布局上与周边省、市进行了相应的协调。 本规划组于2001年2月赴建设部咨询,了解全国各地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最新进展和最新动态,以及建设部对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和建议;2001年3月请湖北省建设厅有关业务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之后,规划组开展了广泛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论证工作,并先后赴鄂东、鄂西北、鄂中南和鄂西南地区的重点市、县、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规划组编研出了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初步成果。 2001年11月和2002年1月,先后请湖北省内的专家和建设部的领导及专家就初步成果进行了咨询论证,2002年4月,湖北省建设厅又安排厅党组成员及各部门负责人专门听取了规划组的汇报,2002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持召开了15个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意见征询会。在修改过程中,按照国家建设部、中央编办、国家计委、财政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精神,深化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有关强制性内容。 根据建设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审查办法》规定的程序,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于2002年10月16—17日组织专家审查组对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进行了技术审查。规划组根据审查意见(规划综函2002第077号)对规划成果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002年12月1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城镇体系规划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并同意《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上报国务院审批。 第一章城镇发展进程与现状特征 一、概况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北,东邻安徽,西连重庆,南界江西、湖南,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国土面积18.59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4%,其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土地利用总体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地形为北、西、东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向南敞开

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

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交通厅 2006年12月 目录

一、规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4) (一)发展回顾 4 (二)规划背景 5 (三)规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6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9) (一)指导思想9 (二)基本原则10 三、功能定位和规划目标 (10) (一)远景交通需求10 (二)功能定位11 (三)规划目标11 四、布局规划 (12) (一)总体规模13 (二)布局原则13 (三)布局方案14 (四)布局效果16 五、实施方案 (18) (一)总体计划与资金、土地需求18 (二)近期(2006-2010)建设重点 19 (三)中远期建设安排20

六、政策与措施 (20) (一)维护规划严肃性,统筹规划建设20 (二)稳定收费政策,保障建设资金 20 (三)强化行业监管,优化建设、运营和管理模式 20 (四)加强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提升运输效能21 附件: 附表1 线路布局方案表 附表2 新建、扩建项目情况表 附图1 高速公路网建设标准图 附图2 高速公路网规划布局图 附图3 高速公路网建设情况图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江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速公路网作为现代化运输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交通需求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协调好交通与资源、环境、区域共同发展等方面的关系。 一、规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公路是现代社会必需的基础设施,是各种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的纽带,是兼具出行方便性与机动性的最佳交通方式。高速公路在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运输效率、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城市化发展等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发展高速公路是江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交通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体现。 (一)发展回顾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和“三步走”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稳步发展,公路客货运量急剧增加,公路交通长期发展滞后产生的瓶颈制约日益凸现,特别是主要干线公路交通拥挤、事故频繁、效率低下。为此,交通部于1992年研究制定了“五纵七横”3.5万公里的国道主干线建设规划。在其指导下,我省于1993年编制完成了5100公里的干线公路网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于1996年制定了“四纵四横四联”35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建设规划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2011-203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编制目的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10)》于2010年底已实施到期。为适应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打造“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的目标要求,确立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构筑具有安徽特色的城镇体系,引导全省城乡空间高效、集约、和谐发展,安徽省人民政府编制《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编制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2010]第3号)(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4)《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送审稿)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6)《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3条指导思想 (1)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 (2)坚持“双轮驱动”。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3)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增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联系,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 (4)立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特点,全省空间统筹规划,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全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5)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第4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辖区,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宣城市、六安市、黄山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阜阳市、淮北市、宿州市和亳州市,共16个地市。总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

安徽省城际铁路规划

附件2 皖江城际铁路网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1 规划概况 皖江城际铁路网规划范围确定为安徽皖江城市带及与皖江城市带紧密相连的合肥经济圈同城化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中心城市,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六安、淮南、蚌埠等11个城市,土地面积约9.84万km2。重点规划范围为安徽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8个地级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km2。 本次规划皖江城际铁路方案为“以合肥为中心五条放射线”+“四条省际贯通线”+“三条都市区城际线”的基本构架,规划线路13条,其中新建线路11条,规划区内规模1744km,2条城际线利用合九、池九客专;另外规划新增3条客货共线铁路开行城际列车兼顾城际功能。近期计划建设的线路共7条,其中新增规划线路5条(另外2条城际线利用合九、池九客专),规划区内新增规模为412km,投资517.4亿元。具体见表1。 规划年限: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

表1 皖江城际铁路网规划分步建设方案汇总表

2 规划区环境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1)环境空气 根据《2012年安徽省环境质量报告书》,2012年,全省15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合肥市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全省平均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5%,15个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0%以上,合肥市为87.2%。可吸入颗粒物为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季节变化明显,秋冬污染较重。 (2)水环境 2012年,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66.7%的断面(点位)水质状况优良,11.4%的断面(点位)水质状况为重度污染。江河水系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湖泊、水库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总磷和化学需氧量。与上年相比,总体水质状况无明显变化。 (3)声环境 2012年,全省城市声环境声源构成以生活类声源为主。全省城市区域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为53.4分贝,噪声状况质量等级为较好,58.7%的城市区域未受噪声污染。16个地级市城市中,区域声环境噪声状况为好或较好的城市有13个,轻度污染的有2个,中度污染的有1个。与上年相比,全省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 (4)辐射环境 2012年,全省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含宇宙射线贡献值)测量均为98.2%纳戈瑞/小时,范围为87.4~103.7纳戈瑞/小时保持在背景值水平;长江、淮河、巢湖流域水体总α放射性不超过0.10贝克/升,总β放射性水平不超过0.47贝克/升,处于正常本底范围;土壤监测点放射性水平正常。 (5)生态环境 2012年,全省范围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生态系统较稳定。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生态环境状况优,生态系统稳定;皖中和皖南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良,生态系统较稳定;皖北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一般,生态系统相对脆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