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800字英文回答:Reading Reflection on the School Outside the Window.As I sit by the window, gazing out at the schoolyard, a flood of emotions and thoughts rush through my mind. The view outside is captivating, and it offers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daily happenings in the school.The first thing that catches my attention is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students moving from one class to another.It's fascinating to observe how they navigate through the crowded hallways, chatting with friends and carrying heavy backpacks filled with books. The energy and enthusiasm are palpable, and it reminds me of the vibrant atmospherewithin the school walls.Beyond the students, I notice the dedicated teachers, pacing back and forth, engaging their students inmeaningful discussions. Their commitment to education is evident, as they strive to impart knowledge and inspire young minds. The sight of their passion and dedication is truly inspiring.As the day progresses, the schoolyard transforms into a hub of various activities. I see students engaged in sports, playing soccer, basketball, and even practicing their dance moves. It's heartwarming to witness the camaraderie and teamwork as they cheer each other on. The laughter and joy that fill the air are infectious, creating a sense of unity and belonging.However, not everything is always picture-perfect outside the window. I also witness moments of frustration and disappointment. Some students struggle with their assignments, while others face conflicts with their peers.It's a reminder that school is not just about academic achievements but also about personal growth and resilience.中文回答:对窗外学校的阅读反思。
2024年《学校在窗外》的读后感《学校在窗外》是郑渊洁创作的一部青少年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小明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他过着平静而枯燥的学习生活。
但是,一次意外让小明穿越到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他发现在这个世界中学校竟然是在窗外。
小明进入这个奇幻的世界后,看到了一个和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学校。
在这里,学校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没有固定的建筑,也没有严格的课程表。
学生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学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和兴趣。
这样的学校让小明感到非常新奇和兴奋,他开始对学习充满了热情。
小明和其他的学生一起度过了在学校外的几个月,他们度过了快乐和充实的时光。
在这里,他们不再拘束于规章制度,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个学生都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天赋和潜力,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
然而,就在小明习惯了这种自由的生活之后,他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完美。
在学校外,虽然学生可以自由学习,但是他们无法得到任何认可和评价。
没有考试,没有奖励,学生们的成绩也无法被普及社会认可。
在这个世界中,学校只是一个供学生们自由发展的平台,没有其他的实际用处。
小明开始思考学校的真正意义,他意识到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素养。
在学校里,学生们不仅仅是被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的各种规定和制度来学习纪律、责任和合作。
这些品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们将伴随着他们一生。
小明决定回到现实世界,他意识到学校在窗外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幻想,现实生活中的学校是更复杂和有实质意义的。
回到现实的小明重新认识到学校的重要性,他对学校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他开始努力学习,不再抱怨学校的枯燥乏味,相反,他开始珍惜学校的每一分每一秒。
读完《学校在窗外》,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故事背后所传达的深意。
学校不仅仅是一个灌输知识的机构,更是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的地方。
学校教会我们知识,培养我们的品格和素养,给我们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学校在窗外》是让老师和家长认真去反思当下教育的好书。
那大家写了哪些感悟?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学校在窗外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篇1最近,读了《学校在窗外》一书。
这本书的作者黄武雄先生曾任台湾大学数学系教授,作者一向关心教育发展,是社区大学的创办人和教改的先驱者。
作者以其独特的眼光重新看知识,看学校教育,看当前社会。
书中,作者提出了一连串的根本问题: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区别?学校要不要存在?这些问题看似显而易见,其实,却最能引发人的深思。
作者认为,孩子去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于与世界联结。
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要形成自己的人格,看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人不只是要接受,而且要付出,这种对社会的付出,才能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
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的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去复制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是啊,知识只不过是人的经验,并非颠扑不破的绝对真理,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经验不断地与他人的经验相互验证,视野才能广阔,判断才能周延,思路才会清晰,人的内在世界才会充分发展。
一般人常误以为有教就有学,误以为教师教某些知识,学生就可以学到那些知识。
其实“知道”对于学习者来说,还不成其为知识,因为“知道”这些东西并无法转化为人的经验,隔几天、几个月就可以忘掉,就可以由“知道”变为“不知道”。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索经验、交流经验、验证经验的机会。
可以说是“知识经验化”,但不能肤浅的解释为“知识生活化”。
只有“发生知识”没有“学习知识”。
因为经验不经过验证,不经过批判,对学习者而言,便产生不了新的知识。
因为那个新的知识没有融入主体经验,它依然是别人的客体经验。
只有学习者充分认识到自己主体经验的存在,以自己的主体经验去验证,去批判客体经验,才能发生新的知识。
所以说知识只有发生,无法只凭学习得来。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仅需要在校内学习知识,更需要在校外阅读各种书籍来开拓自己的视野。
这次我要分享的一本书,便是《学校在窗外》。
《学校在窗外》这本书是由初三班主任鲁迅先生所写,以描写学校与社会关系为主题。
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呈现,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英文教师刘公的奋斗史,展现了一位革命家的自强不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风貌,并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
通过这方面的文字描写和人物刻画,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严谨的写作态度,以及他在文学界所展现的精湛才华。
我在读了这本书后,深受感动。
刘公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和道德情操的人,他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从不逃避,而是毫不动摇的坚持自己的信念,最后取得了成功,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尊敬,也赢得了同学们的心。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刘公这样的老师,他们默默无闻地为我们付出,帮助我们成长。
在这本书中,鲁迅先生向我们展示了学校内外的不同,让我们明白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和差异。
学校是一个独立的世界,社会是比学校更大的,更复杂的世界。
在学校里我们虽然受到了严格的管理,但是我们也能够尽情的锻炼自己;而在社会里,我们必须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困难。
只有认真学习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环境。
这本书不仅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学校的价值和意义,而且鼓励我们需要努力勇往直前。
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目标和信念,要时刻保持奋斗精神,不断提升自己。
总之,《学校在窗外》这本书是一本富有人生智慧和革命思想的好书,读后不仅能启发我们的思维,还能让我们从中爱上学校,爱上人生。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能够更好的运用这本书所教给我的智慧,更好的为建设和谐社会奋斗,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价值。
《学校在窗外》的读后感《学校在窗外》是一部由南京艺术学院刘艺老师执导的纪录片,记录了六所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学生在窗外的日常生活。
纪录片通过学生们的视角展现了不同学校的校园环境、师生关系、学习氛围等方面的特点。
影片以学生们通过窗户看到的世界为线索,呈现了中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实。
首先,在学校门外的城市景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通过窗户去观察这个不为人知的世界。
这种局限感让我深感对学生们的生活环境了解的不足,也让我思考到底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其次,影片揭示了中国教育中的竞争压力和课外辅导的现象。
学生们与周围的同学和学校产生了一种竞争关系,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和升学机会,他们不得不进行大量的课外辅导和补习。
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们课外活动的时间被压缩,缺乏了对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
这也让我反思了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弊端,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最后,影片中还展示了学生们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成长和变化。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学生们结识了更多的朋友,增强了与社会的联系。
这让我意识到学生们不仅仅需要课堂上的知识,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实际能力和社交能力。
总的来说,《学校在窗外》是一部引人思考的纪录片,它通过学生们眼中的窗户,展现了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状态。
这部片子让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也让我思考如何改善中国教育体制下的问题。
《学校在窗外》的读后感(二)《学校在窗外》是由作家木心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杨硕的视角,述说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变化和成长的故事。
小说以疫情为背景,以校园生活为主线,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友谊和爱情的种种变化与发展。
从校园到社会,从青春到成熟,书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知与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震撼。
这部小说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所展现的情感世界和人物心理描写。
主人公杨硕是一个性格内向、懦弱的大学生,对于未来充满了迷茫与不安。
《学校在窗外》的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校在窗外》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校在窗外》的读后感1断断续续的读完这本书,受益匪浅。
这并不是一本浅显易懂的书,相反,读起来并不顺利,非常考验我的耐力。
因为它旨在揭示教育的内涵。
“教育与不教育有何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为什么要存在?”“教改发生了什么事?”这些问题都直至教育的本源,发人深思。
书中讲到,学校教育应做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世界,发展人的抽象能力。
“维生”、“互动”、“创造”是人存在的3个支架。
先来说一下“互动”,指的是人与世界的互动,如果一个人独立于世界之外,完全脱离世界而生存,只能走向毁灭。
人必须与外界建立某种联系,得到某种认可,被需要,才能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
而“维生”即维持基本的生存。
学校教育的第一目标即教会学生相应的技能以维持生存。
很多时候,这也成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行人的自身发展来说,这是不可取的。
教育成了复制知识的机器,而不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催动力,所以作者提出,学校教育不仅仅在于维生,更在于创造。
学校教育应调动起孩子们探究未来世界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在与世界的互动连接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培养起抽象能力,来培养发展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校在窗外”这个词给我们提出了深刻的教育论题,引起我们对现行教育行为的深刻反思。
在学生建立与世界连接的关系时,作为教师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记得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必须要有出轨的经验,从不出轨的人,心智不会成熟。
”我们总是给我学生设置各种安全的环境,把他们保护在雷区之外,而实际上,这些雷区并非不存在。
总有一天,他们要独自面对。
而作为教育者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只是看着他们跌倒,然后鼓励他站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自我认知,形成抽象思维能力。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5 篇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篇一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价值的根源在于同情。
同情亦即感同身受。
人生下来,了解世界的方法是同情。
从同情、从感同身受,一步步脱离认知上的自我中心,逐渐学会从不 同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去掌握世界的普遍性。
在教育领域中,讨论价值,讨论善,是危险的事情。
教育者很容易把特定价值、善,甚至把爱、同情本身,当作既定的美 德来宣扬。
这样,价值、善、爱与同情,都会沦为教条。
学校应该思辨价值,但不能宣扬特定价值。
因为价值、善、爱与同情,必须发自内心,绝不能也无法外加。
价值、善、爱与同情,只要来自外加,都无法内化为人的主体经验, 而使人信守不渝。
价值与善一经强加,人容易变得伪善。
爱与同情,尤其不能公众化。
爱与同情是个人内在的东西,只有属于个人,爱与同情才可能出自内 心,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从人的内心慢慢萌芽,慢慢成长,慢慢学 习,爱与同情才能随着年岁逐渐成熟。
教育者不能揠苗助长。
以上三段援引于黄武雄先生的著作《学校在窗外》。
它使我对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产生了思考。
在众多公开课的听课经验中,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总是要动很多 心思设计出一些与文本有关的思维升华,借以彰显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
如讲到自然保护区,会总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讲到地震,会提升到 "我们要保护环境"等等诸如此类的思辨方向。
到后来,讲到什么主题,学生居然能自己总结出"我们应该如何如何" 了,貌似教师教育的成效可观。
可是各位同仁勿忘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通过这种告知、训练而得来的结论未必是他们感同身受体验出来 的,未必是真情实感。
由此,黄武雄先生继续剖析道 由于同情是世间一切价值、善与爱的根源,教育者能做而且该做的只 是选取镜头,让镜头聚焦在世间那些挣扎奋斗,或受苦无依的人身上,让 学习者把自己投射到那些人物身上,由自己内心去同情,去思辨,去发展 他的价值。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800字英文回答:The school outside the window is a place where I have spent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my life. It holds a special place in my heart, as it is not just a building but asymbol of knowledge, growth, and friendship. Every day, asI sit in my classroom and glance outside, I am reminded of the memories and experiences that have shaped me.The first thing that catches my attention is the playground. It is a vibrant space filled with laughter and energy. Children run around, playing games and enjoyingtheir break time. The sound of their laughter is infectious, and it brings a sense of joy and innocence to my day. It reminds me of the carefree days of my own childhood, when school was all about fun and games.As I look further, I see the school garden. It is a beautiful sight, with colorful flowers and lush greenplants. The garden is maintained by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who take pride in nurturing and caring for the plants. Itis a symbol of their dedic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taking care of our environment. The sight of the garden always brings a sense of calm and tranquility, reminding me of the importance of nature and its role in our lives.The school building itself is impressive. It standstall and majestic, representing the institution's commitment to education and excellence. The windows reflect the sunlight, creating a warm and inviting atmosphere. Inside, the classrooms are filled with eager students and dedicated teachers. It is a place of learning, where knowledge is imparted and dreams are nurtured.The school outside the window is not just a physical space but a community. It is a place where friendships are formed, and bonds are strengthened. It is a place where we learn not just from textbooks but from each other. The diversity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creates a vibrant and inclusive environment, where everyone feels valued and respected.中文回答:窗外的学校是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场所。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窗外是世界的另一面,是一扇引领我们迈向未来的窗口。
而当我透过学校窗外的视野,深入思考时,我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首先,学校窗外展现了一个繁忙而有活力的社会。
我可以看到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忙碌的车辆穿梭而过。
从窗外望去,我看到了不同年龄、不同种族的人们。
他们有悠闲而欢快的步伐,有急匆匆的身形,还有一脸焦虑的神情。
这些是我在学校内部无法感受到的,它们让我对现实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其次,学校窗外的景象也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大自然。
蓝天白云、绿树成荫,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我可以看到鸟儿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花儿在微风中摇曳生姿。
这些自然景色让我心旷神怡,给予了我放松身心的机会。
与学校内部的闷热教室相比,窗外的自然风光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妙。
除了这些,学校窗外还可以成为我学习和启发的源泉。
我可以看到街道上的商店、公司和公园,它们像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向我展示着社会的运作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可以观察到人们是如何工作、交流和娱乐的,这给了我更多关于现实世界的见解。
此外,我也可以从窗外看到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学生,我应该学习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更重要的是,学校窗外的观察使我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预测。
当我观察到街道上的各种建筑、企业和人群时,我开始思考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方向。
窗外的景象和社会动态成为了我的参考和启示,帮助我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不仅仅是一种观察,更是一次思考。
当我透过窗户望向外面,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多元的世界。
我在窗外得到了对现实世界的更深入了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力量,学到了更多关于社会的知识,并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预期。
窗外是一扇启迪心灵的窗口,让我在学校内外都能获得全新的体验和启发。
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读者也能够从窗外读后感中找到自己的收获。
不论是学校窗外还是生活中其他的窗外景象,它们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成长和发展的源泉。
《学校在窗外》给我的启示利用假期的时间自己读了学校给我们推荐的教育书籍《学校在窗外》,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收获。
作者黄武雄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体验和观察,针对台湾地区的教育,分别从教育的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等一连串根本问题入手,并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一一揭露出学校教育、知识和当下教改的真相。
这本书总共分为四篇,第一篇孩子为什么要去学校?通过大江健三郎的故事引出学生去学校的目的是为了与世界接触、进而认识自我。
其中作者引用的一个故事非常美:詹姆斯.寒柏所写的童话《好多月亮》。
借这个故事,作者批判了学校了理性教育的弊端是“工具理性化”,使理性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越来越远离其思考的本质核心。
第二篇通往普遍的云梯中,作者指出学校应该做而且只做两件事是:打开人的经验;培养抽象能力。
第三篇知识与人的创造经验中,作者谈及了通识教育,作者大胆提出了与现在截然不同的,培养“通才”的课程设计。
于是作者开始了从九十年代又开始了社区大学的实践。
第四篇是关于教育改革的一些访谈,其中有的内容甚至采用剧本的写法,借苏格拉底与安地斯的对话来反思台湾教改难以推进的原因。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实仔细去了解台湾的教育和大陆的教育有很多相似,因为两岸同根的缘故,两岸的教育有很多方面具有共性,既有相同的成功之处,也面临着同样的矛盾和困惑。
特别是由于严重的升学主义倾向,大多数学校就为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出路服务,一直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背离了学校教育的宗旨,并且现行的各级教育皆着眼于替学生的维生能力做准备,于是知识被言中的套装化。
针对这些弊端作者认为:教育的重点,首先在与解除学生身上的压抑,让他们恢复童年的好奇,让他们想学,其次向他们提出问题,让他们看到前进的方向,再其次是营造讨论问题的环境,最后才是“教材与教法”。
这些观点符合教育的规律同时也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
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不符合教育的规律,所以教育的改革就要从教育制度本身入手,纵观我国十年的课改,教育的制度、方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从你要学转变到我要学,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提高,老师也在不断的探索引导学生的创新,留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冥想、去幻想、去尝试、去表达、去创作,在这些教学的活动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校在窗外》一书中作者就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独立思考和成熟的心智。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近日,断断续续读完台湾黄武雄先生的《学校在窗外》一书,书中作者谈对教育的理解,并不是那种理论色彩很重的“教授之书”,而是用讲故事的形式亲切地娓娓道来,谈生活中的教育,谈孩子的成长历程和发展变化。
开篇就用“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的问题直击人的心灵,一篇篇通俗的标题和故事阐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确实引人深思。
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引线,深入思考“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教改发生了什么事”等涉及教育的本原问题,重新去认识知识、认识学校教育、认识当前社会。
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作者认为,为了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与世界真正联结。
作者的观点,简而言之就是,学校教育为个体的经验世界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对知识的系统学习,把自己的经验发展成抽象能力、理性能力,从而与真实世界形成真正的联结。
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我想起了一句名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可我们的学校教育,俨然成了束缚学生心智的场所。
我的孩子在小学二年级就要做超出他
们智力范围很多的题目,一到快考试就要做大量的卷子,题海战术。
我曾经也去过一些中小学的校园,特别是到了中学,很难看到学生那种特有的阳光与灿烂,多数脸上写满的是疲惫与木讷。
对我们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校究竟学到了些什么?表面来看,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很系统、很丰富的知识,但细一追问: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的吗?他们消化了多少?这些知识又帮助了他们什么?为他们打开了一个什么样的
世界?我们会发觉我们的教育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学校学到的这一套套装知识,正是忽略了知识与人的主体经验相互联结,造成我们的学生浮离于真实世界之上,只知道一些普遍法则,面对真实生活、真实世界只能以套公式的方式对待人生。
后果就是,学生一旦离开了学校,曾经的知识便遗忘得所剩无己了。
知识是什么?显然不只是书本或教科书上的套装知识,还包括人与世界互动形成的经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刚刚过去的高考,报纸上罗列出一长串的高考状元,细细看过这些状元的事迹,没有一个是死读书、读死书的孩子,他们都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所以才使他们有睿智的头脑和开阔的眼界。
学校里传授的套装知识只是知识的一部分。
一般说来,教科书上所铺陈的材料,是套装知识的典型。
数学与语文的系列课程,尤其是其典型中的典型。
习惯于学习套装知识,长期被遗忘了的是人最真实的经验知识。
破解之法是通过拓广知识视野,进行价值思辨,培养抽象能力,来培养、发展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者应该做的事就是创造人发展独立思考的环境及催化机制。
让教育内容回归知识的本来面目,把知识还原为人与世界互动的经验,而非疏离于主体经验之外的概念与资讯。
目前学校的主流价值与教师正在扮演的角色,其实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它们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
教育成为复制知识的机器。
实际上,人的学习大部分靠自己,而非依赖教师。
教师最多从旁协助,所以教育的重点,首先在于解除学生身上的压抑,让他恢复童年时的好奇,让他想学。
其次是向他提出问题,让他看到方向。
再其次是营造讨论问题的环境。
最后才是“教材与教法”。
有时看到很多孩子包括自己的孩子被大量的作业、补习班压得没有时间走出去玩一玩,我都觉得非常的不忍。
窗外的世界,总能引发人们无尽的向往,抬头望向窗外,绿意盎然的风景在招摇。
孩子们的眼光渴望与阳光、与芳草相遇,孩子们的心灵也期待与草地、与蓝天拥抱。
学校的教育,理应架起一个联结窗内、窗外世界的桥梁。
当学校教育卸下沉
重与束缚,走向窗外,走向真实的世界,教育才真正回归到了它的原点。
学校在窗外,这本身也是一个隐喻。
我们的学校教育,理应推开那一扇关闭的窗,看一看窗外的风景。
其实,仅仅看一看窗外是不够的。
画家马蒂斯一生不断地在画窗外,他自己说:“在我的意识中,窗内窗外已融而为一。
”学校教育也一样,只有与个体经验相连、与真实世界相连,实现“窗内”与“窗外”的一体融合,才能让受教育者的人性特质得以健康地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
卢梭曾提出,“教育即生长”,可以说这就是教育的本义。
“生长”需要一个良好的土壤,我们教育首先要做的也是,为“生长”提供一个良性的环境,提供一个有阳光雨露、花草树木、云霞虹影的彩色世界,让窗内的生活不再单调。
读完此书,深深觉得作为教师我们真的应该在埋头工作的时候,抬起头来看一看,看一看自己,看一看学生,看一看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