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 格式:ppt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25
00318公共政策自考知识点汇总公共政策-目录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公共政策学2.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3.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4.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概念5.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7.古代中国政策研究8.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条件、标志和过程9.公共政策学的引进10.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和发展方向11.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12.公共政策的概念涵13.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14.公共政策的功能15.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16.公共政策与法的异同17.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1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9.政策工具20.政策工具的类型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2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22.政策系统与政策客体和环境的关系23.政策系统的运行及步调24.政策支持系统25.政策反馈系统26.政策系统的普通情况27.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28.当局本领29.公共决策体制30.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1.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2.政府能力、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3.公共利益34.作为政策客体和主体的百姓35.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6.公共决策权力及其归属37.决策权力的配置38.公共决策体系体例的类型39.非当局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40.公共决策的规则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41.政策过程模型的认识论意义42.政策过程模型的必备条件43.公共政策分析需要借助于模型的原因44.理性主义模型的含义45.渐进主义模型的含义46.规范最适模型(德洛尔)47.混合扫描模型(埃齐奥尼)48.政治系统模型49.机构-制度模型50.集团模型51.精英模型52.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的详细运用53.揭示认识论素养的政策过程模型有54.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有55.“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含义56.构建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的原因57.“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特征是包容性和开放性58.决策过程理性化的含义59.决策过程专业化的含义60.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寄义61.政策过程的民主化的含义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62.政策问题的概念63.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64.政策问题的分类65.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之间的关联66.常见的公共问题提出主体67.政策网络的含义68.问题认定的寄义69.问题认定的方法70.问题认定的步骤71.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72.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73.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74.三源流模型的寄义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75.政策方针76.政策目标特征77.公共政策方针的分类与基本方针78.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79.确定政策方针的准绳80.政策规划的含义81.政策设计的含义82.政策规划的主体83.公共政策的决定主体84.公共政策抉择的原则85.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86.预测性评估87.可行性评估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88.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作用89.基于中国经历的政策执行“上来下去”模型90.基于西方经历的政策执行的实际模型91.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92.下级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及作用93.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方法94.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概念95.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身分96.政策本身关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97.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概念98.政策主体关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99.政策对象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100.政策环境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身分101.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概念102.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103.政策执行偏差的施展阐发方式104.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105.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106.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107.政策失灵的概念108.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109.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机制110.政策无效执行的概念111.政策无效执行的具体表现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112.公共政策评估的寄义113.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114.政策评估的主体115.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116.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117.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118.政策评估的过程119.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尺度、技术标准、价值标准的含义120.公共政策评估事实标准的内容121.公共政策评估技术标准的内容122.公共政策评估价值标准的内容123.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124.政策指标的含义12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26.实验法评估127.政策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128.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的程序129.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130.公共政策监控的类型131.公共政策监控的内容132.公共政策监控机制133.公共政策监控的功用134.内部政策监控机制135.内部政策监控机制136.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137.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138.政策变动的含义139.公共政策创新的内涵140.影响公共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141.政策稳定的意义142.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143.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144.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145.公共政策调整的含义146.公共政策接续的含义147.公共政策调解的方式和程序148.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149.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150.公共政策调解的作用151.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152.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153.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154.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155.公共政策终结的停滞156.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157.知识的寄义和特征158.政策学知识的应用159.政策分析的含义、要素、原则和过程160.政策分析的注意事项161.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含义163.政策分析师的角色定位164.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165.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与政策阐发师的职业伦理166.政策阐发师的素养要求167.政策研究的寄义及类型168.中国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169.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类型170.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评估和调解的影响171.政策探究和政策对话17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涵义、类型与功能一、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未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1)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
(2)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权力意志的体现。
(3)经由政治过程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多大程度上满足公众的需求。
(4)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
(5)权威性价值分配方案。
(规范&引导)(6)在形式上,积极&消极。
(作为&不作为)二、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一)公共政策的产生产生的条件(核心要素):✍公共问题的形成;(原始社会)✍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统治阶级实现阶级意志、治理国家的工具。
(二)公共政策的发展1、封建社会仍然是家天下,国家政策不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2、公共政策转变的表现:(1)公民参与作用增大;(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唯一诉求)(3)公共政策内容更加丰富;(4)现代公共政策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划分(一)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1、元政策(1)又叫总政策(总方针、总路线),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2)关于政策的政策2、基本政策(1)又称作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策,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货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2)反映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和政治信仰。
3、部门政策(1)又称具体政策或方面政策、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学各章习题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一、单选题1.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本质和属性,这就是( )A.政策群 B.政策链 C.政策一般 D.政策系统参考答案:C2.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属于()A.政策群B.具体的个别的政策C.政策一般D.政策系统参考答案:A3.对公共政策学描述正确的是( )A.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企业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B.公共政策学还不具备基本的学科要素,即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C.对公共政策的动态分析主要就是对政策过程的分析D.公共政策学是与政治科学、公共管理学并立的一门“显学”参考答案:C4.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三论”不包括( )A.控制论B.系统论C.信息论D.相对论参考答案:D5.公共政策学属于( )A.自然科学B.人文科学C.社会科学D.文化艺术参考答案:C6.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始创“公共政策”这门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 )A.政策学B.政策科学C.政策分析D.公共政策分析参考答案:B7.属于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的是( )A.政策实验B.政策替代C.政策宣传D.政策效果参考答案:D8.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A.拉斯韦尔B.德洛尔C.韦伯D.西蒙参考答案:A9.属于公共政策学核心概念的是( )A.政策诉求B.政策宣传C.政策替代D.政策实验参考答案:A10.属于公共政策学次级概念的是( )A.政策替代B.政策诉求C.政策宣示D.政策变动参考答案:A二、多选题1.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主要表现在( )A.学会的成立B.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C.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D.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E.公共政策问题的产生参考答案:ABCD2.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即( )A.具体的个别的政策B.政策群和政策链C.政策一般D.政策系统E.政策功能参考答案:ABC3.属于政策制定系统的内部结构的类型有( )A.线性结构B.职能结构C.线性-参谋结构D.矩阵结构E.圆形结构参考答案:ABCD三、主观题1.简述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取得的显著成就。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政策分析”作为学术用语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提出。
2、作为一门学科,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15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3、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4、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⑴公共政策:具体的个别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链: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实践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统一政策问题而先后指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某项具体的个别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⑵政策系统: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⑶政策过程:5、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分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
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丛书概念。
边际概念是指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十分发达的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7、古代中国重视政策研究的原因:中国古代王朝赓续相传,但在政权更迭中宗教不能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提供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又强烈地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重视人才的征聘并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注重考核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我国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形成的科举制度又让学业优良者踏上了“读书做官”的人生历程。
8、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公共政策学的原因:古代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都还没有显露出来,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太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只管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的解释往往是从权威和哲学的原则出发。
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中的政策工具与评估一、公共政策中的政策工具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计划、方案、法律等,决策制定者需要采用有效的工具来实施公共政策。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政策工具:1. 法律和法规法律和法规是最常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政策工具。
它们具有明确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可以用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包括经济、环境、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问题。
2.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国家的税收、支出、债务等手段来调节经济发展的政策。
通过调节财政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等目标。
3. 激励和约束措施激励和约束措施是一种政策工具,可以对个体或组织进行鼓励、惩罚等方式来调动其行为,促进公共政策的实施。
例如,提供税收减免或者实行罚款制度,以促进企业环境保护等。
4. 政府采购政府采购是指政府在市场上向社会采购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政府采购可以成为政策工具,通过合理采购,达到公正、公平、高质量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5. 监管与规制监管与规制是对市场管制政策的重要手段,可应对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资讯不足等问题,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市场发展。
二、公共管理中的政策评估公共管理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但如何评估政策效果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政策评估方法:1. 基准实验法基准实验法是采用在相似情况下的不同样本进行比较的方法,以确定政策所产生的变化。
例如,在推行教育政策时,可以将实行政策的地区和未实行政策的地区进行比较。
2. 计算机模拟方法计算机模拟方法是一种可以对政策影响进行大规模模拟的方法。
通常建立一个模型来探讨制定政策的可能的影响和其优劣性。
3. 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利用特定的个案来了解在实际情况下政策产生的影响。
可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政策在实际环境中的表现。
4. 偏差纠正法偏差纠正法是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对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进行纠正,以消除偏差和误差。
《公共政策学》串讲讲义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本章重点: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本章难点: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典型例题: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属于公共政策层次中的()A.政策主体系统B.政策过程C.政策一般D.政策系统【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属于本章重点知识。
另外,在这一章中,涉及到公共政策学的几个概念及相关的提出者,需要对每个人物的主要学术贡献及观点扎实掌握住,这是历年考试的重要考点。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主具本章重点:本章重点: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其内涵,政策本质的定义及其内涵,政策工具的定义及其内涵;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政策工具的分类。
本章难点:公共政策、政策本质、政策功能、政策工具等基本概念,掌握公共政策、政策工具的类型划分典型例题: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形式主要有()A.行政法规B.基本法律C.人大决定D.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E.部门规章【答案】ADE【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属于本章重点知识。
从历年考试的情况来看,关于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知识点是每年必考,因此特别提醒大家注意。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本章重点:公共决策体制,公共政策主体与主体系统本章难点:政府能力、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典型例题: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的政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是()A.信息传播系统B.政策咨询系统C.政策评估系统D.政策监控系统【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公共政策系统,属于本章重点知识。
具体从本题来看,分类或类型的内容都是考试的常考知识点,要特别引起注意。
另外从历年考试的情况来看,公共决策体制知识点是每年必考,因此特别提醒大家注意。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本章重点:政策过程理论模型的含义及其认识论意义;理性主义模型;渐进主义模型;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政治系统模型;机构一制度模型;集团模型;精英模型;“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的构建;公共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