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129.66 KB
- 文档页数:4
苏轼简介,苏轼古诗,苏轼诗词名句鉴赏苏轼简介,苏轼古诗,苏轼诗词名句鉴赏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1.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宋?苏轼2.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宋?苏轼3.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宋?苏轼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5.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6.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7. 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宋?苏轼8.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9.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0.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1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1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13.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宋?苏轼14. 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宋?苏轼15.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16. 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爱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宋?苏轼1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18. 至言不繁——宋?苏轼19. 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宋?苏轼20. 笔所未到气已吞——宋?苏轼2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22. 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宋?苏轼23.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宋?苏轼24. 夕阳无语燕归愁——宋?苏轼25.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宋?苏轼26.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宋?苏轼27.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苏轼28.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宋?苏轼29.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轼30.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苏轼31.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宋?苏轼32.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轼33.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宋?苏轼34.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宋?苏轼35.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林老师编辑整理
林老师倾情推荐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别号铁牛、椰岛居士,北宋文坛巨匠,是唐宋时期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诗、词、散文、书信等各类文体,作品风格自由开放、清新脱俗、真挚自然,成为后世文学史上的典范。
苏轼出生于河南颍州,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洵之子。
天祐七年(1041年),苏轼随父母迁居河东,潜心学习,热
爱诗、书法、绘画。
靖康元年(1126年),苏轼被金人掳去,流放至华北、辽东等地,历经十年之久,期间与书法家黄庭坚交往甚密,共同探讨文学、书法等问题,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的文学成就卓著,他的诗词洋溢了浓郁的个性色彩和人文情怀,其散文则以宏阔的视野、独特的思想、豁达的性格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他的创作理念是“通古达变”,即尊重传统,借鉴前人之长,又着眼于时代特点,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使得他的作品古韵犹存,但形式更加多样,并且极具现代意义。
苏轼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念、审美理想等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优秀作品被收入了《全宋词》、《文选》等经典选本,被后人推崇为“文学巨匠”。
苏轼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中文名:苏轼外文名:S u shi别名:苏子瞻、苏东坡国籍:中国北宋民族:汉出生地:四川眉山出生日期:1037年1月8日逝世日期:1101年8月24日职业:官员、文学家、画家、书法家主要成就: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代表作品:《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苏轼[1](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2]。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3]编辑本段基本信息姓名: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家乡:四川眉山所处朝代:北宋诗歌类型:宋词、宋诗代表作品:《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
徽宗初遇赦召还。
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的资料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和饮食文化家,被尊称为“东坡先生”。
苏轼出生于一个世代读书人的家庭,父亲苏洵和兄长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化名人。
苏轼从小就展示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他对诗歌、散文和书法都有深入的研究,并且具备出色的文学创作能力。
苏轼的文学作品广泛而丰富,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文体。
他的诗歌以清新明快、情感细腻为特点,表现了生活的真实和人情世故的细腻描绘,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更是在后世影响深远,具有浓郁的个人情感和深刻的社会观察力。
苏轼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感悟,并以灵动妙趣的文字表达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除了文学作品,苏轼还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笔力雄浑,富有变化和活力,成就了自己独特的“苏体”。
苏轼的绘画作品则追求独特的意境和鲜明的笔墨风格,浓墨重彩,构图独特。
他将文学和绘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风靡一时的文人画派。
除了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才华外,苏轼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历任北宋政府的诸多要职,曾担任过刑部、礼部、太常寺等重要职务。
他对政治事务的关注和深入思考,使得他的政治文章也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平。
然而,由于他的直率和批评态度,苏轼多次因政治观点与朝廷发生冲突,最终被贬谪至嘉兴、黄州等地。
苏轼的饮食文化贡献也不可忽视。
他对饮食的热爱和独到的见解,使得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饮食文化传承人。
他独创的“东坡肉”至今仍被广泛传承和食用,他的饮食笔记《食鉴谱》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瑰宝之一。
虽然苏轼一生经历了波折和挫折,但他卓越的才华和出色的文化成就使得他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被广泛传诵,书法和绘画作品被千万人敬仰和仿效,他的政治观点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他的饮食文化贡献使得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1037~1101),字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2]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3]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4]苏轼生性放达,好交友,[5]好美食,[6]创造许多饮食精品,[7]好品茗,[8]亦雅好游山林。
[9]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日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
”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1]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东坡简介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欢迎大家前来鉴戒参考!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爽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虔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欣赏,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产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起初欣赏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谢,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侵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连续了有大致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成心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由于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地步。
苏东坡简介苏东坡(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被称为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以才情出众、多才多艺而闻名于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东坡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苏洵和兄长苏轼都是著名的文学家。
在家庭的熏陶下,苏东坡从小就显示出卓越的才华和对文学的热爱。
他在少年时期就开始创作诗文,并与当时的知名文人们进行交流。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词、散文和辞章方面。
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自由快活著称,能够随机应变,驾驭各种不同的诗体和题材。
他的诗歌构思独特,用词精准,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真实感人而著称,能够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关怀。
苏东坡的作品主题广泛,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有对时事政治的评论和社会抨击的作品。
他的作品里经常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庶民百姓的同情和关怀,被称为“人民的大文豪”。
苏东坡不仅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他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他曾担任过多个重要的官职,包括知州、知府等。
他在担任官职期间致力于改革,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反对腐败和贪污,提倡廉洁和公正,为人民谋福祉。
除了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成就,苏东坡还有出色的书法和绘画才能。
他的书法以楷书为主,风格扎实,气势雄浑。
他的绘画作品多取材于自然和山水,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苏东坡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起伏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持追求真理和美好。
他深受后世文人和学者的推崇,被尊为文学圣人和国士,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平个⼈简历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词⼈,你了解他的⽣平简介吗?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苏轼⽣平个⼈简历”,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更多名⼈简历请关注店铺! 苏轼⽣平个⼈简历 苏轼(1037~1101),字⼦瞻,号东坡居⼠,眉州眉⼭(今属四川)⼈。
他的家庭富有⽂学传统,祖⽗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亲苏洵是古⽂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指导。
母亲程⽒有知识且深明⼤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的事迹勉励⼉⼦砥砺名节。
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
既⽽读《庄⼦》,喟然叹息⽈:‘吾昔有见于中,⼝未能⾔。
今见《庄⼦》,得吾⼼矣!’ ……后读释⽒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博辩⽆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亡兄⼦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他曾说“庄⼦盖助孔⼦者”,庄⼦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阴助之”(《庄⼦祠堂记》)。
他⼜认为“儒释不谋⽽同”、“相反⽽相为⽤”(《南华长⽼题名记》)。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观的哲学基础。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26岁⼜中制科优⼊三等(宋代的最⾼等),⼊仕后奋厉有⽤世之志。
他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朝政且勇于进⾔。
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厉⾏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为地⽅上多做实事。
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甚⾄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座。
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有所作为。
然⽽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
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晚年更被⼀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芋饮⽔,与黎族⼈民⼀起过着艰苦的⽣活。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4]。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4]。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4];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北宋诗人苏轼简介及代表作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北宋诗人苏轼简介及代表作,欢迎阅读。
苏轼简介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代表作古文《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石砚铭(并序)》、《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二篇、《策别训兵旅》三篇、《策断》四篇、《黠鼠赋》、《记游定惠院》(一作《记游定慧院》诗歌《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赠刘景文》《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词作《少年游·去年相送》《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南乡子·送述古》《永遇乐·长忆别时》《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蝶恋花·密州上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阳关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永遇乐·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哨遍·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娇·赤壁怀古》《南乡子·霜降水痕收》《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满庭芳·三十三年》《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行香子·过七里滩》《点绛唇·不用悲秋》《念奴娇·中秋》《水龙吟·雁》《醉翁操·琅然》[28]苏轼部分书法作品《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令子帖》《东武帖》《北游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近人帖》《与范子丰》绘画作品《潇湘竹石图》《小鸡啄米图》《枯木怪石图》《偃松图卷》苏轼人物评价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
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
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
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
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
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1080年
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
历史上苏轼的简介苏轼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大文学家,是著名的豪放派诗人、政治家、文学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历史上苏轼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 [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的成就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大文豪。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宋仁宗景祐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神宗时苏轼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时,发生了著名的李定“乌台诗案”,他因此事入狱,几死,应为写文章称赞朝廷,朋友出手相救,而神宗亦爱其才,终得以保全,翌年被贬至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被章惇贬谪至惠州、儋州(海南岛)。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终年六十六岁。
南宋时追谥文忠。
他在政治上较偏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在各地居官清正,为民兴利除弊,政绩颇多,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实证。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答谢民师书》中曾自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
矣。
一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举世未之识,轼待之如朋俦,未尝以师资自予也。
(节录《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黄州词,是苏词的奇观;黄州文,则是苏文的高峰;《赤壁赋》是其高峰之巅。
苏轼工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
现存约二千七百多首[3],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对后人影响最大的也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元丰四年暮春三月,东坡写下《黄州寒食诗帖》。
此帖为两首五言古风,诗句沉郁苍劲,低回长叹,极富感染力。
其书法笔力沉劲,气势磅礴,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后世誉为《兰亭序》、《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在此帖后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朱弁《曲洧旧闻》:“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鲁直亦瞠乎其后矣。
”
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相传苏轼官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我词何如柳七?”幕下士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原为蔡京)、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
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
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
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创造书法艺术,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地去模古。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
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
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
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
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
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等。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
苏轼现存世的文学著作共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
最早的成名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年)应试时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最早的一批诗作是嘉祐四年与父亲和弟弟合编的《南行集》中的40多首诗,最早的词则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另,今传《苏沈良方》是在沈括《良方》基础上,增益苏轼的医药杂说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