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相关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31.42 KB
- 文档页数:5
数据库基础知识总结数据库是一种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的软件系统。
它可以帮助用户有效地组织、存储、检索和分析数据,以便更好地支持业务决策和应用开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数据库的基础知识:1. 数据库的概念与分类数据库是指一个组织结构良好的数据集合,可被电脑程序使用及管理。
按照其结构特点,可以将数据库分为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等几种类型。
关系型数据库采用表格形式来存储数据,其中每个表格都有唯一的标识符,并且不同表格之间可以通过键值对进行关联。
常见的关系型数据库有Oracle、MySQL、SQL Server等。
非关系型数据库则不采用表格形式来存储数据,而是使用键值对或文档等方式进行存储。
常见的非关系型数据库有MongoDB、Redis等。
面向对象数据库则将数据看做对象,并且支持面向对象编程方式进行操作。
常见的面向对象数据库有db4o等。
2.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在设计一个有效的数据库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实体及其属性:实体是指现实世界中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事物或概念。
属性则是指实体所具有的某些特征或属性。
(2)确定实体之间的联系:实体之间可以存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不同类型的关系。
(3)设计数据结构:包括表格的设计、字段的定义、键值对的关联等。
(4)规范化数据结构:规范化是指将数据结构进行优化,以便更好地支持数据存储和查询操作。
3. SQL语言基础SQL是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的缩写,它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最常用的一种语言。
SQL可以用于创建表格、插入数据、更新数据、删除数据等操作。
SQL语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SELECT:用于查询数据库中的数据。
(2)FROM:指定要查询的表格名称。
(3)WHERE:用于过滤查询结果,只返回符合条件的记录。
(4)GROUP BY:用于按照某个字段进行分组操作。
(5)HAVING:用于过滤分组后结果集,只返回符合条件的记录。
数据库知识点总结数据库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存储和组织数据的一种方法。
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一组数据库组成,用户可以通过DBMS访问和管理数据库中的数据。
数据库的设计和使用需要掌握一些关键概念和技术,下面是一些数据库的知识点总结。
1. 数据库模型:数据库模型是指数据库的抽象描述,常见的数据库模型有关系模型、层次模型和网络模型。
关系模型是最常用的数据库模型,它使用表格来表示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关系。
2. 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使用关系模型来存储和组织数据。
其中,关系是一个二维表格,由行和列组成,每一行代表一个实体,每一列代表一个属性。
关系数据库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结构化和可查询的特性。
3. SQL: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是一种用于管理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
通过SQL,用户可以创建、查询、修改和删除数据库中的数据。
SQL包括数据定义语言(DDL)和数据操作语言(DML)两部分。
4. 数据库索引:数据库索引是一种数据结构,用于加快数据的查找和访问速度。
索引可以根据一列或多列的值创建,并在查询时使用索引来定位匹配的数据。
索引可以大大提高数据库的查询性能。
5. 数据库事务:数据库事务是一组被视为一个逻辑单元的数据库操作,这些操作要么全部成功执行,要么全部失败回滚。
事务具有四个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
事务可以确保数据库中的数据始终处于一致的状态。
6. 数据库范式:数据库范式是一组规范化的设计原则,用于避免数据冗余和不一致。
常见的数据库范式有六个级别,从第一范式到第六范式。
范式化的数据库设计可以提高数据的存储效率和查询性能。
7. 数据库备份和恢复:数据库备份和恢复是数据库管理的重要任务。
通过定期备份数据库,可以防止数据丢失,同时通过备份还原操作,可以将数据库恢复到某个点上。
备份可以采用全量备份或增量备份的方式进行。
8. 数据库安全:数据库安全是确保数据库中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一系列措施。
UNIT 1四个基本概念1.数据(Data):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2.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3.数据库管理系统(简称DBMS):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系统软件)。
用途: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主要功能: 数据定义功能; 数据操纵功能; 数据库的运行管理;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实用程序)4.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构成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DBA)和用户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的特点如下(1) 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少;(2) 数据结构化;(3) 数据独立性高;(4) 由DBMS进行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数据模型用来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的工具。
通俗地讲数据模型就是现实世界数据的模拟。
数据模型三要素。
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它是刻画一个数据模型性质最重要的方面;数据结构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数据操作:对数据库中数据允许执行的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操作主要有查询和更改(包括插入、修改、删除);数据操作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数据的约束条件:数据及其联系应该满足的条件限制E-R图实体:矩形框表示属性:椭圆形(或圆角矩形)表示联系:菱形表示组织层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用“二维表”来表示数据之间的联系)基本概念:●关系(Relation):一个关系对应通常说的一张表●元组(记录): 表中的一行●属性(字段):表中的一列,给每一个属性名称即属性名●分量: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分量为最小单位,不可分●主码(Key):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
●域(Domain):属性的取值范围。
数据库基础知识汇总-超详细
本文档旨在汇总数据库基础知识,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数据库的概念和常见术语。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数据库基础知识:
1. 什么是数据库?
- 数据库是一个存储、管理和组织数据的系统。
它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存储和操纵数据,以支持应用程序和用户的需求。
2.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个软件工具,用于管理数据库。
它允许用户创建、访问和维护数据库,并提供了各种功能来处理数据。
3. 数据模型
- 数据模型是用于组织和表示数据的方法。
常见的数据模型包括层次数据模型、网络数据模型和关系数据模型。
4. 关系数据库
- 关系数据库是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系统。
它使用表来表示数据,并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进行数据操作。
5. 数据库表
- 数据库表是数据的集合,由行和列组成。
每行代表一个记录,每列代表一个属性。
6. 主键
- 主键是用于唯一标识数据库表中记录的列。
它保证每条记录
都有一个唯一标识。
7. 外键
- 外键是一个表中的列,它与另一个表中的主键相对应。
它用
于建立表之间的关系。
8. 数据库索引
- 数据库索引是一种数据结构,用于快速查找和访问数据。
它
可以提高数据库查询的性能。
9. 数据库范式
- 数据库范式是一组规则,用于设计关系数据库的结构。
它有
助于消除数据冗余和提高数据一致性。
以上只是数据库基础知识的一部分,更多内容可以在深入研究中探索。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数据库知识点总结pdf数据库是用于存储、管理和检索大量数据的系统。
以下是一些数据库的常见知识点总结:1. 数据库类型:- 关系型数据库(RDBMS):采用表格结构来组织数据,使用SQL语言进行操作,如MySQL、Oracle、SQL Server等。
- 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不使用表格结构,可以按照键值对、文档、列族等方式存储数据,如MongoDB、Redis、Cassandra等。
2. 数据库模型:- 层次模型:数据以树形结构组织,父节点与子节点之间有层级关系。
- 网状模型:数据以网状结构组织,允许一个节点有多个父节点。
- 关系模型:数据以二维表格形式组织,通过键值关联实现数据之间的关系。
3. 数据库设计:- 实体-关系模型(ERM):通过实体和实体之间的关系来描述数据结构,包括实体、属性和关系。
- 数据库范式:用于规范化数据库结构,减少数据冗余和依赖。
- 主键和外键:主键用于唯一标识表中的每一行数据,外键用于建立表与表之间的关系。
4. SQL语言:- 数据定义语言(DDL):用于定义数据库结构,如创建表、修改表结构等。
- 数据操作语言(DML):用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增删改查操作,如插入数据、更新数据、删除数据等。
- 数据查询语言(DQL):用于查询数据库中的数据,如SELECT语句。
5. 数据库索引:- 索引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用于加快数据检索的速度。
- 常见的索引类型包括主键索引、唯一索引、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等。
6. 数据库事务:- 事务是一组数据库操作,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回滚。
- ACID原则是保证事务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的基本要求,包括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
7. 数据库性能优化:- 合理设计数据库结构,减少冗余和依赖。
- 使用索引来加快数据检索的速度。
- 优化SQL语句,避免全表扫描和大量JOIN操作。
- 设置合适的缓存策略,减少对磁盘IO的访问。
- 定期备份和维护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安全和稳定性。
第一章:绪论1、数据库系统相关概念1、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包括数据的表现形式和数据解释两个部分。
如数字、音频、图形、文本、图像、语言、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
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存入计算机。
数据是信息的符号表示或载体。
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是对数据的语义解释。
2、数据库(DB):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娇小的冗余度、交稿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间的数据管理系统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用途: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
包括数据定义功能,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库的事物管理和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其他功能。
4、数据库系统(DBS):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
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目的:存储信息并支持用户检索和更新所需的信息。
2、数据模型概念,作用及其3要素模型:对现实世界中某个对象特征的模拟和抽象。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中用来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的工具,是数据库中用于提供信息表示和操作手段的形式架构。
三要素:(1)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
(2)数据操作: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型)的实例(值)所允许进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
(3)数据的约束条件:是完整性规则的集合。
完整性规则是给订的数据库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依存规则,用一限定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及其变化,以保证数据库的正确、有效、相容。
3、概念模型的作用?概念模型实际上是显示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
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是数据库设计人进行数据库设计的有力工具,也是数据库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流所试用的语言。
数据库知识点数据库知识点:1. 什么是数据库?数据库是一种提供统一存储、管理、处理以及检索数据的应用程序。
它把大量信息封装到一些表、表中的字段和表之间关系的集合中。
由此存储的数据能够方便地用来生成不同的报表。
数据库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今软件应用所需的高安全性及高可靠性的要求。
2. SQL语句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是一种用于访问或操作关系数据库,以管理关系数据,进行查询,修改,删除,查看等相关操作的专业语言。
它是数据库软件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交互语言,它提供数据库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数据一体化应用系统,数据仓库等系统的开发和管理的方式。
3. 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它包括数据库结构管理,数据存取控制,安全服务等内容。
它把用户无需了解复杂的数据库结构和数据存放细节,使用自然语言,如SQL语句来管理数据库和实现某些数据库服务,如数据排序,安全控制,索引等服务。
4. 数据库安全数据库安全是指确保数据库的信息资产,在获取、使用、传播或者变更8期间,不被非法使用,或不因其他原因受到损害的技术和管理制度。
总而言之,它是确保数据库的稳定正常运行,保证数据安全的技术和管理过程。
数据库安全的内容包括备份和容灾、审计、认证、授权、安全策略等方面。
5. 数据库优化数据库优化是指优化数据库查询性能,让数据库能够更高效地工作,提高数据库的可用性。
数据库优化主要包括对存储引擎、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查询、系统调优、表级优化等多个环节进行优化,以期达到性能提升的目的。
6. NoSQL数据库NoSQL数据库指的是非关系型数据库,也叫做分布式数据库或Notonly SQL,它是数据库的一种替代方案,它支持大数据量的灵活存储,并具备高度可扩展性,高可用性,高容错性等特点,能够处理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并且不再局限于SQL语句。
数据库期末知识总结一、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 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是一个按照特定数据模型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可以对数据进行高效的存储和管理。
2.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它提供了数据的存储和查询等功能,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3. 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数据库中数据的表示方式,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4. 关系模型关系模型是一种使用表(关系)来表示和管理数据的数据模型,由具有相同结构的元组(行)组成。
5.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数据库的三级模式包括外部模式、概念模式和内部模式。
外部模式是用户对数据的逻辑视图,概念模式是数据库的全局逻辑结构,内部模式是数据库的存储方式和物理结构。
6. 数据库的完整性数据库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常见的完整性约束有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7. ACID特性ACID是数据库事务的四个基本特性,包括原子性(Atomicity)、一致性(Consistency)、隔离性(Isolation)和持久性(Durability)。
二、数据库的设计与规范1.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需求分析是明确用户需求,概念设计是将需求转化为概念模型,逻辑设计是将概念模型转化为逻辑模型,物理设计是将逻辑模型转化为物理模型。
2.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SQL是用于与数据库进行交互的标准语言,包括数据定义语言(DDL)、数据操作语言(DML)、数据查询语言(DQL)和数据控制语言(DCL)等。
3. 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是消除冗余和依赖的过程,包括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等。
4. 数据库的索引数据库的索引是提高查询性能的关键,常见的索引有B树索引、哈希索引和全文索引等。
5. 数据库的视图数据库的视图是基于表或查询结果构建的虚拟表,可以简化数据的访问和操作。
中职高考数据库知识点总结一、数据库基础知识1. 数据库的概念与特点数据库是一个有组织的、持久存储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的特点包括数据的持久性、独立性、共享性和实时性等。
2.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种操纵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定义、数据操纵和数据控制。
3. 数据库系统结构数据库系统结构主要包括外模式/视图、概念模式和内模式。
4. 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数据关系和数据约束的概念工具,常见的数据模型包括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和XML模型等。
二、关系数据库1. 关系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和数据关系的一种数据模型,其中的数据以表的形式进行组织和存储。
2. 关系数据库的设计原则关系数据库的设计原则包括逻辑设计原则、物理设计原则和数据完整性设计原则等。
3. 关系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关系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包括实体完整性约束、参照完整性约束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等。
4. SQL语言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是用来操作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主要包括数据查询、数据更新和数据管理等操作。
三、数据库设计与开发1. 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与开发的第一步是需求分析,其中包括功能需求分析、性能需求分析和数据需求分析等。
2. 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指将需求分析所得到的概念数据模型映射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的过程。
3. 逻辑设计逻辑设计是指将概念数据模型转化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的过程,主要目标是避免冗余和不一致。
4. 物理设计物理设计是指根据逻辑设计和性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存储结构和访问路径的过程。
5. 数据库实施与维护数据库的实施阶段包括数据库创建、初始化和数据导入等过程,而数据库的维护阶段则包括性能监测、容量规划和故障排除等过程。
四、数据库运行与管理1. 数据库的安全与保护数据库的安全与保护包括数据加密、权限控制和备份恢复等措施。
数据库技术三级考试知识点总结一、数据库基础。
1. 数据库系统概述。
- 数据库(DB)、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数据库系统(DBS)的概念。
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可共享的数据集合;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于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数据库系统是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员(DBA)等组成的人机系统。
-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如数据结构化(整体结构化,数据不再针对某一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且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包括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等。
2. 数据模型。
- 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是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
常用的概念模型是实体 - 联系模型(E - R模型),其中包括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和联系(实体之间的联系有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等类型)。
- 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描述数据库的组成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联系)、数据操作(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的实例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和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一组完整性规则,用以限定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
- 常见的逻辑数据模型:- 层次模型:用树形结构表示实体及其之间的联系,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根结点以外的其他结点有且只有一个父结点。
- 网状模型:用网状结构表示实体及其之间的联系,允许一个以上的结点无双亲,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于一个的双亲。
- 关系模型:以二维表的形式组织数据,关系模型中的数据结构是关系(二维表),关系操作包括查询(选择、投影、连接等)和更新(插入、删除、修改)操作,关系的完整性约束包括实体完整性(主关键字不能取空值)、参照完整性(外键要么取空值,要么取对应主键的值)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3. 数据库系统结构。
第一章数据(Data)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定义: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种类:文字、图形、图象、声音;特点: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数据库的特征: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可为各种用户共享,冗余度较小,数据独立性较高,易扩展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DBMS的用途: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DBMS的功能:数据库定义功能;数据组织、存储、管理;数据操纵功能;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数据库系统(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数据管理: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是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数据处理:对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传播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数据库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三个阶段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结构化,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安全性保护、完整性保护、并发控制、数据库恢复)数据模型应满足三方面要求:能比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容易为人所理解,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数据模型分成两个不同的层次:(1) 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它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
(2) 数据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主要包括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关系模型等,它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
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1)、数据结构:描述数据库的组成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联系(系统静态特性);(2)、数据操作: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型)的实例(值)允许执行的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主要有查询和更新(包括插入、删除和修改)(系统动态特性);(3)、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概念模型: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是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概念模型要求:较强的语义表达能力,能够方便、直接地表达应用中的各种语义知识、简单、清晰、易于用户理解。
数据库原理重要知识点1.数据库模型:数据库模型定义了数据如何组织和表示的方式。
常见的数据库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其中,关系模型是最广泛应用的模型,它使用表来表示实体和关联的关系。
2.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根据需求规范和业务逻辑将现实世界的数据映射到数据库模式的过程。
设计数据库时需要考虑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可靠性和性能等方面。
常见的数据库设计方法包括实体关系模型(ERM)和规范化。
3.数据库范式:数据库范式是用来检验关系模式是否满足其中一种规范化要求的概念。
常见的数据库范式包括第一范式、第二范式和第三范式。
范式化可以确保数据库的关系模式中无多余和冗余的数据,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4.数据库查询语言:数据库查询语言用于检索和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
常见的查询语言有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和关系代数。
SQL是一种声明式的语言,可以用来从数据库中查询和操作数据。
5.事务管理:事务是一组数据库操作的逻辑单元,它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回滚。
事务管理是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重要机制。
常见的事务管理技术有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和并发控制。
6.索引:索引是一种数据结构,用于加快查询的速度。
数据库中的索引可以根据一个或多个列的值来排序和数据。
常见的索引类型包括B树索引、哈希索引和全文索引。
7.数据库优化:数据库优化是提高数据库性能的一种方法。
它包括物理存储优化、查询优化和并发控制优化等方面。
数据库优化可以减小数据库的存储空间,提高数据的访问速度,增强数据库的并发能力。
8.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数据库备份是将数据库的副本保存到另一个位置,以防止数据的丢失和损坏。
数据库恢复是在数据库发生故障或数据丢失时还原数据库到之前的状态。
常见的备份与恢复方法有全备份、增量备份和事务日志。
9.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安全性是保护数据库免受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的一种措施。
它包括用户认证、访问控制、审计和加密等方面。
数据库要点第一章1、信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属性和运动状态的反映;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对人类客观行为产生影响的,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的,可被感知的数据表现形式。
2、数据:反映客观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记录,是信息的载体。
3、数据表现的三种类型:数值型数据,对客观事物进行定量记录的符号;字符型数据,对客观事物进行定性记录的符号;特殊性数据,对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和过程进行记录的符号。
4、数据处理的概念:利用计算机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也称为信息处理。
5、数据处理的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特点:数据不保存;应用程序与数据之间缺少独立性;数据不能共享);文件系统阶段(特点:数据长期保存;应用程序与数据之间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数据文件形式多样化;数据文件不再只从属于一个应用程序;仍有一定的数据冗余;数据的不一致性);数据库系统阶段(特点:数据整体结构化;数据共享性高;具有很高的数据独立性;完备的数据控制功能)6、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人们可以通过事物不同的属性和运动状态对事物加以区别,描述事物的性质和运动规律。
事物可以是个体的、集体的、具体的、抽象的。
7、信息世界: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相互联系的反映。
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描述。
8、计算机世界:是信息世界的数据化。
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相互联系的反映,在这里用数据模型来表示。
9、抽象转换→→→→10、模型: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的抽象与模拟。
11、数据模型:是一种抽象模型。
是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数据组织的结构和形式,是对数据库全局逻辑结构的描述,包括: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的约束。
12、四种数据模型:层次模型,最早采用的数据模型,通过从属关系结构来表示数据间的联系,层次模型是有向“树”结构(图)。
网状模型,层次模型的扩展,表示多个从属关系的层次结构,呈现一种交叉关系的网络结构,网状模型是有向图结构(图)。
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
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库是计算机科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它是一种用于存储、管理和检索数据的系统,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处理大量结构化数据。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库的定义、类型、结构以及常用的查询语言等内容。
一、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是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集合,它具有持久性(数据在计算机上永久存储)、共享性(多个用户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数据)和独立性(数据与应用程序相互独立)等特点。
数据库可以用于保存各种类型的数据,比如文本、数值、图像等等。
二、数据库的类型根据数据的组织方式和存储结构,数据库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数据库类型有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库等。
1. 关系型数据库:采用表格的形式来组织和存储数据,数据之间通过关系建立连接。
关系型数据库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进行数据的操作和管理,具有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的特点。
2. 非关系型数据库:与关系型数据库不同,非关系型数据库不使用表格的形式来组织和存储数据,而是使用键值对、文档、列族等方式。
非关系型数据库具有高可扩展性和灵活性,适用于处理大数据和分布式环境。
3. 面向对象数据库:将数据和对象进行直接映射,可以将对象的属性和方法作为数据库中的数据存储和操作。
面向对象数据库适用于需要存储复杂对象和维护对象之间的关系的场景。
三、数据库的结构数据库的结构由表(Table)、字段(Field)和记录(Record)组成。
1. 表(Table):表是数据库中数据的组织单位,每个表由多个字段组成,用于存储特定类型的数据。
表由表名和列名组成,列名定义了表中字段的属性。
2. 字段(Field):字段是表中的一个属性,用于存储具体的数据。
每个字段有一个数据类型来定义它的数据格式,比如整数、字符串、日期等。
3. 记录(Record):记录是表中的一行数据,包含了若干个字段的值。
每个记录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称为主键(Primary Key),用于区分不同的记录。
选择题:1.插入变量与方法声明的标记<%! 和%>2.Jsp的page编译指令的属性language默认值java3.RequestDispatcher dispatcher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a.jsp”); dispatcher.forward(request,response)作用是将请求转发到a.jsp页面4.JavaBean可以使用的jsp动作指令<jsp:useBean><jsp:setProperty><jsp:getProperty>5.<JSP: userBean id=”user”class=”er”scope=”page”/>要取出该javaBean中loginName的属性值正确的是<jsp: getProperty name=”user”property=”loginName”/>6.Jsp内置对象是out对象,response对象,application对象7.设置文档背景颜色的属性background9.<jsp:setProperty name=”bean的名字”property=”*”/>要求Bean的属性名字必须和单表参数名称一一对应10.对Servlet和jsp描述错误的是一般用jsp处理业务逻辑,servlet是实现页面显示11.当每个客户首次访问服务器上的一个jsp页面时,jsp引擎产生一个session 12.Application被web服务目录下所有用户共享,任何客户对Bean属性修改都会影响到其他用户13.三层体系结构设计的web应用程序优点:可维护性强,可扩展性强,代码重复较少14.request 对象获取单表中某输入框提交的信息方法:getParameter(String s)15.jdbc是Java数据库连接API,不正确的是:建立odbc数据源16.MVC不正确的是:代码率低18.j2ee中<%=2+4%>将输出619.<JSP: userBean id=”user” class=”er”scope=”application”/>user会作为属性放在ServletContext类型对象中20.不是jsp运行必须的是数据库采用三层体系结构设计的web应用程序有以下优点,除了:(大大减少代码量)Jsp页面可以在<%=“和”%>标记之间放置Java表达式:(不可以有空格)JSP中,(include)指令用于将文件嵌入JSP页面在form标记符中指定表单内容的接收程序使用属性(action)要设计一个大型的基于多层体系结构的web应用系统,系统界面基于HTML和XML,该系统要不断进行升级(MVC)下面哪个是换行标记(<br>)在客户端浏览器的源代码中可以看到(HTML注释)下列变量声明在(整个页面内有效,被多个客户共享)Jsp哪个内置对象封装了用户提交的信息,使用该对象可以获取用户提交的信息(request)在servlet里,获取session的正确方式是(HttpSession session=request.getSession();)40:page指令的作用是:用来定义整个Jsp页面的一些属性和这些属性的值;41:下面那个标记是正确的链接标记:<a href=”” ,title=”新浪网”>新浪网</a>42:out对象是一个输出流,其输出各种类型并换行的方法是:out.printLn();43:request.getRemoteAddr()方法的作用是:获取客户ID;44:在j2ee中,jsp想要使用User包中的user类,则正确的是:<jsp:useBean id=”user” class=”er” scope=”page”>46:给定jsp中,使用<jsp:useBean>动作可以讲javaBean嵌入JSP页面,对于JAVABean的范文范围不能是:response;47:j2ee中,当把来自客户机的HTTP请求委托servlet时,默认会调用HttpServlet类的(service)方法、48:查询数据库得到的结果集,游标最初定位在第一行;49:在j2ee中,关于设计模式错误的是:设计模式是一段通用代码,可以重用;50:在MVC模式,(视图)层用于客户端的图形数据表示,合实际的数据无关。
51:在jsp中,(include)指令用于讲文件嵌入jsp页面。
53:JDBC是java数据库连接API,不正确的是:向数据库发送sql语句;54:某jsp程序中声明使用javaBean语句如下<JSP:userBean id=”user” class=”er”scope=”page”/>取出javaBea中loginName的属性值,正确的是:<jsp:getProperty name=”user”property=”loginName”>55:下列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Tomcat用于jsp技术所开发的网站服务器;56:在j2ee中,当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http://Localhost:8080/myWebApp/start,就会调用pk 包中的student的Servlet,在Web.xml中配置正确的是:<servlet>< servlet -name>student< /servlet -name>< servlet -class>pk.student< /servlet -class>开始的语句57:下面不属于jsp内置对象的是:page对象;58:能在浏览器的地址中看到的提交数据的表单方式是:GET60:在j2ee中,在a.jsp中有代码如下:<%request.setAttribute(“loginName”,”JACK”);%>,在b.jsp中有如下代码:<%String loginName=(String)request.getAttribute(“loginName”);out.print%>下面正确的是:在a.jsp中使用<form mothod=post action=”b.jsp”>,把请求提交到b.jsp;填空1.使用(jsp:usebean)动作,jsp可以动态使用<javabean>组件来扩充jsp功能。
2.(“refresh”,“5”)指刷新时间为<5秒>3.<jdbc>是java数据库简称4.在web项目中web-inf必须配置文件是<web.xml>5.Tomcat服务端默认端口是<8080>6.使用bean首先在jsp页面中使用<import>指令将bean导入7.Jsp技术开发的程序架构只能是c/s或<b/s>8.层叠样式设置HTML内容,其文件扩展名的3个字符<css>9.Java程序对数据库操作需要用<import>语句导入10.客户与web服务器通信通过<http>协议来完成11.如果程序语法均没错,一般需要用<try>语句包括起来12.三种常用动态网页php,<asp>jsp13.Jsp有以下9种内置对象<session>14.基于mvc的软件开发,v层往往可以用<jsp>技术实现15.可以不加声明就可以在jsp页面中使用的对象称jsp<内置对象>16.代码几乎相同,我们可以用一个java类存放代码以便<重用>17.<session>对象是jsp中一个很重要的内部对象18.Servlet适合在mvc分层结构程序中充当<控制器>19.删除数据库表的记录需要执行stmt.executeupdate(<sql>)语句20.软件的<集成>将整个软件组装在一起,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21.Javabean的应用语言是<java>22.Servlet编写业务层很好,但编写<表现层>不方便23.软件架构设计是<顶层设计>24.软件可以认为由功能模块组成,从模块角度对软件进行<开发>25.Java类存放在src中,而jsp文件放在<webroot>26.<request>对象用于获取url中参数的方法是get和post27.JSTL标准标签需要添加<taglib>指令28.Servlet的url地址需要在<web.xml>文件中进行配置29.Servlet生命周期分4个阶段:实例化,<初始化>,服务,销毁30.应用程序需要部署到Tomcat安装目录的<webapps>子目录中。
31.Java程序中进行数据库操作,首先需要加载数据库的驱动程序才能获取数据库链接。
32.Servlet负责接受客户的请求,在服务器上运行,将结果返回到客户端浏览器显示33.Java程序中进行数据库操作,如果语法等都没有错误………需要用try语句将这些操作语句括起来。
34.Page指令的属性language的默认值是java通过response对象的sendRedirect方法设置页面重定向,实现页面跳转35.Include指令的语法格式<…………>其中relativeURL意思是相对地址36.Id表示动作的名称,scope表示动作的作用域37.Jsp页面中显示一个变量的值,需要用到jsp的表达式38.不加声明就可以在jsp页面中使用的对象成为jsp内置对象39.表格定义中<td>的含义是单元格40.Mvc软件开发v可以用jsp技术实现M用javabean实现41.Jsp程序操作都在服务器端执行。
42.从模块的角度对软件进行开发,使软件开发着更容易把握软件的结构43.客户端请求jsp页面,jsp容器会将请求信息包装在request对象中。
44.Jsp内置对象application代表应用程序上下文,session是每个客户专用的判断题45.Servlet不需要部署就能直接使用。
N46.负责处理客户请求的内置对象是request。
Y47.执行数据库操作的不一定使用SQL语句。
N48.使用<jsp:include>可以动态的引入JSP和Html。
Y49.在Servlet中处理Http和Post请求时调用的方法是doPost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