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环状模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的调控机理及其对Supergyre Circulation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2.79 KB
- 文档页数:3
政策与管理研究Policy & Management Research引用格式:魏亿钢, 石佳伟, 许冠南. 中国低碳政策演进、阶段特征与治理模式变革.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 761-771,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112003.Wei Y G, Shi J W, Xu G N. Evolution,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governance mode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low-carbon policy.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4): 761-771,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112003. (in Chinese)中国低碳政策演进、阶段特征与治理模式变革魏亿钢1,2,3石佳伟1许冠南4*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9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低碳治理与政策智能实验室北京10019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城市运行应急保障模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4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876摘要构建“双碳”政策体系、实现“双碳”目标,亟须对我国低碳政策发展脉络和治理模式变革历程进行系统梳理。
基于政策变迁理论,构筑“政策目标—政策主题—政策波动”分析框架,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和政策计量方法对我国2000—2021年间颁布的1 743条低碳政策进行分析,总结低碳政策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演化路径,定量评价各政策主题在不同阶段的贡献度,并系统刻画我国低碳治理模式的变革。
研究表明,低碳政策主题经历了由“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并重”到“节能减排”,再到“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协同”的低碳治理战略布局演变;低碳治理经历着探索式治理、运动式治理、多元式治理和适应式治理的模式变革历程,不同模式下约束力度和激励力度组合特征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差异。
2009年12月第11卷增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Dec 12009Vol 111Supplement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王志刚(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89)[摘 要]多中心理论源起经济领域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比较研究,之后在政治行政领域获得进一步发展,并趋向成熟。
现代治理理论伴随着政治和经济全球化,成为国际上逐渐关注的公共管理理论,并在我国的政府治理研究中获得了一定发展。
多中心和治理理论两者随着时代需求逐渐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政府公共管理范式。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多中心治理[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11X (2009)0S 20035203[收稿日期]2009-09-08[作者简介]王志刚,男,河北正定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多中心性”认识最早来自经济领域,通过比较集中指挥的计划经济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演绎出多中心任务,进而提出在政治、社会、文化领域也存在着多中心性。
现代治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新的公共管理机制理论。
多中心与治理共同特征是分权和自治。
前者自治凸显为一种竞争性,后者自治强调合作性。
当两种理论结合时,多中心治理便形成了包含了多个中心主体的竞争与合作的新公共管理范式。
一、多中心理论的起源英国学者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多中心”的话语,他从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和市场经济优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分析中逐步理出自由智识的逻辑,总结出“自发秩序”和“集中指导”秩序两种对自由安排的方式。
他认为前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在对自发秩序的进一步说明中,他看到商品经济活动中利润对人的激励作用,从而洞察到了“多中心性”选择的存在。
博兰尼认为,自由社会的特征是公共自由的范围———由此个人主义可以实现其社会功能———而不是社会上无效的个人自由之程度。
通量管积分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的半球不对称和随经度变化的研究罗伟华;徐继生;田茂【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2(055)004【摘要】The effects of south-north hemispheric asymmetry of background ionosphere and the neutral wind and declination variations with longitud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generalized Rayleigh-Taylor instability are studied, using the method of flux-tube integration in geomagnetic north-south hemispheres independent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lux-tube integrated linear growth rate of generalized Raylcigh-Taylor instability shows significant south-north asymmetry, the hemispherical-asymmetric neutral wind may be a key factor for the south-north asymmetric distribution of ionospheric irreguSarities, and the neutral wind and the declination varying with longitudes have important impacts on the longitudinal variation of Rayleigh-Taylor instability, they could be the major control factors to cause the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ionospheric irregularities.%本文利用通量管积分方法,对磁南北半球分别沿磁力线积分,研究背景电离层南-北半球不对称以及中性风场和磁偏角随经度的变化对广义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和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生成和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量管积分广义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线性增长率存在显著的半球不对称,南北半球不对称的中性风场是导致电离层不规则结构呈南北分布不对称的重要因素;随经度变化的中性风场和磁偏角对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的经度变化有重要影响,它们可能是导致不规则结构出现率经度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总页数】10页(P1078-1087)【作者】罗伟华;徐继生;田茂【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武汉 430079;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武汉430079;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武汉 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53【相关文献】1.不可压结构聚合运动耦合增长的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研究 [J], 林其文2.平面调制靶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初步研究 [J], 袁永腾;杨国洪;张海鹰;曹柱荣;胡昕;于燕宁;张文海;缪文勇;丁永坤;鄢扬;赵宗清;刘慎业;刘忠礼;张继彦;黄翼翔3.瑞利-泰勒不稳定性中尺度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J], 王丽丽;李家春4.基于格子玻尔兹曼多相流通量求解和分形理论的微尺度瑞利-泰勒不稳定性 [J], 刘佩尧;林祥权;张莹;李澄波5.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J], 李熙;朱华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赤道印度洋—太平洋海面经向风的年际低频振荡丁一汇;吕竞夕;高士英【期刊名称】《应用气象学报》【年(卷),期】1990(000)001【摘要】通过对 COADS1950—1979年海面经向风和海温资料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印度洋—太平洋近赤道地区经向风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厄尼诺发生发展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1)热带太平洋辐合带系统与海温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冬季赤道辐合带和高海温位于南半球,夏季位于北半球。
厄尼诺年经向风发生异常,近赤道地区出现强烈的经向风辐合。
(2)近赤道经向风存在准2年(QBO),准3.5年(SO)和准5年(FYO)3种年际低频振荡。
QBO对厄尼诺年经向风异常起着重要作用,SO 对厄尼诺年和冷水年的经向风变化均十分重要,这两种振荡可以很好的拟合经向风的实际变化,FYO 则起着加强的作用。
(3)经向风年际低频振荡起源于印度洋—海洋大陆和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南北半球冬季风异常和东太平洋沿岸地区信风异常是其主要原因。
(4)季风—信风(V)相互作用表现为当异常经向风扰动从季风区东传到信风区时明显增幅,这与信风区海气系统之间时间尺度约1年的自我正反馈有关。
【总页数】10页(P2-11)【作者】丁一汇;吕竞夕;高士英【作者单位】[1]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2]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3]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相关文献】1.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年际变化的联合模态 [J], 黄菲;谢瑞煌;黄少妮2.热带太平洋-南海-印度洋海面风与海面温度年际变化整体耦合的主模态 [J], 武术;刘秦玉;胡瑞金3.850 hPa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年际变化及其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 [J], 葛翔;韩永清4.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预报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际变化的探讨 [J], 蒋国荣;沙文钰5.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 [J], 余锦华;张婉莹;张岳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7卷第2期1998年6月地质科技情报Geo logical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Info r m ati onVol117No12Jun11998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及其研究方法综述①丁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摘要简述了十五万年来古气候变化旋回及其中的短期波动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概要地介绍了黄土、古海洋沉积、冰岩芯、树木年轮、洞穴碳酸钙等的古气候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并指出在古气候研究中,必须注意多种方法的互相对比印证,才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十五万年以来古气候研究方法分类号P532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气候异常在世界许多地区造成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
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CO2,CH4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也严重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据初步估计,到21世纪中叶,全球年平均气温可增加115~415°C,平均海平面可增加20~40c m〔1〕。
为了避免气候剧变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了解并掌握气候异常变化的成因机制并予以准确预测,变得极为迫切与重要。
研究过去才能预测未来,通过对晚第四纪古气候的研究,探索古气候变化的动力成因机制并由此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就成为现阶段各国科学家们致力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近年来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已引起国际有关组织的关注。
70年代以来,国际上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问题,提出了若干个大型研究计划,其中与气候环境变化及预测紧密相关的研究计划有“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 CR P”〔2,3〕,“全球变化,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 P”〔4〕,“国际南北半球古气候计划(PANA SH”〔5〕,其由IGB P的核心计划之一“过去的全球变化(PA GES”为将点或区域的研究扩展到全球而提出。
针对这些明确的现阶段古气候研究目标,各国科学家经过多年努力,尤其是近年来多种古气候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对晚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旋回及其中的短期波动事件已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第29卷 第8期2010年8月地 理 研 究GEOG RAPHICAL RESEA RC H V o l .29,N o .8A ug .,2010 收稿日期:2009-11-15;修订日期:2010-03-02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 -QN3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14、40635029) 作者简介:龙花楼(1971-),男,湖南醴陵人,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研究。
E -mail :longh l @igsnr r .ac .cn英国乡村发展政策演变及启示龙花楼1,胡智超1,2,邹 健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诸多成功案例表明,全球化有助于加快经济发展知识与实践的国际转移,将国际知识转移至地区经济发展实践中,为地区发展战略问题提供国际上相关解决方案。
英国在其乡村发展历程中也曾经历过与目前中国相类似的发展阶段并遇到相似的发展问题,涉及乡村经济的多样化转型、对新技术和市场扩张的适应和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
因此,借鉴英国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解决目前中国乡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本文分析了英国乡村发展政策的演变及其阶段性特征,其政策变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政策制订由“自上而下”转向“自下而上”、强调政策的综合性、注重乡村发展计划的长远性和可持续性、重视运用法律和市场手段等方面,最后从政策制订、乡村发展计划的实施以及发展项目选择等方面探讨了其对我国乡村发展的政策启示。
并指出,考虑到国际乡村发展政策的趋同与差异,任何国际乡村发展政策和模式的采纳均需要根据我国特殊的文化、经济、政治传统和环境予以调整。
关键词:乡村发展;乡村政策;政策启示;英国文章编号:1000-0585(2010)08-1369-101 引言 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发展都处在一个快速转型时期[1]。
北大西洋涛动和南半球环状模不同位相配置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协同影响李景鑫;任宏利;陆波;刘景鹏;康延臻【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7(060)010【摘要】利用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和再分析格点数据,诊断研究了前期春季(4-5月份)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和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 Annular Mode,SAM)在不同位相配置下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协同影响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在剔除ENSO最强信号影响后,我国南方夏季降水异常分布显著地依赖于前期春季两个较为独立的年际变率主模态(NAO和SAM)位相的不同配置,即降水异常型主要表现为两个因子单独作用的叠加效果.当前春SAM正位相偏强而NAO负位相偏强时,二者的影响呈现协同正效应,我国南方夏季(6-7月份)降水表现为全区正异常,特别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附近地区最为显著;反之,当前春SAM呈偏强的负位相而NAO偏强的正位相配置时,二者的影响呈现协同负效应,对应我国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表现为显著负异常.对其可能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在SAM 与NAO位相相反情况下,二者均会通过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影响到热带大西洋北部海温的异常变化,进而形成协同作用,增强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模态异常信号,从而通过欧亚大陆的遥相关波列对东亚夏季风和我国南方降水产生显著影响.相比之下,当SAM与NAO同位相时,可能表现为抵消效应,不利于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发展,从而削弱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影响,此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We have studied the collaborative effects of phase configurations in the prophase spring (April and May)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and SouthernAnnular Mode (SAM) on abnormal precipitation in the ensuing summer (June and July) in southern China by utilizing the dataset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NCEP reanatysis.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over southern China significantly respond to the various phase configurations of NAO and SAM,the dominant modes o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after excluding the strongest ENSO ly,the patterns of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are primarily affected by the combination effects of NAO and SAM.The strong positive phase of SAM associated with strong negative phase of NAO synergistically makes significant normal anomalie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most areas of southern China,especiall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as well as the vicinity to the south.On the contrary,coupling strong negative phase of SAM with strong positive phase of NAO strengthens negative anomali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Yangtze,implying collaborative negative effects.It is pointed out that inverting phases between SAM and NAO make the abnormal alteration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ern tropical Atlantic through the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s,which collaboratively enhance the abnormal tripole-pattern signal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 Atlantic.Furthermore,the teleconnection wave train propagating over Eurasia,associated with the generated tripole-pattern signal,h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southern China.However,identical phases of SAM and NAO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bnormal tripolepattern signal of sea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 Atlantic to further weaken the impact o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southern China,which needs further in-depth study in the future.【总页数】15页(P3730-3744)【作者】李景鑫;任宏利;陆波;刘景鹏;康延臻【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系统研究所,北京100081;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 100081;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081;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 100081;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081;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1【相关文献】1.南半球气旋发生频数的变化及其与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和南方涛动的关系 [J], 陈锦年;乐肯堂;贾传明;彭垣2.北半球环状模和东北冷涡与我国东北夏季降水关系分析 [J], 何金海;吴志伟;祁莉;姜爱军3.南方涛动极端位相对北半球降水的影响及其周期性讨论 [J], 李庆祥;屠其璞4.春季南半球环状模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Ⅱ印度洋和南海海温的"海洋桥"作用 [J], 南素兰;李建平5.印度季风雨和南方涛动、半球气温、海温的关系(节译) [J], W·P艾略特;J.K安吉尔;徐玉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气候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是海洋环流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在长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所致。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导致地球温度的升高,产生了许多不利的气候变化现象。
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特征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是指太平洋海面温度和气压分布在数十年的尺度上发生的振荡变化。
它有正位相和负位相两种状态,每个状态持续约20至30年,然后再转换。
正位相时,太平洋东部的海面温度较低,气压较高;负位相时则相反。
这种振荡现象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全球气候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可以影响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发展和演变。
研究表明,温室气体的增加可以改变大气环流格局,从而影响到太平洋海洋环流的形成和运动,进而影响到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发生。
另一方面,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也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位相转换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反馈机制。
四、全球气候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对气候和生态系统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正位相可能会导致亚洲地区夏季降水增加,而负位相则可能导致干旱和严重天气事件的增多。
此外,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变化还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例如对鱼类迁徙和洄游的影响,以及珊瑚礁的生长和分布等。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普通地质学-舒良树-各章作业习题及答案-1(1)第1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均变说灾变说将今论古二、填空题1.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2.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及()等若干方面。
3.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及()等方面。
4.“Thepreentithekeytothepat。
”这句话的意思是(“”)。
简言之,就是地质研究中常用的(“”)的思维方法。
这一思维方法由英国地质学家()所提出,并由()发展和确立。
5.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各种()。
三、问答题1.从总的方面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哪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地质学研究中采取了哪些特殊的研究方法?2.研究地质有哪些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3.在地质学中又可分出哪些分支学科?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4.在应用“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进行地质分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5.怎样正确认识“均变说”与“灾变说”对地质发展演变过程的解释?6.《普通地质学》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是什么?7.学了“绪论”部分以后,你对地质学和地质工作有了哪些初步认识。
第1章绪论答案二、填空题第2章矿物一、名词解释克拉克值元素丰度矿物单质矿物化合物矿物类质同象同质多象晶质体晶面结晶习性条痕解理解理面断口硬度岩石火成岩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岩石的结构显晶质结构稳晶质结构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自形晶半自形晶它形晶岩石的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流纹状构造块状构造枕状构造沉积岩碎屑岩粘土岩生物岩生物化学岩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成岩构造层理层面构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交层理泥裂波痕假晶印模球度圆度分选性成熟度胶结物胶结类型变质岩变余结构变晶结构变余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碎裂构造二、是非题1.为纪念克拉克的功绩,通常把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