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诗词五首 春望 教学反思【八上部编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仰“望”诗圣情怀——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6.25《春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多方式诵读,体会诗歌韵律美,背诵本诗。
2、品味词语、对比阅读,读懂诗意,理解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体悟诗人复杂的感情。
3、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学习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
二、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品味词语、对比阅读,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学习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初识诗人,导入引起猜猜看:同学们,在唐代,有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把百姓的疾苦写进浩如烟海的诗作。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是谁?他就是——杜甫。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五言律诗《春望》,用细腻的视角,深厚的感情来仰望“诗圣”的精神世界。
(二)读诗,感受韵律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诵本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五律23或221)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明确:溅(jiàn )——溅落抵(dǐ )——值得搔(sāo )——用指甲挠浑(hún )——简直胜(shēng )——能够承受簪(zān )——一种束发的首饰2、读出平仄,感受韵律只有经过反复的诵读才能真正领悟诗歌蕴藏在声韵中的情感之美。
这首五言律诗,首句仄起仄收式,用短促顿挫的音韵表现国都破败的悲痛。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o)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zēn)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根据平仄韵律朗读。
感受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韵律美。
(三)望景,赏析意境诗题名为《春望》,“春”指春天,“望”是远望,眺望的意思。
春望教学反思《春望》教案引言本文是对于教案《春望》的教学反思,通过对于教学过程的回顾和分析,总结了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希望通过这篇反思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让学生了解《春望》的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让学生通过阅读《春望》了解杜甫的感慨与思考;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教学准备1.教材:教材中包含了《春望》的诗歌文本;2.多媒体设备:准备好投影仪或电脑,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教具:准备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图表等辅助教具。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与《春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导入新课: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有关杜甫及其创作背景的问题,并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3.展示课文:通过投影仪或者电脑,向学生展示《春望》的诗歌文本,并进行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增强诗歌的韵律美。
4.课文解读:对于诗歌的内容、语言和形象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5.学生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于诗歌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6.归纳总结: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春望》的主题和特点,并与课前的教学目标进行对比,检验教学效果。
7.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春望》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8.课堂反馈:通过课堂反馈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 教学设计上,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诗歌意义的过程中存在困难。
2. 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讨论时间不够充分,影响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3. 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较少,影响了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春望》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这节课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春望》这篇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古诗文推荐篇目,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个单元的目标首先对人的品格和志趣的提问,单元中的文章都对这一问题作了回答。
我选的这一首《春望》以诗意语言书写了人生感悟与思考,展示了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杜甫强烈的爱国情感。
由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社会环境的不同,《春望》与以前学过的《望岳》的感情基调是截然不同的。
根据课程目标中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为此我制订了以下目标:一是把握诗歌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是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是深切感悟诗人热爱国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
教学重点是诗歌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是深切感悟诗人热爱国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而且在历史课上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高,对诗歌的认知和品析停留在表皮;年龄小,阅历浅,很少有生离死别的牵挂与思念,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对诗人愁苦无奈的感受较难体会;三、说教法。
一是采用的是朗读的方法,在新课标中有着重对文学作品要重视各种朗读的要求,默读、朗读、精读、浏览等。
整篇课文我会用“读”来贯穿,运用多种“读”的方式,以读对字音,读到能背,读出感情作为我这节课“读”的目标。
二是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去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学生在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圈点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
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抢答,激发兴趣出示课件,运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用抢答的方式导入,既可以回顾之前所学关于杜甫的生平简介,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春望》教案【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古诗。
《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人杜甫于安史之乱中所作的感怀忧国之作,当时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也被叛军捉住,在长安城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民不聊生,诗人在第二年的春天独自走上长安街头,看见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变成了一片废墟,杂草丛生,国破家散,诗人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领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古诗,领略诗人深沉的忧国思家情怀;2、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3、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在教法上,主要是通过讲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猜猜他是谁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他是谁?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杜甫:唐代大诗人。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
“诗圣”。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风:沉郁顿挫。
他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变,次年六月攻破潼关,长安沦陷。
七月,肃宗继位。
八月,诗人从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
《春望》这首诗写于757年,诗人触景伤怀。
三、初读古诗,感受诗歌大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掌握相应的生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以及诗人忧国忧民、思亲悲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读出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范读音频,PPT课件,相关资料、素材。
七、教学工具:赣教云。
八、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喜欢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吗?老师也非常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的第一个环节叫“挑战多宫格”,我们也一起来挑战一下!(叫3位同学分享成果。
)1、“会当凌绝顶”;2、“路有冻死骨”;3、“烽火连三月”。
(掌声送给3位同学)这三句诗都出自同一位诗人----杜甫,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从他的千古名篇《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板书:春望)(二)知诗人过度:关于杜甫大家了解多少呢?(叫1位同学分享成果。
)展示: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三)读古诗,正字音,划节奏过度:认识了诗人后我们来读一读这首千古名诗。
1、初读:自由读。
(要求学生看注释正字音)(正字音:抵、搔、簪)2、再读:请两个同学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生字是否读准、节奏停顿是否合适)3、三读,读出感情。
指导朗读:(1)感情:悲伤;(2)语气语调:低沉。
4、听音频范读。
5、齐读。
请同学们用低沉舒缓的语气语调和悲伤的感情朗读。
(四)解诗意(重点)过度: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古诗写的内容了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这是我们这课的重点。
(学生讨论交流,叫4位同学分享成果。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春望教学反思
教学设想是让学生多读老师少分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理解。
可实际授课时还是讲多了,直接导致课堂上读的时间少了,预想的一些读的程序没有进行。
原因?可能,读的花样设计少,旧的习惯难以扭转。
特别是习惯,老是不放心,老想条分缕析地精细化文本内容,忽略了学生能力的锻炼。
旧习不除,难以进步啊!真的到了好好改进自己的教法的时候了!
另个方面,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没能跟上老师的预想,这也应反映了备课环节上的一个不足——备学情。
备课之时,主要精力用在了对教材内涵的挖掘,忽略了对学生情况的研究,一相情愿地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置于一个较高的平面上,课堂之上自然就会出现学生反应与教师预想的反差。
按说课堂上面对的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嫡系”,不会不了解学生到底有多少“斤两”,可实际,自己在这方面的确做得不好,着实应该好好检讨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