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2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注释】《石钟山记》课文及导学案。
1、选自《苏东坡全集》石钟山记(1)、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2(4)(2)(3)浪,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水经》云:“彭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8)(6)(7)(5)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是说,声如洪钟水石相搏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3(11)(10)(9),,得双石于潭上,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扣而聆之,始访其遗踪南声函胡。
著《水经注》(16)(15)(12)(13)(14)疑之。
北音清越。
自以为得之,桴止响腾,余韵徐歇矣。
然是说也,余尤、鼓:振动。
4(18)(17)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之铿然 5、搏:击,拍。
(23)(20)(19)(21)(22)饶之德兴尉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元丰而长子迈将赴(25)(24)、洪钟:大钟。
6,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送之至湖口(27)(26)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硿硿焉7、是说:这个说法。
(29)(28)云霄间;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qìng)、磬8(31)(30)欲还,而大声发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余方心动也。
用玉或石制成。
(33)(32)(34),不知其如钟鼓不绝。
舟人于水上,噌吰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9(35)(36)也。
而为此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
(37)(38)(39),与风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记》(40)(41)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汝之声,与向之10、遗踪:旧址,陈迹。
这里指所在地。
(44)(42)(4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石钟山记》教案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石钟山记》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石钟山记》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2、过程与方法:文言文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层设疑,能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在质疑中对苏轼的评价。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检测(幻灯)学生口头回答检查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情况(预习任务见附),积累文言知识。
提问:石钟山颇有名气,景色也不错(幻灯感受),要写“石钟山记”这样一个题目,按通常的写法,应怎么写?思考回答:描写山水景物初步体会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提问:本文怎样写的?回答出文章的大体思路:质疑——解疑——总结为具体感受文本做铺垫。
提问:文章质疑了什么?为什么质疑?有了疑问怎么做的?解答疑问后怎么总结的学生讨论回答(见附的板书)进一步熟悉文本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文章主旨,体会写法特色。
引入总结写法特色回答:通过记游揭示哲理进一步明确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拓展:由体会作者的观点和作者对李渤的态度,导入对苏轼的质疑。
1、李渤真的可笑吗?2、事情目见耳闻就可断定了吗?小组讨论,体会文中和《辨石钟山记》中体现李渤“目见耳闻”的文字,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提问:苏轼对李渤的嘲笑是不应该的,他自己的结论也有问题,这是不是影响了同学们对他的评价?点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和“对李渤进行嘲笑是不对的,但他反对臆断,注重实践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引导学生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一分为二地看待。
《石钟山记》导学案备课人:蔚志升备课时间:2014年10月20日审阅人:崔超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中心的写法。
3、学习苏轼质疑和探究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苏轼质疑和探究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预习一、走近作家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
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
他的散文平顺晓畅,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等人并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他的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在词的创作方面,词作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
二、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又被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
其长子苏迈将赴任德兴尉,于是苏轼从水路绕道江西,送苏迈到湖口。
六月,父子到达湖口,同游石钟山后,苏轼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游记。
三、基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彭蠡之口()钟磬()桴()止响腾硿硿焉()栖鹘()磔磔()云霄()鹳鹤()罅隙()噌吰()()窾坎()镗鞳()()之声汝识()之乎无射钟()臆断()四、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讲练说明:“读—译—思—练”四步学习法,设计如下四个环节:一、我能读二、我会译三、我思考四、我会做第一环节:我能读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各小组展开读课文比赛,看哪一组同学读得好。
编号:28《石钟山记》导学案制作人:孔令娓【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
2、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3、背诵全文。
【预习检查】1、作者简介苏轼,字,号,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之一。
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独具一格自成一家,与黄庭坚合称“”;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的婉约柔靡的文风,开创了词风,与辛弃疾合称“”,书法上有“苏、黄、果、蔡”“’之称(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2、石钟山简介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联合国列为______。
她像一座玲珑剔透的天然美景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江西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
自古有上下石钟山之分,其南临匡庐,北镇长江,俯瞰鄱阳湖,烟波浩淼;眺望长江,白浪滔滔,江湖交汇,水分两色,天然汇成了一幅壮观奇妙的〈泾渭图〉,天工造化,叹为观止。
现开放的下石钟山,海拔______米,全山面积为______,是喀斯特熔岩,第四纪冰川遗迹,控江扼湖,为“八省通衢”集亭、台、楼、阁、塔、榭、舫、廊等20多种古典建筑为一体,是典型的江南园林。
联合国专家称石钟山集风光、古迹、名胜、园林于一身,堪称______。
石钟山在历史上是______的圣地,是______的道场。
早在______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
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提诗、攥文,以记胜抒怀。
3、检查字音蠡.()郦.()桴.()铿.()莫.()栖鹘..()识.()..()罅.( ) 噌吰..( ) 磔磔窾坎..()钟磬. ( )..()无射.()镗鞳4、朗读课文【课堂精讲】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问题1.《水经注》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1/ 4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3.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5、概括本段内容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问题6、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7、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8.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9、概括第二段内容2/ 4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问题10.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11.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12.“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13.作者的观点是什么?14、本文是一篇考辨性的游记。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石钟山记》课文及导学案石钟山记(1)《水经》云:“彭蠡(2)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3)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4)浪,水石相搏(5),声如洪钟(6)。
是说(7)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8)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9)始访其遗踪(10),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11),北音清越(12) ,桴止响腾(13),余韵徐歇(14)。
自以为得之(15)矣。
然是说也,余尤(16) 疑之。
石之铿然(17)有声者,所在皆是(18)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19)七年六月丁丑(20),余自齐安(21)舟行适临汝(22),而长子迈将赴(23) 饶之德兴尉(24) ,送之至湖口(25),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26)。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27)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28),闻人声亦惊起,磔磔(29)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30)也。
”余方心动(31)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32)如钟鼓不绝。
舟人(33)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34),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35)而为此(36)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37),可坐百人,空中(38)而多窍(39),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40)之声,与向之(41)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4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43)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44)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4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46)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47)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48)虽知而不能言(49)。
此世所以不传也(50)。
而陋者(51)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52),自以为得其实(53)。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学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
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学习作者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作者背景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2.文章背景介绍:《石钟山记》是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以游石钟山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3.文章主题:通过对石钟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自然和历史的热爱。
4.艺术特色: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石钟山记》的作者、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文章背景及主题。
2.问答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3.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4.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石钟山的美景,增强学生的感受。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课文: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分析修辞手法:挑选文章中的典型句子,讲解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石钟山的美景,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7.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石钟山的游记,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游记作业,评价其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3.期末考试:设置关于《石钟山记》的考试题目,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本学案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学习作者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石钟山记》导学案以下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石钟山记》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同学们。
教学目的1.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过去的教学经验证明,将本文当作游记来讲是讲不好的,将苏轼此举上升到“实践精神”,也显得不甚恰当。
本文是一篇考察记,开头说作者对郦说和李说的怀疑,正是交代考察的缘起;中间记“游程”也是先访寺僧,后游绝壁,这是为考察目的而安排的;待到考察目的已经达到,便不再提游览之事,而着重抒发议论。
按照考察记的要求来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显得顺理成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余方心动欲还……古之人不余欺也”这一部分。
突出这个重点,可以带动文章的全局。
对“预习提示”中“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一句要作点解释——苏轼是在六月江水上涨之时去的。
不可能看出山形。
要防止学生因此引起思想混乱。
本课拟用三课时教读,安排如下:第1课时:完成练习第一题,诵读第1段。
第2课时:诵读第2段,完成练习第二题。
第3课时:诵读第3段,总结全课。
向课外延伸:学生自读俞樾文章(《春在堂随笔》第七卷第17条)。
[说明]练习第三、五两题已在总结课上处理,第四题删去,有关翻译的练习拟放在高中二年级进行。
预习安排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
2.比较下列各组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然后朗读全文,要读出语气。
3.划分本文结构。
准备口答练习第一题。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课文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
(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
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
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认真加以领会。
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
【课题】《石钟山记》苏轼执教人:日期:【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重点的文言知识。
2、赏析夜游石钟山写景的妙处及作用。
3、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自主预习】一、通读全文,扫除生字词断句障碍。
二、通译全文,圈划出疑难处。
三、解决以下字词:1、注音彭蠡鄱阳湖郦元钟磬聆听枹止铿然硿硿栖鹘磔磔鹳鹤噌吰穴罅窾坎镗鞳无射钟2、词类活用(1)事不目见耳闻(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3)夜泊绝壁之下(4)虽大风浪不能鸣也(5)而此独以钟名3、特殊句式:(1)得双石于潭上(2)而大声发于水上(3)石之铿然有声者(4)古之人不余欺也(5)今以钟磬置水中(6)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4、古今异义:(1)余方心动欲还(2)空中而多窍(3)自以为得其实5、通假字:南声函胡,北音清越5、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1、郦元与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各持什么观点?2、苏轼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什么?解题是一种实践性技能,就像游泳、滑雪、弹钢琴一样,只能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学到它!—波利亚3、第二段夜游石钟山写景有什么特点?【巩固训练】一词多义:鼓1微风鼓浪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群响毕绝4.宾客以为妙绝5.而绝秦赵之欢6.以绝秦望绝1.至绝壁下2.噌吰如钟鼓不绝3.令赵王鼓瑟4.公将鼓之5.戊申晦,五鼓6.而绝江河【拓展延伸】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属江西湖口县。
《石钟山记》导案【学习目标】1、能掌握“鼓、殆、莫、发、临、鸣、扣、适、向、识、考”等重点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2、学会辨析特殊句式的现象并掌握其规律。
3、学习将记叙、议论、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4、学习苏轼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态度。
【学习重难点】1、能掌握“鼓、殆、莫、发、临、鸣、扣、适、向、识、考”等重点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2、学会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及一些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宋神宗元丰二年即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
这一年,谏官李定、舒亶、何定臣三人,摘出苏轼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苏轼被捕入狱,年底得释,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贬谪黄州。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②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但也有些作品表现出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消极情绪;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
2、“三苏”:苏洵苏轼苏辙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4、识记文体记:古代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状物、写景、写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
二、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三种说法1、风水声如钟由于山体是由石灰岩构成的,在各种水的冲刷溶蚀下,山的下部临水处的表面形成许多缝隙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高度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时,缝隙洞穴就会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
北魏郦道元和北宋苏轼就是持这种因风水声而得名的说法。
12.1 石钟山记重难点:一、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二、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谥文忠。
苏轼才华横溢,成就斐然,但仕途坎坷,一生遭受政治磨难。
常被一贬再贬,因“乌台诗案”几乎丢掉性命。
苏轼常年贬官在外,任地方官期间,同情人民,注意兴修水利、防灾、赈灾工作,为老百姓所敬仰。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诗作清新豪健,格调流畅,想象丰富,独具风格;散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文理自然;其词突破前人局限,豪迈不羁,气势雄浑,想象丰富,才情奔放,开豪放一代词风。
其散文《留侯论》《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千古流传的名篇。
三、常识积累游记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
它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
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四、文言知识【通假字】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词类活用】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乘船,坐船)2.事不目.见耳.闻(名词作状语,用眼睛,亲眼;用耳朵,亲耳)3.微风鼓.浪(名词作动词,激荡、掀动)4.而此独以钟名.(名词作动词,命名)5.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发出声响)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词作状语,在夜里)7.桴止响.腾,余韵徐歇(形容词作名词,响声,声音)8.大石侧.立千尺(名词作状语,在旁边)【古今异义】1.自以为得其实..古义: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
《石钟山记》导学案
备课人:蔚志升备课时间:2014年10月20日审阅人:崔超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中心的写法。
3、学习苏轼质疑和探究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苏轼质疑和探究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
一、走近作家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
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
他的散文平顺晓畅,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等人并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他的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在词的创作方面,词作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
二、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又被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
其长子苏迈将赴任德兴尉,于是苏轼从水路绕道江西,送苏迈到湖口。
六月,父子到达湖口,同游石钟山后,苏轼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游记。
三、基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
彭蠡.之口()钟磬.()桴.()止响腾
硿硿
..焉()栖.鹘()磔.磔()
云霄.()鹳.鹤()罅.隙()
噌吰
..()()之声..()()窾.坎()镗鞳
汝识.()之乎无射.钟()臆.断()
四、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讲练
说明:“读—译—思—练”四步学习法,设计如下四个环节:
一、我能读
二、我会译
三、我思考
四、我会做
第一环节:我能读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各小组展开读课文比赛,看哪一组同学读得好。
2、各小组选出本组读课文读得最好的一位同学在课堂上展示。
3、教师做诵读指导。
第二环节:我能译
课堂上,老师将检查同学们翻译课文的情况,并作翻译指导。
请各位同学认真准备,有不会的,可以向本组同学请教,或向老师提问。
第三环节:我思考
1、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看法?作者是怎样质疑的?
2、第2段描写月夜石钟山绝壁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有怎样的看法?
3、作者通过实地考察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他认为人们不能准确了解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有哪些?
第四环节:我会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9—22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古之人不余欺也。
”
1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小船
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观察
C.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
D.或曰此鹳鹤也有的人
20.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代指苏迈
B.徐而察之表示修饰
C.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表示原因
D.不知其浅深代指微波
21.下列句子,句式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A.而大声发于水上余犹记周公之被逮
B.磔磔云霄间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欲呼张良与俱去
D.古之人不余欺也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2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交代了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方式和具体过程。
B.文中的三次“笑”情景不同,含义也各不同。
C.作者生动地描写了月夜石钟山阴森森的景象,表现了登山的艰难。
D.作者通过与苏迈的谈话,表达了对石钟山得名缘由的看法。
第三课时:拓展
1、比较本文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二者有何异同?
2、写一篇小论文,可以从下列话题中任选其一:
①质疑,批判②亲身实践③学习
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