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农业区位因素
- 格式:docx
- 大小:73.51 KB
- 文档页数:4
高三地理选修一复习知识点高三地理选修一复习知识点(一)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2.人文因素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2.经济因素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4.环境因素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地形平坦开阔气候:由题设得出是什么气候,总结出:降水适度,气温适中河流:由地图判读出临河:①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2.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交通: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其他因素:①是否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②是否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四、交通线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地质: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②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地质复杂的地区(隧道避开断层,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2.经济因素⑴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⑵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减轻对市内交通的影响)⑶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3.社会因素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②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③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边境贸易)五、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一)港口的区位1.自然条件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便于航行和停泊港湾:避风浪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2.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二)汽车站的区位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限度地方便旅客,即:①路宽,与市内外交通联系方便;②地形平坦面积较大;③工程量。
区位因素分析概括总结(一)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或地势低平土地:土地面积广阔、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昼夜温差大水源:靠近水库0、河流、冰川融水区或地下水丰富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2.人文(社会经济)因素市场:该区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较多、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湖、海,水陆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冷藏保鲜技术高习俗:生产历史悠久、饮食偏好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能提供技术支持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土地租金低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水质好环境: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利于高科技工业的布局2.经济因素原料:靠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靠近能源产地(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位于或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港、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和通讯便利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质优价廉,生产成本低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工农业基础:临近商品农业基地或农业发达,能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当地工业发达,生产协作条件好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的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多在山区、边区)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4.环境因素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区位因素分析概括总结(二)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城市常常是因单个区位因素而兴起,却会因多个区位因素而发展。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影响工业区位因素:①自然区位因素:原料、燃料(动力)、土地、水源;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2、主导区位工业类型①原料指向型:应接近原料产地如,制糖(甘蔗、甜菜)、水产加工、水果罐头.②市场指向型:应接近市场如,啤酒、家具、印刷、食品。
③动力指向型:应接近火电厂、水电站如,炼铝、电镀。
④技术指向型: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电子、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⑤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应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方,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3、投入要素类型包括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如,钢铁、化工)、技术密集型。
4、不同类型工业区的区位因素:(1)、德国鲁尔区区位优势:①、煤炭资源丰富;②、离铁矿区(法国东北)较近;③、降水丰富,河网密布,水源充沛;④、水陆交通便捷;⑤、市场广阔。
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整治措施: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③、拓展交通,发展科技;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工业区特点:①、(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②、(部门)以轻工业为主;③、生产过程分散;④、资本集中程度低;⑤、工业分散在小城镇,甚至乡村地区。
(3)、美国“硅谷”区位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地中海气候区,温暖湿润,气候宜人;③、高等院校云集,技术力量雄厚;④、交通便捷。
⑤、军事订货工业区特点:①、从业人员知识技术水平高,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例高;②、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周期短;③、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重大;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存在的问题:①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②交通拥挤,环境压力增大。
解决的措施:①调整产业布局(将新工厂转移到内地的德克萨斯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②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环境(4)、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必备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工业一、工业区位因素1.概念:工业区位是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2.工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工业布局区域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的基本状况。
(2)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3)社会经济因素:当地的总体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投资环境、政策、市场等。
(4)科学技术因素: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科技研发能力、信息化水平等。
3.传统工业的区位指向:(1)原料指向型: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2)市场指向型:如面包厂等。
(3)动力指向型:如炼铝厂、钢铁厂等。
(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如服装厂、电子装配厂等。
(5)技术指向型:如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
(详情对比见右侧表格)4.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环境质量:投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状况对厂址选择和企业经营具有重要影响。
(2)信息化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加工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得信息化水平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
(3)集聚的作用:有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运输费用,减少交易开支,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促进集成创新,进而增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
工业指向型特点主导因素区位选择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原料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市场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能源接近能源供应地廉价劳动力指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廉技术指向型对技术要求较高知识与技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人才密集地区1.概念:工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
2.类型:分为宏观与微观两大层面。
(1)宏观:包括工业部门、多个企业的总体布局,某工业部门的战略布置,区域工业综合布局。
(2)微观:工业企业的布局,工业点的布局等。
各种区位因素分析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数量:地广人頹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什么什么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是什么什么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2、人文因素: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高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影响大)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劳动力:人中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因素区位因素: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高。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2、经济因素市场:人中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型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计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个人行为: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4、环境因素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游区;自来水厂布置在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地形平坦开阔气候:由题设得出是什么气候,总结出降水适度,气温适中河流:临近水源,充足丰富2、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交通: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港口、码头等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其他因素:是否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是否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
【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专题总结+好题精训,建议收藏~01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土地租金低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水质好环境: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利于高科技工业的布局2.经济因素原料:靠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靠近能源产地(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位于或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港、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和通讯便利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质优价廉,生产成本低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工农业基础:临近商品农业基地或农业发达,能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当地工业发达,生产协作条件好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的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多在山区、边区)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4.环境因素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02二、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或地势低平土地:土地面积广阔、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昼夜温差大水源:靠近水库、河流、冰川融水区或地下水丰富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2.人文(社会经济)因素市场:该区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较多、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湖、海,水陆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冷藏保鲜技术高习俗:生产历史悠久、饮食偏好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能提供技术支持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03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城市常常是因单个区位因素而兴起,却会因多个区位因素而发展。
第1讲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体系架构][基本概念]农业、精准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农业区位;农业布局、农业地域类型。
[基本原理]农业区位选择原理。
课时48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概念: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农业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
(2)科学技术因素:技术装备、生产技术、信息化等。
(3)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和政策等。
思考精准农业、绿色农业与有机农业有何不同?答案精准农业是以“3S”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基础,面向农田生产的精细农作方式;绿色农业则是以生产、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关键在于减少生产、储运、加工环节的污染,使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的卫生标准;而有机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农膜、饲料添加剂等,而是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来维持农业生产系统的稳定。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气候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实例热量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复种指数热量足则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热量不足则相反柑橘等亚热带水果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苹果等暖温带水果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我国南方地区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华北地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光照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光照强,则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光照弱,不利于作物生长;光照时间长可弥补热量不足,利于作物生长新疆光照充足,长绒棉品质优良、哈密瓜甜;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光照时间长,大米口感好降水影响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的分布降水量大可发展水田农业,小则旱作;过多则涝、过少则旱,都影响作物生长我国南方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北方地区多种植小麦,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气温日较差影响农作物的品质气温日较差大利于积累营养物质我国西北地区因气温日较差大,瓜果糖分积累多,品质好②其他自然因素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实例水源水源丰富的地区农作物收成较有保证,但缺水地区它会成为限制性因素有灌溉水源保证的干旱地区,可发展农业新疆地区的绿洲农业、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地形地形类型、海拔、坡度等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及机械化程度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大面积平原可以使用大型机械化;山地、丘陵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低我国东北平原地区发展种植业,生产规模大,多采用大型机械化;南方低山丘陵区发展林业或畜牧业,生产规洼地水域宜发展渔业模较小,多使用小型机械化土壤土壤结构、肥力、土层厚度、酸碱度等影响作物类型及产量不同土质适宜不同作物;肥力影响产量我国东南丘陵地区的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2)人文因素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举例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城郊发展蔬菜、水果、肉、蛋、奶及花卉等农副产品的生产交通运输①交通运输便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②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产品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业、果蔬业等,应布局在交通便捷的地方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和价格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等我国南方地区劳动力丰富,发展水田农业,可以精耕细作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我国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科技机械化机械替代了人力和畜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①美国中部平原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②杂交水稻的培育;③冷藏运输使新鲜瓜果能运到更远的地区;④温室大棚等的使用使反季节蔬菜供应充足生物化学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良种、化肥、农药等,提高了农业产出冷藏技术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保温技术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等通过改善温度条件,扩大了某些农作物的种植范围,提高复种指数此外,资金、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也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1.原料(临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2.能源;3.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设,可降低成本);4.水源充足(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
经济因素:1.市场(人口稠密,市场广阔);2.交通(临海或临港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路航空港,交通便利);3.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4.技术(科技发达,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者素质高);5.农业基础好(临近商品粮基地等)。
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防安全,个人偏好,工业惯性。
环境因素:风向。
例谈工业区位分析的方法例谈工业区位分析的方法全面分析工业区位,构建高质量答题模式区位因素分析类问题,一般要先调用头脑中已构建的思维模式,然后到材料问题和区域微观图中去找区位信息,分析是有利因素还是不利因素,是主导因素还是次要因素,最终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建立高质量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答题观念,有利于答题思路、视野更开阔。
(一)自然因素1、土地:有一定数量的、适合建筑的用地。
2、资源:矿产资源3、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地热能4、水源:有比较近便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5、环境:气候宜人,环境好,空气洁净说明:土地对于农业来说主要是土壤是否肥沃,而工业主要是厂房建设;资源能源具有社会属性,也可定为人文因素;水源因素是工业发展所必须的,工业冷却水一般使用淡水;环境因素一般对新兴工业如电子工业或某些特殊如航天工业有一定影响。
概括一下为:三源一土加环境。
(二)经济因素农业经济基础:好坏(如上海工业的发展就得益于长江三角洲强大的农业经济基础)距离问题:是否接近原料产地、燃料产地或消费市场(节省运费、降低生产成本)交通条件:沿海、沿河(运河)、沿江、铁路、公路、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线劳动力:数量(劳动力人价格或工资水平)和素质(知识和技术)科学技术:接近高等教育区信息:广告宣传、品牌效应说明:表述农业发展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工业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故采用综合表述,即经济基础好坏。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可分为两大因素:一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二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2、地形:①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②山区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③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3、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
如我国东南丘陵为广布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油茶、马尾松)等,粮食低产。
4、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6、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二、季风水田农业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
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
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4.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分析大力投资,兴修水利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
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三、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2.农作物:小麦、玉米3.特征: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农业区位因素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调经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一。
自然条件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为的影响极大.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气候条件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一个地区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2.地形: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虽还把有所不同.3.土壤:土壤失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例如我国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等.4.水源:是农业稳产的保证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
社会经济条件1.市场:农业产品要到市场上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2.交通运输: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园艺业..乳蓄业等,由于其产品容易腐烂变质,要求又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3.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例如,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这对我国的农业区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农业生产技术:优良品种的培育,机械化耕作,化肥的广泛使用,可使产量提高,生产成本降低。
5.工业基础: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工业基础,例如,我国的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它的农业发展水平就相对高些劳动力:劳动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没有劳动力就不会有农业,现在的社会还未发展到全部机械化,例如,水稻种植业,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6.地价:地价水平也决定着该地区的使用,如果地租过高,就不会有人在此种地,发展大规模的农业工业区位工业区位指工业所在的地区和位置。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影响工业区位因素:①自然区位因素:原料、燃料(动力、土地、水源;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2、主导区位工业类型①原料指向型:应接近原料产地如,制糖(甘蔗、甜菜、水产加工、水果罐头。
②市场指向型:应接近市场如,啤酒、家具、印刷、食品。
③动力指向型:应接近火电厂、水电站如,炼铝、电镀。
④技术指向型: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电子、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⑤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应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方,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3、投入要素类型包括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如,钢铁、化工、技术密集型。
4、不同类型工业区的区位因素:(1、德国鲁尔区区位优势:①、煤炭资源丰富;②、离铁矿区(法国东北较近;③、降水丰富,河网密布,水源充沛;④、水陆交通便捷;⑤、市场广阔。
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整治措施: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③、拓展交通,发展科技;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工业区特点:①、(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②、(部门以轻工业为主;③、生产过程分散;④、资本集中程度低;⑤、工业分散在小城镇,甚至乡村地区。
(3、美国“硅谷”区位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地中海气候区,温暖湿润,气候宜人;③、高等院校云集,技术力量雄厚;④、交通便捷。
⑤、军事订货工业区特点:①、从业人员知识技术水平高,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例高;②、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周期短;③、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重大;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存在的问题:①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②交通拥挤,环境压力增大。
解决的措施:①调整产业布局(将新工厂转移到内地的德克萨斯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②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环境(4、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五大区位因素
1、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气候(热量,光照,温差)、水源、地形、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机械、化肥、育种)、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
2、工业区位因素
①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动力)、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资金、工业基础(工业惯性)、个人偏好、环境等。
②主要的五种指向型工业:原料指向性、市场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和动力指向性。
3、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地形、气候、河流
社会经济区位: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旅游,科技4、交通区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区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地形、地质、气候、土地
社会经济因素:资源、经济、资金、人口分布、政治(国防、少数民族、革命老区等)、污染、科技等
5、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
市场因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
交通因素: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高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高速公路沿线。
附:港口区位条件:
水域条件:港口水深(等深线密集),避风港湾,风浪小,便于船只停泊。
陆域条件:地形平坦宽阔,适当坡度,地质条件好,便于修建港口建筑及货物堆放。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达,腹地广阔,陆上交通便利,大城市作依托。
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工业区位指工业所在的地区和地理位置,一般来说工业区的位置主要受交通、土地价格、人口集聚所影响,次要受政策、市场、劳动力、原料、动力所影响。
工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
工业区位指工业所在的地区和地理位置,一般来说工业区的位置主要受交通、土地价格、人口集聚所影响,次要受政策、市场、劳动力、原料、动力所影响。
工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
〔2〕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根底、技术。
〔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平安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
主要工业区位因素土地:工业需要一定数量、合适建筑的土地,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水源:工业消费需要有便利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需水量大的工业应考虑靠近河湖分布。
原料: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其运输本钱对工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较大。
市场:工业靠近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交通: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对工业区位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劳动力:工业消费需要一定数量和一定技术的劳动力,一个地区的劳动力数量、素质、工资程度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都有影响。
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使交通条件改善、工业消费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进步,以及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进步。
动力:充足的动力供给室工业消费的必要条件,消耗大量燃料的工业应考虑解决能源供给地。
政策: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用地、交通、根底设施等影响工业消费和分布。
工业、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活动
三、考点分析:在工农业生产活动区位中的行为因素大致可以分为投入要素、区域环境和交通因素。
1、投入要素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条件等。
①土地要素一般以劳动对象参与农业经济活动和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不论它是以何种形态参与其中,它都具有自己
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如果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配合良好且距离城市比较远就有可能成为良好的农业生产基地;而土地要素在工业生产经济活动中则明显的表现为地租曲线和土地利用分化。
②原材料因素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来影响工业的生产
区位布局。
因此才有工业生产活动中的原料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工业布局。
③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个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靠大量消耗化
石燃料能源求生存的企业已经越来越不受人们的欢迎,只能搬迁到西部落后地区以及寻求新能源的开发。
④资本;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行最强的要素,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性及其活跃,跨国公司的对外直
接投资迅速扩张,资本不断流向最具有创利机会。
因而,地区资本的差异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企业级产业区域分布的差异。
⑤劳动力除了有空间差异及成本区别外还有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之分,在区域经济比较发展的地区一般劳动力的质量比
较高,但是成本也就相应的高,空间分布也不均匀,因此劳动力对区位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就有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之分。
⑥技术和知识:“知识就是力量”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口号很具有代表性的说明了在知识大爆炸和信息高速更新的21世纪
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众多高校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的高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比如中国的中关村有清华等名校作为依托;美国的硅谷有斯坦福大学作为支撑;印度的班加罗尔亦是如此……
2003年,全国研究与开发经费的2/3集中在1/4的省市,其中53.2%集中于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和山东5省市。
2、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和政策环境
①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对农业生产活动要求较高,要求要有良好光、温、水、热、以及肥沃土壤的良好
组合;而对工业生产,基于对生存环境的考虑,现代社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来限制一些污染比较重的工业区位选择,在一定意义上说其影响力则在下降,但在现代经济活动越来越依赖知识创造与高科技劳动力,为了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必须为其提供良好的居住于生活空间,尤其是高精密度与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与服务,都要求要有良好的环境质量。
②市场环境;农业有自给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之分,自给农业对市场没有什么要求,但是商品谷物农业对市场的要求则很高,
它随时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有时还要有国家宏观的调控政策,因此作为商品谷物农业要有充分的市场意识。
而工业活动的市场性比农业活动更强更全面,敏感的市场意识有利于经营思路灵活,创业、创新意识增强,有利于培养创业者和企业高层管理者,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市场需求则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同区域的不同消费习惯会带来区域间需求结构的不同,从而布局不同的产业结构。
而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能够从产品质量、价格、技术水平、生产效率、服务质量、创新能力等多个领域对企业进行刺激;当然,政府的市场管理职能也是影响工业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区域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③产业环境;良好的产业关联有助于经济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农业需要种子、化肥等农业投入和机械维修、种植技术的支持,
工业都有自己的薄弱环节,如果能够在产业间进行取长补短,进行产业间的紧密合作,是信息互通有无,就能够很好的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④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行业的条件和约束,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
集聚活动的要素之一。
但如果政策为了保护某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而制定了一系列限制企业进行投资的措施,则会形成产业分散和迁离。
3、交通因素对工农业区位的影响: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可见交通因素对一个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何等的重要,特别
是在我们西南地区更为突出。
交通条件中有运费和运距两个要素,有些是原材料,有些是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因而交通的影响是形成原料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两种工业布局类型的两个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的日异月新,工业产品也逐步由以前的“重、大、厚、长”向“短、小、轻、薄”发展,但是对交通的速度就提出了挑战,以鲜花和电子芯片的运输最为典型。
四、分析举例: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工业集聚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传统工业在生产投入、产出上的联系,二是新兴工业的集聚。
工业集聚可以增强相互协作;接近用户,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提高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工业分散也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新建企业被迫迁出;二是有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
工业布局并非越集中越好,因为过分集中会引发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但过于分散又会使工业企业间协作难度加大,难以共用基础设施,从而使投资加大、运营费用增多,因此工业布局既要在较大地域内适当分散,又要在适宜的地
五、总结:从第二大点考点点击中不难看出,对工农业区位的选择及影响因素的考查力度逐年加大,分值越来越高,也体现出虽然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在下降,但其社会地位还是不能动摇。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绿色产业的兴起也是企业发展所必要参考的参数,合理的分析、处理和运用自然资源,在保证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后续发展,“但留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在20世纪初期就提出来,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等等理论都时刻指引着我们科学的向前发展。
因此,高考的试题就围绕社会发展这一中心,联系自然、社会、经济、人为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来展开,对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活动进行合理、科学、可持续发展布局以及其演化方向,最终是企业从单部门向多部门、从区域经济体向支柱产业到跨国公司的演化;能够分析某一区域的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经济发展趋势、市场条件、政府政策、后续发展空间潜力及其人力资源和技术条件等,就能把握大致的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