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糖尿病诊疗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291.42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版)以及空腹血糖≥5.6mmol/L)。
2)MDT包括内分泌科、心血管科、营养科、外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1.2手术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严重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或其他需要先行治疗的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等。
2)相对禁忌证:BMI<27.5;手术前未经内科治疗或生活方式改变治疗;手术前未经心理评估或存在无法配合手术后管理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青少年、老年人或极度肥胖患者;存在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胃食管反流等胃肠道疾病;存在严重的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异常;存在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等。
2手术方式的选择2.1手术方式的选择原则1)根据患者BMI、年龄、性别、合并症、代谢综合征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
2)手术方式应尽可能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同时确保手术效果。
2.2手术方式的具体选择1)胃镜下胃部减容术(GES):适用于BMI<35,无代谢综合征和严重合并症的轻至中度肥胖患者。
2)胃旁路手术(RYGB):适用于BMI≥35,或BMI≥32.5且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
3)胃套管切除术(SG):适用于BMI≥35,或BMI≥32.5且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
4)一期吸脂减重术:适用于BMI<35,脂肪分布较为集中的患者。
5)二期手术:适用于BMI≥50,或BMI≥45且存在严重合并症的极重度肥胖患者。
3术前评估与准备3.1术前评估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包括肥胖病史、合并症、手术史、过敏史、药物过敏史、家族史等。
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等。
3)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X线片、心电图、腹部B超、胃镜检查等。
4)心理评估: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手术的认知程度。
3.2术前准备1)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等。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Ⅱ)》要点前言糖尿病在我国已从少见病变成流行病,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
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死亡率更高达22%;国内外研究表明,糖尿病足花费巨大,约占整个糖尿病医疗费用的三分之一。
因此,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足溃疡(DFU)和截肢的流行病学及医疗负担要点提示•糖尿病足致残、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医疗费用高,造成沉重的家庭及社会负担•及早筛查并矫正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和及早规范治疗DFU,能明显降低截肢率和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足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分级管理、专业化诊治和多学科协作的综合防治策略一、糖尿病足的危害糖尿病足的基本定义是糖尿病患者踝关节以远的皮肤及其深层组织破坏,常合并感染和(或)下肢不同程度的动脉闭塞症,严重者累及肌肉和骨组织。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
糖尿病足预后很差,甚至比大多数癌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还高(除肺癌、胰腺癌等)。
DFU 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截肢患者更是高达22%。
二、DFU的患病率确切的糖尿病足患病率和发病率的数据很有限,往往被低估。
三、糖尿病足的医疗费用2017年全球糖尿病医疗费用高达7270亿美元,其中中国为1100亿美元。
四、糖尿病足防治策略发达国家多年的糖尿病足防治经验证明,贯彻预防为主、专业化诊治和多学科协作能够有效地降低DFU的发生、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截肢率和医疗费用。
多学科协作的糖尿病足医疗护理专业团队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截肢率和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有足病风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及早完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血管病变和足病筛查,及早发现和管理教育这些高危患者。
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完整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for Metabolic & Bariatric Surgery,CSMBS)于2014年组织国内减重代谢外科及内分泌科专家共同制定了我国首个减重代谢外科指南——《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1]。
在该指南的指导和规范下,尤其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成立后,我国的减重代谢外科取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全国各地区相继建立了临床研究中心,并开展了多中心合作,不断积累详实的多中心临床数据。
我国减重代谢手术已经由2014年的4000例增长到1万例以上,术式方面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没有明显差异[2-3]。
2017年,美国和欧洲肥胖代谢外科指南进行了相应更新,包括胃束带手术(AGB)等治疗方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4-5]。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联合CSMBS组织专家对2014年版指南进行修订和更新,参考西方国家指南及立场声明更新,并采纳我国近5年的临床数据及相关文献,在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术前评估与准备、术后并发症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说明,以更好地适应减重代谢外科的发展,规范疾病的治疗,共同推进学科健康快速发展。
1 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1.1 手术适应证单纯肥胖病人手术适应证:(1)BMI≥37.5,建议积极手术;32.5≤BMI<37.5,推荐手术;27.5≤BMI<32.5,经改变生活方式和内科治疗难以控制,且至少符合2项代谢综合征组分,或存在合并症,综合评估后可考虑手术[6-7]。
(2)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参考影像学检查提示中心型肥胖,经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广泛征询意见后可酌情提高手术推荐等级[8]。
(3)建议手术年龄为16~65岁。
注:(1)代谢综合征组分(国际糖尿病联盟定义)包括:高三酰甘油(TG,空腹≥1.70 mmol/L)、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男性空腹<1.03 mmol/L,女性空腹<1.29 mmol/L)、高血压(动脉收缩压≥130 mmHg或动脉舒张压≥85 mmHg,1 mmHg=0.133 kPa)。
2019 中国2型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标题:探究2019 我国2型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在当今社会,2型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常见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9年发布的我国2型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备受到了广泛关注。
这一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2型糖尿病医学诊疗水平的提升,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究2019年我国2型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的内容及意义,为读者带来全新的理解和思考。
一、2019年我国2型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的背景2019年发布的我国2型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是在我国糖尿病学会的指导下,经过多位权威专家的悉心研究和反复论证而制定的。
本标准的发布,旨在规范临床医生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2型糖尿病的防控和管理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对患者的危害。
此次发布的标准相较于以往的诊疗标准,更注重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更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糖尿病的预防和干预提出更具体和详细的措施。
二、2019年我国2型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的核心内容1. 诊断标准本次发布的标准,对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提出了更加严格和全面的标准。
专家们通过对临床研究的分析和总结,明确了2型糖尿病的确诊标准,并指出了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诊断方法和标准。
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病人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2. 饮食和运动指导本次发布的标准,还特别强调了对患者饮食和运动的指导。
饮食和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而这个标准明确了糖尿病患者在每餐饮食中各种成分的摄入量,指出了不同运动方式对糖尿病的影响,这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3. 药物治疗原则针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本次标准也做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和疾病的发展阶段,指出了不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治疗意义,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治疗思路。
三、对2019年我国2型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的个人理解作为一名文章写手,我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对2019年我国2型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杨国庆,母义明根据2019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hinese Diabetes Society,CDS)组织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1]。
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威胁极大,给家庭以及患者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也为家庭、国家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糖尿病复杂的发病过程使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但有效的血糖控制可以显著减少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2]。
为达到尽早、有效、持久的血糖达标,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血糖管理能力、生活方式指导以及合理的药物治疗等均至关重要。
由于近年来大量有关糖尿病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CDS根据最近研究成果特别是大量基于中国大陆人群的循证医学数据,针对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做了大量修改和补充,于2019年正式发布了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
对于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最终可能均需要胰岛素治疗以达到目标血糖水平[4]。
现就新版指南中,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做一解读。
1 基础胰岛素起始治疗201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糖尿病治疗指南确立了基础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指南推荐,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当生活方式干预加1种口服降糖药(OHA)血糖控制不佳时,加用基础胰岛素是最有效的血糖控制策略。
在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也指出,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2种或2种以上OHA治疗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仍未达标即可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胰岛素抵抗相对较轻,及时启动基础胰岛素治疗是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自身特点的治疗策略。
基础胰岛素不仅有效控制空腹血糖,进而实现血糖全面达标;更重要的是,可最大限度保留更多β细胞功能,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
Chinese Practical Journal of Rural Doctor 2021 Vol.28 No.3标准•方案•指南糖原累积病(I型和I I型)诊疗指南(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概述糖原累积病(I型、u型)均是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病。
GSD I a型是由于G6PC突变使肝脏葡萄 糖-6-磷酸酶缺乏所致。
典型表现为婴幼儿期起病 的肝脏肿大、生长发育落后、空腹低血糖、高脂血 症、高尿酸血症和高乳酸血症等。
GSD I b型是由 于SLC37A4基因突变使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缺 乏所致。
患者除了有I a型表现之外,还可有粒细 胞减少和功能缺陷的表现。
GSD II型是由GAA突 变导致a-1,4-葡萄糖苷酶缺陷,造成糖原堆积在 溶酶体和胞质中,使心肌、骨骼肌等脏器损害。
根 据发病年龄、受累器官、严重程度和病情进展情 况可分为婴儿型((infantile-onset pompe disease, IOPD)和晚发型(late-onset pompe disease,LOPD)。
2病因和流行病学GSD I a型致病基因G6PC位干17q21,含5个 外显子,基因突变导致糖原降解或异生过程不能 释放葡萄糖,使6-磷酸葡萄糖堆积,通过糖酵解途 径产生过多乳酸,通过磷酸戊糖途径致血尿酸升 高,同时生成大量乙酰辅酶A,致血脂升高。
至今 已报道的G6PC突变达116种,中国人最常见突变 是 c.648G>T(56.3%~57%)和 c_248G>A(12.1% ~14%)。
080I b型致病基因SLC37A4位于llq23, 含9个外显子,基因产物为跨膜蛋白葡萄糖-6-磷 酸转移酶,其作用是将葡萄糖-6-磷酸从细胞浆和 内质网膜间隙转运到内质网腔内。
当基因突变导 致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缺乏时,葡萄糖-6-磷酸 不能被转运到微粒体膜而进一步水解产生葡萄 糖,造成与糖原累积症I a型相同的表现。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摘要新近,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该指南以最佳临床证据为基础,结合专家经验制定了诊治流程。
主要包括3大版块: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学数据以及早期筛查与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感染的规范化诊治流程;全身营养、心理状态及中医中药的治疗进展。
该指南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研究进展,首次详细地从糖尿病足防治的各个方面进行阐述。
本文对该指南进行浅析,予以推荐。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自2005年世界糖尿病日聚焦糖尿病和足部管理开始,各国都先后制定了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2011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糖尿病足部问题住院管理指南,同年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发布糖尿病足管理和预防实践指南。
2012年澳大利亚发布糖尿病足溃疡的管理实践指南,2012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发布了更细化的关于糖尿病足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4年美国足部协会(APMA)发布通过优化减压管理糖尿病足溃疡指南。
2016年IWGDF对2011年的指南进行修订更新。
我国尚未拥有符合我国糖尿病足特点的防治指南,为进一步规范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冉兴无教授牵头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从糖尿病足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策略等方面给出建议。
一、糖尿病足流行病学现状全球糖尿病足溃疡的患病率是6.3%,男性高于女性,2型糖尿病高于1型糖尿病。
各国和不同地区之间糖尿病足溃疡患病率差距极大,波动于1.5%~16.6%[1]。
在我国,糖尿病足溃疡的年发病率为8.1%,年复发率为31.6%,年死亡率为14.4%。
45%的患者为Wagner 3级以上(中重度病变),总截肢率19.03%,其中大截肢2.14%,小截肢16.88%[2]。
重磅:美国2018年版糖尿病诊疗指南
2017年12月10日,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公布了2018年版糖尿病诊疗指南。
ADA指南每一年更新一次,在国际上具备普遍影响力。
最新版指南对于药物防治的保举以下,倡议珍藏浏览。
一、免疫接种
依照惯例接种疫苗。
≥6个月的患者,每一年均应接种流感疫苗。
19~59岁的糖尿病患者,如不曾接种乙肝疫苗的,应接种3次乙肝疫苗;≥60岁的糖尿病患者,如不曾接种乙肝疫苗,能够斟酌接种3次。
二、防备2型糖尿病
对付糖尿病后期患者,特别是BMI>35kg/m2,年纪
历久利用二甲双胍能够惹起维生素B12短缺。
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随血虚或四周精神病变的患者,应按期监测维生素B12。
三、AIC目的值
多半非怀胎成人正当的AIC目的是
对付有重大低血糖病史、预期寿命无限、有早期微血管或大血管病并发症、有较多的伴病发、利用了包含胰岛素在内的多种降糖药物医治仍难达标者的糖尿病患者,AIC目的值
对付变动医治方案的患者,每3月检测AIC一次。
四、2型糖尿病药物医治
无忌讳症者,肇端医治首选二甲双胍。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AIC≥9%应斟酌肇端两药结合医治。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有显著高血糖症状和/或AIC程度≥10%和/或血糖≥16.7mmol/L,斟酌开端胰岛素医治。
假如单药医治或两药结合医治在3个月内没有到达或保持AIC目的,加用别的一种降糖药物。
对付没有到达血糖目的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该推延药物强化医治,包含斟酌胰岛素的医治。
没有明白的证据支撑对不短缺的患者饮食弥补维生素、矿物质、中草药或香料,并且历久摄取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能够存在平安性成绩。
五、抗血小板药
伴随动脉粥样软化性心血管疾病病史的糖尿病患者,用阿司匹林(剂量75~162mg/d)作为二级防备医治;对阿司匹林过敏的糖尿病患者,应当利用氯吡格雷(75mg/d)。
包含至多有一项其余重要风险身分(高血压、抽烟、血脂非常或卵白尿)的大多半&gt;50岁男性或女性,且不伴出血高危身分者,可斟酌阿司匹林(75~162mg/d)作为一级防备。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双联抗血小板医治一年是正当的,继承医治或者也有好处。
六、糖尿病归并高血压
多半糖尿病归并高血压患者,降压目的值为
怀胎期糖尿病归并高血压者,降压目的值为120-160/80-105mmHg,以削减胎儿发展受损。
诊室血压≥140/90mmHg的患者,应立即开端接收药物医治;≥160/100mmHg的患者,应立即启动两种药物结合医治。
对付糖尿病归并高血压者,保举利用的药物范例包含:ACEI、ARB、噻嗪类利尿剂和二氢吡啶类CCB,以削减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变乱。
对付糖尿病肾病归并高血压者,保举采纳ACEI或ARB的可耐受最大剂量医治。
一种药物不克不及耐受时,应采纳另一种药物代替。
对付三种降压药物(包含利尿剂)未到达降压目的的高血压患者,应斟酌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医治。
制止将ACEI和ARB、ACEI和间接肾素抑制剂联用。
服用ACEI、ARB类或利尿剂的患者,应监测血肌酐/估量肾小球滤过率和血钾程度。
七、糖尿病归并冠心病
已知动脉粥样软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斟酌利用ACEI或ARB以低落心血管变乱风险。
有既往心肌梗死的患者,应当在心梗后连续利用β-受体阻滞剂至多2年。
对付2型糖尿病归并稳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若eGFR>30ml/min应采纳二甲双胍医治,但不稳定或正在住院医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防止利用。
对付2型糖尿病归并ASCVD患者,肇端医治应选用二甲双胍,随后依据患者详细环境,加用经证实可削减重大不良心血管变乱和心血管死亡率的药物(今朝为恩格列净列净和利拉鲁肽)(坎格列净也被认为可削减重要不良心血管变乱)。
病情稳定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假如eGFR&gt;30mL/min,能够利用二甲双胍。
CHF病情不稳定或因CHF住院的患者,应防止利用二甲双胍。
八、血脂治理
在开端接收降脂医治或调剂剂量后,应每隔4-12周检测血脂程度,尔后应每一年检测。
对付一切年纪段的糖尿病归并ASCVD者,在生活方式干涉的基础上均应利用高强度他汀医治。
对付糖尿病不归并ASCVD者,在生活方式干涉的基础上应斟酌利用中等强度他汀医治。
对付糖尿病归并ASCVD者,若采纳最大可耐受剂量他汀医治后仍LDL≥1.8mmol/L,则应斟酌加用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
由于本钱较低,依折麦布能够是首选的。
他汀及贝特类药物的结合利用未能改良ASCVD的预后,不保举结合利用。
他汀及烟酸的结合利用与他汀单药医治比拟,未能供给更多的心血管掩护感化,并能够增长卒中风险及其余副感化,不保举结合利用。
九、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内打针抗血管内皮发展因子(VEGF)雷珠单抗(Ranibizumab)医治非劣于传统的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医治,对增值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有指征,以削减失明的风险。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是招致糖尿病患者目力侵害的罕见缘故原由。
玻璃体内打针抗血管内皮发展因子可用于中间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阿司匹林不增长视网膜出血的风险,视网膜病变不是用于心脏掩护的阿司匹林医治的忌讳证。
十、精神病变
医治糖尿病精神病变性痛苦悲伤的初始医治倡议利用普瑞巴林或度洛西汀。
注:普瑞巴林,新型GABA受体冲动剂,临床重要用于医治外周神经痛和辅助性医治局限性部门癫痫发生发火;度洛西汀,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两重抑制剂,临床重要用于医治各
类烦闷。
十一、怀胎期糖尿病
怀胎期时AIC的目的是6~6.5%,但为防备低血糖,需要时目的能够放宽到
胰岛素是医治怀胎中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由于它不会穿过胎盘。
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均能够利用,但两者均可经由过程胎盘,二甲双胍彷佛比格列本脲更容易经由过程胎盘。
一切口服药物均短缺历久平安性的数据。
1型或2型糖尿病的主妇,应当从孕早期至宝宝出生时利用低剂量阿司匹林60~150mg/d(惯例剂量为81mg/d),以低落预兆子痫的风险。
未利用靠得住避孕步伐的育龄主妇,应防止利用有潜伏致畸感化的药物(血管重要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
十二、低血糖
每次随访时应当扣问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