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2006)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人事部(已撤销),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06.12.29•【文号】国人部发[2006]149号•【施行日期】2007.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正文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人事(干部)部门,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各博士后设站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博士后工作“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博士后管理工作,现将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重新修订的《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博士后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博士后管理工作,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博士后制度是指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下简称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招收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在站内从事一定时期科学研究工作的制度。
国家建立博士后制度,旨在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特别是创新型优秀人才,建立有利于人才流动的灵活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流动站是指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具有博士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
本规定所称工作站是指在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等机构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
在流动站或工作站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称为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博士后人员)。
第四条博士后管理工作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注重提高质量,稳步扩大规模,健全完善制度。
第二章管理机构第五条人事部是全国博士后工作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博士后工作的政策、规章、规划,并组织实施。
什么是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后工作站1985年7月,我国开始建立了博士后制度。
为这些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的工作平台就是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后工作站。
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都必须是经过国家批准设立的可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
它们的区别是,博士后流动站一般设在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指按照规定条件,评审出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科研和后勤条件较好的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批准其在某些学科内招收国内外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年轻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它不是在设立有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内另外成立一个独立的行政或学术组织实体。
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实际含义是指具备了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资格;博士后工作站是在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的一个点,是开展博士后工作的主要执行部门。
工作站没有资格单独招收博士后,一般需依托高校的流动站招聘博士后,而流动站是有独立招收资格的,所以工作站的博士后,一般为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
博士后研究人员要在这两到四年期间完成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而流动站、工作站要给他提供相应的生活和科研费用,博士后研究人员属于国家正式职工,有工资还可以安排家属的工作和子女的就学。
一般企业待遇好于高校。
清华给博士后的待遇好象是各个高校中最高的,4-5k 吧,其余高校基本在2k左右。
在企业的,尤其是在那些刚刚设立工作站的企业,会有留下的机会。
在高校的,留校的机会也不少,关键看你老板是不是缺助手,学校的政策如何,还有你老板的话语权。
总体来说,在企业的,如果不能留在那个企业,还要另寻工作,并且在站期间待遇不是高的离谱的话,不太建议去企业。
高校博士后如果在牛人手下,如果你以后想混知识圈子而不是进企业的话,帮助会很大。
当然,必须忍受的是,博士后期间的清贫,还有在高校初期的贫困。
有的学校博士后在站期间可以评副高,有的不行。
博士是最高学位,博士后是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或者取得博士学位后的一种工作或者半工作性质的经历。
博士后不是学位,只是一种经历。
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审 批 表申报单位:申请新设流动 站的一级学科:申报单位主管部门:单位所在城市、 通信地址、邮编:联 系 人、联系电话、 传真机号: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 附表:制填表说明一、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要由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申报。
二、申报学科和单位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1、申报学科内已培养出一届以上博士毕业生;2、申报学科应具备较强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承担着高水平的研究项目,科研水平处于国内前列;3、有实力雄厚的专家队伍和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生指导教师;4、具有开展科研工作所需的先进实验设备和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后勤条件良好;5、能够根据科研工作需要提供博士后研究人员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并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博士后研究人员基本的生活条件,包括提供带基本生活设施的住房等;6、对于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或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以及需要重点扶持发展的学科,在设站评审中将优先予以考虑。
三、本表填写前应认真阅读文件正文。
填写内容必须真实,字迹清楚,统计数字准确无误,有据可查,无内容可填写“没有”,不可留空。
表内栏目确实填写不下,可附少量另页。
复制时必须保持原格式不变,装订整齐。
四、本表一式十份,送上级主管部门审核一份(中央部门和解放军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湖北、江苏、上海、广东、山东、重庆、陕西、天津、湖南、浙江等博士后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省市的直属单位,可先送当地人事厅局签署意见后再送主管部门),其余九份由主管部门汇总,报送到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地址:北京和平里中街7号邮编:100013 电话:84226942,84214785 传真:84212023 联系人:吴童、仲笑林)。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招收人员进出(退)站以及落户业务办理流程及纸质申请材料清单一、博士后人员进出(退)站业务办理流程:(1)登录中国博士后网通过“业务工作办理”栏目相关选项,进入“中国博士后网上办公系统”,进行在线填报申请并按按照系统提示上传所需材料原件扫描件。
(2)向设站单位提交纸质申请材料及有关证明材料,并按照设站单位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
(3)通过设站单位网上办公系统及纸质申请材料审核后(联合招收博士后需由工作站和流动站依次审核),由流动站(工作站)设站单位将纸质申请材料及有关证明材料统一报送至省博管办审核办理。
二、进站需报送纸质申请材料清单三、出站需报送纸质申请材料清单序号材料名称份数要求1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登记表3登录中国博士后网站,填报申请内容,在线提交,并导出数据打印纸质登记表(每页右下角有校验码)。
申请人基本情况、出站信息、配偶子女信息、博士后工作期间科研情况等内容须填写全面。
最后一页需本人签字。
2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审批表3流动站负责人签字盖章;注:联合招收的,由流动站负责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
3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业务考核表3流动站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注:联合招收的,由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分别填写,并由责人签字盖章4博士后研究人员接收单位意见表3出站可分配工作人员需提供《接收单位意见表》(1)如接收单位为需按照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有关规定执行的单位(政府机关除外)应明确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为编制内人员;(2)如接收单位为企业,需提供自出站起一年期以上《劳动(聘用)合同》;(3)如接收单位无独立人事权限,需另附人才服务机构的人事代理协议首页及签章页的复印件并加盖接收单位公章;(4)进站时未与原单位解除人事(劳动)关系人员,如需重新分配工作,须在出站前先与原单位解除人事(劳动)关系,将人事档案转入设站单位,同时提交:①原单位同意解除人事(劳动)关系证明(由原人事关系所属单位人事或干部部门出具,国家公务员辞去公职须提供《公务员辞去公职批准通知书》,上述材料需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原则出具。
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介绍目录船舶与海洋工程 (1)力学 (18)控制科学与工程 (2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 5信息与通信工程 (47)管理科学与工程………………………5 4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部编2001年11月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一、概况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1989年设立。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三个二级学科,他们均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国内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学科建设主体任务分别由学校的船舶工程学院、动力与核能工程学院、水声工程系承担。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学校有关部门和和博士后所在学科及学院共同建设与管理。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十分宽广。
涉及各类舰船的设计与制造、船舶CAD/CAM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船舶操纵性、船舶非线性波浪载荷预报、船舶动力装置总体性能、动力装置轴系振动、主动隔振、热能机械气动热力学、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噪声控制、海洋声学、水下声信道、声纳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水下目标探测与成像、水声定位导航、水下结构振动及减振降噪技术等。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我国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最重要基地之一,具有博士后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优越环境。
流动站共有教授57名、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41名、博士后合作导师20名、副教授75名。
在硬件设施方面,流动站具有供博士后进行科学研究具备当代国内与世界先进水平实验环境。
包括: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水声信息处理中心、声呐系统环境实验室、水声信道模拟实验室、重力低噪声水洞实验室等)、船模试验水池、水平循环水槽实验室、结构平台实验室、船舶振动与噪声实验室、柴燃联合动力实验装置、柴油机主动控制实验装置、柴油机电控实验装置、闭式循环柴油机实验装置及先进的大型软件,如:SAS、ANSYS、Pro/E、CFX、SYSNOIS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