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7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第一篇: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实录】一、导入,引出诗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长征)师:你们了解长征吗?生:长征的路程非常的远,而且是很艰难的。
生: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
(板书: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来,一起齐读诗题。
生:《七律•长征》。
师:(出示:课文)毛泽东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天,他便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进行激情朗诵。
请听——(音乐起)朗诵。
师:想读读这首诗吗?二、初读,读顺诗文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
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来,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同桌互读)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啊!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师:读得真准。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实录《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实录一进教室,就感觉气氛不太一样。
学生们眼睛亮晶晶的,都透着股兴奋劲儿,我心里也暗暗高兴。
这堂课要讲《七律·长征》,这么伟大的诗篇,可得讲出彩儿来。
我先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七律·长征”四个大字,然后转身问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毛泽东!”那声音响亮得就像一群小喇叭在教室里同时吹响。
这就对了,毛泽东的诗那可是充满了豪情壮志啊,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我开始读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的时候故意加重了“不怕”和“只等闲”这几个字的语气。
读完我就问:“同学们,你们从这两句能感受到什么?”有个小机灵鬼马上举手说:“老师,我觉得红军特别勇敢,根本不把长征途中的困难当回事儿,就像超级英雄面对敌人一样。
”我笑着点头,这比喻还挺形象呢。
接着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我在黑板上简单画了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形状,然后说:“这么高大险峻的山,在红军眼里就像细小的波浪和滚动的泥丸,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啊!同学们,要是你们在爬山的时候,遇到一个小土坡就累得气喘吁吁,红军面对大山却如此轻松,这差距大不大?”同学们都不好意思地笑了,有个同学说:“老师,红军真是太厉害了,像巨人一样。
”我心想,这孩子理解得真不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读到这儿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了金沙江和大渡河的故事。
同学们一个个听得眼睛都不眨,就像小猫咪看到了新奇的小老鼠。
我问:“你们说,这一‘暖’一‘寒’,到底是啥意思呢?”有个同学挠挠头说:“老师,我觉得‘暖’是因为红军打了胜仗,心里高兴,‘寒’是因为大渡河的铁索桥很危险,红军过桥的时候肯定特别紧张。
”我一拍手说:“太对了,你这理解很到位啊。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开心的事就感觉心里暖烘烘的,遇到危险就会后背发凉一样。
”讲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教材分析】《长征》是毛泽东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
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首律诗,对于律诗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律诗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了解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诗句所描绘的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感受感受毛泽东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革命歌曲(播课件),谁知道这首雄壮的革命歌曲,它的名字叫什么?生1:七律•长征。
生2:长征。
师:这首革命歌曲叫长征,课前大家都做了预习,搜集了很多资料,现在谁来说说关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我知道关于长征的很多故事。
师:你知道哪些故事?生:《倔强的小红军》。
师:能给大家讲一讲是什么内容吗?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赓将军被饿死的事情。
师:还有吗?生:《一袋干粮》的故事。
师:讲的什么内容?生:讲一个小女孩在救伤员时把干粮不小心掉进河里,后来他为了让大家相信他的干粮袋满满的,把草放进袋子里,最后饿的走不动了。
师:非常感人是吧?还有吗?生:我还知道关于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
师:什么原因,为什么进行长征?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 1934年10月被迫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师:很不错,我们知道了长征的原因。
还有吗?生:我还知道在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苦,击退了敌人的多次围追阻截,连续行军两万五千里,直到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
师:看来大家对长征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长征的诗,这首诗是世纪伟人毛泽东在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写的,看大屏幕(出示课件),齐读课题。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1935年10月。
此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所作。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1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
这段历史就是——长征。
(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
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
(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部编本七律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1)《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的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长征。
长征是中国共产地为纸谱写的一首铁流滚滚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并齐读课题。
介绍诗的题目:(指着七律)这是一首七律诗也叫七言律诗,每行7个字,共8行,每两行为一句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以偶句句末押韵。
长征是它的题目,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呢?师:(展示长征路线图)这是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百姓党反动派的围歼北上抗日,保存本人的气力,他们从江西瑞金动身,一路跋山渡水(指图)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路程约二万五千里。
(引入作者)一代伟人仅用8行56个字便形象地概括了这史无前例、震惊寰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并再读课题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位伟人一起走进长征。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2.检查词语:我们读诗的时候那些词语是我们要留意的?(老师展示这些词语:等闲五岭逶迤磅礴泥丸岷山)3.检查读诗4.师做范读:看同学们读得这么纵情,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学生鼓掌)5.齐读诗句:俗语说,三分诗七分读,请把书端好,我们一起来读。
3、细读感悟,理解首联诗句1.同学们,读通诗句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实录板块一:导入、释题播放《难以忘却的长征》录像片段,初步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随着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走进他的《七律middot;长征》。
谁来读课题生:(读课题,但没有注意停顿)师:中间有个间隔号,稍微停顿一下。
(示范读)生:(齐读课题)师:知道什么是七律吗生:每句话都是七个字的。
师:还不够准确。
生:首字和末字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师:你了解得还真多!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生:八句。
师:每首诗有八句,每句七个字,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叫它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一起再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板块二: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次长征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文)师:会读了吗谁来读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
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眼睛,一定要读好它,他读正确了,谁愿意再来读一读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真好!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下面两句难度有点大,谁愿意挑战一下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读成wǔliacute;ng,第二句重复了一遍。
)师:感觉你有点儿激动,暂时按捺一下。
请你再把这两句读一遍,我们仔细听,你有什么发现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仍然读成wǔliacute;ng)师:读顺了,可惜的是有两个字音读错了,谁发现了生:wuacute;lǐng他读成了wǔliacute;ng。
师:你在读一遍!生:wuacute;lǐng师:当两个三声字在一起的时候,第一个字的三声要变成;一;;一;;一;(俯身问先前读错的学生)生:(小声的)第二声。
师:对了,第二声。
你在读一遍!生:五岭逶迤(五岭仍然读成wǔliacute;ng)师:停一下!(示范读wuacute;lǐng)你再读。
生:五岭逶迤。
师:好!还有一个字是个多音字,你们发现了吗生:磅(paacute;ng)礴。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一、放课件引入1、红军在一年的时间里,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军翻过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跃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渡过了激流奔涌的江河。
长征难不难?(难)面对艰难险阻,红军战士害怕了吗?2、让我们到诗中来学找答案,齐读这首诗。
(师指一行读一行,注意老师重读的地方。
)3、这些重读的地方,写出了什么?(红军远征难)二、学文1、面对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千难万险,红军战士的回答是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指导读出“不怕”的语气。
2、长征一开始,横在红军面前的就是这逶迤的五岭!谁来给大家介绍五岭的资料。
指名说。
看图,说说五岭的样子,理解“逶迤”一词。
(连绵不断,高低起伏)“逶迤”一词写出了五岭之长之大,可是这样长这样大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却是怎样的呢?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腾细浪)理解“腾细浪”。
指名说这句话的意思。
的五岭在红军眼里犹如。
3、红军跟随着红旗翻过了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又跟随着红旗越过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
乌蒙山在哪?它有多高?谁来说说?大家熟悉的金鹗山最高峰海拔97米,乌蒙山的高度是它的多少倍?看图,你理解“磅礴”的意思吗?(高大巍峨,气势雄伟)结合诗句第四行再观察图画,自己理解“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可以跟前后的同学交流一下。
课件出示“走泥丸”的出处。
指名说,理解走: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
4、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是实际上的大,可在红军的眼里却是那样的小,你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这大与小来吗?(指导读出山的气势。
)前后的两个同学先互相试一试。
指名读。
评价后齐读。
男生读,女生读。
5、从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对比中,你看到了,你体会到了什么?(红军藐视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师小结:从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对比中,我们看到了红军战士对千难万险无所畏惧的豪迈气概。
(板书:豪迈)红军长征翻过的岂止是五岭和乌蒙这样的山,它们只不过是千山的代表罢了。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莱芜实验小学一、激趣导入师:(板书:长征)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哪些画面?生:爬雪山,过草地……师:(小结)是啊,在这万里征途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你知道哪些长征的感人故事,说给大家听听。
生:《丰碑》、《飞夺泸定桥》生:《一袋干粮》、《巧夺金沙江》……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被这些故事感动了,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长征的资料(点击课件:长征资料袋),请你来阅读。
师:读了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长征经过了哪些地区。
生:我知道了长征历经的时间。
生:我知道了红军胜利会师的地点。
生:我知道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行程约25000里。
师:(小结)就在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毛泽东(板书)主席挥笔写下了这首旷世史诗,七律(板书)长征。
二、理解诗意,诵读诗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体会主席用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自由读诗)1、检查读诗情况:(指导朗读第一句诗)师:哪一位同学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诵诗风采?(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整首诗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击课件,出示这句诗)师:同学们齐读这句诗,你知道了什么?生:万水千山(板书)生:远征难(板书)师:请同学们到诗中找找看,能不能找到万条河、千座山?(学生边度边找,师检查,总结出诗人用的是夸张手法)师:你能读出红军长征路途的遥远与艰难吗(生读,师生共同评价)2、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主席在诗中写到了哪几座山?生:五岭山、乌蒙山、岷山师:(点击课件,出示五岭山图)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五岭的风光,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五岭山?生:连绵不断,群山相连生:绵亘蜿蜒……师:所以主席说五岭逶迤,你能读出这种连绵不断的感觉吗?(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师:(点击课件,出示乌蒙山图)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乌蒙山?生:雄伟高大,山势险峻生:直插云霄……师:怎样读才能表达出乌蒙山的磅礴气势?(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师:(点击课件,同时出现两座山的图片)站在这样的山脚下,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生: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师:假如让你徒步穿越这些山呢?(不敢想象,太可怕了)师:可红军怕不怕?(不怕)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生:腾细浪,走泥丸师:(过渡)同学们,逶迤的五岭山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卷着的细小波浪(简笔画,小波浪),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滚动的小泥球(简笔画,小泥球),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红军很乐观。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实录【导入新课】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
《七律长征》师:毛泽东同志以磅礴的气势为我们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这次壮举。
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同学们,你们想了解长征吗?生:齐答想了解。
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如果想要了解长征首先要知道长征是怎么发生的?结合自主学习(1)概括出长征的原因。
师:时间到。
哪位给大家回答一下。
生: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生: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
师:回答正确,正是由于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那么长征的征途是怎样的?又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小组间交流完成自主学习(2)、(3)、(4)内容,有什么疑问可以向老师提出。
师:出示板书。
【激发学生个体的展示】师:时间到。
请同学注意观察幻灯片长征路线动态图,哪位同学能结合自主学习(2)的内容讲述长征初期与遵义会议后的长征过程?生:1934年10月中央革命要根据地(瑞金)出发→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弃湘西改向贵州→强渡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生: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师:两位同学讲述的很好,下面让我再一起回顾一下长征的路线吧。
出示幻灯中的长征路线。
师:长征初期党内暴露出哪些严重的问题急需解决?生: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师:正确。
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危险程度胜过强大的敌人,对此党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堂实录赵红志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诗朗诵《长征七律》师:这首长征七律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生:红军长征师:这首诗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从画面上看到红军与亲人分别时牵手两依依、挥手含泪送、一步一回头、踏上未知路的场面时,禁不住喉咙哽塞、泪花闪闪。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段峥嵘的革命岁月,去感受那波澜壮阔的历史。
感知——“远征难”师:红军为什么要“远征”呢?出示课件:五次反围剿示意图。
生:自读教材第一节,思考并解决问题。
师:引导学生分析前四次反围剿胜利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红军为什么要“远征”吗?生: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师: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呢?出示课件:“红军长征路线图”。
下面请两位同学共同来完成填图任务,其余同学分组讨论:长征中遇到的天然的“险”与人为的“阻”分别有哪些?如何克服?生:两位同学在课件上填图,其余分组讨论。
师:两位同学很快把图填完了,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位同学完成的情况。
用课件演示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及红二十五军进军路线。
师:这两位同学完成得很好,给予掌声鼓励。
我们已经了解了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那么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遇到的天然的“险”与人为的“阻”有哪些?播放视频: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片段。
生:天然的“险”有: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生:爬雪山、过草地。
师:人为的“阻”有哪些?生:上面有敌人的飞机轰炸、下面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生:在飞夺泸定桥时还有敌人的机枪扫射。
师:天然的“险”与人为的“阻”的结合是在什么地方?生:飞夺泸定桥。
师:我们体验了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请同学们讲一讲你最受感动的长征故事或场景是什么?生1:讲故事(略)生2:讲故事(略)师:上面几位同学讲的故事很感人,我的心灵又受到了一次震撼。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编者按:本课气氛活跃,探究活动较成功,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很好,但课堂结构略有瑕疵,但对教学过程影响不大。
希望大家阅读指正,谢谢。
更多本课作品,请查看:七律·长征目录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长征》这首诗。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
生:我读过《艰苦岁月》,写的就是长征中的故事。
生:老师,我还读过《飞夺泸淀桥》,写的是长征中红军与敌人抢时间,夺取泸淀桥的事。
生说:“这是我在中学历史老师那里借来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请看红色箭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边激战边挺进。
越五岭,打湘江,占遵义,过乌蒙,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穿过荒无人烟的地区,历尽千辛万苦,跨过万水千山,终于在1935年9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师:“介绍得好!”《七律·长征》中的词语和句子理解师: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这时毛主席挥笔作诗《长征》。
这首诗被视为毛泽东诗作之冠,是中国诗歌创作史上的不朽之作,全诗仅用56个字就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师:诗人是怎样高度概括地来写长征呢?请同学们首先读诗,按着“行行朗读,字字思考,处处想象”的方法,先把诗读熟。
看谁能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情感?生自由朗读。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生:专注地听、看。
师: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
生:……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场面,红军真是不怕牺牲。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翻越崇山峻岭的情景,红军长征真难啊。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一路欢歌的情景,他们虽然很苦,但一点也不怕苦,非常乐观。
窦桂梅《七律·长征》课堂实录《七律长征》课堂实录窦桂梅第一课时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
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
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
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
有没有?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生:还有《金色的鱼钩》。
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
生:还有《丰碑》。
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
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
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
作者是谁?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
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生:磅礴。
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
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
(读正确了)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
(师挂挂图)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课前学生唱了一首欢快活泼的歌)师:看到同学们的笑脸,听到同学们的歌声,我感觉到了你们正生活在快乐幸福之中。
可你们知道,今天这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怎么得来的吗?它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乃至生命换来的。
比如历史上惊心动魄、震惊中外的壮举——师、生(齐):长征师:(板课题)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收集得怎么样?赶快来展示一下。
生1:我收集了一些长征的小故事,有《血战湘江》、《巧渡金沙江》、《飞夺卢定桥》、《四渡赤水》、《马背上的小红军》、《丰碑》等。
师:收集了这么多小故事,很棒!生2:我听爷爷说,红军长征时,没有吃的就吃草根、树皮,还有系裤子用的皮带。
(众生笑)师:的确,红军当年为了充饥,就是吃这你们觉得可笑的皮带,甚至连皮带都没得吃。
生3:我收集了长征的背景。
师: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3: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他们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师:不但介绍了长征的背景,还介绍了长征的经过,了不起!从哪里收集到的?生3:(有点不好意思)我翻了老师的教案书。
师:(善意的微笑)知道翻老师的教案书,不错吗!多翻几次,你也可以当老师了。
(生笑)师:看来同学们收集得不错,知道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材料。
你们想更多的了解长征吗?生:想!师:今天,我们就将一起学习一位伟人挥笔写下的一首气魄宏伟、情感激昂的壮丽诗篇,这位伟人就是——生:毛泽东。
(板作者)师:这首诗就是——(生齐:长征。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就已经体会到了什么?“征”是什么意思?(远行)长是指什么长?(路长。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渝北区第三实验小学校陈梅师:上课生:起立、敬礼!师:同学,你好!生:老师,你好!师:同学,你真精神!生:老师,你真精神!师:同学,加油!生:老师,加油!师:请坐下!同学们,1934年,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途中,他们既要反击敌人的围追堵截,又要战胜自然环境的险恶。
腾跃五岭、疾跨乌蒙,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历尽千难万险。
就在长征即将胜利的时候,毛主席满怀喜悦,豪情万丈地写下了这一首气壮山河、慷慨激昂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生:读《七律·长征》两遍。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找一个同学起来读读阅读要求。
生:读阅读提示。
师:开始朗读,时间三分钟。
生:自由朗读古诗。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老师抽一个同学起来示范朗读一下。
生:示范读。
师:读得很流利,对照阅读要求,谁来评价一下。
生:字音准确,节奏感强。
师:那里觉得他有不足的地方吗?生:情感不高昂,很平缓。
师:就是情感还不到位,是吗?生:对!师:我想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一定会克服这个缺点,把这首诗读得很好。
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红军的英雄品质和诗人的伟大情怀。
先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诗歌。
师:字间准确,节奏感强,而且还在努力表现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真不错!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有这三大特点,请同学们小声读一读。
生:小声读七言律诗的特点。
师:好了,刚才我们了解了它的特点,现在让我们按要求来操作。
谁来读一读要求。
生:一人读要求。
师:好,同学们开始动笔吧!生:按要求勾画。
师:老师刚才走了走,看了看,发现同学们完成得很不错。
好,现在老师找同学起来说说你圈了哪些字,拼一拼,看看它们押的什么韵。
生:我圈的是“闲、丸、寒和颜”,它们押的是“an”韵。
师:请同学们读出用了对仗的句子。
生:齐读“五岭……铁索寒。
”师:同学们真能干。
课堂实录九龙坡:《七律·长征》【写在前面】不能磨课、上课的日子,通过听课汲取营养。
伙伴们,是不是很久没看到小彭老师的课堂实录了?今天它来了!这次,只放实录,不评课。
【所属册次】统编六年级上册二单元【单元人文主题】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课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执教:何雪记录:小彭老师【课前谈话】师:同学们,上午好生:上午好师:平时喜欢看电影吗师:出示长津湖,水门桥。
电影里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生:长津湖战士们在雪地地仍然密切关注敌人动向,这种精神和状态让我印象深刻。
生:我对长津湖战士们传土豆吃的场面感动,在冰天雪地里一直坚守。
生:我还记得有一个画面是战士们躺在毫无掩护的地方上,即使战友牺牲,也不敢出一点声音。
师:这也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你呢?你知道长津湖和水门桥讲得是那段历史时期吗?师:在革命岁月中还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看图,猜故事。
生:这是刘伯承的故事。
师播放声音生:黄继光。
师:这就是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
师:一个个人物记在你们心里。
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这段难忘的岁月。
看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任务:主题:重温革命岁月,聆听历史声音任务一:欣赏毛主席诗词,感受磅礴气势任务二:讲述革命故事,感悟英雄精神任务三:学习演讲习作,表达所见所感【教学流程】任务一:初探感情基调师:同学们,今年是毛主席的诞辰129周年,我们班准备开展毛主席诗词诵读会,以诵读毛主席的诗词为主题,从读一首诗开始,走进一位伟人,了解一段历史,感受一种精神。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诵读——生:七律长征师: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完成与喜爱三个任务来诵读好毛主席的诗词。
有信心吗?生:有师:那就让我们走进诗歌,初探感情基调。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2篇Teaching records of the seven temperament L ong March《七律长征》教学实录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七律长征》教学实录2、篇章2:《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章1:《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烟台孙健课前放长征组歌音乐。
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交流资料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
生: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学生交流3、出示毛泽东图片,教师简介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读课题。
5、师:读课题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生:什么是七律?生:什么是长征?出示诗歌教师讲解七律特点。
学生交流对长征得了解。
生:有两万五千里……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自豪地读课题。
生读。
二、检查预习合作交流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检查一下词语。
出示词语:磅礴逶迤…… 生读词语2、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意。
学生自读指名读 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
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
学生自读指读齐读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1、师:同学们读诗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尽开颜生:逶迤生:磅礴…… 师:谁来帮帮他?生:……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3、师:这是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出示乌蒙山与五岭山脉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