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功能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8
脑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脑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不仅仅是科学家,普通人也对于这个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认知功能的定义认知功能是指一个人对于外界事物进行认知和处理的能力,主要包括感知、学习、记忆、思维、判断等方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认知功能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以及智力活动等方面。
因此,对于认知功能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神经学等学科的核心问题。
二、脑与认知功能脑是认知功能的核心,是人类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研究表明,认知功能是脑的各个区域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同区域的活动模式和程度,会影响到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学习能力、行为表现等方面。
三、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为了研究脑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科学家经过努力,成功开发了一系列脑成像技术。
脑成像技术主要包括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脑电图等。
这些技术能够帮助科学家了解人脑结构、功能和信息的传播。
四、脑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人的认知功能与大脑的结构及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不同脑区的活动模式会影响不同认知功能的表现。
例如,前额叶皮层和下丘脑等区域的活动,可以影响个体的自我控制和情绪调节能力;颞叶皮层对于记忆功能有着重要作用;枕叶皮层对于视觉功能有着决定性作用等等。
此外,不同人群的脑和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也存在差异,这在研究认知发展、认知障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五、脑与认知功能的未来展望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人们对于脑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仍然会继续深入。
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各种高价值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将会不断涌现,也将极大地推进人类对于脑与认知功能之间关系的探索。
同时,人们还需要更好地整合现有数据,进一步诠释认知行为的发展和变化。
六、结语作为一种复杂而重要的智力行为,认知功能的研究一直吸引着广大科学家与人们的关注。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脑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索人脑的奥秘,推动认知科学的发展。
人类大脑功能与认知理解的关系一、引言人类大脑作为身体最复杂的器官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和神经科学研究的重点对象。
对于人类认知理解的关系,科学界一直在探索和讨论中。
本文将探讨人类大脑功能与认知理解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讨论认知理解对人类大脑功能的影响。
二、人类大脑功能的概述人类大脑是由各种神经元和神经回路组成的复杂网络。
它负责控制我们的感知、思维、记忆和行为等高级认知功能。
大脑的不同区域和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功能,如视觉、听觉、语言等。
通过这些功能,人类能够理解和适应周围的环境。
三、认知理解的概述认知理解是人类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它涉及到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功能。
认知理解基于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整合,使我们能够对复杂的环境进行理解和适应。
四、大脑功能与认知理解的关系大脑功能和认知理解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
首先,大脑的各个区域和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连接形成了大脑功能的基础。
这些功能包括感知、运动、记忆、情感和执行等。
这些功能相互协作,使得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外界的环境。
其次,认知理解对大脑功能的发展和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知活动能够改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改变大脑中相关区域的神经连接,从而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
此外,认知理解对大脑健康和老龄化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保持活跃的认知活动可以减缓大脑衰老的速度,延缓认知功能的退化。
最后,大脑功能和认知理解的相互作用还可以通过神经反馈机制实现。
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和突触效应可以调节和影响认知过程。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知活动可以通过调节大脑功能来实现更好的认知理解。
而同时,认知理解也可以通过大脑的感知和反馈来指导和优化大脑功能的发挥。
五、大脑功能和认知理解的应用对于大脑功能和认知理解的研究不仅仅是科学领域的重点,也在很多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例如,在教育领域,了解大脑功能和认知理解的关系可以为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心理学系简介北京大学于1900 年开设心理学课程,1917 年在著名教育家、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倡导下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26 年成立心理学系。
在蔡元培、陈大齐、陶孟和、蒋梦麟等知名人士的参与下,培养了以潘菽院士、张香桐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
1952 年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的心理学师资并入北京大学,成立哲学系心理学专业,云集了唐钺,孙国华、程廼颐、周先庚、吴天敏、沈廼璋等著名心理学家。
1978 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当时国内第一个心理学系,由唐钺、周先庚、荆其诚、吴天敏、王甦、陈舒永、邵郊、陈仲庚、孟昭兰、许政援、任仁眉、杨博民教授执教,归入理科,招收第一批学生。
目前心理学系设有认知神经科学、临床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工业与经济心理学四个教研室,教学和科研领域涵盖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生理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发展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情绪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业与经济心理学、消费与广告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
心理学系现有教员31 人,其中教授9 人,副教授11 人,讲师11 人,现有其他教辅职员12 人。
现任系主任为韩世辉教授。
心理学系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可授予心理学各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还设有心理学成人自学考试点,开设大专和专升本教育,受理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
每年招收约40 名本科生、60 多名硕士生,15 名博士生,同时招收在职研究生班学生,并接受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目前形成了一支小而精的科研队伍,在几个主要研究方向上分别由具有较高水平的教授做学术带头人,如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韩世辉、李量、周晓林、吴艳红、方方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周晓林和苏彦捷教授,工业与经济心理学领域的王垒和谢晓非教授,临床心理学领域的钱铭怡教授、社会与人格心理学领域的王登峰教授等。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丁玉珑教授招生计划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丁玉珑教授准备在最近两年内招收1~3名具有理工科学习背景的研究生,基本要求如下:1.诚实正直,认真踏实,勤奋好学2.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科技文字表达能力和计算机编程能力(或学习潜力)3.阅读过认知神经科学(脑与认知科学)相关书籍,对于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有基本的了解4.有志向从事科研工作,硕博连读者优先考虑培养目标:1. 具有国际视野、人品端正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人才2. 脑电高级研究方法(频谱分析,功能联结,源定位,ERP和fMRI 结合等)及其在知觉学习和注意意识等问题中的应用有意者请直接与丁玉珑教授联系(edsdyl@)丁玉珑教授简介:丁玉珑教授199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97年至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前身为“中国科学院认知科学开放实验室”)学习和工作,师从陈霖、范思陆和韩世辉教授;2003年获得认知神经科学方向的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0年在国际著名脑电实验室Hillyard’s ERP Lab开展合作研究,合作导师Steven Hillyard教授。
2003年至今任职于中山大学,从事认知神经科学(脑与认知科学)领域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是目前心理学系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
主要研究问题包括知觉学习和记忆,视觉注意和意识,以及语言(语音)学习等;研究方法结合了行为学和脑功能实验技术(ERP和fMRI等),特别是在ERP研究方法方面有精湛的造诣。
近年来利用ERP技术探讨知觉学习的脑机制,在国际著名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刊物(Neuropsychologia,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Psychophys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和Neuroreport等)发表一系列论文,在国际上首次报道由于视觉训练而引起的可长期保持的成年人大脑可塑性机制,提出并发展知觉学习发生和保持机制模型,其研究工作已初步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1、国家天文台国家天文台拥有两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分别是光学天文和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
一个国家大科学工程指挥中心—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项目指挥中心,承担了包括空间太阳望远镜(SST)、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FAST )及嫦娥工程地面应用系统等多项国家级大科学工程预研和研制任务。
2、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所包括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其科研设备和科研水平在国内外位居前列。
3、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应用研究所有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数字地球科学实验室。
内有红外辐射计、航空摄影机系统、GIS运行系统、数字地球原型系统等大型设备。
4、动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拥有农业虫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大型实验室,内有流式细胞仪、液相质谱联用仪、膜片箝与图像系统及其它大型仪器15台。
5、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所拥有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与免疫学所级重点实验室、蛋白质与多肽药物所级重点实验室4个重点实验室。
内有脑成像系统、透视电子显微镜、核磁谱仪、IP面探系统、分析超速离心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X射线衍射仪、停留谱仪、三维减震仪等仪器设备。
6、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目前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拥有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分子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3大重点试验室。
7、微生物研究所目前微生物研究所拥有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建)和中国科学院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设有微生物资源、能源与工业生物技术、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环境生物技术、微生物代谢工程、分子病毒和分子免疫等研究中心和一个为科研服务的技术与信息中心。
脑功能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简介一、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本实验室是以研究脑的高级机能结构为核心,在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信息科学认知语言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脑功能的发育、认知发展及全脑功能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实验室。
本实验室主要有五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一、大脑的高级机能结构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主要以动物及人的脑为研究对象,应用神经生理学、神经组织解剖学、神经心理学、脑影像学等脑功能研究方法,全面进行大脑的高级结构功能及认知神经科学机制的研究。
重点研究脑的系统神经机能结构,主要对学习、记忆、注意、思考等高级机能活动进行脑皮质领域定位。
并基于大脑生理学机制及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知觉、注意、记忆、动作、语言、推理、思维、意识乃至情感在内的各个层面的认知活动及脑的高级机能在人的生涯中的发生、发展规律;全面开发脑的潜能,进行全脑功能、全脑教育、创新思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创造开发培育脑、提高脑的记忆力、创造力。
对音读、速读速听的大脑生理学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增强学习记忆力的辅助器具,全面进行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培育脑的跨学科的脑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二、认知神经心理与认知发展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0—18岁儿童和青少年及成年阶段脑功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规律、发展特点、影响因素、预防方法与对策等理论与实践研究。
重点研究:1、儿童大脑潜能与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
2、儿童早期脑开发与言语开发的实验研究。
3、儿童智力结构的多元智力因素的脑科学研究。
4、儿童创造力培养与脑机能的发展规律的研究。
5、儿童游戏对儿童脑功能的开发与促进的研究。
6、科学用脑与预防脑疲劳的实验研究。
7、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8、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心理支持系统的研究。
9开发儿童右脑,建构认知新模式的研究。
研究方向三、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主要以计算机为研究手段,模拟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建立人工的神经网络模型用计算机模型来研究人的智能或人的思维,开发人工智能机械,为人类造福。
人脑认知科学研究综述人脑认知科学研究是一门极具前沿的学科领域,涉及到众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和融合,比如心理学、神经学、计算机科学等等。
让我们从人类视觉系统、工作记忆和意识三个方面,来简单探讨一下人脑认知科学研究的一些进展。
人类视觉系统视觉信号在人脑中的传递和处理是复杂而且关键的。
视觉信号由眼睛中的视网膜吸收,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处理中心进行解码和处理。
在此过程中,不同的神经元会对于不同种类、形状、方向、运动方向等因素的视觉信息作出不一样的反应。
研究表明,成年人的大脑可以提取视觉信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更高级别的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现在研究者们通过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fMRI)技术,揭示了人脑视觉处理的一些重要的机制。
例如,研究者可以检测到大脑中特定区域的反应,这些区域对于视觉信息的不同属性有不同的响应。
同时,一些研究基于 fMRI 还发现人脑在观看运动的物体时,会对于其自身运动进行调整。
工作记忆人类工作记忆的能力是我们进行思考、记忆和执行任务的必要前提,是我们完成高级认知任务的一个重要机制。
工作记忆可以理解为一种临时的存储方式,它能够保留并操作新的信息,从而支持我们开展复杂的认知活动。
近年来,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工作记忆进行的大量研究,这些研究采用不同的实验范式,例如n-back 任务范式和空间记忆(Spatial Memory)任务,这些任务能够评估工作记忆的各种方面、对其不同的过程进行分离。
通过这些实验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在从外部世界接受信息、保留信息正过程中,工作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意识意识是我们思考、决策和行动规划的基础,是大脑高级认知功能运作的必要条件。
意识的研究仍然困难且晦涩难懂,很多人都无法理解。
意识的机制和运作机理尚不清楚,但是现在的研究表明,意识似乎与大脑中一些具有基础性的神经计算有关,这些计算的重要性至今仍在探讨。
研究发现,许多脑区域在意识生成和认知控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区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也有助于解释意识的综合表现。
钱志余研究生导师介绍姓名:钱志余性别:男行政职务 :系主任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办公电话:84891938导师类别:博士生导师最后学历:博士毕业最后学位:博士最后毕业学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邮件:zhiyu@工作单位:自动化学院◇主学科研究方向:二级学科名称(主):精密仪器及机械(招收博、硕士研究生)学科代码11:080401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临床医学应用研究,具体工作有:近红外光谱技术临床医学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近红外无损生理参数参数测试,颅脑损伤无损在位疗效评估,脑深部神经外科手术图像导航系统;射频与激光肿瘤治疗疗效评估技术,三维荧光图像技术;分子荧光靶向技术与实时在位药物疗效评估;◇辅学科研究方向:二级学科名称(辅):生物医学工程(招收硕士研究生)学科代码:083100脑功能与认知科学:近红外、EEG与fMRI脑功能认知科学研究◇个人简历(学历、学术经历及社会兼职):共发表各类论文50余篇,其中10余篇SCI,EI 20余篇,大量的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
科研项目上已经完成的课题有原铁道部课题一项、南京市对外合作基金一项、东南大学校内课题2项、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南航创新基金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目前有大量的在研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国防基础科研基金,863重点课题一项(负责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基金等课题,目前在研账面经费200多万。
2002.3-2003.8 研究助理Biomed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Dep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U◇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情况: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ISTP索引论文80余篇◇科研成果获奖及专利: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获得“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863目标指导类项目1项、863基础探索类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6项、留学归国人员基金1项、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基金1项等17项,近5年累计研究经费1000余万。
日本脑科学与教育研究的现状及最新进展脑功能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那杰在世界科学研究进入脑科学时代的进程中,近年来,脑科学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展开,已有了惊人的进展。
特别是自从人类脑的高级机能活动可以安全地用脑图像表示以来),脑科学应用于现实的社会已经成为可能。
跨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界线,许多不同的领域融和,特别是“脑科学”与“教育”跨学科融和形成了“脑科学与教育”(Brain—Science and Education)新的研究领域,该学科领域正在国际上急剧兴起。
日本在“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领域±大步走在世界该领域研究的前列,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
我国关于“脑科学与教育”的研究也在蓬勃发展。
了解、学习、借鉴日本脑科学与教育研究的研究体制、研究方法、研究经验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推动我国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本论文主要介绍日本近十年来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领域的现状及最新进展。
一、“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领域的诞生认识脑的本质,将对人的理解与解决社会问题相结合,这是长期以来脑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梦想。
十年前,完全无侵害的脑机能图像法的科学技术进步,已经有可能观察部分包括日常的精神活动的脑的高级机能活动,从而使脑科学工作者的梦想有了实现可能。
学习与教育,一直是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的文科系的实践科学领域。
但是,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学习是“由于环境来的外部刺激,构筑神经回路网的过程”,教育是“调控、辅助构筑神经网所必要的外部刺激的过程”)。
因此,学习和教育与脑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自然科学的观点出发再考虑学习与教育,可得到从胎教期起,经过幼年期、青年期,甚至高龄期直到一生总括的概念。
从胎儿期羊水中的的环境开始,育儿、保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语言教育、障碍儿童教育、机能训练、业务教育、痴呆预防、治疗、非正常行为防止、法学理论、教育经济学等,可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学习与教育定义可以重新考虑。
实验室简介神经科学的大脑映像实验室实验室简介:神经科学的大脑映像实验室神经科学的大脑映像实验室是一个致力于研究人类大脑活动的科研机构。
通过使用各种先进的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和脑磁图(MEG),我们的实验室致力于深入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并探究人类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神经机制。
一、研究领域神经科学的大脑映像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大脑的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1 神经影像技术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利用fMRI技术,我们研究大脑在不同认知任务下的激活模式,以及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
通过观察大脑的活动变化,我们可以揭示人类的感知、注意力、工作记忆和决策等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
1.2 神经影像技术在情感研究中的应用:借助fMRI和EEG技术,我们研究大脑在情感诱发、情绪调节和情绪感知中的响应。
了解情感在大脑中的表征和调控方式,对于理解心理健康和情感障碍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3 神经影像技术在神经发育研究中的应用:我们使用脑成像技术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大脑的发育过程,并与其它认知、行为以及疾病发展进行关联分析。
通过揭示儿童和青少年大脑的发育特点,我们可以帮助优化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二、实验设备及技术神经科学的大脑映像实验室配置有世界一流的脑影像设备和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
其中包括:2.1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设备:fMRI技术能够测量大脑血液氧合水平的变化,间接反映脑区活动情况。
我们的实验室配备了最新一代的3T和7T fMRI设备,可以提供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脑影像数据。
2.2 脑电图(EEG)设备:EEG技术通过记录头皮上的电位变化,直接测量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
我们的实验室拥有高密度的EEG设备,可实时采集大脑电活动信号,并对其进行频谱分析和事件相关电位(ERP)分析。
2.3 脑磁图(MEG)设备:MEG技术利用磁场探测脑内神经元的活动。
报考指南:2010年生物学专业考研院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与健康领域已成为国际上生物学研究最为集中、进展最快的一个领域。
市场为生物学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高等院校也大力发展相关专业。
科研实力雄厚的中国科学院的几大生物科学研究所一直深受广大考生的青睐,而其他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上各具优势的院校,也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招收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院校大致可分为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和专业院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说到生物学专业,不能不提到中国科学院的一系列生物科学研究所。
它们可谓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先头兵,引领了我国生物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作为专门的研究机构,中科院的项目多,科研水平高,公费比例较大。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是由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脑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昆虫研究所和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组建成立。
世界上首次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以及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公认的创新药物“蒿甲醚”都诞生于此。
跨考提示:上海生科院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和生物信息学,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相互作用及功能,细胞活动的分子网络调控,脑发育与脑功能的分子与细胞机制,防治重要疾病的新药研究开发、中药现代化以及药物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植物分子生理和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生物医学转化型研究,现代营养科学,病毒学与免疫学,计算生物学,以及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招生信息] 2008年计划招生数为247人,其中,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69人,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51人,神经所28人,院直属研发(生物技术与医药)17人,健康科学研究所25人,营养科学研究所25人,上海巴斯德研究所12人,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16人,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4人。
实验室简介心理学的认知实验室实验室简介:心理学的认知实验室1. 引言心理学的认知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机构,致力于探索人类认知过程的各个方面。
本实验室扎根于心理学的学科基础,运用各种实验工具和技术手段,通过具体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揭示人类思维、知觉和记忆等认知活动的内在机制以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规律。
2. 实验目标心理学的认知实验室的主要目标是深入研究和理解人类认知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用于解释和推动实际生活中的认知问题。
具体来说,我们的研究着眼于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记忆形成、决策制定以及注意力分配等关键环节,旨在揭示其神经机制、心理特性、影响因素和发展变化等方面的问题。
3. 研究领域心理学的认知实验室覆盖了多个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认知神经科学:通过使用脑电图(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探索和研究人类认知过程中相关的神经机制和脑区功能;(2) 视觉知觉与注意力:研究人类视觉系统的感知和认知特点,以及注意力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3) 学习与记忆:研究人类学习和记忆的形成过程、机制和影响因素;(4) 意识与无意识:探索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界限,及其对认知过程的影响;(5) 语言与思维:研究语言理解和产生的认知机制,以及思维的形成和表达方式等。
4. 实验设计与方法心理学的认知实验室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来推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我们使用标准化的实验材料和程序,结合实验室自主开发的工具和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来丰富和强化我们的实验和数据收集过程。
5. 团队与合作心理学的认知实验室由一支充满活力、富有经验和专业素养的研究团队组成。
我们的研究人员涵盖了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背景,以确保不同方向和角度的研究问题得到深入探讨和广泛解答。
为了推动研究的深入和多样化,心理学的认知实验室积极与其他科研机构和学术机构进行合作。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科研院所简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
2001-2009年,学院教师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1386篇,获得社会科学基金资助136项,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2项,省部级教材和成果奖63项,在国内心理学界居于领先地位。
尤其是获得了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和科技部973计划各1项、973课题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大攻关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2项。
获得了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大型国家基础数据库,向中央提交了《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纲要》等政策咨询报告近十篇,在汶川地震的灾后心理援助与心理重建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长期主办中文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近期又与WILEY出版达成合作协议,将共同主办SSCI收录的英文学术期刊《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这是中国心理学界主办的第一种SSCI收录的英文学术期刊。
发展心理研究所1985年由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创建,原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
1987年更名为“发展心理学研究所”。
1999年成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于2003年中期检查中获得优秀,在200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排名全国第四。
20多年中,发展心理学研究所在科研实力、学术地位、教学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巨大发展,为我国发展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公认为全国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心。
发展心理学研究所主办有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与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挪威、芬兰、韩国、越南、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知名大学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
脑与认知科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脑与认知科学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现代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数学、语言学、信息科学、人类学乃至自然哲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是一门以脑科学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型课程。
本课程针对计算机类、信息类、控制类学科门类下智能类专业开设的《脑与认知科学基础》,利用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等跨学科知识,理解脑与认知,目标是学习利用先进技术和工具,从量子、分子、细胞、系统、全脑和行为等不同层次上理解脑与认知的基本概念和现象,分析、处理、整合、建模、仿真与虚拟脑与认知通过对这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人类如何通过脑与神经系统认知周围的世界、理解来自外界和自身的信息是如何在脑和神经系统中被处理的,掌握脑与认知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科学研究方法,促进学生对脑与认知的脑功能与结构以及系统构成、认知现象、神经机理、认知模型的理解,领悟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及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领域交叉的特点,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框架,对已有成果展开分析与讨论,给智能设计、计算模式与方法及其实践带来新的启示,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课程目标1:学习脑与认知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大脑与神经元的结构、特性等基本知识,了解各种认知心理特质(感觉、知觉、运动、控制、学习、记忆、睡梦、成瘾、语言、情绪、社会认知、脑神经可塑性)的脑神经原理,具备调研、分析和判断各种脑与认知现象的脑神经原理与框架的知识储备;课程目标2:掌握大脑与神经系统的组成要素与基本功能,了解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对已有成果展开分析与讨论并能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前瞻性解决方案的知识储备;课程目标3:掌握脑与认知科学研究中所使用的基本技术(脑功能成像、电生理、心理测评)的原理与方法,激发学生对人脑结构与人类基本认知能力的思索,激发学生对进一步研究智能形成机理和工作方式的强烈兴趣,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能力目标课程目标4: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利用的机能,提高合作技能促进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目标5:培养学生的脑与认知科学数据分析处理能,使学生掌握脑与认知科学行为实验的设计方法,掌握各种脑功能成像实验fMRI.EEG、ERP、PET、ECT)的设计、执行与数据分析方法,具有独立进行行为、脑成像和神经生理实验的能力;课程目标6:培养学生的脑与认知科学实践研究能力,使学生掌握脑与认知相关联的脑机接口、智能系统、类脑系统设计方法,特别是学习非侵入式脑信号提取方法,通过硬件、软件设计尝试实践意识控制、自主无人系统的能力。
SANP LAB 社会与情感神经药理学实验室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马燚娜课题组招聘博士后、科研助理北京师范大学认识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马燚娜课题组招聘博士后、科研助理1-2名,工作时间为2-3年。
同时也为本科同学提供学习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情绪神经机制研究的学习机会与平台。
课题组简介本课题组主要结合行为、基因定型、神经递质调控、脑成像等多种技术,开展系统的认知-基因-神经递质结合的脑成像研究来理解人类情绪加工(如负面自我反思、社会威胁、疼痛等引起的负性情绪)和社会认知(如自我表征、合作、社会反馈学习)的神经生物机制。
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情绪障碍、社会功能障碍的治疗,以改善其情绪与社会认知功能。
课题组负责人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PI)。
近年来,研究成果发表在 Molecular Psychiatr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Brain, Cerebral Cortex,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等神经科学、精神病学、病理学、心理学重要学术期刊上。
详见实验室网站:/home/yinama/工作内容及招聘要求:本课题组拟招聘1名博士后、1名实验室管理员 /项目协调员和1-2名科研助理:⼀、博士后1名:工作内容:对本课题组已有核磁数据进行深入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进行相关论⽂写作;开展、参与并完成课题组新的科研项目,包括实验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科研论文写作等。
应聘要求:1. 已经取得或即将取得博士学位(认知神经科学、心理专业、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优先);2. 有较强英文论文撰写能力和经验;在SCI期刊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含接收)英文论文一篇以上3. 具有神经影像(fMRI)数据分析相关经验,掌握Matlab、R、Python、C/C++ 等至少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工具;有数据建模经验者优先.4. 对科研有热情、有毅力、认真负责⼆、科研助理1-2名(全职或兼职,具体工作时间,薪酬面谈):工作内容:对本课题组已有核磁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进行相关论文写作;参与或独立开展课题组的行为或核磁实验;参与管理实验室日常事务。
脑科学十大品牌日期:汇报人:contents •品牌介绍•产品与服务•技术研究与发展•市场表现与竞争力•品牌价值与社会责任•发展规划与未来展望目录CHAPTER品牌介绍01品牌背景与历史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品牌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从事脑科学研究的实验室之一。
成立于1999年,该实验室旨在结合认知科学、神经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为人类的学习、记忆、认知等脑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华东师范大学脑科学与教育应用研究所该品牌隶属于华东师范大学,是国内较早从事脑科学研究和教育应用的机构之一。
成立于2000年,该研究所致力于将脑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品牌的定位是结合多学科领域,为脑科学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推动。
其理念是致力于揭示人类脑功能的奥秘,为人类的学习、记忆、认知等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要点一要点二华东师范大学脑科学与教育应用研究所该品牌的定位是将脑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效率提供科学支持。
其理念是通过脑科学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品牌定位与理念该品牌的特色在于多学科交叉融合,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手段,能够全面深入地研究脑功能和认知过程。
其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优秀的研究团队,为脑科学研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品牌的特色在于将脑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其优势在于拥有一支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团队,为脑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华东师范大学脑科学与教育应用研究所品牌特色与优势CHAPTER产品与服务02主要产品介绍产品A产品C产品D产品E创新产品与服务应用领域脑科学十大品牌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娱乐、航空航天等领域。
探求认知的奥秘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9年第22期脑与认识科学关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揭示人脑的运行机制,探索人类认知发展的奥秘,早已成为全世界科学家们广泛关注的前沿领域。
2005年,经科技部批准,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建设,于2007年通过验收并正式开放运行。
其在之后的两次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均获“优”。
多年来,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认知的基本单元”“学习和抉择”的认知科学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多进化层次、多认知层次、多学科层次的研究,取得系统的、原创性的成果。
实验室还开展了认知的分子神经机制及认知障碍的卓有成效的研究。
实验室特别注重发挥认知科学对脑疾病研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认知变量、认知实验范式、脑认知成像等方面,开展了多种精神和神经疾病的科学定义和行为模型、客观行为检测和诊断方法的创新研究。
近5年来,实验室主持了原“973”项目、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等多项重大项目,发表S C I论文400余篇。
实验室现有面积9000多平方米,已初步建成并完善了以脑功能成像方法为桥梁,把分子遗传、细胞生理、脑功能成像和心理行为4个层次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的实验环境。
目前,实验室拥有脑成像研究平台、果蝇行为与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分子神经研究平台3大实验平台。
自主搭建科研设备脑磁图(M E G)设备可通过探测大脑神经活动产生的颅外微弱的磁信号,来反映神经活动发生的位置和时间过程。
与其他脑成像技术相比,脑磁图设备能观测到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无法获得的脑功能实时动态信息,空间定位精度显著高于脑电(EEG),且安全、无创,是脑科学研究中的先进技术手段。
脑磁图在临床医学上也有重要应用,例如在癫痫病灶的定位、术前语言功能区定位等领域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传统脑磁图设备基于超导量子干涉仪(S Q U I D),需在超低温下运行,购置和运行成本高昂,且探头位置固定并距头皮较远,适应性差,大大妨碍了该技术的普及。
脑功能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简介一、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本实验室是以研究脑的高级机能结构为核心,在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信息科学、认知语言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脑功能的发育、认知发展及全脑功能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实验室。
本实验室主要有五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一、大脑的高级机能结构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主要以动物及人的脑为研究对象,应用神经生理学、神经组织解剖学、神经心理学、脑影像学等脑功能研究方法,全面进行大脑的高级结构功能及认知神经科学机制的研究。
重点研究脑的系统神经机能结构,主要对学习、记忆、注意、思考等高级机能活动进行脑皮质领域定位。
并基于大脑生理学机制及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知觉、注意、记忆、动作、语言、推理、思维、意识乃至情感在内的各个层面的认知活动及脑的高级机能在人的生涯中的发生、发展规律;全面开发脑的潜能,进行全脑功能、全脑教育、创新思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创造开发培育脑、提高脑的记忆力、创造力。
对音读、速读、速听的大脑生理学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增强学习记忆力的辅助器具,全面进行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培育脑的跨学科的脑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二、认知神经心理与认知发展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0—18岁儿童和青少年及成年阶段脑功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规律、发展特点、影响因素、预防方法与对策等理论与实践研究。
重点研究:1、儿童大脑潜能与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
2、儿童早期脑开发与言语开发的实验研究。
3、儿童智力结构的多元智力因素的脑科学研究。
4、儿童创造力培养与脑机能的发展规律的研究。
5、儿童游戏对儿童脑功能的开发与促进的研究。
6、科学用脑与预防脑疲劳的实验研究。
7、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8、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心理支持系统的研究。
9、开发儿童右脑,建构认知新模式的研究。
研究方向三、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主要以计算机为研究手段,模拟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建立人工的神经网络模型,用计算机模型来研究人的智能或人的思维,开发人工智能机械,为人类造福。
主要研究:1.研究如何以生物学已有成果为背景建立逼近神经元及其不同层次的脑神经动力学数学模型,以及这些数学模型的时空特性在何种程度上能反映相应脑神经系统的动态行为;2.研究如果把脑看作思维的社会,那么在脑的不同层次上和各层次之间,其动力学演化过程是否受某种普遍规则支配可否用脑神经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模拟和应用。
研究的基本目标是弄清楚能否用确定性数学模型逼近,或是要用统计模型才能描述。
研究方法,一是借助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将定性分析与数值模拟方法结合;二是根据EEG、NMR 及PET实验获得的数据,用时间序列分析重构系统动力学。
神经建模的新趋势是建模的目的已涉及大脑的知觉、意识、思维和认知等问题。
研究方向四、脑科学与教育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主要将脑科学与教育紧密结合,进行基于脑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研究。
以认知神经科学为核心,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研究人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生物学机序,并从教育的各个方面来再构造学习和教育的新概念,逐步实现理想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更加理想的教育体系的再构造。
重点研究:1)研究个性化教育中各种要素和脑机能发展的关系;2)对当代人的注意力、个人意愿、动机和创造性发展的研究;3)课程开发的脑科学研究及知识积累;4)推进终身学习的研究;5)对脑功能障碍者的研究和以使脑伤害患者参与社会为目的的教育和医疗研究;6)研究能与教育相关的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目标;7)儿童道德学习的脑机制及道德教育如何遵循脑机制的研究。
(8)情绪与心理疲劳及大脑保健机制的研究。
研究方向五、脑认知功能障碍与早期干预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应用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解决社会发展中人类的健康问题。
重点研究:1)亚健康群体脑思维反馈作用机理及节律性修偏功能的开发,研究亚健康群体综合生理偏差,并确定偏差生理指标。
研究大脑各区域机能与各生理偏差的关联,并研究各种运动及各种思维形式与增强各大脑生理机能及各生理偏差的关系。
研究修偏亚健康群体偏差生理指标的各种运动形式及亚健康脑思维调控方法。
2)研究脑的老化机制,特别是研究aMCI(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机能障碍机理及早期干预的训练方法,开发预防老人痴呆,防止脑老化的锻炼脑的方法,研究老人社会福利管理新模式。
3)根据大脑机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大脑机能发育的营养学理论,开发研制健脑食品。
实验室研究特色本实验室特色是以研究脑的高级机能结构为核心,在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信息科学、认知语言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脑功能的发育、认知发展及全脑功能开发。
二、实验室的目的和意义1.脑科学是21世纪国际重大的前沿研究领域脑科学是21世纪若干国际重大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目前已经在世界各国形成了生物脑、意识脑、非常脑和人工脑的一些研究热点。
新技术和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使脑高级功能的基本理论发生了巨大变革,动摇了百余年来脑高级功能的传统观念,使之获得了新的科学含义。
美国于1989年宣布90年代为“脑的十年”。
日本政府在1996年做出了“脑科学的时代”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养育脑的20年研究规划,极大的促进了世界脑科学研究的发展。
使脑科学进成为21世纪国际重大前沿科学领域。
在我国,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已经作为前沿领域研究课题,已经列入了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建设脑功能与认知科学实验室是紧跟国际科学发展前沿,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需要。
2.基于脑科学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是当今脑科学时代的研究发展趋势脑科学研究的发展必然带动认知科学研究的发展。
近年来最新的脑功能的研究结果不断的改变和充实认知科学理论。
在上一个世纪末欧美的“脑十年”和日本的“脑科学的时代”研究计划的推动之下,在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影响下,对人脑语言、记忆、思维、学习和注意等高级认知功能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有关人脑高级认知过程的研究正以几何级数增长,大脑—心灵关系之谜正在逐渐被揭开。
在2001年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成立大会上,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现在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院士就曾指出:“可以说,上世纪前50年属于物理科学,后50年属于生物科学,本世纪前50年是应属于脑科学”。
近年来国家科委、基金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多次召开认知、意识等有关方面的科学论坛和会议,部署重大科研项目和战略行动计划,与此同时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一些重点大学纷纷成立跨学科的脑科学或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机构,2002年我国在北京举办了“学习与记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国际研讨会”,中外学者从分子、细胞、系统、认知和行为等层次共同探讨学习与记忆以及其它心理过程的神经机制。
探讨国际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推动了我国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推动对人脑高级认知功能和大脑-心灵关系的科学探索。
3.教育科学的进步与脑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教育科学的进步。
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人才和教育的竞争。
当今人们对脑科学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认识,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
据了解,美国报道最新大脑研究的大众媒体先前只限于少数几家科学杂志,现在则是每一家大型新闻及商业杂志,都会刊载有关大脑的报道,积极倡导从“脑的十年”迈向“教育的十年”。
专家学者们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吸收国内外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学科的研究设想,力图使大脑研究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学实践。
1998年11月美国教育科学杂志第56卷以“How the BRAIN Learns”为专辑介绍了这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
2002年日本文部省在日本政府的“脑科学的时代”2 0年脑科学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推出了“脑科学与教育”研究规划,这个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将脑科学研究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将脑科学与教育紧密结合,进行面向教育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研究。
在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项目的推动下,近年来,基于大脑生理学原理的脑功能开发的研究迅速发展。
开发右脑,全脑教育,速读、速听、音读以及增强学习记忆力,开发脑力的各种训练研究与实践,已成了当今脑科学与教育研究的热点。
4.我国跨学科的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正在起步在我国,由国家科委发起,在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93年正式创办的面向全国科技界的常设性高层次学术会议组织“香山科学会议”,这几年也先后举办过“跨世纪的脑科学:脑功能研究、跨世纪的脑科学、脑的复杂性”和“脑高级功能与智力潜能的开发”等专题讨论会,为脑科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专家提供一个跨学科交流的机会,意在研究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探讨“学习”和“推理”的高级大脑功能,沟通脑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民族创新能力。
2001年北京大学率先成立跨学科的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国家科委、基金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多次召开认知、意识等有关方面的科学论坛和会议,部署重大科研项目和战略行动计划,与此同时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一些重点大学纷纷成立跨学科的脑科学或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机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也正在研究脑科学与教育的项目。
5.建设脑功能与认知科学实验室可为脑科学、认知科学、认知信息科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进一步跨学科的研究搭建研究平台。
脑科学是神经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科学。
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教育科学、神经心理学都离不开一定的科学实验。
建设脑功能与认知科学研究实验室的目的是基于大脑生理学原理深入研究大脑的高级功能及应用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综合研究脑的认知机能,全面开展脑科学与认知发展、脑科学与学习记忆、脑科学与道德教育、脑科学与社会发展、脑功能开发等研究的需要。
因此,建设辽宁省脑功能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的目的是:1)整合学术队伍,打造跨学科研究的高水平的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梯队;2)为跨学科的脑科学、认知科学、教育科学、学习科学研究的搭建研究平台,提高我省科研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6.建设脑功能与认知科学实验室对提高我省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前沿科研水平,推动我省跨学科的脑科学研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脑科学与认知科学是跨学科研究的前沿学科领域,在我国这个领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已成立了相应的实验室。
在我省现在除沈阳师范大学外,省内各大学还没相应的学科和实验室。
本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多学科的大学,已经率先成立了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实验室,并作为校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本实验室以沈阳师范大学脑功能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组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非常必要,为我省在国家层面上抢占新兴的边缘学科的制高点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