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25.00 KB
- 文档页数:22
危(wei)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一、危(wei)险源辨识危(wei)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中可能导致事故、伤害或者疾病的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危(wei)险源的辨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潜在的风险,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员工的健康。
1. 环境因素的辨识环境因素是指工作场所内外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可能对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产生影响。
在进行危(wei)险源辨识时,应重点关注以下环境因素:- 噪音:通过测量和分析工作场所的噪音水平,确定是否存在超过安全标准的噪音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 照明:评估工作场所的照明条件,确保足够的照明强度和均匀度,以减少事故和眼部疾病的风险。
- 温度和湿度:监测工作场所的温湿度,确保工作环境的舒适性和员工的健康。
- 通风:评估工作场所的通风状况,确保空气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减少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浓度。
- 辐射:检测工作场所的电磁辐射、紫外线辐射等,确保辐射水平不超过安全标准。
2. 设备和工艺的辨识设备和工艺是工作场所中的另一类危(wei)险源。
在进行危(wei)险源辨识时,应重点关注以下设备和工艺:- 机械设备:对工作场所的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设备运行正常,不存在安全隐患。
- 高处作业:对高处作业的操作流程和安全设施进行评估,确保员工在高处作业时的安全。
- 化学品:对工作场所中使用的化学品进行辨识和分类,评估其对员工健康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 电气设备:检查工作场所的电气设备,确保设备符合安全标准,防止电击和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 火灾风险:评估工作场所的火灾风险,包括可燃物的存储和使用、火灾逃生通道的设置等,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辨识出的危(wei)险源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其对员工健康和安全的风险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风险评估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风险识别根据危(wei)险源辨识的结果,识别出可能对员工健康和安全产生风险的因素。
危(wei)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一、危(wei)险源辨识危(wei)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wei)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危(wei)险源辨识,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危(wei)险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以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1. 工作场所危(wei)险源辨识在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各种危(wei)险源,如机械设备、化学品、电气设备、高温、高压等。
通过对工作场所的全面检查和分析,识别出潜在的危(wei)险源,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例如,在机械设备方面,需要检查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是否完好,操作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在化学品方面,需要对存放和使用化学品的区域进行标识和分类,确保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
2. 工作任务危(wei)险源辨识不同的工作任务可能存在不同的危(wei)险源。
对于每一个工作任务,都需要进行危(wei)险源辨识,以确保工作过程中的安全。
例如,在高空作业任务中,可能存在坠落、物体打击、电击等危(wei)险源。
在进行危(wei)险源辨识时,需要考虑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等因素,以确定可能存在的危(wei)险源,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在危(wei)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危(wei)险源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的过程。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确定危(wei)险源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管理。
1. 风险可能性评估风险可能性评估是对危(wei)险源发生的概率进行评估。
通过对历史数据、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危(wei)险源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在进行高温作业时,可能存在着火的风险。
通过评估工作环境的温度、设备的状况、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等因素,可以确定着火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增加消防设备、提供适当的防火装备等。
2. 风险严重程度评估风险严重程度评估是对危(wei)险源造成的伤害程度进行评估。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是指针对不同岗位和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价的制度。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具体来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这包括对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化学、物理、生物、工艺、心理等各方面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检测。
监测的方法可以包括采样分析、物理测量、生物监测等。
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价: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价,判断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程度和危害程度,确定是否存在超标情况,并对危害程度进行分级。
3. 监测结果的通报和报告:将监测结果通过适当的渠道和方式向工作场所的员工、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进行通报和报告,提醒大家关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存在和危害程度。
4. 监测结果的应用和措施推进: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职业病防控措施和管理策略,推进工作场所的职业病防控工作。
通过建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可以及时了解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估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从而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水平,保护员工的权益。
第 1 页共 1 页。
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是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紧要内容。
这一系统的实施,可以有效识别和评估工作场所存在的不安全有害因素,订立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本文将分别从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认真说明。
一、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包括对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和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以及对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这一方面进行识别。
1. 物理因素辨识物理因素通常是指能够引起人身损害的气力和机械性能,如高温、低温、高压、低压、电击、辐射等。
因此,不安全因素的识别需要从工作场所的电气设施管理、加热设备管制等方面入手,确保工人在操作中不会受到物理因素的损害。
2. 化学因素辨识化学因素一般是指工作场所化学品的使用过程中可能释放出的有害物质,如氨气、氨水、三氯乙烯等。
对于这些有害物质,管理者必需对其做好跟踪监控,适时清除和处理有害废弃物。
3. 生物因素辨识生物因素一般指各种细菌、病毒等生物类因素带来的危害,如肉毒杆菌、流感等。
管理者必需在工作环境中重视消毒和通风,适时清理废弃物,以避开生物因素的侵害。
4. 工作场所不安全因素辨识工作场所不安全因素是指由于工作环境、设备条件、人员技能等原因而引发的可能导致工作中发生不安全的因素。
管理者必需深入工作场所,对流程环节、设备条件、人员操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识别,从而能够更好的订立防备措施和应急措施。
二、风险评估制度有了不安全因素的识别,接下来便需要进行认真的风险评估了。
风险评估制度的核心是对工作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损害、损失等方面进行分析、拟定风险评估报告,从而辨识出最具风险的环节,实现全面掌控风险。
1. 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方法重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其中,定性分析是指对工作场所不安全因素进行分类、定义,依据不安全程度对其进行分级划分。
定量分析重要使用一些基本统计量(如平均数、标准差)来获得关键风险数据,帮忙管理者更好的理解风险在工作场所内的传播方式和散布情况。
EHS危险辨识及风险评估概述在工作场所,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潜在的危险源,这些危险源可能会给员工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对工作场所进行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EHS(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涉及对企业的环境、员工健康和安全管理。
作为一个企业,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EHS管理体系,其中包括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估。
危险辨识危险辨识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定义和搜集所有可能危害人员安全、健康或环境的因素的过程。
危险源可以是物质、机器、工艺、环境条件或行为等。
危险源的类型有很多,如高处作业、电击、机械伤害、火灾等。
危险辨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工作场所的危险源,而且可以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危险源,采取措施保证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危险辨识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寻找潜在危险源首先,需要在工作场所中进行巡视,以确定有哪些潜在的危险源可能会对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带来威胁。
这可能涉及到物质、设备、环境条件和员工行为等方面。
步骤二:确定危险源的类型和性质第二步是确定每个危险源的类型和性质。
危险源的类型可以是机械、化学、物理、生物或人为因素等。
对于每个危险源,我们需要评估相关风险并确定相应的危险等级。
步骤三:评估危险源的风险评估危险源的风险是危险辨识的核心。
针对每个危险源,我们需要评估其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影响,并确定相应的风险等级。
评估危险源的风险通常是一个主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危险源的性质、员工的暴露时间和频率、可能导致的损伤严重程度等。
评估的结果应该是一份风险矩阵,其中每个危险源都被分配了相应的风险等级。
步骤四:编制危险辨识报告最后一步是编制危险辨识报告。
危险辨识报告应该包括对工作场所中所有危险源的详细描述,以及对每个危险源的风险等级的评估。
这份报告还应该列出针对每个危险源采取的控制措施。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评估可能带来的损伤或危害的概率和严重程度的过程。
它不仅需要识别存在的危险源,而且需要分析与预测工作场所中的安全和健康风险。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目的1为公司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提供操作技术和依据。
合用范围2本标准合用于公司对危害产生的风险及对控制措施进行的合理评估。
引用标准3《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4术语和定义危害:可能导致伤害或者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者这些情况组合的条4.1件或者行为。
4.2风险:某一特定危害可能存在的损失或者伤害的潜在性变成现实的机会。
危害辨识: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4.3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
4.4要求5危害辨识5.1确认工作过程及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
这些危害因素包括来自本单5.1.1位区域内和区域外的所有危害,可归类为:物理危害、化学危害、机构危害、生物危害、人机工效危害、社会—心理危害、行为危害、环境危害及能源危害等。
区域外部的危害识别可从以下方面考虑(不能由我们所控制的危害。
如:5.1.2自然灾害等):✧自然灾害因素:暴雨、台风、海啸、洪水、雷电、干旱、高温、低温、冰雹、霜冻等。
✧地质灾害因素: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煤层自燃、洞井塌方、海水入侵等。
✧公共性卫生与疾病因素:区域性流行性疾病,如肝炎、霍乱、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
✧外部危害装置&设施因素:外部组织的危(wei)险化学品仓库、油库及其他固定危险设施。
✧人为破坏性因素:投毒、恐怖袭击、蓄意破坏等。
5.1.3区域内部的危害识别可从区域和流程两方面考虑:✧基于区域考虑:工作区域中的所有潜在危害✧基于流程考虑:区域内所有工种涉及的全部工作任务(可将工作任务进行作业步骤分解,辨识在执行每一步骤中存在的可能危及人员、设备、电网、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所有识别的危害要确定危害的信息,进行危害辨识时可参考危害辨识表,5.1.4见附录。
风险评估(基准)5.2要进行风险评估首先清晰从存危害到可能导致的后果,既风险的描述(危5.2.1害最可能导致的后果),如工作区域附近的带电体,其风险描述是:导致员工触电伤亡。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检查和分析,识别出潜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危险源。
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应该遵循以下步骤:1. 收集相关资料:收集与工作场所相关的各类资料,包括工作场所的平面图、设备清单、工艺流程图等。
2. 实地勘察:对工作场所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工作环境、设备布置、工艺流程等情况。
3. 识别危险源:根据收集的资料和实地勘察的情况,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如高处作业、机械设备、化学品等。
4. 分析危险源: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其危害性质、危害程度以及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
5.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危险源的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等。
6. 编制危险源清单:将识别出的危险源整理成清单,包括危险源的名称、危害性质、危害程度以及控制措施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对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危险程度和优先级,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该遵循以下步骤:1. 评估风险等级:根据危险源的危害性质和危害程度,评估其风险等级,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风险矩阵法、风险指数法等。
2. 确定风险优先级:根据评估的风险等级,确定危险源的风险优先级,将风险较高的危险源列为重点控制对象。
3. 制定控制计划:根据风险优先级,制定相应的控制计划,明确控制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间等。
4. 实施控制措施:按照制定的控制计划,对危险源进行相应的控制措施的实施,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5. 监督和检查:对已实施的控制措施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和持续性。
6. 风险评估的周期性:风险评估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周期性的评估计划,定期对危险源进行评估和控制。
三、案例分析以某制造企业为例,进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1. 危险源辨识:通过收集企业的工艺流程图、设备清单和现场勘察,识别出高温作业、机械设备、化学品等危险源。
作业过程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运行控制管理工作标准1 总则1.1 为应用规范、动态、系统的方法对公司生产业务及管理范围中的作业活动过程中危害进行辨识与风险评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现风险的超前控制,以达到消除、降低或减弱风险,实现公司安全管理目标,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规定了作业活动过程中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及运行控制管理要求,适用于云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各职能部门,各分、子公司以及工程项目部/运检工作站/车间的生产业务及管理活动过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以下引用、应用文件如经修订,以最新版本为准。
2.1 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七条、四十一条《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2011)4.3.1、4.4.6《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4.3.1、4.4.6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及达标评级标准》5.3.2、5.6.1.6、5.7.1.4 、5.7.4.4、5.7.5、5.8、5.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4) 全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第二、三章《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2012年版)》2.1 2.4 2.5《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全文《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网建设施工安全基准风险指南》(2012) 全文《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网建设施工安全作业票》(2012)全文《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规定》(2014)全文《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监督业务指导书》(2014)全文2.2 应用19-1《云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监测管理工作标准》(Q/CSG-YNPG-SBD214048-2015)3 术语和定义3.1 危害: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健康损害、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一、任务背景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危险源,可能对人身安全和财产造成损害。
因此,进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来减少或消除潜在风险。
本文将详细介绍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的标准格式。
二、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设备、材料等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识别出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潜在危险源。
以下是危险源辨识的标准格式:1. 工作场所信息工作场所名称:XXX工厂工作场所地址:XXX省XXX市XXX区XXX街道工作场所面积:XXXX平方米工作场所人员数量:XXX人2. 危险源辨识方法危险源辨识方法:现场勘察、设备检查、工艺分析、操作过程评估等辨识范围:涉及到的所有设备、工艺、操作过程等3. 危险源辨识结果根据以上辨识方法,我们识别出以下潜在危险源:- 设备故障:老化设备、未经维修的设备等可能导致事故的设备故障。
- 化学品泄漏:储存和使用化学品时,可能发生泄漏导致化学品中毒或火灾等危险。
- 人为操作错误:操作人员疏忽大意、缺乏培训等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人为操作错误。
三、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其对人身安全和财产的潜在风险。
以下是风险评估的标准格式:1. 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方法: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风险指数法等评估范围:涉及到的所有危险源2. 风险评估结果根据以上评估方法,我们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得出以下结果:- 设备故障:根据风险矩阵法评估,该危险源的风险等级为中等,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维修和更新设备。
- 化学品泄漏:根据层次分析法评估,该危险源的风险等级为高风险,需要加强化学品储存和使用管理,并配备相应的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 人为操作错误:根据风险指数法评估,该危险源的风险等级为低风险,但仍需加强操作人员培训和监督,以减少人为操作错误的发生。
四、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减少或消除潜在风险。
企业标准CPI ××—20××代替CPI ××—20××工作场所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 forWorkplace Hazard Identific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2012—12—发布2013—××—××实施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发布前言为了全面开展工作场所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系统地识别和控制工作场所、环境及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确保安全作业,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由集团公司安全与环境保护监察部起草。
本标准由集团公司安全与环境保护监察部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本版变更情况:变更时间:2014年5月14日参与修编人员:赵先起袁岭变更内容:细化了风险评估各环节技术要求优化了可能性取值参照表增加了《安健环危害因素参考表》增加了《区域内部风险评估填写说明》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环境及活动过程中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环境及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其控制措施评估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六条、第四十五条3.术语与定义3.1危害: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条件或行为。
3.2风险:某一特定危害可能造成损失或损害的潜在性变成现实的机会,通常表现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3.3风险评估:辨识危害引发特定事件的可能性、暴露和结果的严重度,并将现有风险水平与规定的标准、目标风险水平进行比较,确定风险是否可以容忍的全过程。
3.4危害辨识: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5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值判断的整个过程。
3.6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为消除或降低风险实施管理或技术措施,使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
3.7基准风险评估:对照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场所范围和具体的作业任务,全面评估管理、设备和作业、环境、职业健康等工作中危害所产生的风险影响等级,为制订全厂风险概述提供依据,为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提供输入。
3.8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对风险概述确定的高风险对象,或针对事故、事件暴露出的高风险问题实施详细的评估研究,为管理层提供清楚的建议以控制风险的重复发生。
3.9持续的风险评估:重点在作业的全过程,通过组织、个人不间断地识别面临的安全风险,培养员工日常的危害辨识和及时进行风险处理的能力。
是确保降低工作场所作业风险最有力、最重要的手段与方法。
4.评估技术要求4.1风险评估总体原则4.1.1风险评估技术采用PES法,此方法主要特点为半定量半定性评估。
为了保障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应全员参与。
4.1.2开展评估钱应确定风险评估的范围或界限,也就是识别作业清单或任务清单及清单中每个作业或任务所包含的步骤。
风险评估分为区域内部风险评估和区域外部风险评估。
4.1.3区域内部风险评估是针对作业过程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主要针对作业任务执行过程进行,目的是掌握危害因素在各作业的分布以及各作业中面临风险的大小。
4.1.3.1各作业单元(班组)识别并罗列本专业的作业任务/活动形成作业任务清单。
根据罗列出来的任务活动,针对每个任务执行过程的各个步骤识别存在的危害,辨识与评估对应风险,并对照风险判断标准进行合理性评价,并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
4.1.3.2整个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过程应填入附表1内。
4.1.4区域外部风险评估是针对作业活动区域外的危害因素进行的风险评估,主要是针对可能造成生产、设备和作业人员安全的自然灾害、地理环境、外界人员或物质评估其风险。
4.1.4.1各部门或作业单元基于工作的区域,具体识别工作区域中存在的危害,辨识与评估相应风险,并对照风险判断标准进行合理性评价,并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
4.1.4.2评估结果应填写附表2。
4.2危害辨识4.2.1 识别危害并确定危害的名称,即指执行每一步骤或区域中存在的可能危及人员、设备、环境和企业形象的危害的具体称谓,危害一般描述格式为“副词+名词或动名词”,如:“转动的飞轮”、“高压的阀门”“高温的炉壁”“错误的操作”“未正确使用的安全带”“不恰当的工器具”等。
4.2.2基于危害的特点识别危害的种类这些危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九类,可参考附件3安健环危害因素参考表:物理危害化学危害机械危害生物危害人机工效危害社会-心理危害行为危害环境危害能源危害4.2.3应基于危害导致事故的过程和作业接触的信息进行危害信息描述,危害信息描述应包含:4.2.3.1 在此任务或场所此危害出现的暴露频次。
4.2.3.2 此危害的分布、规格、特性,如在什么地方、长度、宽度、高度、重量、温度、电压等级、浓度、速度等信息。
4.2.3.3 因此危害曾今在同等管理水平的系统内导致此作业发生事故的频次及情况说明。
4.2.4 应基于危害的信息描述确定危害的风险描述,风险描述应包含:4.2.4.1危害导致后果的事故序列4.2.4.2 基于危害的特性判断最可能的后果,描述应明确后果的严重程度如人身的伤亡程度、设备财产的损失金额、环境的影响范围等。
4.2.4.3 同一危害既造成人身伤亡或同时又造成设备损失、环境污染时应分别对人身伤亡、设备损失、环境污染进行分析和描述。
4.2.5 基于危害导致后果的过程识别危害风险范畴和风险种类。
可在下表选择,如下表未包含可自行确定:风险范畴风险种类人身伤害类绞伤、灼烫、中毒、碰撞、坠落、撞击、跌倒、坍塌、触电、火灾、辐射、接触、交通意外、掩埋、倾覆、窒息、咬伤、淹溺、爆炸等设备类设备烧损、设备疲劳损坏、设备性能下降、设备破损、设备报废、设备停运等职业健康类听力受损、视力受损、职业中毒、肺功能障碍、接触性皮肤伤害、职业性慢性病、健康影响事件等环境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失衡、工作环境污染等4.2.6暴露与风险的人员、设备及其他信息应描述存在该危害的作业过程涉及的人员数量、作业时间频率、影响的设备范围等信息,如:4.2.6.1现场作业过程接触危害的人员、设备信息,确定现场管控的范围和对象。
4.2.6.2 该作业可能接触危害的人员、设备信息,确定控制措施的覆盖范围和对象。
4.2.7现有的控制措施:根据确定的风险和风险涉及的人员、设备暴露情况,查找目前已有的控制措施,包括:管理人员风险行为、要求执行巡视检查等的具体规定和现场执行要求;改善设备和控制技术等已经应用的工程技术;防止风险而使用的安全工器具和个人防护、安全标识;保证人员意识和技能而开展的常态性或针对性的人员学习与教育培训;为降低风险损失而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4.3风险评估4.3.1风险值的计算使用风险值=后果╳暴露╳可能性,来计算识别的危害造成风险的具体程度。
4.3.2在使用风险计算公式时,给每个因素分配具体数字等级或比重,应基于危害危害及有关信息描述和风险描述内容。
4.3.3风险评估公式中后果的定义及取值。
4.3.3.1“后果”定义为由于危害造成的事故的最可能的结果,其包括受伤和财产破坏。
事故的最可能后果被分配了数字化的分值,从100分的灾难、各种程度严重性到1分的小割伤或擦伤。
序号后果的严重程度分值a 灾难性100b 严重50c 较严重25d 一般的15e 次要 5f 轻微 14.3.3.2后果的严重程度定义如下:a、灾难性1)安全:造成3人以上死亡;设备、财产损失1000万元以上2)健康:造成3—9例无法复原的严重职业病;造成9例以上很难治愈的职业病3)环境:大范围破坏环境;影响后果可造成后续人员死亡、环境恢复困难;极端违法,政府责令关闭b、严重1)安全:造成2-3人死亡;设备、财产损失100万到1000万2)健康:造成1—2例无法复原的严重职业病;造成3—9例难以治愈的职业病3)环境:较大范围破坏环境;影响后果可导致急性疾病或重大伤残,居民需撤离;严重违法,政府责令关闭整顿c、较严重1)安全:造成1人死亡;设备、财产损失10万元到100万2)健康:造成1—2例很难治愈的职业病;造成3—9例可治愈的职业病;造成9例以上与职业有关的疾病3)环境:造成中度影响周边居民及生态环境,引起居民抗争d、一般的1)安全:重伤(或财产损失1万元到10万)2)健康:造成1—2例可治愈的职业病;造成3—9例与职业有关的疾病3)环境:对周边居民及生态环境有些影响,引起居民抱怨e、次要1)安全:轻伤;设备、财产损失1000元到1万2)健康:造成1—2例与职业有关的疾病;造成3—9例有轻微影响健康事件3)环境:轻度影响周边居民及小范围(现场)生态环境f、轻微1)安全:轻微伤(小的割伤、擦伤、撞伤)或财产损失1000元以下2)健康:造成1—2例有轻微影响健康事件3)环境:仅对景观有轻度影响4.3.4风险评估公式中暴露的定义和取值。
4.3.4.1暴露定义为危害事件出现的频率,危险事件是第一个可能引发事故序列的意外事件。
危害事件发生的频率,从连续的10分通过不断的降低到特别少的0.5分。
注明:造成风险范畴为人身伤害类、设备类、环境类的暴露取值依据为上表为安全、环境类。
造成风险范畴为职业健康类的暴露取值依据为上表职业健康类。
OEL :职业接触限值允许水平:由企业制定的不低于国家标准要求的安全水平 4.3.5风险评估公式中可能性的定义和取值。
4.3.5.1可能性(或环境影响事故后的可侦测性)定义为一旦危害事件发生,事安全、环境职业健康a 持续(每天许多次,大于每年365次)暴露期大于2倍的法定极限值10b 经常(大概每天一次、每年52-365次)暴露期介于1-2倍法定极限值之间6c 有时(从每周一次到每月一次、12-52次)暴露期处于1倍OEL 之间 3d偶尔(从每月一次到每年一次、每年1-12次) 暴露期介于允许水平和OEL 之间2e 很少(据说曾经发生过、低于每年1次)暴露期在允许水平内 1f 特别少(没有发生过,但有发生的可能性)暴露期远小于允许水平 0.5件的完整事故顺序随着时间并导致事故和后果(或环境影响事故后的可侦测性)的概率。
分数从最可能发生完整事故顺序的10分,到“百万分之一”或实际上不可能发生的0.1。
序号危害事件导致后果的机会分值安全、环境职业健康a 如果危险事件发生的话,它是最可能导致预期的结果,100%--50%的机会频繁:平均每6个月发生一次10b 并不是罕见,50%--10%的机会持续的:平均每1年发生一次 6c 可能,10%--10‰的机会经常的:平均每2年发生一次 3d 很少的可能性,曾经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