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底片评定技术(评片基本要求部分)
- 格式:doc
- 大小:90.00 KB
- 文档页数:5
射线无损检测底片评定制度射线无损检测底片评定制度1.射线无损检测评片按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标准,焊缝射线透照检测中相关要求执行。
2.射线无损检测底片评定、审核工作必须由射线Ⅱ级资格人员担任。
3.评片人员必须了解被检工件的焊接种类、焊接方法、坡口型式以及材料种类等,以提供评片时参考。
4.评片应在专用评片室内进行。
评片室内的光线应暗淡,但不全暗,室内照明用光不得在底片表面产生反射。
5.评片时,底片应在干燥后观察,观察应在光线暗淡的评片室内进行,观片灯应有观察片最大黑度为3.5的最大亮度。
6.评片的底片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6.1底片上必须显示出与透明厚度相对应的要求达到的最小像质指数;6.2底片有效评定区域内的黑度应满足1.2~3.5的要求。
6.3底片上象质计影象位置应正确,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齐全,且不掩盖被检焊缝影象。
在焊缝影象上,能清晰地看到长度小于10mm的象质计金属丝影象;6.4在底片评定区域内不应有以下妨碍底片评定的假缺陷;6.4.1灰雾6.4.2处理时产生的条纹、水迹或化学污斑等缺陷;6.4.3划痕、指纹、脏物、静电痕迹、黑点或撕裂等;6.4.4由于增感屏不好造成的缺陷。
6.5对上述不符和底片质量要求的底片应拒绝评定,并要求重拍。
6.6评片人员根据底片上全影象,按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标准中,焊缝射线透照缺陷等级评定的规定进行评定,缺陷评定应坚持:定性(定缺陷特性);定量(定缺陷的大小尺寸和数量);定位(定缺陷所处位置);定级(按JB4730标准评定质量等级)的四定原则。
6.7焊缝无损检测底片评定合格,开出无损检测合格通知单,出具射线无损检测报告,不合格焊缝开出焊缝返修通知单,按相关规定要求返修后复拍再重新评定。
6.8报告及验收标记6.8.1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6.8.1.1委托部门、被检工件名称、编号、被检工件材质、母材厚度;6.8.1.2检测装置的名称、型号、透照方法及透照规范,透照部位及无损检测。
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1评定的基本要求-底片质量要求 -评定环境、设备的要求 -评定人员条件要求.1.1底片质量要求⑴灵敏度:从定量方面而言,是指在射线底片可以观察到的最小缺陷尺寸或最小细节尺寸;从定性方面而言,是指发现和识别细小影像的难易程度。
在射线底片上所能发现的沿射线穿透方向上的最小尺寸,称为绝对灵敏度,此最小缺陷尺寸与透照厚度的百分比称为相对灵敏度。
用人工孔槽,金属丝尺寸(像质计)作为底片影像质量的监测工具而得到的灵敏度又称为像质计灵敏度。
要求:底片上可识别的像质计影像、型号、规格、摆放位置,可观察的像质指数(Z)是否达到标准规定要求等,满足标准规定为合格。
⑵黑度:为保证底片具有足够的对比度,黑度不能太小,但因受到观片灯亮度的限制,底片黑度不能过大。
根据JB4730标准规定,国内观片灯亮度必须满足观察底片黑度Dmin≥2.0。
底片黑度测定要求:按标准规定,其下限黑度是指底片两端焊缝余高中心位置的黑度,其上限黑度是指底片中部焊缝两侧热影响区(母材)位置的黑度。
只有当有效评定区内各点的黑度均在规定的范围内方为合格。
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应符合下列规定:A级:≥1.5;AB级:≥2.0;B级:≥2.3;经合同各方同意,AB级最低黑度可降低至1.7,B级最低黑度可降低至2.0。
透照小径管或其它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AB级最低黑度允许降低至1.5。
采用多胶片技术时,单片观察时单片的黑度应符合以上要求,多片迭加观察时单片黑度应不低于1.3。
⑶标记:底片上标记的种类和数量应符合有关标准和工艺规定,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
常用标记分为识别标记:如工件编号、焊缝编号、及部位片号、透照日期;定位标记:如中心定位标记、搭接标记和标距带等;返修标记:如R1…N。
上述标记应放置距焊趾不少于5mm。
⑷伪缺陷:因透照操作或暗室操作不当,或由于胶片,增感屏质量不好,在底片上留下的缺陷影像,如划痕、折痕、水迹、斑纹、静电感光、指纹、霉点、药膜脱落、污染等。
焊接试件射线底片评分标准(单项50分)、一、条件1、板:板厚=12mm(拍1张片);2、管:φ159×8(拍4张片);3、管:φ60×4(拍2张片);4、参照标准:JB4730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焊工比赛的“工作文件”;5、评定区域:10×10mm。
二、评分标准(一)点状缺陷的评分1、尺寸≤0.5mm的点状缺陷评分(1)点数≤2个,45分(扣5分)(2)点数>2,≤4个,35分(扣15分)(3)点数>4,≤6个,25分(扣25分)(4)点数>6,≤8个,15分(扣35分)(5)点数>8,≤10个,10分(扣40分)(6)点数>10个,0分(扣50分)2、尺寸>0.5mm的点状缺陷评分(1)1个点,45分(扣5分)(2)2个点,40分(扣10分)(3)3个点,35分(扣15分)(4)4个点,30分,(扣20分)(5)5个点,25分(扣25分)(6)6个点,20分(扣30分)(7)>6个点,0分(扣50分)(二)条状缺陷的评分(1)长度≤1mm的,40分(扣10分)(2)长度>1,≤2mm的,30分(扣20分)(3)长度>2,≤3mm的,20分(扣30分)(4)长度>3,≤4mm的,10分(扣40分)(5)长度>4mm的,0分(扣50分)2、断续缺陷总长的评分断续缺陷是指在任意直线上,相邻两缺陷间距均不超过6L(为该组缺陷中大缺陷的长度)的任何一组缺陷,在144mm 焊缝长度内的缺陷长度之和。
(1)长度≤3mm的,40分(扣10分)(2)长度>3 mm,≤6mm的,30分(扣20分)(3)长度>6mm,≤9mm的,20分(扣30分)(4)长度>9mm,≤12m的,10分(扣40分)(5)长度>12mm的,0分(扣50分)(三)综合评分1、同一试件有多张底片时,每张底片均单独进行评分,最后得分为其所有分值的平均值。
2、当同一张底片有多处缺陷时,应分别评分并累计所扣分数的总和(Y),则该试件应得分数为:50—Y。
第7 章底片评定7.1.评片基本要求7.1.1 评片的一般程序步骤1)评定底片本身质量的合格性:为了得到准确的评定结果,要进行评定的底片质量必须合格。
黑度:利用黑度计(密度计)测定黑度范围是否处于相应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对比度应适当,没有达到标准要求黑度的底片属于底片品质不合格。
例如JB/T4730.2-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 部分:射线检测》第4.11.2 规定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 应符合下列规定:A 级:1.5≤D≤4.0;AB 级:2.0≤D≤4.0;B 级:2.3≤D≤4.0。
用X 射线透照小径管或其它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AB 级最低黑度允许降低至1.5;B 级最低黑度可降至2.0。
采用多胶片方法时,单片观察的黑度应符合以上要求。
双片迭加观察仅限于 A 级,叠加观察时,单片的黑度应不低于1.3。
对评定范围内的黑度 D>4.0 的底片,如有计量检定报告证明所用观片灯在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能够满足4.10.3 的要求,允许进行评定。
注:该标准中4.10.3 要求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符合下列规定:a)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2.5 时,透过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应不低于30cd/m2。
b)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2.5 时,透过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应不低于10cd/m2。
又例如GB/T3323-2005《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6.8 项规定射线底片黑度(测量允许误差为±0.1)应满足:A 级≥2.0(经合同各方商定,可降为1.5)B 级≥2.3(经合同各方商定,可降为2.0)当观片灯亮度按6.10 中所规定的足够大时,可采用较高的黑度。
采用多胶片透照,而用单张底片观察评定时,每张底片的黑度应满足上述要求。
采用多胶片透照,且用两张底片重叠观察评定时,单张底片的黑度应不小于1.3。
注:该标准 6.10 规定:观片灯的亮度应能保证底片透过光的亮度不低于30cd/m2,尽量达到100cd.m2。
一、底片评定的基本要求评片工作一般包括下面的内容:1)评定底片本身质量的合格性;2)正确识别底片上的影像;3)依据从已知的被检工件信息和底片上得到的影像信息,按照验收标准或技术条件对工件质量作出评定;4)记录和资料。
1.底片质量要求(1)灵敏度:从定量方面而言,是指在射线底片可以观察到的最小缺陷尺寸或最小细节尺寸;从定性方面而言,是指发现和识别细小影像的难易程度。
在射线底片上所能发现的沿射线穿透方向上的最小尺寸,称为绝对灵敏度,此最小缺陷尺寸与透照厚度的百分比称为相对灵敏度。
用人工孔槽,金属丝尺寸(像质计)作为底片影像质量的监测工具而得到的灵敏度又称为像质计灵敏度。
要求:底片上可识别的像质计影像、型号、规格、摆放位置,可观察的像质丝号是否达到标准规定要求等,满足标准规定为合格。
(2)黑度:为保证底片具有足够的对比度,黑度不能太小,但因受到观片灯亮度的限制,底片黑度不能过大。
底片黑度测定要求:按标准规定,其下限黑度是指底片两端搭接标记处的焊缝余高中心位置的黑度,其上限黑度是指底片中部焊缝两侧热影响区(母材)位置的黑度。
只有当有效评定区内各点的黑度均在规定的范围内方为合格。
(底片黑度有一定的范围,才有可能成为影像)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应符合下列规定A级:1.5≤D≤4.5;AB级 2.0≤D≤4.5;B级:2.3≤D≤4.5;透照小径管或其它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经合同各方同意,AB级最低黑度可降低至1.5,B级最低黑度可降低至2.0。
采用多胶片技术时,单片观察时单片的黑度应符合以上要求,A级允许以双片叠加观察,双片迭加观察时单片黑度应不低于1.3。
对评定范围内黑度D>4.5的底片,如有计量检定报告证明所用观片灯的亮度能满足要求,并经合同各方同意,允许进行评定。
(3)标记:底片上标记的种类和数量应符合有关标准和工艺规定,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
常用标记分为识别标记:如产品编号、焊接接头编号、部位编号和透照日期。
主讲人:夏福勇
主讲人简介
夏福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原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现任杭州市锅炉压力容器技术协会秘书长,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考评人员,中国无损检测学会教育培训和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持具有特种设备行业RTIII、UTIII、MTIII、PTIII级资质以及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检验师(原高级检验师)资质;完成省部级涉及无损检测、特种设备检验科研项目七项,参加起草国家总局安全技术规范四部,出版著作三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四项,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二十余篇。
获得过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等。
主要内容
一、底片评定的基本要求
1.底片质量要求
2.评片环境、设备等要求:
3.评片人员要求
4.相关知识要求
一、底片评定的基本要求
评片工作一般包括下面的内容:
1)评定底片本身质量的合格性;
2)正确识别底片上的影像;
3)依据从已知的被检工件信息和底片上得到的影像信息,按照验收标准或技术条件对工件质量作出评定;
4)记录和资料。
1.底片质量要求
(1)灵敏度:从定量方面而言,是指在射线底片可以观察到的最小缺陷尺寸或最小细节尺寸;从定性方面而言,是指发现和识别细小影像的难易程度。
在射线底片上所能发现的沿射线穿透方向上的最小尺寸,称为绝对灵敏度,此最小缺陷尺寸与透照厚度的百分比称为相对灵敏度。
用人工孔槽,金属丝尺寸(像质计)作为底片影像质量的监测工具而得到的灵敏度又称为像质计灵敏度。
要求:底片上可识别的像质计影像、型号、规格、摆放位置,可观察的像质丝号是否达到标准规定要求等,满足标准规定为合格。
(2)黑度:
为保证底片具有足够的对比度,黑度不能太小,但因受到观片灯亮度的限制,底片黑度不能过大。
底片黑度测定要求:按标准规定,其下限黑度是指底片两端搭接标记处的焊缝余高中心位置的黑度,其上限黑度是指底片中部焊缝两侧热影响区(母材)位
置的黑度。
只有当有效评定区内各点的黑度均在规定的范围内方为合格。
(底片黑度有一定的范围,才有可能成为影像)
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A级:1.5≤D≤4.5;
AB级 2.0≤D≤4.5;
B级:2.3≤D≤4.5;
透照小径管或其它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经合同各方同意,AB级最低黑度可降低至1.5,B级最低黑度可降低至2.0。
采用多胶片技术时,单片观察时单片的黑度应符合以上要求,A级允许以双片叠加观察,双片迭加观察时单片黑度应不低于1.3。
对评定范围内黑度D>4.5的底片,如有计量检定报告证明所用观片灯的亮度能满足要求,并经合同各方同意,允许进行评定。
(3)标记:
底片上标记的种类和数量应符合有关标准和工艺规定,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
常用标记分为识别标记:如产品编号、焊接接头编号、部位编号和透照日期。
返修后的返修标记和扩大检测比例的扩大标记;定位标记:如中心定位标记、搭接标记等;上述标记应放置距焊趾不少于5mm。
(搭接标记的检查:纵向和横向焊缝100%透照的底片应检查搭接标记是否符合要求,以防止漏检。
有效长度、透照次数是否满足要求。
)
(4)伪缺陷:
因透照操作或暗室操作不当,或由于胶片,增感屏质量不好,在底片上留下的缺陷影像,如划痕、折痕、水迹、斑纹、静电感光、指纹、霉点、药膜脱落、污染等。
上述伪缺陷均会影响评片的正确性,造成漏判和误判,所以底片上有效评定区域内不允许存在有干扰缺陷影像识别的伪缺陷影像。
(5)散射:
照相时,暗袋背面应贴附一个“B”铅字标记,评片时若发现在较黑背景上出现较淡“B”字影像(浅白色),则说明背散射较严重,应采用防护措施重新拍照,若未见“B”字,或在较淡背景出现较黑的“B”字,则表示合格。
(6)其它
① 底片类型:C1~C6的选择(常C5、C4)
②搭接情况检查
双壁单影透照纵焊缝的底片,其搭接标记以外应有附加长度△L(△L=
L2L3/L1)才能保证无漏检区。
其他透照方式摄得的底片,如果搭接标记按规定摆放,则底片上只要有搭接标记影像即可保证无漏检区,但如果因某些原因搭接标记未按规定摆放,则底片上搭接标记以外必须有附加长度△L,才能保证完全搭接。
综上所述,一张合格底片的基本要求是:
1)标记齐全;
2)黑度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3)像质指数符合要求;
4)无影响评片的的缺陷
2.评片环境、设备等要求
(1)环境:要求评片室应独立、通风和卫生,室温不易过高(应备有空调),室内光线应柔和偏暗,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2.5时,为保证透过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应不低于30cd/m2 (坎德拉/平方米),室内亮度应在30cd/m2为宜。
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2.5时,为保证透过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应不低于10cd/m2,室内亮度应在10cd/m2为宜。
室内噪音应控制在<40dB为佳。
在评片前,从阳光下进入评片室应适应评片室内亮度至少为5~10min;从暗室进入评片室应适应评片室内亮度至少为30s。
评片室内观片环境亮度对缺陷或象质计的图象识别的影响
由下图可知,在暗室内观察线径为d的金属丝影象时,若底片黑度为D,影象对比度为ΔD,则其关系可用凸形实线来表示;假如观片环境的亮度比较大时,底片黑度D不变,而影象对比度则由虚线所示。
由此可明确地观察到底片能识别的黑度范围缩小。
在实际评片时需要能在比较大的黑度范围内对底片进行评定。
因此标准规定评片室光线应暗且柔和。
图观片环境亮度对缺陷或象质计图象识别的影响
(2)设备
①.观片灯:其主要性能应符合JB/T7903,应有足够的光强度,能满足评片要求,透照前照度至少应≥9,487 cd/m2;亮度应可调,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且噪音应<30dB。
观片时用遮光板应能保证底片边缘不产生亮光而影响评片。
②黑度计:应具有读数准确,稳定性好,能准确测量4.5以内的透射样品密度, 测量值误差应≤±0.05,光孔径要求小于等于1.0mm为佳,黑度计至少每6个月校验一次,标准黑度片至少应每两年送法定计量单位检定一次。
③评片用工具:放大镜应为2至5倍。
评片人可借助放大镜对底片上缺陷进行细节辨认和微观定性分析,高倍易产生影像畸变而不采用。
3.评片人员要求:
(1)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并通过法定部门考核确认具有承担此项工作的能力与资格者,一般要求具有RTⅡ级资格证书人员担任。
(2)具有一定的评片实际工作和经验。
并能经常到现场参加缺陷返修解剖工作,以丰富自己的评片经验和水平。
(3)应具有一定的焊接、材料及热处理等相关专业知识。
(4)应熟悉有关规范、标准,并能正确理解和严格按标准进行评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5)评片前应充分了解被评定的工件材质、焊接工艺、接头坡口型式,焊接缺陷可能产生的种类及部位及射线透照工艺情况。
(6)具有良好的视力,校正视力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1.0)
4.相关知识要求
(1)人的视觉特性:
人在较暗的环境中对黄光最敏感,其次是白色,橙色或黄绿色,而对红光、蓝紫色光都不敏感。
人眼难以适应光强不断变化的环境,光强不断变化会使人视觉敏感度下降,人眼极易疲劳。
通常情况下,人眼的目视分辨率是,点状为
0.25mm,线状为0.025mm。
太小要借助放大镜观察。
(2)表观对比度与观片条件
①表观对比度:
是指那些对显示缺陷不起作用的所有光线(Ls),如室内环境光线、底片上缺陷周围的透过光线等,进入眼体,会使人眼辨别影像黑度差能力下降,这种下降的黑度差值ΔDa,称为表观对比度,所以应尽量避免那些对显示缺陷不起作用光线进入眼中。
②观片条件对识别度的影响:
A.底片黑度与识别度的关系:在低黑度区域。
识别度ΔDmin变化不大,在标准黑度区域内(1.5~4.5),识别度ΔDmin随着底片黑度的增大而提高,在高黑度区域(≥4.5)ΔDmin随底片黑度增大而降低,即高黑度底片对细小金属丝观察不利。
所以底片黑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金属丝影像的识别。
B.观片灯亮度与识别度的关系:增大观片灯亮度能增大可识别金属丝影像的黑度范围。
C.环境亮度对识别度的关系:周围光线使人眼感觉到的底片对比度变小,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