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反思录
- 格式:docx
- 大小:29.94 KB
- 文档页数: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是丘吉尔根据他作为英国首相兼国防大臣的亲身经历写成的。
而本书是精选本,更突出了一些重大事件。
这部回忆录充分显示了丘吉尔的散文风格和语言技巧,作者在书中大量引用政府文件、会议记录,珍贵照片等等,虽有些主观色彩,但较好的反映了重大历史事件的情况,尤其是从英国角度;战前英法对德国的绥靖政策,敦刻尔克大撤退,伦敦空袭,诺曼底登陆等写得都很详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而且在一战结束之后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就再次席卷全球。
从后来看,他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经济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而本书的作者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既是一位老牌的政治家,英国的保守党领袖,也是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本书从一战末期开始讲述一直到二战结束,英国工党上台的几十年时间里丘吉尔一直在政坛,高屋建瓴的了解着政治局势,有独到的政治见解,以及一般作家看不到的资料,丘吉尔除了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还有一些其他的小说,文笔很好,叙述流畅宏伟,从细节上让读者如临其境,心理描写也很好,比如在丘吉尔得知罗斯福总统去世后的那些回忆,丘吉尔虽然在后来的战后大选输给了工党领袖艾德礼,但是却赢得了53年诺贝尔文学奖,也算是对他领导英国打击纳粹的另一种报偿吧。
这部二战回忆录算是他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本书主要还是以英国视角出发来回忆二战,丘吉尔是英国人的民族英雄,当然在二战中其他一些事的表现也不那么重要,比如犹太人在二战中的遭遇,中国的远征军一闪而过。
关于战后香港也就是受降等等。
从英国利益出发,这些就不是重点了。
本书照片很好,书籍手感也不错,适合收藏;在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谈到战争的名称时候,丘吉尔先生脱口而出,“不需要的战争”。
恩,如果从二战的起因经过中看,还有一战的隐患看,二战原本可以损失小点儿,从一战对德国的战后处理就埋下了种子,一直到从英法绥靖政策就越来越不可收拾,苏台德地区,捷克,芬兰都成了英法等和德国间的筹码;盟国三巨头之间的来往没有比当事人说更合适的了,比如丘吉尔和罗斯福和斯大林,以及后来的杜鲁门,几次会面,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开罗宣言,联合国的组建等,还有后来登场的杜鲁门总统,当然从一个政治家角度看如果是罗斯福总统逝世时候能提前和杜鲁门总统会面就好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启示与教训二战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次大规模的全球性灾难。
这场战争的历史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止是政治和军事层面的影响,还有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影响,影响至今。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场战争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分析,从中汲取启示和教训。
一、启示1. 国际政治二战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际政治的不稳定和不公正。
国际格局并不完全是平衡的,有大国霸权、殖民主义、赤裸裸的霸权政治等。
二战爆发后,大多数国家都不堪其扰,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
二战后,国际政治形势形成了一种新的稳定格局,包括联合国、国际司法、经济发展等。
但是现在大国间的矛盾和利益争夺依然存在,以一种更加复杂和隐晦的方式呈现。
2. 和平共处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很多国家经济和民主化发展迅速。
在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和平共处的形势下,二次大战的教训告诉我们:和平共处是我们必须遵守的最重要的原则。
大家必须尊重其他国家的独立、尊重不同文化的相对独立、互相扶持和繁荣发展。
3. “自由民主”二战结束后,美国所强调的全球“自由民主”,成为了全世界的普遍共识。
自由、平等、人权等独立自主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也是人类一直以来的追求。
二战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和民主必须建立在公信力强的社会机制之上。
4. 向前看二战结束的时候,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暴力和贫困的威胁。
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发展逐渐代替了暴力。
今天的世界,虽然还有战争和霸权、贫穷和不公正,但最终,我们必须把目光放在未来。
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和科学的进步,正不断引领我们向前发展。
二、教训1. 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战的教训告诉我们,以暴力解决问题只会埋下更多的仇恨和矛盾。
合作和谈判是更好的选择,大家必须互相包容、互相支持、互相尊重、一起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2. 领导者的误判会导致灾难二战的教训告诉我们,领导者的误判非常危险。
战争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因为个别国家领袖的决策错误,危机渐渐激化,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二战史读后感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血腥的战争之一。
无论是在实际战场上的战斗,还是在背后的政治斗争中,无数人失去了生命,无数家庭被撕裂。
而当我们读完二战史,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思考和感悟呢?首先,二战教会了我们珍惜和平。
战争的惨状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的可贵,每一场战争都是一个巨大的警示。
正因为有了二战的教训,世界才建立了一系列的国际组织和协议,力求避免战争再次发生。
我们应该珍惜当前的和平,不断推动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其次,二战让我们认识到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
无论是战场上的血腥屠杀,还是背后的种族灭绝和城市摧毁,都使我们感受到了战争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深刻伤害。
二战过后,人们意识到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分歧是更为可行和有效的方式。
这种认识,使我们更加珍惜和推进和平发展。
同时,二战还教会了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战争是人类无法承受之重。
通过研究二战史,我们可以看到希特勒的崛起、纳粹主义的势力膨胀是如何摧毁整个欧洲的。
这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极端思想的传播,确保我们的社会不再重蹈覆辙。
此外,二战还带给我们对人性的思考。
战争中的人们,有勇敢无畏的士兵,有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也有背离道德的罪犯。
二战使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同样也使我们深思人类的善恶之间的边界。
通过对二战历史的了解,我们能更加客观地认识人类的本质,进而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
最后,二战史读后感让我们体悟到历史的重要性。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了解二战史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不是偶然的,是由一系列因素造成的,我们应当通过了解历史,预见未来,并积极参与塑造我们的未来。
总结起来,二战史是一段痛苦而沉重的历史,通过阅读这段历史,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哲理,思考和回应当下所面临的问题。
重要的是,我们要珍惜和平,警惕战争的可怕后果,谨防重蹈覆辙。
学习二战简史感想通过对二战简史的学习,我对二战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理解。
所以,对二战也略有感悟’我们先分析二战爆发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二十年代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2.三十年代大危机对二战爆发起了催化作用.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因此"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3.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因此,制止法西斯发动的地区性局部战争,成为防止世界大战爆发的首要问题。
由此可见抑制法西斯主义抬头对世界和平有着不言而喻的重大意义。
战争比的是武器,耗的是经济。
所以落后就要挨打。
二战时,90%的中国军队装备还是一战之前的水平,相当没有重炮兵的轻步兵师的水平,只有有几个精锐师是购买的德械,20世纪30年代水平,基本和日军相当,1938-1939年逐渐消耗光了,就没有了轻武器从参数上比日军的不差,但是都是国内仿的,质量一般,比不上日军的水准,尤其是机枪比例太低,一个连才1-2挺,和日军一个班一挺有极大差距。
以至于二战中,中国伤亡国千万人。
平均起来没死三十个中国人才死一个日本人。
所以经历了战争的中国更懂得发展的重要性。
我想着也是中国一直以来都在谋求和平发展的原因。
只有进步,只有发展才能真正强大,才能在世界确立地位和站稳脚跟。
既然落后就要挨打,那么科技发展就有着重大的意义。
让我们来看看科技发达的美国在二战中起的作用。
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抗日战争的结束。
首先,因为这两颗原子弹的毁灭性的后果,日本的两个大城市一夜之间成为废墟,这对日本的经济打击是非常大的。
当时日本的国民经济已经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就是因为其在我国的巨大的军费开支。
二战全史读后感
读完《二战全史》这本书,我深感震撼。
这是一部描绘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影响最深远的战争的巨著,它让我对二战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书中详细地记录了二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各国的政治动态、军事策略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我被其中的一些细节深深打动,比如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家园的人们,他们的坚韧和勇敢,以及他们对和平的渴望。
这些都是我们在平静的生活中难以体验到的。
同时,我也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战争不仅仅是军队之间的冲突,更是对人类精神和道德的摧残。
在战争中,无数无辜的生命被夺走,无数的家庭被破碎,无数的文明被摧毁。
这是多么的令人痛心。
我也对二战中的英雄人物产生了深深的敬仰。
他们在战争中展现出的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只有坚持正义,才能战胜邪恶;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困难。
《二战全史》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
我们应
该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记住历史,不忘国耻,努力发展自己,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二战中的英雄人物,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莫斯科会战的反思1941年6月至1941年12月间,德国和苏联卷入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鏖战,战争之惨烈前所未见,莫斯科会战是战争的高潮之一。
当时世界上最训练有素的德国国防军试图打败苏联红军,为德国在东方赢得辽阔的版图,但是,苏德战争却以德国的惨败而告终。
德国不但没能闪电般地占领苏联,反而遭到灾难性的失败,这一失败标志着希特勒第三帝国走向衰落的开端。
本系列文章将从德国在莫斯科会战前后所经历的事实,系统地剖析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的原因。
一、苏德战争前德国的内政与外交早在希特勒在国会竞选总理之前,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就千方百计地讨好德国陆军,希望在今后的一系列计划和阴谋中得到陆军的支持,但是德国陆军素来具有的职业独立性,使他们不愿意受到政治家的干涉,因此,当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并野心勃勃地梦想征服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时,陆军的将军们表示得很冷淡,他们即没有希特勒的狂妄野心,也不希望受这个“门外汉”的领导,但是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即成的事实,德军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兵不血刃,对波兰和挪威的胜利也是易如反掌,这些胜利使得陆军的将军们对希特勒的态度有所好转,并开始支持他。
这种支持虽然为希特勒领导陆军扫清了某些障碍,但是冯·布劳希奇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的事实也表明,陆军失去了他们以往的职业独立性,陆军总司令部也成了希特勒发布命令的一个执行工具,这种一人独断专行的军事作风,在未来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严重的隐患。
在经济和工业生产方面,德国是一个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让希特勒更为头疼的是,德军的进攻主要依赖于装甲部队的领先突击角色,但是以德国的工业能力再也无法将坦克的生产达到质的突破,按照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将军的要求,以德国在未来时间内所要达到的进攻目标,德国的军工厂需要将坦克产量提高到800-1000辆/月,最低的标准也不能低于600辆/月,然而在希特勒的强烈要求下,仍管军事工业的运作加了百分百的力气,也只能将坦克产量提高到230辆/月,而战前德国派到苏联的一个观察团却吃惊地发现,苏联仅一个坦克工厂在一天内所生产的坦克数量就达到了22辆,这种工业能力是德国望尘莫及的。
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四集纪录片解说词)四集纪录片《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解说词第一集简介本集将德日二战后在政治和民众层面的反思过程进行了梳理,日本战败初期由美军占领,美国先是利用天皇的权威来统治日本,导致对战争责任的追究不彻底,随后的冷战又使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的合作者,时代遭际以及日本几乎未曾改变的上层结构,使得日本失去了彻底反思的机会。
而德国,战后的第二代人在知道历史真相后,极力揭开历史疮疤,勇敢面对这段历史。
解说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灾难。
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有20亿人参与了这场战争。
仅在亚洲的主战场中国,战争造成的伤亡人数就达到3500万。
战后,世界从未停止思考如何停止战争。
作为二战的两个主要发起国,德国和日本,如何面对战后70年战争的责任和教训?2021年,德国总理默克尔来到清华大学演讲,针对二战德国罪行她说:历史历历在目,没有人能够撇清关系。
每个德国人都必须反思自己在过去的作为和不作为,“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德国正视历史的做法是对的,可以让后代不要重蹈覆辙。
”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了波兰,并在犹太殉难者面前跪下,告诉世界德国民族肩负历史责任的决心和勇气。
战后,德国向受害国家和民族共付出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额赔偿,它还与波兰法国等国家,以共同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等方式,实现了民族和解。
202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第六十周年之际,柏林中部完成了大屠杀纪念馆。
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表示:对纳粹主义及其战争、种族灭绝和其他暴行的记忆已成为我们国家身份的一个组成部分。
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德国已经完成了民族自我救赎,成为欧洲重要的主导力量之一。
而日本,在战后几十年时间里,却因修改教科书,不承认侵略罪行的右翼言论,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而与亚洲邻国不断发生冲突。
2022,日本安倍晋三内阁通过议会修改宪法第9条的解释,放松了日本的集体自卫权,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二战的观后感及启发3000千字《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作者李德·哈特用极其严谨,沉重的笔墨描绘出二战的壮观景象。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装备上的较量,还和指挥官和部队的素质,作战双方的经济实力等等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国家节节败退的关键原因却是资源匮乏。
换句话说,经济资源发达谁就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人类经历最残酷的一场灾难。
它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损失,也极大的伤害了世界人民的情感,造成国家、民族之间难以愈合的伤痕。
可喜的是,经过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不懈斗争,法西斯最终走向灭亡,世界和平得以维护。
研究它划时代的影响及其启示,是社会科学的重大课题。
多年以来,世界各国的政界和学界,一直带着强烈的现实感和直接的利害关系,去探索和研究它的历史。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
今天的人们可以以更加冷静的态度、从更高的层次、以更加宏观的视野,重新考察和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所产生的划时代影响及其至为宝贵的启示。
战争的惨痛,令世人难以忘怀;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
痛定思痛,人类应不断反思战争,吸取战争的教训,远离战争,避免战争,寻求长期和平发展之路。
首先,战争是一种政治意志的体现,而这种政治意志的根源则不可避免的来自于经济因素。
发生于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崩溃,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严重倒退,生产急剧下降,外贸锐减,银行、工厂纷纷倒闭,失业人数激增,民不聊生。
经济危机的直接后果是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工潮频仍,政局动荡不安。
这场经济大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由于无政府状态的竞争生产,资本家趋利生产,根本不顾及市场的承受能力,必然导致生产的严重过剩,危机的爆发在所难免。
面对经济危机,各国的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政府,试图采取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后感10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后感1000字认真反思那段历史,丘吉尔是两头被人当枪耍。
二战反思录(深度好文)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糟糕透顶的战争,也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三个野心勃勃的国家遭到了彻底的破产,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苏联与民主国家的典范——美国——之间的冷战。
这场较量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最终以民主国家的胜利而告终。
可以说,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但二战彻底消灭了大国们进行新的世界大战的信心与决心,确保了世界迄今为止的相对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现代化的传统战争。
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企图用现代化的手段获得传统的资源(石油),以便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但其期望值明显超出了自身的实力,以至于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阿拉曼失败之后,德国的战术胜利再也无法上升为战略上的主动,不得不一直被动到柏林战役,并随之彻底毁灭。
纳粹德国是怎样灭亡的?这是个问题。
1941年德国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也是继美国之后第二强大的国家。
这个国家的综合军事实力超过美国(美国在二战前的军备薄弱到开玩笑的地步——连他们的钢盔都是从英国进口的),其文明程度超过俄国。
纳粹何以在4年之内没有内乱的情况下迅速崩溃?传统的说法认为:希特勒发动对俄国的战争导致德国的失败。
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一、入侵苏联的抉择1941年的苏联拥有名义上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
更重要的是,苏联是一个富有侵略性的国家。
在斯大林统治下,这个国家与世界文明的潮流格格不入,导致“俄罗斯无法以常理揣度”。
1936年,苏联的大清洗以“图哈切夫斯基叛国案”而升温,斯大林借机牢牢地控制了苏联军队。
1940年,斯大林发动了臭名昭着的入侵芬兰的战争,其同样臭名昭着的军队在弱小的芬兰面前打了一场极不光彩的、损失惨重的战争,使苏联红军成为全世界的笑柄。
但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充分体现了它的个性:惨无人道、粗暴无理、不计代价和贪得无厌。
在这场战争的同时,苏联入侵了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以及罗马尼亚的德涅斯特河地区。
侵略的利齿并没有因为碰到了芬兰这样一块硬骨头而有所收敛。
这样的一个国家,其存在便是任何人无法忽略的危险。
作为同道中人,德国非常明白这一点。
实际上,早在1940年朱可夫便提出了入侵德国的设想,而入侵德国无疑是斯大林战略设想的基础和顶峰。
与苏联相比,德国在1940年6月到1941年6月间恰恰是最危险的时刻。
虽然德国在欧洲大陆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是这些胜利因为英国的顽抗而大打折扣。
德国仍然是一个四面受敌的国家,其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德国在欧洲的势力也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在西北方向,德国的出海口被英国牢牢封锁住。
在南端,西班牙因为忌惮英国而举棋不定(佛朗哥在二战中的外交政策被公认为是最为得当的。
正因为如此,其政权延续到二战以后并得到善终);意大利的无能导致麻烦不断。
意大利政权在名誉扫地之前与其说是德国的盟国,倒不如说是一个捣蛋鬼,除了闯祸以外没有别的作为(德国某位将军的名言是:如果意大利是你的敌人,你可以派5个师去击败它;如果意大利保持中立,你得派10个师去监视它;如果意大利是你的盟友,那么你需要派20个师去帮助它)。
在东南方向,罗马尼亚与德国脆弱的关系由于后者没能有效抑制苏联的侵略而进一步恶化。
而横亘其中的匈牙利则与罗马尼亚久有世仇,两个小兄弟面前,德国难以做主任何一方。
在南斯拉夫,反德情绪导致其政权不稳;在希腊,由于意大利的愚蠢入侵和无能表现,它已经彻底与法西斯国家决裂;在东方,苏联是一个跌跌撞撞的巨人,随时可能闯进欧洲,把一切砸烂;在东北方向,芬兰对德国在苏芬战争中无所作为感到寒心,其领袖曼纳海姆倡导的是民主体制,认为德国与苏联是一丘之貉,因此心存戒备。
可以说,德国1940年6月在欧洲的胜利是基于与苏联1939年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取得的。
这个条约并非是免费的,德国为此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是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除了赢得苏联的友谊以外,几乎失去了所有国家的信任。
而“苏联的友谊”除了字面上的宣传意义以外,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因为这个国家即便知道“背信弃义”的害处,那么这个时期也早就过去了。
事实证明,苏联与德国一样是一个露骨的侵略国家。
如果德国不在1941年发动侵苏战争,那么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将如同苏联、日本一样彻底破产,其经济命脉——罗马尼亚的石油——也将最终失去:不是被苏联夺走,就是被罗马尼亚的反苏势力所要挟,而德国作为现代化国家,失去石油将意味着毁灭。
从军事角度来讲,德国在西线已经毫无作为,其薄弱的海军力量不是英国的对手,尤其是德国空军被证明难以战胜英国皇家空军以后。
希特勒明白,即便占领英国,其政府也会逃到加拿大继续作战。
海路仍然会被英国封锁,德国占领英国就如同得到法国、比利时、丹麦、荷兰一样,得到的都是对德国来说毫无互补性的国家,其战略意义甚至不如一个贫困落后但石油充沛的罗马尼亚。
因此,德国军队在1941年冲向东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二、入侵苏联以后的抉择德国入侵苏联后,希特勒其实在进行两场战争,一场是对俄国人的,一场是对德国的将军们的。
从1941年6月到10月,后一场战争甚至更激烈。
德国的将帅都是军事上的出类拔萃之辈,但除了军事以外几乎一窍不通。
也许正因为如此,这些将军顽固不化,死硬到底,与希特勒矛盾百出。
例如,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希特勒要在苏联中部取得重大胜利后不继续向莫斯科前进,却反而南下攻克基辅。
希特勒早已经意识到德国与苏联的战争将演化为总体战,即国家整体实力间的较量,因此对乌克兰垂涎三尺。
但德国的将军们对攻克敌人的首都更感兴趣,其思维还停留在拿破仑时期。
实际上,拿破仑虽攻克了莫斯科,但仍然遭到了失败。
而希特勒发动的基辅战役则成就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合围歼灭战(消灭一个方面军,俘虏66万人),从而使德国在整个二战中第一次(也是短暂的、仅有的一次)在战略方向上取得了微弱的数量优势,但这一优势却在莫斯科的漫漫长路上、在俄罗斯泥泞的缓慢爬行中逐步丧失。
在随后对莫斯科的战斗中,希特勒与其说打输了一次战斗,不如说输掉了一次赌博。
可以说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表现,除了运气稍差以外,基本上是可圈可点的。
从莫斯科战役后半程(1941年12月7日以后)来看,德国在给红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后,仍然在恶劣的环境下、在遭到意料之外的打击后,能够成建制地保存了下来,使红军的第一次战略反击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为1942年的成功反击打下了基础。
1942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激烈的一年。
德国在这一年里最接近成功,但在成功的一刹那却耗尽了体力。
在这一年里,德国不断打胜仗,但却再也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德军击败了红军所有对其的挑战,导致红军在1942年下半年德军到达斯大林格勒以前放弃了所有向德国人的挑战,使德军再也没有歼灭其有生力量的机会,只能取得非常有限的局部胜利。
在这些胜利中,德军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战果(虽占领大片领土,但同时也拉长了补给线),耗费了大量精力,最重要的是,德军失去了对红军主力的判断,进而产生了错觉,将苏联视为一个即将崩溃的国家。
这一判断可以说是有道理的,但远远没有那么乐观。
红军素质低劣的部队不足以对德国主力形成压力,但仍然可以挑战其主力的一部分(比如斯大林格勒城下的第六集团军,俄国人后来真的做到了这一点)。
1942年7月以后,德国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与苏联的博弈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关键的时刻。
两种势力在这一瞬间都达到了临界点,德国人此时并非没有获胜的资本,胜利的天平即将向德国倾斜——德国人只要能占领斯大林格勒,就可以赢得东线战场,从而彻底颠覆苏联的数量优势,反法西斯战争中最重的筹码仅在于此。
但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德国人却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他们本以为这样的时刻早在1941年和1942年上半年就达到了,现在仅仅是收尾罢了。
于是他们将兵力一分为二,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攻打斯大林格勒,克莱斯特的坦克集团军长驱直入高加索,急迫地想取得苏联油田,弥补自身日益告窘的油库。
在这一时刻,德国的“先天不足”——贫油——终于导致了最大的战略败笔——分散兵力。
其恶果就是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在距离胜利仅仅几百米的地方停了下来,而高加索的德军一路如入无人之境,但除了占领荒郊野岭之外,强大的火力却无处可施,最终由于缺油困在了苏联的油田之外。
在1943年,德军已经毫无胜利的希望。
苏联曾经大肆吹嘘的,完全不依靠天气取胜的库尔斯克坦克战(1943年7月)的胜利,现在已经被证明是一场苏军以6倍于德军的巨大损失赢得的残酷的消耗战。
而从1941年底开始,美国用租借法案援助给苏联的物资可以使红军毫不在乎自身的损失,其任何消耗都可以实报实销。
三、德国失败的根源由此可以看出,德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就在进行一场与其自身实力毫不相称的战争。
为了应付这种差距,德国人决心依靠科技与组织的优势,同样进行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即:闪电战,并几乎取得成功。
在苏联战场出现以后(包括美国参战),德国的不对称劣势更为明显,但德国依靠不对称战争所取得的胜利则同样耀眼,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不对称。
但在1942年,斯大林开始放弃与德军的正面交锋,使德国没有消除不对称的机会。
加之斯大林格勒残酷的消耗战与包围战,德国的一个精锐集团军被毫不留情的成建制消灭。
德国从此再也不具备拉回比分的资本,只能以两败俱伤的形式苦苦支撑。
而这“两败”对德国的害处无疑更大,更糟糕的是,苏联红军在残酷战争中的不断失败,反而锻造了一支经验丰富的作战队伍,以至于在二战结束时,苏联红军已经在质量上全面超越德军。
最明显的例子是在1944年罗马尼亚战场,德苏伤亡比创纪录地达到了10:1(当然,这里有一些另外的因素。
在那场战争中,罗马尼亚人突然背叛了德国人)。
而在匈牙利,德国响当当的精锐部队,驾驶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却没有在苏联二流部队上讨得半点便宜。
虽然此后在波兰,德国精锐部队仍然依靠过人的素质顽强地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它们对大局再也不能发挥作用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打输了一场本应该输掉但却差点取胜的战争。
究其根源,在于德国没有能够自始至终通过不对称的战争弥补其不对称的劣势。
德国的失败,在于没有迅速击败苏联。
而苏联之所以没有被击败,在于它能够在1941年和1942年坚持下来,归根结底,在于1941年苏联没有在莫斯科崩溃。
应该考虑一下这一种有趣的思路,即:苏联能够坚守莫斯科,零下52度的低温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德国如果能在5月份入侵苏联,这一灾难完全是可以抵御的。
为什么德国在5月没有发动进攻呢?1941年5月,德国侵苏的主力还远远没有到位,因为在那一时刻,德国发动了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战争。
在这段宝贵的时间内,德军迅速征服了这两个山国,却没有因此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实惠。
德国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入侵,其根源在于意大利莽撞地入侵希腊。
而在希腊,一个法西斯国家(意大利)竟然被这个小国轻易击败,在国际上使法西斯国家名誉扫地,英国抓住机会,对希腊进行了军事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