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一)
- 格式:pptx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29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1圆的认识(一)1.1圆的认识(一)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一课,介绍了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
在明确了圆的定义和性质后,为后续的圆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1.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圆心、半径、直径等重要术语的概念;3.能够正确地阅读和绘制圆,理解圆的相关概念。
三、教学设计1. 圆的认识学习目标1.了解圆的基本概念和定义;2.掌握圆的性质:圆在平面上的图形形状唯一确定,任意两点之间都有且仅有一条线段与圆相交。
教学步骤1.课前预习:学生预习教材第一课,了解圆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提问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几何图形”这一知识点,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圆?圆和其他几何图形有什么区别?3.讲解圆的定义:教师通过图像和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圆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圆形是由一条长度为r的线段所构成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4.讲解圆的性质:依据圆的定义,再向学生讲解圆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圆在平面上的图形形状唯一确定,任意两点之间都有且仅有一条线段与圆相交。
2. 圆的术语学习目标1.掌握圆心、半径、直径、弧等重要术语的概念和意义;2.能够正确地使用圆的相关术语。
教学步骤1.课前复习:学生复习教材第一课圆的相关知识。
2.讲解圆的术语:教师通过图片和图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圆的术语,例如圆心、半径、直径、弧等,让学生对圆的术语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3.练习:教师根据课堂情况,设计不同的练习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圆的相关术语的使用。
3. 圆的绘制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地绘制圆;2.能够准确地阅读已经绘制好的圆。
教学步骤1.讲解圆的绘制: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圆规和直尺绘制圆,并提醒学生注意在绘制中心和确定半径的过程中需要精心思考,保证绘制的圆形圆滑美观。
2.练习: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操练习,提高学生的绘制技巧和思维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1 圆的认识(一)|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理解圆的定义:学生能够描述圆的基本特征,如圆心、半径、直径等。
- 掌握圆的性质:学生能够运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
- 学会画圆:学生能够使用工具正确地画出一个圆。
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圆与实际联系起来。
- 提升动手能力:通过画圆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空间观念:学生通过学习圆,培养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空间想象力。
- 激发探究兴趣: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重点- 圆的定义与性质: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并能够运用。
- 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技能。
难点- 圆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 圆周率的含义与运用:学生需要理解圆周率的概念,并学会如何使用它进行计算。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圆规、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 学具:圆规、直尺、练习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车轮等,引导学生思考圆的特点和用途。
2. 新授:介绍圆的定义、性质,并展示如何使用圆规画圆。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画圆的实践活动,互相交流心得。
4. 巩固: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5. 拓展:探讨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艺术创作等。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 板书圆的认识(一)- 核心内容:圆的定义、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 辅助图表:圆的示意图、周长和面积的公式。
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 实践作业:在家中寻找圆形物体,测量并计算其周长和面积。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注意到学生在画圆和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时存在一些困难。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1《圆的认识(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一)》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圆的定义、圆的半径、圆心、圆的直径、弧、扇形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面积等知识的基础。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圆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圆的特征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半径、圆心、直径等基本概念,能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的定义,圆的半径、圆心、直径等基本概念,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2.教学难点:圆的特征和性质的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圆形的实物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的特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地探索圆的特征,理解圆的定义、半径、圆心、直径等概念。
3.实践:让学生用圆规和直尺画圆,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的特征和性质。
5.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圆的特征和性质。
主要包括圆的定义、半径、圆心、直径等基本概念,以及圆的性质。
在食指绕拇指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拇指所按的点不变,食指与拇指间的距离不变。
用图钉、线和笔画圆时,图钉要固定好,线要拉直。
用圆规画圆,针尖所在的位置是圆心,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
1.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
2.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直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
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 圆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圆有无数条直径,无数条半径;同圆(或等圆)中的直径都相等,半径都相等;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可以表示为d=2r或r=d。
25. 圆心和半径的作用: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6. 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汽车车轮、自行车的车轮、球、齿轮、方向盘、圆规、井盖、钟表、水杯、环岛……二、圆的认识(二)1. 圆的对称性: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2 . 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数量。
正方形有4条、长方形有2条、等边三角形有3条、等腰三角形有1条、等腰梯形有1条和圆有无数条。
3. 利用圆的对称性确定圆心的方法。
方法一把圆形纸片按下面的方法对折,两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
方法二把圆形纸片沿不同的方向任意折出两条直径(直径所在的直线即对称轴),两条直径(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
4.圆与内接或外接正多边形组成的组合图形的对称轴是经过圆心的正多边形的对称轴。
三、欣赏与设计综合运用旋转、轴对称和平移的知识设计图案。
四、圆的周长1.圆的周长的意义。
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也可以理解为将圆滚动一圈的长度。
直径的长短决定圆周长的大小。
2.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方法一用滚动法测量圆的周长。
在圆形硬纸板的边缘上点一点A,使点A对准直尺的0刻度,然后使圆形硬纸板在直尺上向右滚动一周,点A所指的新刻度就是这个圆形硬纸板的周长。
方法二用绕线法测量圆的周长。
在圆形硬纸板的边缘上点一点A,使点A对准线的一个点,然后用线从点A开始绕圆形硬纸板一周,做好标记,再拉直并测量绕圆形硬纸板一周的线的长度,该长度就是圆形硬纸板的周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1《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一)》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圆的定义,圆的半径,直径,圆心,圆的对称性,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这些内容是学生对圆的基本认识,为以后学习圆的进一步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圆的特殊性质,如对称性和周长、面积的计算,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圆的特点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等基本概念,了解圆的对称性,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自己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定义和性质2.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规,直尺,圆形的实物,如硬币、圆桌等。
2.课件: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什么是圆?圆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圆的定义和性质,如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以及圆的对称性。
同时,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硬币的半径和直径,加深对圆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每组给出一种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总结出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
4.巩固(10分钟)利用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圆的认识(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理解圆的周长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圆的定义、半径、直径的概念和性质2. 圆的周长公式及其应用3. 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圆的周长公式。
2. 教学难点: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规、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2. 学具:练习本、铅笔、圆规、直尺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圆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圆的兴趣。
2. 新课:讲解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公式。
3. 操练: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应用:讲解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2. 圆的周长公式3. 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巩固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
2. 提高题:让学生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其他性质和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课后要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通过讲解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