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265.00 KB
- 文档页数:10
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本文将详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的相关概念、理论以及研究方法。
一、态度形成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意见或信念。
态度形成是指个体通过获取和处理信息,逐渐形成对特定对象的倾向性评价。
态度形成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1.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态度形成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来评估特定对象。
其中,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会寻求和维持认知的一致性,从而形成符合自己既有信念和价值观的态度。
1.2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在态度形成中会从他人身上获取信息并进行模仿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的态度表达和行为,个体可以借鉴并形成自己的态度。
1.3 社会身份理论社会身份理论强调个体的态度和身份之间的互动关系。
个体在为了塑造或维持自己的社会身份时,会形成与这一身份相一致的态度。
二、行为预测行为预测是指通过评估个体的态度和其他相关因素,来预测个体的行为。
行为预测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2.1 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会追求自身的认知一致性,如果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体会尝试调整态度以使其与行为一致。
2.2 行为意向理论行为意向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周围的他人对行为的期望)可以预测其行为意向。
个体的行为意向越高,其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2.3 行为准则理论行为准则理论认为个体在选择行为时会参考社会规范和期望,而非只考虑自身态度。
因此,社会性行为往往受到社会准则和规范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为了理解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社会心理学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3.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编制问卷,询问被试的态度和行为意向,并通过统计分析来揭示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的关系。
3.2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控制变量来观察因果关系的方法。
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
依从也称顺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和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压力而不是内在需要的影响。
(2)认同。
认同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这一阶段学生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
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识。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简述态度形成的过程态度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影响的过程,涉及到个体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个体在不断接受信息和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特定对象的态度。
下面将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分析态度形成的过程。
一、认知因素对态度形成的影响认知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是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分析,逐渐形成对事物的态度。
1.外界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是形成态度的重要源泉,人们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渠道获取关于事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态度。
比如,个体从媒体上获取关于某一政治人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影响个体对该政治人物的态度形成。
2.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在形成态度时候,会倾向于保持内心的认知一致性。
如果个体对某一对象持有的认知是一致的,那么他形成对该对象的态度时,也会倾向于使认知和态度一致。
比如,当一个人对某一品牌的认知比较积极时,他对该品牌的态度也会倾向于是积极的。
3.社会认知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会受到他人的认知影响,这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态度形成。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以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认知一致性。
比如,一个人在朋友圈内,可能会因为朋友的态度而改变自己原来的态度。
二、情感因素对态度形成的影响情感是个体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反应,也是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情感对态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1.情感传染效应当人们接触到他人的情感表达时,会产生情感传染效应,即个体的情感会受到他人情感的感染。
这也会影响到个体对事物的态度。
比如,一个人因为周围的人对某一事物表现出积极情感,也会影响他对该事物的态度。
2.情感处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情感刺激,他们对这些情感刺激的处理会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态度。
情感处理包括情感调节、情感表达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态度形成。
第五章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态度的结构、第一节态度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一、态度的概念个人对某一对象持久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赞成、
反对、喜欢、讨厌、消极、倾向积极、肯定、否定....)
二、态度的性质1、态度不是遗传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2、态度具
有相对的持久性。
(态度形成的过程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而一旦形成之后
又是比较持久、稳固)
3、态度是一种内在结构(一个人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态度,我们只能从
他的外显的行为中来加以推测)
4、态度的核心是价值观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凯尔曼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三阶段理论:凯尔曼三阶段理论服从阶段: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内化阶段
二、态度的改变
态度能否转变依存于一些条件:态度能否转变依存于一些条件1、原
先的态度与要求改变的态度之间距离的大小2、在积极参加活动中转变态
度3、团体规定与态度的转变4、宣传与态度转变5、社会文化与态度的
转变
三、态度改变理论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
论(1957))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强度愈大,想要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的动
机也愈强烈。
解决矛盾:1.改变认知因素中不协调的双方中任何一种认知因素,使双方趋于协调。
2.添加新的认知因素,以缓和双方的矛盾。
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即依从—认同—内化。
1、依从:依从指个体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依从不是个体自愿的,而是迫于外界的强制性压力采取的暂时性的行为。
在态度形成的过程中,依从是很普遍的现象,在个体早期生活中,态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依从。
2、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地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心目中榜样的观念和态度相一致。
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依照社会中其他角色的态度来指导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3、内化:内化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组成部分。
内化在个体态度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每个团体都有其一定的规则,有的明确,有的模糊,但团体不可能对所有的行为都制定一定的规则,这就要求成员在大多数场合下都自觉地按照社会的期望来行动。
社会心理学对态度形成的理解引言:态度是人类行为中重要的心理构成,它对个体的决策、行为和社交互动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对态度形成的深入理解。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心理学对态度形成的理解,包括态度的定义、形成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
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倾向性反应,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
认知维度涉及对对象的知识和信念,情感维度涉及对对象的情感体验,行为维度涉及对对象的行为倾向。
二、态度形成的过程: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观点来形成态度。
这包括直接体验、社会比较和社会学习等过程。
例如,当一个人亲身经历某个对象时,他的态度可能会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而当他观察到他人对该对象的态度时,他的态度可能会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
2. 受众特征:个体的个人特征也会影响态度的形成。
例如,个体的性格、价值观、自我认同等因素会影响他们对特定对象的态度。
此外,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反应和社会经验也会对态度形成产生影响。
3. 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对态度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所处的社会群体、文化背景和社会认同等因素会影响他们对特定对象的态度。
社会影响包括社会规范、媒体影响和社交影响等,它们通过塑造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反应来影响态度的形成。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 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保持认知的一致性,即在态度形成过程中,个体会寻求与其现有认知一致的信息。
当个体面临与其现有态度不一致的信息时,他们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恢复认知一致性,例如改变态度、寻找更多支持态度的证据或忽略反对态度的证据。
2.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与自己所认同的社会群体保持一致。
当个体的态度与其所属社会群体的态度一致时,他们会感到社会认同,从而加强对该态度的坚持。
反之,当个体的态度与社会群体的态度不一致时,他们可能会面临社会压力,导致态度的改变。
简述态度形成的过程态度是对事物、行为、情境等的倾向性评价和反应,是人们对于某一对象的评价和感受,是以一种稳定的方式对行为和情况做出反应的倾向。
态度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渐进性加强和稳定的过程。
建立和形成态度的过程通常是没有意识的,而是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一、经验和感受态度的形成最根本的因素之一是个人的经验和感受。
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观察他人的经验、拥有的信息以及传统的观念等途径,逐渐建立起对某个事物或行为的情感和态度。
例如,一个人对于红绿灯的态度,可能是因为自己遵循红绿灯的交通法规顺畅的经验,或者是因为看到他人遵守此规则而形成的。
二、社会化个人的态度也受到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学校、教会和媒体等因素都会对态度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接受到许多既定的信念和行为习惯,这些积极和消极的信息和体验定位了个人的社会化视角,引领人们塑造出具有某种性质的态度。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态度,最好的例子就是群体现象。
人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看群众的眼睛说话”,很容易受到媒体报道、政治宣传和群体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当一个人参与某个群体至足够长的时间时,很容易接受该群体特定的观点和做法,逐渐形成自己的态度。
四、个人价值观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因素,也是影响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常常有人爱国主义情节十分浓厚,因此对于国旗、国歌、国籍等表现出很强烈的情感,而其他人可能对于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价值观表现出较大的敏感度和关注度,这在形成态度时是非常显著的。
总体来说,态度的形成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每个人在接受信息、学习经验和接受场景部分的信息时,都会在个人价值观的框架下进行加工、抽象和推理,来决定自己的态度。
态度会在不断的经验、信息、反思和调整中稳定下来,被存储在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在未来的行为和决策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态度形成的条件1. 环境的影响可太重要啦!你想想看,如果你周围的人都积极向上,你是不是也更容易变得积极呀?就好比你在一个充满阳光和温暖的花园里,你自己也会绽放得更灿烂呀!例子:在一个充满鼓励和支持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更有自信,更积极地面对生活。
2. 教育也是关键的呀!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就像给大脑注入了强大的力量吗?老师的教导、知识的灌输,这能不影响态度的形成吗?例子:经过系统教育的人,在看待问题时会更全面、更理性。
3. 个人经历那绝对不能忽视呀!你经历过的成功和失败,不就像刻在心里的印记一样吗?比如你曾经努力克服了巨大的困难,那以后面对挑战还会轻易退缩吗?例子:经历过创业失败后重新站起来的人,会更加坚韧不拔。
4. 榜样的力量可不容小觑啊!当你有一个特别崇拜的榜样时,你是不是会不自觉地向他看齐呢?这就像航海时有了明亮的灯塔指引呀!例子:喜欢某个成功的运动员,就会学习他的拼搏精神。
5. 社交圈子也很有影响力呀!和乐观的人在一起,你会变得更乐观;和消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也可能被带偏吗?这就像染缸一样啊!例子:经常和有爱心的朋友在一起,会更有同情心。
6. 媒体的作用也很大呢!每天看到的新闻、广告,不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态度吗?这就像细雨滋润大地一样不知不觉呀!例子:长期受到正能量媒体内容影响的人,会更积极向上。
7. 自身的思考和反思多重要呀!只有不断思考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才能更好地塑造态度呀,这不就像给自己的心灵做按摩吗?例子:常常自我反思的人,能更及时地调整不好的态度。
8. 兴趣爱好也能影响态度呀!对一件事情特别热爱,不就会全力以赴地去对待吗?就像对美食的热爱会让你用心去品尝每一道菜一样!例子:热爱绘画的人,会对艺术有独特的态度。
9. 家庭氛围也是很关键的呀!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培养出来的态度能和充满争吵的家庭一样吗?这就好比在温室和沙漠中成长的植物呀!例子:在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更懂得关爱他人。
第九章态度形成与改变一个人的社会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主客观因素的改变,个人的态度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本章将分别论述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除新生儿之外,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往往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旧态度的改变导致新态度的形成,新态度的形成以旧态度的改变为先导。
第一节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
因而,个体态度的形成受到社会生活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此外,态度形成的过程可以描述为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等学习方式不断学习的结果。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人自出生开始直到生命的终结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熏陶等方式进行的。
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形成产生的影响具有一系列的特点:第一,是一种有选择的影响,只让个体了解或接触符合社会要求的态度;第二,是一种持久的影响,往往伴随人的一生;第三,是一种多元化的影响,即社会环境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因素对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往往是不相一致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第四,是一种宏观的影响,对人们的态度起着导向作用,对个体态度形成的要求和约束也往往是一般意义上的。
(二)家庭的影响对于个体最初态度的形成,家庭及父母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个体态度的形成及其今后态度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早期形成的态度往往会一直保持到成人期,有些态度则可能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家庭及父母的影响还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方式表现出来。
除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长幼关系之外,还包括了相互之间的情感关系。
情感关系较融洽,则互相之间的影响就较大,在态度上也易趋于相近或相同;此外,家庭共同的生活方式对孩子态度的形成也具有显著影响,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民主、平等气氛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形成良好的与人相处的态度,学会用平等的方式与人相处,用民主的方式解决问题。
心理学上的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1、态度是个体对特点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其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其成分:认知成分C、情感成分A、行为倾向成分B。
2、态度形成的3个阶段:依从——按照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印象管理策略等;认同——个体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
3、态度转变模型——霍夫兰德
传递着——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
可信差距信念警告
意图畏惧人格分心
4、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传递者方面——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传递者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
沟通信息方面——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
接受者方面——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征;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
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
5、海德的平衡理论:符号相乘得正则平衡,符号相乘得负则不平衡;P-O联系为肯定时为强,P-O联系为否定时为弱。
6、态度的测量主要测量态度的方向与态度的强度,有量表法、投射法和行为反应测量法。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就是内部女性主义。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1.态度的心智充任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度的犯罪行为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充斥态度的心智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就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态度的犯罪行为成分:指准备工作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充分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品德就是心智与犯罪行为的统一。
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重新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道德情感:1.直觉的道德情感2.想象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2.价值的内化程度相同。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2.相对功利价值观念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4.严格遵守法规价值观念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广泛伦理价值观念阶段9岁以下儿童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青年人处于习俗水平,20岁以后处于后习俗水平。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逐步形成人与自然的道德重新认识能力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显著地整体表现出来自觉纪律的构成关键年龄在9岁。
态度与品德自学的通常过程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2.内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水平较好态度与品德的培育1.有效的说服2.践行较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内容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通常有三个阶段,它们是:
1.形成期:这个阶段通常在儿童时期,家庭和学校是主要的塑造力量。
在这个阶段,人们会形成最初的基本态度和品德,例如诚实、宽容、勇气、责任感等。
2.发展期:这个阶段通常在青少年时期,社交圈、同龄人和其他有影
响力的人逐渐成为主要的塑造力量。
在这个阶段,人们会进一步发展个人
态度和品德,例如自信、同情心、尊重他人等。
3.转化期:这个阶段通常在成人后期,经验和成熟让人们开始反思和
评估自己的态度和品德,发现其中的缺陷并试图改变。
在这个阶段,人们
会注重自我反省,学会接受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发展出更完善和高
尚的态度和品德。
以上是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内容的简单介绍。
不同的人在
不同的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经历和发展,但这三个阶段仍然是一个普遍的
模式。
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态度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因素:
1. 社会化:个体从小到大在社会中接受的教育、家庭、社交关系等,都会对其形成态度产生影响。
2. 个人经历:个体在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包括亲身经历、观察他人的经历等,都会影响其对特定事物或情境的看法和态度。
3. 文化和价值观: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所持有的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其态度,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对同一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态度。
4. 教育背景:个体的教育水平、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等也会对其态度形成产生影响。
5. 个人特质:个体的性格、性别、年龄等个人特质也可能影响其态度形成。
6. 社会环境和群体影响: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处的群体中的态度也会对个体的态度形成产生影响。
7. 媒体影响:各种媒体包括电视、报纸、网络等,在传播信息和价值观时也会对个体的态度产生影响。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实际上态度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个体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和评估后形成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