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塔计算
- 格式:ppt
- 大小:6.16 MB
- 文档页数:99
吸收塔塔径计算公式吸收塔是化工、环保等领域中常见的设备,用于实现气体混合物中某些组分的吸收。
而吸收塔塔径的计算可是个关键环节,这直接关系到吸收塔的性能和工作效率。
要计算吸收塔的塔径,咱们得先弄清楚几个重要的参数和概念。
首先就是气体的流量,这就好比是一条河流的水流量,流量越大,需要的河道就得越宽。
还有气体的流速,它决定了气体在塔内流动的快慢。
另外,吸收塔的操作条件,比如温度、压力,也会对塔径产生影响。
那具体的计算公式是啥呢?一般来说,吸收塔塔径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公式来计算:D = √(4Q / πv),这里的 D 就是塔径啦,Q 是气体的体积流量,v 是适宜的空塔气速,π 就是大家熟悉的圆周率。
举个例子吧,就说咱们在一家化工厂,要设计一个用于吸收二氧化硫的吸收塔。
经过前期的工艺计算和分析,已知气体的体积流量是1000 立方米每秒,通过实验和经验数据,确定适宜的空塔气速为 2 米每秒。
那咱们就可以这样来算塔径:先把数字代入公式,D = √(4×1000 / 3.14×2),经过计算,得出塔径大约是 31.8 米。
可别以为这就算完事儿了,实际情况可复杂得多。
比如说,气体的性质也得考虑进去。
如果气体中含有一些容易堵塞或者粘结的成分,那咱们在选择塔径的时候就得留有余地,稍微选大一点,免得后期出现堵塞影响生产。
还有啊,不同的吸收工艺对塔径的要求也不一样。
有的工艺需要气体和吸收液充分接触,那塔径就得适当大一些,以增加接触面积和时间。
在实际操作中,计算塔径还得考虑设备的成本、安装和维护的便利性等因素。
就像我之前参与过的一个项目,最初计算出的塔径从理论上来说是没问题的,但考虑到工厂的场地限制和后续的维护难度,我们不得不重新调整计算参数,经过多次的讨论和修改,最终确定了一个既能满足工艺要求,又能适应实际情况的塔径。
总之,吸收塔塔径的计算可不是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它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还得结合实际经验,才能得出一个既合理又实用的结果。
第4节吸收塔的计算吸收过程既可在板式塔内进行,也可在填料塔内进行。
在板式塔中气液逐级接触,而在填料塔中气液则呈连续接触。
本章对于吸收操作的分析和计算主要结合连续接触方式进行。
填料塔内充以某种特定形状的固体填料以构成填料层。
填料层是塔实现气、液接触的主要部位。
填料的主要作用是:①填料层内空隙体积所占比例很大,填料间隙形成不规则的弯曲通道,气体通过时可达到很高的湍动程度;②单位体积填料层内提供很大的固体表面,液体分布于填料表面呈膜状流下,增大了气、液之间的接触面积。
通常填料塔的工艺计算包括如下项目:(1)在选定吸收剂的基础上确定吸收剂的用量;(2)计算塔的主要工艺尺寸,包括塔径和塔的有效高度,对填料塔,有效高度是填料层高度,而对板式塔,则是实际板层数与板间距的乘积。
计算的基本依据是物料衡算,气、液平衡关系及速率关系。
下面的讨论限于如下假设条件:(1)吸收为低浓度等温物理吸收,总吸收系数为常数;(2)惰性组分B在溶剂中完全不溶解,溶剂在操作条件下完全不挥发,惰性气体和吸收剂在整个吸收塔中均为常量;(3)吸收塔中气、液两相逆流流动。
吸收塔的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式全塔物料衡算图2-12所示是一个定态操作逆流接触的吸收塔,图中各符号的意义如下:V -惰性气体的流量,kmol (B )/s ;L —纯吸收剂的流量,kmol (S )/S ;Y 1;、Y 2—分别为进出吸收塔气体中溶质物质量的比,kmol (A )/kmol (B );X 1、X 2——分别为出塔及进塔液体中溶质物质量的比,kmol (A )/kmol (S )。
注意,本章中塔底截面一律以下标“l ”表示,塔顶截面一律以下标“2”表示。
在全塔范围内作溶质的物料衡算,得:VY 1+LX 2=VY 2+LX 1或V (Y 1-Y 2)=L (X 1-X 2) (2-38)一般情况下,进塔混合气体的流量和组成是吸收任务所规定的,若吸收剂的流量与组成已被确定,则V 、Y 、L 及X 2。
吸收塔的计算1.全塔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1.全塔物料衡算对逆流操作的填料吸收塔,作全塔溶质组分的物料衡算,可得:吸收塔的分离效果,通常用溶质的回收率来衡量,回收率定义为:吸收过程中,回收率恒低于100%。
一般情况下,进塔混合气的组成和流量是已知的,如果吸收剂的组成和流量已经确定,则V、Y1、L 和X2皆为已知数,又根据吸收任务所规定的回收率,可得知气体出塔时应有的浓度Y2,如此,通过全塔物料衡算便可求得塔底排除的吸收液的浓度X1,于是,在填料层底部和顶部两个端面上液气组成都为已知。
2 吸收操作线方程和操作线在塔底或塔顶与踏中任意截面间列溶质的物料衡算,可整理得:或上两式是等效的,皆称为吸收塔操作线。
该方程在X-Y图上为一直线,称为吸收塔操作线。
操作线位置仅决定于塔顶、塔底两端的气、液相组成,该直线的斜率为液气比L/V。
操作线上任何一点代表塔内任一截面上的气、液相组成已被确定。
吸收过程操作线总是位于平衡曲线的上方,两线相距愈远,表示吸收推动力愈大,有利于吸收过程。
应注意,操作线是由物料衡算决定的,仅与V、L及二相组成有关,而与塔型及压强、温度等无关。
对并流操作的填料吸收塔,或其它组合操作的吸收塔,读者应能依据上述原则作出它们的操作线。
3-2.吸收剂最小用量和适宜用量在极限情况下,操作线和平衡线相交(有特殊平衡线时为相切),此点推动力为零,所需填料层为无限高,对应的吸收剂用量即为最小用量。
该操作线斜率为最小液气比(等)。
因此最小吸,因此最小吸收剂用量可用下式求得:若气液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则式中可由亨利定律算出,否则可由平衡曲线读出。
适宜的吸收剂用量应通过经济衡算确定,但一般在设计中可取经验值,即:应注意,对填料塔选定吸收剂用量时,还应保证能充分润湿填料,一般喷淋密度不应低于5m3/(m2·h)。
可见待设计确定塔径后,还应校验喷淋密度。
3.塔径的计算计算塔径的关键在于确定适宜的空塔气速,其选定方法见“塔设备”章。
吸收因子法 N OG 将 NOG 表示为两个无因次数群为了计算方便,将此式绘制成以 1/A 为参数的曲线图
吸收因子 L/(mV 是操作线斜率与平衡线斜率的比值。
A 值越大,两线相距越远,传质推动力越大,越有利于吸收过程,NOG 越小。
A 的倒数 (mV/L 称为解吸因子S,其值越大,对吸收越不利,由图可知,NOG 越大。
平衡线为直线时传质单元数的计算当用(X*-X)作传质推动力时,对平衡线为直线的情况,用完全类似的方法可导出与 NOG 计算式并列的 NOL 计算式 N
5.5 塔径的计算气体沿塔上升可视为通过一个空管,按流量公式计算塔径 VS
--塔径(m Vs--在操作条件下混合气体的体积流量(m/s u-- 混合气体的空塔速度(m3/s 塔径设计要做多方案比较以求经济上既是优化的,操作上也是可行的。
一般适宜操作气速通常取泛点气速的50%∽85%。
算出的塔径还要按压力容器公称直径标准圆整。
某生产车间使用一填料塔,用清水逆流吸收混合气中有害组分A,已知操作条件下,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为1.5m,进料混合气组成为0.04(组分A的mol分率,下同),出塔尾气组成为0.0053,出塔水溶液浓度为0.0128,操作条件下的平衡关系为Y=2.5X(X、Y均为摩尔比),试求: 1)L/V 为(L/Vmin 的多少倍?2)所需填料层高度。
3)若气液流量和初始组成均不变,要求最终的尾气排放浓度降至0.0033,求此时所需填料层高度为若干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