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电视纪录片结构分析
电视纪录片作为具有教育性质的综合影片,它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文化、自然和社会
等社会服务中。
它的结构有很强的专业性,由开头、主体部分和结尾所组成。
首先,开篇引子,电视纪录片的开篇必须要特别吸引观众,才能让观众开始观看。
一
般来说,开头可以用经典的影视对白、生动的声音效果和深刻的意象语言来营造震撼的氛围,介绍纪录片的内容,激发观众的兴趣。
之后,分割条,它将结构进一步分隔,配合纪录片的内容,加入分割条,一旦观众有
所觉察,马上就要形成一个更有趣的节奏,并且把节奏放缓,把大家的注意力都转到纪录
片的主要内容上来,吸引观众。
接下来,正文部分,正文部分是此类影片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把它比喻成鱼大则是鱼,这里主要有叙事逻辑、分析特征及对主题特征的描述。
纪录片常常采用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照片等证据,来提供观众深入的认识,把事件融入视觉内容当中,以达到更好的宣
传效果。
最后,结尾,结尾的部分是由开头进行回顾,反思观点,一般来说,结尾部分会有一
种收尾的手法,一段歌,或者一段对白,或者是一组照片,以形成一个美的结尾,但是必
须大家有所认识,必须符合纪录片的全局,让观众能够有所领会,恰到好处地收尾,把纪
录片气氛拉回到最初。
综上所述,电视纪录片结构分析包括了开头、主体部分和结尾三部分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纪录片的开篇必须特别吸引观众,以激发观众的兴趣。
分割条将结构再进一步分隔,
配合纪录片主题,并加入分析特征和对主体特征的描述。
结尾则回顾和反思结果,把整个
纪录片气氛拉回到开始。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分析结构思维;渐进结构思维电视纪录片,是以美学和社会学意义的视听语言,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的历史或者社会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
电视纪录片,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叙事,是叙述者通过某种叙述行为或者技巧,运用叙述话语向受众叙述故事或者事件的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
电视纪录片要有效实现信息的传播,离不开一定的叙事方法和技巧,而叙事结构则是电视纪录片形成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叙事结构: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现代意义上的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不仅是电视纪录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秩序的统一,同时也是创作者根据生活规律和主观体验感受,以各种手段有主次、有层次地安排纪录片内容,并使之成为严密的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可以分为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
内部结构是体现文气的内部因素,如思路、线索、情感、气韵、逻辑等,它使作品上下连贯,过渡自然;外部结构则是表现电视纪录片外部形式的因素,如层次、照应、开头、结尾等,是对作品整体形式的把握,它使作品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相互依存关系。
叙事结构是电视纪录片形成和存在的一种方式。
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任务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将材料、观点、体验等内在要素,有步骤、有主次地加以安排,形成聚合和支撑电视纪录片各个部件的框架。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一种形式存在,但它的存在意义并不仅仅是装载内容,还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体现。
电视纪录片的记录并非事无巨细地一一记载,而是创作者“选择”的结果。
这种选择,是承载并体现了某种“意义”的,既是创作者思想观念的体现,同时也是其观照自我、观照人生、观照世界的体现。
结构,作为对内容有主动表现力的形式呈现,关系到作品的整体形态,影响到作品整体的表现意义,因此,从此种意义上说,结构是衡量电视纪录片艺术质量的标志,是体现创作者思想能力和艺术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般来说,电视纪录片内容的固有存在方式以及各种联系和秩序,直接制约着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以生活的流程来建构,这也使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具有浓厚的客观规定性;但是创作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映射客观事物,而是有所选择的主观能动行为。
电视纪录片结构分析电视纪录片是一种通过图像、声音和文字来记录、分析、解释和描述真实历史事件、人物、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科学技术和艺术创作等内容的影视作品。
电视纪录片不仅是一种传播真实信息的方式,也是一种对真实世界进行审视和记录的媒介形式。
在电视纪录片中,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还有丰富的结构,并且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对于内容的表达和传达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包括导言、主体、结尾等几个部分。
虽然每个纪录片的结构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一部纪录片通常包含上述几个部分。
接下来将对这些部分进行分析。
首先是导言部分。
导言是纪录片最开始的部分,通常是通过画面、声音和文字描述纪录片的主题和基本情节,并引导观众进入纪录片的世界。
导言的目的是引起观众的兴趣,让观众对接下来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和期待。
导言通常会设计一些引人注目的内容和画面,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让观众产生探索和了解更多的欲望。
导言部分在纪录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影体验,还可以为接下来的内容奠定基础。
接下来是主体部分。
主体是纪录片的核心部分,其中包括丰富的内容和详细的描述。
在主体部分,纪录片会通过现实的画面、真实的声音和丰富的文字等手段,对主题进行多角度的阐释和说明。
主体部分往往会涉及到大量的图像资料和音像资料,并且往往会有专家学者的解说和分析。
在主体部分,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往往会设计得十分严谨和有序,以保证观众能够清晰地理解纪录片所要表达的内容。
最后是结尾部分。
结尾通常是纪录片的结束部分,结尾部分可以包括一个总结性的陈述,也可以包括一些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的预测。
结尾部分还可以对主题进行一些深度的思考和概括,让观众在纪录片结束之后继续产生思考和思考的余韵。
结尾部分对于给纪录片画上完美的句号,为纪录片的完成增添了一些美感和情感。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好的结构可以使纪录片更加有说服力,更加有吸引力。
在结构设计上,电视纪录片的导言、主体和结尾需要相互配合,通过合理的编排和剪辑,使得内容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
纪录片分析范文范文《地球脉动》是一部由BBC制作的纪录片系列,共分为11集,每集以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种类为主题,展示了地球上不同的生态系统和动物群落的生存激烈竞争、互相依存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
首先,该纪录片的拍摄技术非常出色。
影片运用了很多高清科技,使用了超高清摄像机和无人机等现代技术,将细节展示得清晰而生动。
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到不同生物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感受到它们的真实和自然。
其次,该纪录片的叙事手法独特而生动。
影片采用了旁白的方式对故事进行解说,配上悦耳动人的音乐,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展示的生态系统和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此外,纪录片还通过剪辑手法将相似或相反的镜头串联在一起,凸显出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与互助,以及食物链的重要性。
再次,该纪录片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是其独特之处。
《地球脉动》并不仅仅局限于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动物,它也着重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以及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珊瑚礁死亡、破坏性的洪水、森林砍伐等场景,这种对环境问题的揭示引起了观众的思考和关注。
最后,《地球脉动》通过展示地球上不同的生态系统和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生物多样性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纪录片通过逼真的画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受。
观众通过观看和思考,意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自己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纪录片《地球脉动》通过其出色的拍摄技术、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成功地传递出了自然的力量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增强对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意识。
它不仅是一部娱乐性的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电视纪录片结构分析一部好的纪录片往往会具有扣人心弦的开头。
这个开头需要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继续观看下去。
比如《地球脉动》这部纪录片就是通过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观,如壮丽的极光、浩瀚的大气渐进,吸引观众的视线。
而另一部名为《人类的星球》的纪录片,则通过身临其境的记录手法,将观众带入到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景观中,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期待感。
纪录片的主体部分需要具有连贯的叙述和有深度的内容。
一个好的电视纪录片,不仅要信息丰富,还需要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完整的叙述框架。
纪录片《一带一路》通过讲述古老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和当今世界各地的实物案例,展示出一种全新的人文交流视角。
在整个叙述过程中,深度解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形成了纪录片主要内容的骨架。
好的纪录片也往往需要有着感情共鸣。
纪录片虽然以事实为基础,但其中也需要蕴涵着导演或者制作团队对所拍摄内容的情感体验。
纪录片《血色黎明》通过现代人对上海孤儿院的看法,从中展现出对现代社会改革的不满和对人道主义的尊重。
通过这种情感共鸣,观众将更容易地进入到纪录片所呈现的世界中,产生共鸣和共情,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关注。
一部好的纪录片还需要有着精彩的结尾。
一个完美的结尾既能够解决影片的主题,又能够给观众一个深刻的印象。
纪录片《触摸未知》通过再现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历史瞬间,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未知领域。
而另一部名为《动物世界》的纪录片,则通过展示各种动物的生活状态和交流方式,向观众传递出了人类与自然、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和警示。
在总结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分析时,以上的几个要素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好的纪录片结构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加深刻的体验,同时也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共情。
通过对一部好的纪录片结构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广大影视制作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进一步提高纪录片制作水平,为世界观众呈现更多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作品。
纪录片分析角度:第一部分从片子的主要内容和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来分析,片子拍的是什么?展现了什么?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思考第二部分应尽量结合电视片来分析创作者如何表达主题:1、全篇的结构和叙事手法:整个片子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组织在一起的分哪些层次和段落是否有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闪回,倒叙等等片子是通过有张有弛的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还是真实记录生活的原生态全片诗意某种线索层层递进逐渐深入,还是以段落和板块的形式结构全片2、片子的画面形象塑造,说一说那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画面对主题的表现起到了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3、声音与画面是相辅相成,互相衬托的吗声音再对主题的表现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它以怎样的方式给人们想想的空间和值得思考的东西4、细节怎样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和提炼应落到实处,多举片断进行论述问题做好分别回答纪录片评析的理论分析:1、真实与创造:电视纪录片强调反映生活的真实,但并不罗列生活的现象,也存在艺术的创造,例如题材选择,结构安排,细节捕捉,表现方式,镜头运用,造型设计,节奏处理,编辑艺术,但创造不允许大量外在艺术形式的介入和创作者浓重主体意识的渗透,更不允许艺术的虚构,只能去开掘记录本身内在的艺术潜能,总之一句话,电视纪录片的创造,只能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舍此而无其他。
2、客观与主观:强调对社会生活的客观记录,排斥创作者主观思想的直白介入,灌输和说教,创作者的思想或倾向,往往是隐而不露的,他隐蔽在生活本身的过程中3、再现与表现:强调再现生活的真实,所谓再现生活,主要告诉观众生活就是这样,所谓表现,是指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艺术升华,主要是表现创作者的意念,思想和情感,艺术的告诉观众生活应该是那样,以使电视记录片拍摄的更有韵味,更富有诗情,更具有情感的内涵,它允许艺术的夸张,可能融入某些象征,隐喻,烘托,渲染的表现手段。
4、距离与参与:与生活本身保持一定的距离,隐蔽在生活本身的过程之中,看不见的参与5、原生态与戏剧性:不需打磨,只需带毛边式的生活直接呈现在面前,但并不绝对排斥喜剧性,因为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戏剧,电视记录片的可观性,也多体现为戏剧性。
《舌尖上的中国》是以美食为主题进行拍摄的一个大型纪录片系列,《自然的馈赠》是它的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拍摄画面优美而且制作精妙不仅具有极强的可看性而且带给观众很强的真实感,可谓华实并具,并没有因为艺术性而抛却真实性,是纪录片中的典范。
整个系列追求的是对美食制作过程的记录,《自然的馈赠》主要记录的是美食制作的第一个环节一食材的获取,通过对多个地域多个民族特色食材的追踪记录向观众呈现出了一个个独特的食材获取过程,用纪录片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来评价这个过程的话,那个词一定是馈赠。
作为纪录片,解说词是必不可少的,它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观众理解纪录片,而且担当了充分调动观众情绪的重任,毕竟声画结合才是最能感染观众的。
但近年来,有些纪录片过度夸大了解说词的作用,甚至将解说词摆到主要位置上完全的违背了纪录片的规律,但是这部纪录片完全不存在这种现象,它坚持遵循了纪录片的原则画主词辅,从而达到了一种臻于完美的境界。
例如纪录片中刻画老包挖竹笋小心翼翼避免伤根这一动作时,尽管摄影师用特写加大了对这一动作的渲染,但仅凭画面将小心翼翼这种状态表现出来却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解说词在竹笋刚露出头时的恰当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它加深了观众对这一画面的理解,而且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凸显了出来所以这里的解说词运用得极其精准,而片中的解说词大多便是这样的。
另外,对于空镜头的巧妙运用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空镜头是一种纯景物描写的镜头,看似不重要,但若运用的不恰当却极有可能毁掉整部纪录片,而这部纪录片对空镜头的运用巧妙至极。
在纪录片一开头,从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青青的群山,到葱郁的竹林中正在出土的竹笋等一系列与纪录片中将提到的地方有关的景色的不断切换,搭配上紧接的同样不断切换的人物镜头,将本片中将要呈现的人物与景物巧妙的表现了出来,再加上空镜头数量恰当,所以丝毫没有使纪录片产生虚假感,反而与纪录片浑然一体加强了真实感。
类似这样的镜头影片中还有很多,无一处不精妙。
电视纪录片结构分析电视纪录片是指以真实事件、人物或者现象为素材所制作的影像作品,通常用来记录、展示、介绍或分析某一特定主题,是一种以纪实手法记录事实的电视节目。
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涉及内容选题、采访、拍摄、编辑等多个环节,而影片结构作为整个创作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影片的表现形式、叙事风格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来探讨其特点和创作技巧。
一、纪录片的结构类型1. 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纪录片结构,它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通常采取线性叙事的形式,将故事按照时间轴的顺序展开,以呈现事实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线性结构的优点在于能够清晰地表达事件的发展轨迹,引导观众理解事件的发展和进程,增强叙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2. 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是另一种纪录片常见的叙事方式,它与线性结构相反,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而是采取跳跃式叙述、回溯叙述等手法,以突出特定主题或者观点,强调情感、视角或者想法。
非线性结构的优点在于能够抓住关键点,突出重点,有利于创意表达和情感渲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3. 对比结构对比结构是指将两个或者多个不同的事件、人物、现象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来表现事物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以引发观众对事物的思考和感悟。
对比结构的优点在于能够以对比的手法凸显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和对比性,增强叙事的震撼力和对比力。
二、纪录片结构的特点1. 故事性纪录片结构在叙事上和传统电影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包括引子、发展、高潮、结尾等元素,它也追求着一个完整的故事架构,有着明确的叙事目的和发展轨迹。
而且,纪录片结构在叙事层面上,通常会有一个主线故事,以及一些次要故事来衬托和辅助主线故事,以形成更为完整和立体的叙事结构。
2. 多元化纪录片的结构形式多样,可以采取线性、非线性、对比等多种结构形式,甚至还有一些特殊的创新结构形式,比如悬念式结构、环状结构等。
这种多元化的结构形式,为纪录片的叙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丰富叙事形式和叙事方式,使得纪录片的表现更加多样化和立体化。
记录片的分析方法一、影视纪录片的基本艺术特点:1、真实性。
作品内容必须是真实发生的,编导只能选择素材,不能像电影一样杜撰情节。
2、时政性。
具有一定的思想层次。
3、叙事性。
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二、主要类型:1、历史文献类。
偏重于革命历史,如《忠贞》就记录了开国元勋的夫人,《较量》是记录的朝鲜战争。
2、历史文化纪录片。
传达了历史文化的信息和在发展中遭遇的国难。
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抒情意味。
如《故宫》《圆明园》《丝绸之路》《话说长江》等。
3、社会人类纪录片。
又被称为“人类文化学纪录片”,学术价值比较高。
如《最后的山神》《德拉姆》等。
4、自然环境类。
如《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等。
5、其他。
三、应注意的问题:1、讲故事。
2、注意编导对普通人、平凡生活的表现,即凡人小事、平民视点、草根特色问题。
3、情景再现。
4、纪实风格。
5、声音效果:A、只有音响,没有音乐B、连解说词都没有,只有音响和主人公的原声。
C、与故事片一样,三种声音元素都具备。
D、关注被采访对象的声音,这往往会让作品拜托居高临下的教育意义。
E、后期与同期录音。
四、对纪录片主要艺术特点的把握:1、严格的纪实风格,如《马背上的法庭》。
2、紧贴时代的新闻风格,如建国六十周年时的“复兴主题”。
3、强烈的思辨的政论特色,如《大国崛起》。
4、虚实结合的诗意的风格,如《百年名琴的深圳传奇》。
5、新闻片风格的解说词,口语化风格的解说词,政论式风格,诗化的风格,无解说词即地道的纪录片。
关于纪录片分析范文纪录片是一种反映真实事物、事件或人物的电影或电视节目。
它通常以事实为基础,采用真实的场景、人物和情节,旨在展示真实的现实世界,并引起观众对社会问题、历史事件或自然现象的思考。
纪录片的分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主题、叙事结构、导演手法、观众体验等。
下面将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主题是纪录片的基础。
主题决定了纪录片的核心内容以及要传达的信息。
纪录片的主题可以是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困等),历史事件(如二战、文化大革命等),传记(如名人的生平故事)或自然现象(如地球的生态系统)。
分析纪录片的主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纪录片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或历史事件,并理解导演对这些问题或事件所持的观点。
其次,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也是分析的重要方面。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指的是导演用来组织电影情节和场景的方式。
叙事结构可以是线性的,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进行,也可以是非线性的,通过回放或跳跃来呈现多个时间点的内容。
另外,纪录片的叙事手法还包括诸如对比、对话、解说等方式。
分析叙事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导演为了表达主题而选择的叙事方式,以及这种叙事方式对观众的影响。
导演手法是纪录片分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导演手法包括摄影技术、镜头运用、音乐选择、剪辑等。
纪录片的导演通常会使用特定的摄影技巧来呈现自然景观或现实场景,例如选择特定的角度和镜头来强调一些细节,或使用特殊效果来增强画面的艺术性。
音乐也是导演手法的一部分,它可以通过音乐的选择和配乐来突出情感氛围或强化影像的力量。
剪辑则是将不同的场景和情节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创造连贯的故事。
分析导演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纪录片的视听艺术和影像传达的信息。
最后,纪录片的观众体验也是值得研究的方面。
每个人观看纪录片时的感受可能不同,因为观众的背景、经历和观点各不相同。
分析观众体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纪录片对观众的影响,并理解观众如何与所观看的内容进行互动。
总之,对纪录片的分析可以从主题、叙事结构、导演手法和观众体验等多个方面进行。
电视纪录片分析《再说长江》——审美的诗意栖居
美学境界的追求,是纪录片创作的灵魂,也是纪录片发展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作为集合了多种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的电视艺术形态,电视纪录片已经在多个层面上拓展和延伸了其美学范畴。
我国近几年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多种视听语言的综合运用,更加体现出此点。
《再说长江》、《大国崛起》、《新丝绸之路》等就是最好的代表。
作为一种艺术,美学上的价值一直是纪录片追求的目标。
不管是崇尚“真实就是力量”的纪实美学,还是信奉唯美的超现实主义美学,都体现了纪录片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这里,我们仅以《再说长江》为例,从音响和画面等角度切入,对其美学价值的内外在表现做一分析。
正是在整合了传统的人文理念和先进的电视技术之后,《再说长江》才将审美的意境得以延伸、拓展,从而在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上使观众体验了千变万化的审美感受。
音响——拓展审美空间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生动地描述了声音世界:“在空气中总是不乏轻微地运动,这种运动为我们的听觉给自然界添上新的生命;树叶萧飒作声——这种微风几乎使人觉察不出,树木好像活了起来,……于是大自然变得气象万千,生动活泼,到处都是轻快的嚅嚅之声,到处都是活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番描述为我们展现了大自然音响当中的一个侧面,而在《再说长江》中为我们勾勒的是更为宏大更为震撼的“活动着的声音”,是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完美结合的统一体。
一、传承经典营造历史归依感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长江之歌》,一首大气磅礴的赞歌,一首浓浓深情的颂歌,正是这首歌使人们催生出无限的奋斗豪情,正是这首歌使神州书写出绚丽的诗篇。
经过20年的积淀,经过20年的升华,《长江之歌》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因而《再说长江》的主题曲仍然沿用这首歌,从创作的角度看,这是它与《话说长江》的延续性承接,这不仅为观众营造出回归历史、情感归依的意境,也是在声音元素上渲染、突出长江源源不断的生命本质,是在表现手法上将有形的线谱形式转化为无形的鼓舞形态,从而成功地实现了20
年艺术的承接,影像的延续。
从观众的感知层面来分析,《长江之歌》再次拉近了观众与长江的距离,仿佛长江就在你我心中流淌,奔腾不息的江水与跃动的音符一起演绎着历史的沧桑巨变,一起将观众的接受心理、审美需求转化为对长江的深深眷恋、对祖国的热情歌颂。
这样在无形中唤起观众的亲近心理,在20年前《话说长江》影像的回忆中对20年后的长江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二、编织旋律制造多项和谐感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情感,运用不同旋律的音乐配合镜头的节奏,契合观众的审美心理。
在《再说长江》第20集《江湖武汉》中,追溯久远、神秘的历史时,运用稳健、有力的音响加以烘托,从而达到对历史的再梳理。
在介绍汉口形成的一段中,交响乐沉稳、厚重,寓意着500年前汉水从秦岭走来,带着对长江的皈依感走来,脚步和缓而奔放。
在介绍1954年武汉人民战胜大洪水,195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兴然题写“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时,伴着《长江之歌》交响乐的明快、雅致,为观众展现了武汉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建设崭新大武汉,乃至全国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豪情壮志。
在《再说长江》第30集《时速上海》中,轻快、跃动的旋律勾勒出上海充满青春、激情的都市风貌,南京路、人民广场、新天地是上海时代变迁的标志,在这几部分的介绍中,音响运用集中体现出上海发展的高起点、高速度和高效率;起伏有致、自然流畅的钢琴曲,将“精彩上海”的绚丽华采、“超越3号”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实验开发和商运磁悬浮列车的高速行驶演绎成上海发展交响曲中最为高
亢、激昂的音符。
三、跌宕起伏形成多处转折点
不同的音乐往往代表不同的段落,为了将段落区分开,为了形成多处错落有致的转折点,需要精心设计音乐的起落。
在第20集《江湖武汉》中,不同乐器的交替演奏、不同旋律的和谐安排,有效地为观众勾勒出发展中的武汉在多个方面所展现出的勃勃生机。
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音乐和谐配置,巧妙地将武汉与长江绵延不断的历史关系呈现在观众面前,将1931年、1954年和1998年在武汉发生的三次大洪水等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清晰,使得观众对武汉与长江的历史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总之,在《再说长江》中,音乐传递情感、配合节奏、间隔段落,成为重要的审美元素。
伴随着音乐,各种审美意境相互交织,观众或婉约动容,或激情澎湃,或身临其境,或遐想万千,这些正是音乐带来的丰富的审美体验。
画面——激活审美感知
在纪录片的创作和鉴赏中,画面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性构成因素。
在纪实美学的考察范畴中,我们将画面置于审美感知的中心位置。
它集中体现了视听艺术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画面语言的清晰再现,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创作者思想情感的真实呈现,是审美意境的浪漫追求,是现实真实的忠实体现。
画面具有激活审美感知的艺术功效,同时承担着叙述故事、记录事件、阐述思想、表现主题等任务,这在《再说长江》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通过各种电视技术和手段为观众带来穿越时空、超越极限的视觉冲击,从而在多个层面上达到审美境界的再提升与再升华。
这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视觉需求与高端技术的完美结合
我们在《再说长江》第20集《江湖武汉》和第30集《时速上海》中皆可看到高清晰度摄像机记录下的精彩画面。
上海海关大楼的古朴典雅、金茂大厦的富丽宏伟、石库门的凝重朴实和新天地的时尚跃动;武昌黄鹤楼的古朴风雅、汉口张公堤的绵延久远、荆州万寿塔的神秘沧桑和白沙洲大桥的明快动感等等,都集中收录在了高清晰度摄像机的镜头中,将上海、武汉这两个长江沿岸的璀璨明珠雕琢地惟妙惟肖、生动有佳。
这既是我国第一次全部运用目前最新的电视技术来记录长江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精致的画面质量、真实的色彩还原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视觉需求,丰实了观众的审美心理。
在成功地建构了多元视觉表现手法的同时,也将电视纪录片的美学空间加以拓展,使得观众的欣赏层面不再停留在20年前通过《话说长江》了解长江概况,学习地理知识这样较浅层面上,而是跃升到高层次的视听审美需求与探究层面上。
二、大量航拍将审美感知丰实
航拍的运用在《话说长江》亦有所运用,但由于多方原因的制约,那时航拍在每一集中出现的次数较少,有些甚至没有运用航拍。
而在《再说长江》中,摄制组航拍总时长近300小时,将长江的奔流、沿途支线的汇入、地理特征引起的流向改变等,以不同于日常生活观察的视角,忠实地记录下来。
在《生命的高原》一集中大量运用航拍,成功地展现了多数人未曾目睹的长江源头那壮美、原始的自然风貌,在表现了冰雪融化,涓涓流淌的长江之水的同时,也将雄伟、恢宏的高原景致尽收眼底,从而将长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品格演绎地生动而形象。
大量航拍的运用,使得《再说长江》凝练了广袤的长江流域在20年里的考古新发现、文化新开掘、经济新发展、人物新变化、环境新面貌和江河新景观。
在《江湖武汉》中,张公堤的绵延、长江大桥的雄浑、东湖的典雅、黄鹤楼的悠远,皆通过航拍完美地展现在观众
面前,使观众欣赏层面提升到整体性、开阔性和延展性的高度。
正是通过大量的航拍镜头,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庐山的瑰丽神秘、浦东的高速发展、金沙江的韵律美感、曲水姑苏的小桥流水和巴蜀古地的玄妙莫测。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也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再了解,再认识了长江以及长江所特有的文化品质与内涵。
三、重现历史将审美空间延伸
长江沿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源头到入海口,她所承载的是无限大的文化空间。
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历史古迹和文化现在已经消逝,怎样完整地再现当时的场景成为创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再说长江》中,历史再现部分运用的是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戏剧演绎形式。
在三星堆文明古国的重现、大佛东渐历史时期的样貌,以及武当山三十六宫殿在明朝的修建场景中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手法。
从美学的视角对其加以考察的话,此种方式的运用是充分尊重了观众的欣赏需求,充分观照了观众的审美心理。
在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清晰了解之中,主体的欣赏品位得到提升,文化思维得到提炼,精神素养得到升华。
而对于客体来讲,在主体充分接受它的同时,客体自身在多个层面上也得到量与质的变化。
因此,此种手法对于观众和历史原貌来说无疑是“双赢”之举。
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以多元化的视角观照长江沿线的历史演变和人文发展,以写实加写意的手法描绘长江文化的绚丽多姿和厚重深远。
当我们从美学的角度考察其纪录价值时,我们会发现,《再说长江》延续了一种中华民族关于长江的审美情结,保存了一段中国人关于巨变的审美记忆,讲述了一个华夏文化关于寻根感恩的故事。
我们相信,再过20年,如果记录长江下一篇华章时,那时我们定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领悟《再说长江》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