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万里阳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289.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二单元课题:《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一、预习与质疑(课前完成)(一)预习内容:第五课全文及第1—3自然段(二)预习目标1.回顾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并能概述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用提要勾玄的方法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说出文章的叙事脉络,能够复述文章大意。
3、诵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准确解释“亲”“诚”“说”“购”等实词、“而”等虚词以及“涕”“穷困”等古今异义词,正确翻译课文1—3段。
(三)预习检测1.温故而知新《战国策》是体史书。
作者不可考,西汉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共篇,分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包括了自春秋以后至秦统一天下约二百四十年的部分历史。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思想。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其文章特点还体现在: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用大量有趣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同时善于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
2.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战国策》一、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2.理清课文内容,读懂课文大意。
二、知识链接1.先秦散文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2.《战国策》国别体史学著作,记事始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战国策》。
全书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分国别编辑,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惊醒谋议辩论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以及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和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作品长于叙事和议论,善用譬喻,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庆”音近),字次非,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也称庆卿、荆卿、庆轲。
荆轲喜好读书,代表作《易水歌》等,击剑,结交名人勇士,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被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失败被杀。
荆轲其人典故被收录在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之中。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一)正字音王翦()樊於期()揕其胸()偏袒()扼腕()切齿拊心()以药淬之()血濡缕()忤视()瞋目()变徵之声()振慑()卒起不意()厚遗()八创()箕踞()(二)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日以尽矣3.今日往而不反者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6.图穷而匕首见7.秦王还柱而走8.卒起不意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今义: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今义: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今义: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今义: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今义:7.诸郎中执兵古义:今义: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今义: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今义: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的活用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5.樊於期乃前曰6.皆白衣冠以送之7.乃朝服,设九宾8.秦兵旦暮渡易水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金千斤2.欲与俱3.见燕使者咸阳宫4.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六、一词多义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发尽上指冠诚: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顾: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顾笑武阳大行不顾细谨乃:乃请荆卿曰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乃欲以生劫之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使工以药淬之必得契约以报太子七、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然则将军之仇报3. 荆轲有所待4.事所以不成者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6.以故荆轲逐秦王巩固诊断一、翻译下列句子1.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客荆轲及其刺杀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和作用;2.理解古代思想启示下的复仇与背叛、权利与利益等伦理道德问题;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解读能力,学会理解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4.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二、教学过程1. 前置知识•中国历史概况2. 导入通过介绍题目《荆轲刺秦王》呈现开放问题:“你们知道荆轲吗?他有什么故事呢?”提高学生的好奇心。
3. 正文(1)背景介绍首先介绍背景:秦国强盛、国家体制革新、长城等建设等等。
然后阐述秦始皇的功绩、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地位以及荆轲的身份和来历。
(2)文本分析选取文本适当片段进行阅读,让学生对文本的主体内容、情境和情感进行解读。
强调此次阅读的重点是隐喻和象征背后所隐含的意义。
(3)伦理问题探讨主要讨论学生的隐秘复仇与背叛、权利与利益等等伦理道德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现代社会的体制规律。
学生互相提问、交流,提高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知识点讲解根据学生的疑问和问题补充荆轲及其他历史人物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历史和文化素养。
5. 总结让学生重点回顾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检测学生的主要掌握情况和思考问题。
帮助他们理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培养健康的伦理道德观念,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学习视野。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解、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重点强调阅读理解与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归纳推论、模拟推理和分析判断等各种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课堂表现评价:通过教学过程的观察和点评,评定学生的表现,如阅读能力、分析能力、问答技巧等等。
•完成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评分考察学生的学习和领会情况。
•成绩考核评价:通过期末考试或平时测试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范围。
五、教学时间本课程为一课时,共计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教师提供参考教案、PPT等;•学生需要准备课堂笔记和阅读资料。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一、掌握1-9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背诵易水送别一节。
二、分析荆轲义激樊於期这一事件【课前预习】1、常识了解:《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通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约240年(460—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钩心斗角的故事,也记叙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擅长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背景材料荆轲,春秋战国时期出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先人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
他喜欢念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
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那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一路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发生的。
3、语言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骨髓.()燕.()国揕.()胸偏袒.()匕.()首淬.()火濡.()缕忤.()视瞋.()目鄙.()人倚.()柱揕搭()变徵.( )之声樊於期..()()切齿拊.()心长侍.()足下厚遗.()蒙嘉箕.()踞.()以骂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被八创.()目眩.()(2)按照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