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论)
- 格式:doc
- 大小:112.50 KB
- 文档页数:8
海德的平衡理论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
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
这种紧张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竟其功。
综合言之,海德尔的平衡理论考虑的是一个人会在自己的认知架构内,组合彼此间对人和对物的态度。
申言之,海德尔所感兴趣的一致性是在人对他们与其它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简介海德的平衡理论(Heider's Balance Theory),原则上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相同的,但海德强调一个人对某一认知对象的态度,常常受他人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示例例如:P为学生,X为爵士音乐,0为P所尊敬的师长。
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听到0赞美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皆为正号,P的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
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又听到O批判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二正一负,这时P的认知体系呈现不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体系发生变化。
用处平衡理论的用处在于使人们可以用“最小努力原则”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使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
在一定的情境中,它能以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认知的平衡概念,使它成为解释态度改变的重要理论。
编辑本段海德的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
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
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1)认知平衡理论认知理论的共同处:当认知因素发生冲突与矛盾之后,个体就处于一种想要解除其矛盾的不舒服的状态中;当认知因素协调的时候,人们想要维持这种状态,以避免其他不协调因素的介入。
主要有下列两种认知理论:①海德的平衡理论(P-O-X模型也称一致性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系统中的几种评价、态度、感情之间有趋向一致的压力。
认知处于平衡状态时,能引起一种满意的状态,而处于不平衡时就会力求平衡,或改变现存的某种认知因素,或添加一种新的认知。
P是认知者,O是P认知的另一个人,X是第三者的人或物或事。
最终的状态是P、O、X三者之间形成平衡。
②认知失调理论由费斯廷格提出。
旨在理解态度之间和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持有两个彼此矛盾的认知,从而产生不愉快感觉的情况。
认知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人们对行为的感知。
当人们的认知体系出现不协调的时候,就会设法去减轻或者消除这种不协调状态。
认知因素的不协调强度越大,人们想要减轻或者消除的动机也就越大。
认知失调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认知失调是一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具有动机的作用,驱使个体设法减轻或消除失调的状态,使相关的态度之间和相关的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变得比较协调。
费斯廷格指出,认知失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逻辑的违背、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层次的冲突、新旧经验的矛盾。
协调的程度决定于:失调的认知数量与协调的认知数量的相对比例(2)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改变行为(使个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改变态度(使个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消除原有认知因素间的失调关系)。
③自我知觉理论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对认知失调理论提出了质疑。
自我知觉理论认为,当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时,人们首先是通过外部寻找产生行为的原因,当外部没有找到原因时,才会归因于态度上。
这一过程并不一定有认知失调的产生,而是由理性决定的。
认知失调理论名词解释:是由菲斯廷格提出的。
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简介: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它最早由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 57)提出来的一种理论。
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
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
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
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
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以戒烟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烟瘾,但当你的好朋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又抽了一支烟,这时候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了认知失调。
我们大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1.改变态度改变自己对戒烟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
2.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4.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只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
5.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我将再次戒烟,即使别人给也不再抽烟)。
人类梦境共十二种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帕特里夏·加菲尔德公布了一项有关人类梦境的研究成果:尽管全球有60多亿人,但大家做的梦只有12种。
经过多年研究,加菲尔德博士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无论国籍、性别、贫富、贵贱、宗教信仰以及文化背景如何,全世界60多亿人每天晚上都在做着大同小异的12种梦,也可以说是12对梦。
认知失调论是范斯廷在1957年《认知失调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
范斯廷所说的认知,指的是认识体系的因素,即一个人意识到的一切有关于环境、个人的任何认识,如事实、信念、意见、情感等。
如果一个事物尚未被意识到,就不是认知的因素。
范斯廷认为人的认知因素是无穷无尽的,各种认知因素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协调、不协调、不相关,而我们总是力求使不协调的认知协调起来,但是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到这一点。
比如,一个人爱吸烟(行为),但听说吸烟有害于健康(意见),于是认知之间(行为与意见之间)产生了不协调。
所谓不协调指的是从一个认知能推导出另一认知的对立面来。
如,吸烟有害健康这个认知,可以推导出“不应吸烟”这个认知来,而这与吸烟者的行为是相对立的。
如果一个人未意识到或不承认二者的对立,那么,不协调也不会产生。
范斯廷认为,不协调有各种表现。
如后获得的认知与先前的认知的不协调,原先所抱的希望未实现的不协调,作出的决定以后尚有某种遗憾的失调等。
但范斯廷所说的认知失调的中心问题是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
不协调是一个总的表现,认知结构中的不协调尚存在着程度的差别。
有的不协调的程度很严重,有的则轻一些。
不协调的程度由认知对个人的重要性和不协调认知在全部认知中的比例所决定。
认知不协调,就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它具有动机作用,会驱使人想办法去消除失调状态,使原本失调的认知因素协调起来。
减少和削弱不协调有三种主要途径:排除或减少不协调因素,使不协调的关系变得协调起来;增加协调的认知因素,使协调得到加强;和改变认知因素的重要程度使不协调得以减少或消除。
认知失调论以简明的形式解释了认知失调形成的原因以及消除方法。
这种解释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体验或证明的,因而很容易被人所接受。
大众传媒改变受众态度,实际上就是促进、帮助受众的自我调节。
(二)一种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认知失调论态度改变的心理机制是什么?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论企图作出合理的解释。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3)第6章社会态度第一节态度概念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定义最多的概念。
目前最为流行的是弗里德曼的定义,他吸收了认知认与学习论的要素,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心理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成分。
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态度的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①态度的三个成分是相互依赖、协调一致的。
②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③态度与实际行为只有在某种情况下才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态度的一般特征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认知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单纯性。
评价的单纯性,如你对一个人了解多少,你在评价的时候都是十分简单的: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态度形成的条件:①态度是在满足个人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②态度的形成离不开外界环境。
③态度是经验作用的结果。
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态度,*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
依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
内化:是态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阶段。
态度的形成是学习过程中经验积累的结果,其具体过程是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个人因素,包括知识、需要和个性。
(2)人际因素。
家庭、同伴和社会群体都在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作用。
纽科姆1935年做了一项有关女大学生态度的研究。
霍夫兰德提出态度的学习论,学习论的基本假设是:态度与其它习惯一样,都是后天习得的。
学习论中,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有:联想、强化、模仿;因此,有关态度形成的研究主要受学习论支配。
诱因论把态度的形成看成是对利益或损失的衡量过程,并在衡量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案。
诱因论的具体形式有:认知反应论和预期价值论。
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一、态度及其形成(一)态度的含义1.态度的定义与特征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态度的特征有:(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
态度的对象称作态度客体(attitude object)。
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是关于事物对自己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结果。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它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即态度具有抗变性。
2.态度的成分与分类(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①单成分说: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代表人物:瑟斯顿、赖茨曼。
②双成分说: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
代表人物:罗森伯格。
③三成分说:态度包括感情(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
代表人物:瓦格纳。
三种说法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的基本特征。
因此,感情表现即表情常被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
但不能认为态度只是由感情成分构成的,因而三成分说更加完善,但应将行为看成内隐的行为意向。
(2)态度的分类①根据态度的表现形式,卡茨和斯托特兰德把态度分为五种类型:a.与情绪、情感联系的态度;b.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c.动作定向的态度;d.知情意均衡的态度;e.自我防卫的态度。
②根据态度的内容及其关联分类。
弗格森认为,人对许多事物的态度是有关联的,它们构成了态度束,而有关联的态度束合成为态度丛,即有关一类事物的总态度。
因此,态度是有层次的系列化结构。
(二)态度的功能与作用1.态度的功能(1)适应功能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能起到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
(2)自我防御功能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
概述[编辑本段] (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其中有两个重点或难点:一是认知成分,即所谓人们的思维、态度和信念等等;二是推断,即所谓逻辑推理是否正确。
这两点同时又是产生失调的原因。
随着认知失调的不断增加,一个要求减少和消除失调的压力就越来越大。
减少和消除这种由失调而产生的压力和心理紧张,通常采取以下三种途径:①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②增加协调的认知成分;③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个认知成分矛盾。
认知失调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用来描述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因而产生了一种不甚舒适的紧张状态。
更精确一点来说,是两种认知中所产生的一种不兼容的知觉,这里的“认知”指的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型式,包含看法、情绪、信仰,以及行为等。
认知失调的理论表示相冲突的认知是一种原动力,会强迫心灵去寻求或发明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去修改已在心里存在的信仰,好让认知间相冲突的程度减到最低。
已有实验试图去量化此一理论上的趋动力。
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6年首次于其著作《当预言失灵》中提出了此一理论,其观察幽浮末日教派的成员们对这种反直觉信仰的坚持,以及其领导人的预言失败后,改信人数的增加。
因为地球灭亡的预言失败,“预期落空”增加了认知间的失调,结果使得大多数没有心理准备的成员们,为了减缓此一心理失调而改去接受新的预言;亦即,外星人已经因为他们而饶恕了这个星球。
关于认知失调理论[编辑本段]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它最早由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57)提出来的一种理论。
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
消费者⾏为学复习知识点(附答案)第1章1、概念:消费者、消费者的三种状态、消费者⾏为消费者:进⾏消费的主体,即是指商品或劳务的需求者、购买者和使⽤者。
消费者的三种状态:可分为现实消费者\潜在消费者\永不消费者。
消费者⾏为: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评价和处置商品的⼀系列活动中所产⽣的内在⼼理活动过程和外在⾏为过程的总和。
消费:2、消费者⾏为学发展经历了哪⼏个过程?每个过程有何特点?⼀)萌芽阶段(1930年以前)1899年凡勃伦出版《有闲阶级论》斯科特第⼀次提出消费⼼理学的问题。
1903年,出版了《⼴告论》盖尔出版了《⼴告⼼理学》闵斯特伯格出版了《⼯业⼼理学》重点研究产品销售,⽽⾮消费者的需求局限于理论阐述,未⼴泛⽤于营销活动,未引起普遍重视⼆)应⽤阶段(1930—1960)1960年,美国⼼理学会成⽴了消费者⼼理学分科学会,⼀般认为,这⼀学会的成⽴标志着消费⼼理学作为⼀门独⽴的学科从此诞⽣。
消费者⾏为动机研究(Haire速溶咖啡案例)消费者品牌忠诚研究(三)变⾰与发展阶段(1960—)消费者满意研究、发展商标资产的研究、建⽴长期顾客关系的研究、跨⽂化消费研究1.研究⾓度趋向多元化2.研究范围更具⼴泛性3.研究⽅法更加多样化4.研究地域更加普遍化第2章1、概念:投射法它是通过⼀些⽆结构性的,或经过经⼼设计的测验,引出被试者的反应,从中考察被试者所投射的⼈格⼼理特征的⼼理测验⽅法,主要⽤于探究消费者内⼼深处的真实想法,真实动机。
投射法具体⽅法有:·⾓⾊扮演法·罗夏墨渍测验·词组联想·句⼦或故事完成法·主题统觉法·第三⼈称法2、消费者⾏为有哪些研究⽅法?其适⽤范围跟优缺点⼀、调查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直接观察法、⾏为记录法三、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然实验法四、投射法五、案例研究法1、概念:感受性、感觉阈限、感觉的适应性、知觉风险、⼼理定势感觉性:是指反映刺激物的感觉能⼒,感受性⽤感觉阈限来度量。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描述了人们在面对认知不一致的情况时产生的不适感和压力,并提出了一种有助于解决这种不适感的认知调整策略。
认知失调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他在1957年的著作《认知失调:个体中的冲突、选择和认知》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理论。
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认知要素(信念、态度、价值观等)之间存在不一致或矛盾,引发了一种不舒服的心理状态,进而促使个体采取各种调整策略来减轻这种不适感。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当人们面对认知不一致时,他们会感到一种认知紧张,即思想上的内部紧张和冲突。
认知失调理论包括三个主要要点:认知要素的不一致、心理不适感和认知调整策略。
首先,认知不一致是指一个人的认知要素之间存在冲突或不一致。
人们内部的认知要素可以是信念、态度、价值观等,当这些认知要素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例如,一个人对健康有强烈的信念,但却每天吃不健康的食物,这种认知不一致就会引起认知失调。
其次,心理不适感是认知失调的结果。
当人们面对认知不一致时,他们会感到一种不舒服的心理状态,即心理不适感。
这种不适感可以表现为焦虑、矛盾感、内心冲突等。
例如,一个人在购物中发现自己喜欢的商品价格过高,他会感到矛盾和不满。
最后,认知调整策略是人们为了减轻认知失调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
当认知不一致引起心理不适感时,人们会尝试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来解决这种不适感。
认知调整策略包括修改认知要素、寻求信息以证实自己的想法、改变行为以适应认知要素之间的不一致等。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表现不如他人,他可以选择通过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这种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对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表明人们倾向于减少认知失调,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来恢复认知的一致性。
认知失调理论还指导了一些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方法的应用,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就是一种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心理治疗方法。
海德的平衡理论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
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
这种紧张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竟其功。
综合言之,海德尔的平衡理论考虑的是一个人会在自己的认知架构内,组合彼此间对人和对物的态度。
申言之,海德尔所感兴趣的一致性是在人对他们与其它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简介海德的平衡理论(Heider's Balance Theory),原则上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相同的,但海德强调一个人对某一认知对象的态度,常常受他人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示例例如:P为学生,X为爵士音乐,0为P所尊敬的师长。
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听到0赞美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皆为正号,P的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
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又听到O批判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二正一负,这时P的认知体系呈现不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体系发生变化。
用处平衡理论的用处在于使人们可以用“最小努力原则”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使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
在一定的情境中,它能以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认知的平衡概念,使它成为解释态度改变的重要理论。
编辑本段海德的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
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
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
例如,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
O与X称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
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恶、赞成与反对。
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赏;不喜欢某人,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
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
例如,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
不平衡的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
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将是,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
现将上述的P--O--X的关系列成图解形式,以符号“+”表示正的关系,以符号“-”表示负的关系,那么,共有8种工,其中4种是平衡的结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如图(P-O-X关系形式):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现举例说明这种三角关系。
今有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
海德的平衡理论缺点海德平衡理论的缺点是过于简单,只表示出关系的方向,却没有说明这种关系的程度。
奥斯古德和坦南鲍姆(P.Tannenbaum)于1955年在扩展的海德的平衡理论中,提出了一致性理论,这种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既注意了态度的方向,也注意了不同方向态度的强度。
以一致性理论为基础的预测比那些平衡理论作出的预测更加数量化。
一致性理论一致性理论(Consistency Theory)什么是一致性理论一致性理论是探讨与预测人在接受新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态度的一种理论,其提出者为查尔斯·埃杰顿·奥斯古德和坦南包姆(C.E.Osgood & G.P.H.Tennenboum,1955)。
这个理论认为,人对周围各种人和事物由于不同评价而有相同或相异的态度。
这些态度之间可以是互不相干而独立的(比如,我敬佩我的老师和我喜欢打扮),但如果态度对象中的一方发出有关另一方的信息(如老师表示赞成或反对打扮),前者成为信息源,后者成为信息对象,两者以及有关两者的态度之间就有了关联。
如果人对两件事都持有的态度(正向关系),而信息源发出的信息表明它和信息对象之间也存在肯定关系,两者完全一致,人会感到愉快,就无需改变原态度;假如信息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否定关系(如老师反对打扮,即负向关系),这时信息所表达的关系和人的原态度的情况存在不一致,人就会体验到冲突、不安或不快。
为达到心理上的一致与和谐,人便会从内部产生动力,驱使他去调整对两件事的态度,或把对后者的肯定(我喜欢打扮)转为否定(我不再喜欢打扮),或把对前者的肯定(我敬佩老师)转为否定(我不再敬佩老师),或者不作方向上的改变而仅仅降低程度。
同样,人如果对两件事持有不同的态度,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而信息源发出的信息表明它们之间却存在正向关系(如老师赞成打扮),这种不一致同样也会使人感到不愉快。
为在心理上达成一致,人的内部动力也会去促使原态度发生改变,或肯定后者,或否定前者。
人在调整自己的态度过程是迅速完成的,自己并不明确意识到。
这种调整的结果,不仅取决于三种变量因素(即个人对信息源的态度,个人对信息对象的态度,以及对信息源关于信息对象所作断言的态度)的方向(肯定或否定),而且也涉及它们的强度。
一致性理论假定,在调整中各个因素都可能发生变化,其变化的总量与其相对的强度成反比。
因此在调整时,虽然各种评价都有所改变,但一般不会去改变评价最强的因素。
比如,一个人是时装迷,他仅仅道听途说地知道新老师是个有学问的人,因而有点喜欢,现在听到这个新老师反对打扮的评论,她可能不会改变对打扮的态度,而变得不大喜欢这位新老师。
一致性理论的变量一致性理论提出3个变量:(1)个人对信息源的态度;(2)个人对信息源所评价的概念的态度;(3)信息源对于这个概念的论断性质。
一致性理论的应用根据一致性理论的观点,如果消费者对产品持肯定评价,而广告中受消费者尊敬或喜欢的产品介绍人也持肯定评价,那么消费者与产品介绍人的态度是一致的。
介绍人对产品的态度具有坚定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的作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如果消费者对产品持否定的态度,而受他喜欢的介绍人对产品的态度是肯定的。
那么这种不一致会使消费者产生认知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消除认知紧张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降低对介绍人的积极评价;第二,假设自己已不是真正讨厌产品;第三,改变自己已有对产品的消极评价。
其中后两种方法对广告宣传是有利的。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一致性理论的核心,就是要利用信息源影响消费者。
这一理论可以解释现代广告中存在大量明星代言人的现象,它同时说明,广告主在广告人物模特的使用上一定要慎重选择,尽量选用有威望、受人们尊敬、喜欢的人物。
对一致性理论的需求心理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在争论,人们是力求在生活的所有领域都保持逻辑的(心理的)——致性,不追求不一致性理论和多样性。
这一争论能帮助我们了解人们旅游的基本原因,以及他们所做决策的类型。
一致性理论理论家们所要传达的基本信息是:人们几乎总是寻求平衡、和谐、相同、没有冲突安全检查和可预见性,这些我们称之为一致性理论。
任何不一致都被视为心理上的不适。
换名话说,不一致会产生心理紧张,就像口渴和饥饿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便会寻找可预见性和——致性,以便减轻这种紧张。
按照一致性理论理论,人们在旅游时,只会游览像迪斯尼世界、华盛顿市和黄石国家公园等,这些相当著名的度假地点。
去海外的旅游度者将去游览英国、法国热门的地点,以及西欧其他著名旅游点。
驱车旅游假者可能只会驱车奔驰在主要的州际公路,并只会惠顾像Howard Johnsons 和McDonalds这样的连锁店。
而寻求一致性理论和可预见性的旅游者,将会惠顾提供标化住宿条件和服务的全国性连锁旅馆。
这些知名的旅游地点、公路、饭店和住宿设施为旅游者提供了一致性理论。
由于这一切都是可以预见的,旅游者外出旅游时,碰到不愉快经历的风险是很小的。
很明显,一致性理论的概念可以解释一些环境中出现的情况。
狄斯耐世界、华盛顿市、国立黄石国家公园和西欧国家,都是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连锁饭馆在离家外出的旅游者中是很受欢迎的。
大多数驱车旅游度假者通常选择标准化的、有品牌的连锁汽车旅馆的住宿设施;而许多到海外旅游的人,则往往在他们所访问的国家中寻找美国旅馆。
总之,一致性理论理论认为,人们在期望在某一件事情出现的过程中,并不希望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
佛洛伊德的论点是:人们行为的基本目的是减少由不一致必造成的那种心理紧张。
如果人们面临着不一致性理论的威胁,他们就会干方百计设法防止这种威胁成为事实。
如果他们不幸真的遇到了某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他们就会很不舒服,并感到万分焦虑。
经历了这种感受之后:他们以后就更加谨慎,防止再出现不一致性理论。
例如,旅游者今后可能知道,要事先订票、订房或者到旅行社办理委托,只乘坐有固定班机的航空公司的飞机,或者再也不出去旅游了。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由L.费斯廷格提出的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它是认知相符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其思想基础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
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它最早由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57)提出来的一种理论。
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
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
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
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
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以戒烟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烟瘾,但当你的好朋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又抽了一支烟,这时候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了认知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