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8
第二章会计法律制度【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概述第二节会计核算第三节会计监督第四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第五节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基本要求】一、掌握会计法律制度的概念、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概念、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二、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会计核算的内容、会计年度、记账本位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财产清查、会计档案等法律规定;三、掌握单位负责人概念、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职资格,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人员回避制度、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人员工作交接等内容;四、熟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权限、代理记账、总会计师、会计专业职务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有关规定;五、熟悉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政府会计监督和社会会计监督;六、熟悉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考试内容】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概述本节主要内容:1、会计法律制度构成;2、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3、会计职业道德;4、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本节考试内容分析:1、会计法律制度构成:1个多选2、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1个单选、1个判断3、会计职业道德:1个判断4、会计工作管理体制:1个单选、综合题2次【考试内容】一、会计法律制度概念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二、会计法律制度构成㈠会计法律:《会计法》㈡会计行政法规:《总会计师条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㈣地方性会计法规:省级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会计法律制度。
㈢会计规章:《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办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㈤会计规范性文件:《企业会计准则-38项具体准则》、《小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其制定权限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准则、办法等。
总会计师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定总会计师的职权和地位,发挥总会计师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事业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根据需要,经批准可以设置总会计师。
总会计师的设置、职权、任免和奖惩,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工作,直接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负责。
第四条凡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在单位行政领导成员中,不设与总会计师职权重叠的副职。
第五条总会计师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本单位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
第六条总会计师具体组织本单位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保护国家财产。
总会计师的职权受国家法律保护。
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应当支持并保障总会计师依法行使职权。
第二章总会计师的职责第七条总会计师负责组织本单位的下列工作:(一)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订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二)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督促本单位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三)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四)承办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总会计师负责对本单位财会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专业职务的设置和聘任提出方案;组织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第九条总会计师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发展以及基本建设投资等问题作出决策。
总会计师参与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科技研究、商品(劳务)价格和工资奖金等方案的制定;参与重大经济合同和经济协议的研究、审查。
第三章总会计师的权限第十条总会计师对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度和有可能在经济上造成损失、浪费的行为,有权制止或者纠正。
违反会计制度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违反会计制度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责令限期改正单位3000元~5万元罚款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2000元~2万元给予行政处分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二、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刑事责任逃避缴纳税款占应纳税额10%以上,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逃避缴纳税款占应纳税额30%以上,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经税务机关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税款、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五年内受过刑事处罚的除外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利益的,对其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2万元~20元罚金承担资产评估等中介组织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索取他人财物的处5年~10年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行政责任通报对单位处5000元~10万元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3000元~5万元国家工作人员行政处分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5000元~5万元罚款国家工作人员行政处分对会计人员的打击报复行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行政处分补救措施:恢复名誉、恢复原有职位、级别商业银行虚假财务报告处违法所得1~5倍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10万元~50万无罚款情节严重的停业整顿吊销经营许可证上市公司信息虚假,重大遗漏单位30万元~60万元罚款负责人3万元~30万元示及时公告的5万元~10万元纳税人未按规定设置保管账簿等逾期不改正2000元以下罚款;严重的2000元~1万虚假纳税申报:偷税数额不满1万或不到10%的处偷税数额50%~5倍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1985.01.21•【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一号•【施行日期】1985.05.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会计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一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一号公布一九八五年五月一日起施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会计核算第三章会计监督第四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会计工作,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发挥会计工作在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特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军队办理会计事务,必须遵守本法。
第三条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按照本法规定办理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第四条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行政领导人领导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执行本法,保障会计人员的职权不受侵犯。
任何人不得对会计人员打击报复。
对认真执行本法,忠于职守,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奖励。
第五条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
第六条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同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和军队的会计制度或者补充规定,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批准或者备案。
第二章会计核算第七条下列事项,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二)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四)基金的增减和经费的收支;(五)收入、费用、成本的计算;(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七)其他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
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违反会计法律制度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在《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中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一、违法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行为的法律责任违反《会计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单位并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的;2、私设会计账簿的;3、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4、以未经审核得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或者登记会计账簿不符合规定的;5、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6、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的;7、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账笨比位的;8、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损毁、灭失的;9、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10、任用会计人员不合符《会计法》规定的。
会计人员有上述所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五年内不得从事会计工作。
有关法律对上述所列行为的处罚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办理。
二、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行为的法律责任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务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其中的会计人员,五年内不得从事会计工作。
三、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行为的法律责任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会计监督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会计监督管理,规范会计行为,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准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活动。
第三条会计监督管理应遵循合法、合规、公开、透明的原则,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第四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负责,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干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活动。
第二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第五条单位应当设立独立的会计机构,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并保证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会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体系,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第七条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和技能,遵守职业道德,依法履行职责。
第三章会计核算第八条单位应当依法设置会计账簿,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准确。
第九条会计核算应当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准确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第十条单位应当依法制定财务报表,真实、完整、准确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第四章会计监督第十一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第十二条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依法对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监督,对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的行为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三条单位应当定期进行会计审计,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和监督。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四条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反本制度的,由财政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十五条违反本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第十六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七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归财政部门。
以上就是一份会计监督管理制度的范本,它涵盖了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内容,旨在规范会计行为,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准确。
违反会计法规(十项一般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责令限期改正(县级以上财政部门)。
2.罚款(单位3 000~50 000元,个人2 000~20 000元)3.给予行政处分(针对国家工作人员)。
4.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针对会计人员,被吊销后5年内不得重新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5.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非民事责任,针对构成犯罪或触犯刑律的)。
伪造、变造会计凭证、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法律责任(偷税表现之一)1.行政责任包括:(1)通报(县级以上财政部门)。
(2)罚款(单位5 000~100 000元,个人3 000~50 000元)。
(3)给予行政处分(针对国家工作人员)。
(4)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针对会计人员)。
2.刑事责任(针对构成犯罪或触犯刑律的)包括:(1)偷税的刑事责任1)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10%~30%,并且偷税额在1~10万或两次因偷税受到处罚的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1~5倍罚金。
2)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30%以上,并且偷税额在10万以上的处以3~7年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1~5倍罚金。
(2)公司向股东或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其他人利益的刑事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20 000~200 000元罚金。
(四)隐匿或故意销毁依法应保存的会计资料的法律责任(偷税表现之一)1.行政责任包括:(1)通报(县级以上财政部门)。
(2)罚款(单位5 000~100 000元,个人3 000~50 000元)。
(3)给予行政处分(针对国家工作人员)。
(4)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针对会计人员)。
2.刑事责任(针对构成犯罪或触犯刑律的)包括:(1)偷税的刑事责任1)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10%~30%,并且偷税额在1~10万或两次因偷税受到处罚的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1~5倍罚金。
2)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30%以上,并且偷税额在10万以上的处以3~7年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1~5倍罚金。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维护会计工作秩序,保障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从事会计工作的单位及其会计人员。
第三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治账,诚实守信;(二)客观公正,真实反映;(三)勤勉尽责,保守秘密;(四)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第二章职业道德规范第四条会计人员应当遵守以下职业道德规范:(一)坚持诚信,守法奉公。
会计人员应诚实守信,遵守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单位利益和股东利益。
(二)坚持准则,守责敬业。
会计人员应严格遵守会计准则和制度,尽职尽责,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三)坚持学习,守正创新。
会计人员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勇于创新,适应会计工作发展需要。
(四)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会计人员应保持廉洁自律,不徇私情,不谋取不正当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五)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会计人员应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共同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第三章职业道德教育与培训第五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应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定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训。
第六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内容应包括:(一)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二)会计法律法规;(三)会计准则和制度;(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五)案例分析等。
第七条单位应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参加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第四章职业道德考核与评价第八条单位应建立健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制度,将职业道德表现纳入会计人员考核体系。
第九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内容应包括:(一)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情况;(二)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情况;(三)会计信息质量情况;(四)廉洁自律情况;(五)团结协作情况等。
第十条单位应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对会计人员进行奖惩、晋级、培训等激励措施。
违反会计制度规定的法律责任
1、根据《会计法》规定,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会计行为包括:
(1)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的行为。
(2)私设会计账簿的行为。
(3)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行为。
(4)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或者登记会计账簿不符合规定的行为。
(5)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行为。
(6)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的行为。
(7)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账本位币的行为。
(8)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行为。
(9)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行为。
(10)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法》规定的行为。
2、违反会计制度规定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责令限期改正。
所谓责令限期改正,是指要求违法行为人在一定期限内停止违法行为并将其违法行为恢复到合法状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有权责令违法行为人限期改正,停止违法行为。
(2)罚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根据违法行为人的违法性质、情节及危害程度,在责令限期改正的同时,有权对单位并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3)给予行政处分。
(4)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5)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会计法律责任会计法律责任会计法律责任【1】摘要:《会计法》颁布和修订后,为会计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广泛而重要的作用奠定了法律基础。
该文从会计的执业现状出发,探讨了会计法律责任的特征和类型,提出了规避会计法律责任的几项措施,以便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强他们的防腐拒变能力。
研究会计法律责任与审计法律责任,两者是不能相互替代,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法律责任。
这里研究的会计法律责任主要是指编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或称会计造假的责任。
由于会计法律对会计行为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规定,因而违反会计法律的行为也有多种,面对会计法律的实质价值还是要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关键词:会计法律责任;规避;会计法一、会计法律责任的概念及其表现(一)会计法律责任的概述会计法律责任,是法律责任的一个具体方面,是指单位或者个人违反会计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不利后果。
它是会计行为主体必须严守的底线,是法制与道德规范内在联系性的统一体。
从法律的视角看,会计法律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计法律责任不仅包括《会计法》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的会计行为规范,而且还包括其他经济法律规范中有关会计事项的规定;狭义的会计法律责任仅指《会计法》所规定的法律责任形式。
(二)会计法律责任的特征1.对各种违法行为作了明确具体的界定,便于在实际执行时认定违法行为,并对违法行为及时加以惩处。
2.扩大了惩治对象的范围,主要是对一些新的规定增加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使相关规定更加严密,更加完善。
3.加重了所规定的各种违法行为的责任,特别是加大了对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以及隐匿、销毁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等行为的打击力度,重点突出,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4.加重了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他们不管是作为直接责任人员还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都需要受到相应的制裁。
(三)会计法律责任的表现1.违反会计制度规定的法律责任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违反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不依法设置会计涨簿;私设会计账簿;未按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薄或者登记会计账簿不符合规定;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未按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账本位币;未按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而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未按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本法规定;等等。
初级经济法内容记忆总结第一章第一节法律基础1.法律形式效力的排序:宪法 > 法律 > 行政法规 > 地方性法规 > 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宪法二规一章2.辨别法律名称的口诀:看到法规找条例,法律老二找某法,地方两字要注意(××地方××条例指是地方性法规、××地方××办法指的是地方政府规章)3.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口诀:谁定找谁,谁大找谁涉及规章的找国务院涉及法律的找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1.不适用《仲裁法》:劳动争议、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法是一般法)劳农走特别,人身不能走仲裁2.仲裁的原则:愿你和平独一专一3.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知道起+3年(知道被告是谁),最长不超20年(侵害之日算起)客观原因沾到最后6个月中止,消除后+6个月主观原因中断,+3年4.行政复议机关(找上级)(1)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本级人民政府/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2)海关、金融、安全机关(2021年调整)--上一级主管部门;(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上一级人民政府;(4)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该派出机关;县级两爸,政府主管,其他一爸海上淘金不安全,垂直领导有保障5.中级人民法院管辖:(1)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2)海关处理的案件;(3)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海鲜部打杂第二章第二节会计核算与监督1.伪造变造会计资料:伪造:无中生有(是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为前提来编制会计凭证和会计账溥,旨在以假充真)变造:有中作假(用涂改、挖补等手段来改变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真实内容,以歪曲事实真相)2.会计档案保管的期限:凭证、账簿(固定资产卡片除外)、会计档案移交清册— 30年年度财报、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会计档案鉴定意见书—永久平步青云交朋友,30年到头3档年报,永久保存3.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次重要)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权衡利弊,拿捏轻重,适应市场,考虑成本第五节违反会计法律制度制度的法律责任1.违反了需要承担的惩罚:单位主管责任人(1)违反统一会计制度上午两只鹅3 000以上5万以下(上午) 2 000以上2万以下(两只鹅)(2)伪造、变造会计凭证,编制虚假财报无视上午错隐匿、故意销毁依法保存会计资料5 000以上10万以下(无视) 3 000以上5万以下(上午错)(3)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人员做(2)呜呜大哭者5 000以上5万以下(呜呜大哭指针对主管负责人)第三章第一节支付结算概述1.出票金额、出票日期、收款人名称不得更改,更改的票据无效;更改的结算凭证,银行不予受理。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精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是指依法成立,由政府或其他具备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直接控制,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单位。
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要求,需要建立一套适应其特点的会计制度。
以下是一份精选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供参考。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性,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要遵循会计信息科学化的原则,确保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加工和传递会计信息。
第三条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立独立的财务部门或财务管理机构,负责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应依法制定并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履行财务报告、盘存、账目审查等审核、监督职责,确保会计工作的规范和合规性。
第二章会计核算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财务会计基本规则,对其经济业务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成本等方面的核算。
第六条行政事业单位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即在经济业务发生时确认相关责任与权益的制度。
第七条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所属国家的会计制度和行政法规规定的会计制度,建立和执行相应的会计政策。
第三章财务管理第八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资金管理、预算管理、财务审核、经济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
第九条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预算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经费使用计划,确保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
第十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第四章财务报告第十一条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财务报告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并报送财务报告。
第十二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其经济业务活动的情况和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相关附注等内容。
第五章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
2010-09-14 12:29:50| 分类: 会计资料| 标签:行政账簿责
任会计法律|字号大中小订阅
第五章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违反会计法律责任的概述
法律责任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一般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违反《会计法》的规定,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一、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一)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执照、暂扣或吊销营业执照;行政拘留;其他行政处罚。
(二)行政处分,指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人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一种行政制裁措施,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留用察看、开除。
(三)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的区别:
1.行为性质不同:行政处罚是外部;行政处分是内部。
2.制裁对象不同:行政处罚可对单位可对个人;行政处分只能对行政机关内部工作人员等。
3.法律依据不同:行政处罚所依据的是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行政处分的依据是有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公务员的法律规范。
4.救济途径不同:对行政处罚不同可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法院起诉;对行政处分不同只能向作出处分的机关申诉。
二、刑事法律责任
刑事法律责任是指犯罪主体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行为所必须承
担的法律后果。
刑罚的种类,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的种类如下: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的种类如下: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
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
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一)追究的违法行为不同
(二)追究责任的机关不同
(三)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同
(四)承担法律责任的后果不同
【例题?多选题】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
A.追究的违法行为不同
B.追究责任的机关不同
C.承担法律责任的后果不同
D.责任人不同
[答案]ABC
第二节违反会计法律制度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违反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行为的法律责任:
违反《会计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单位并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情节严重的会计人员,由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一)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的;
(二)私设会计账簿的;
(三)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
(四)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或者登记会计账簿不符合规定的;
(五)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
(六)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的;
(七)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账本位币的;
(八)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
(九)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
(十)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本法规定的。
二、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三、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
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五、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以降级、撤职、调离工作岗位、解聘或者开除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对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应当恢复其名誉和原有职务、级别。
【例题?多选题】规定行政处罚的主要目的是()。
A.通过对违法者的惩罚,以保证行政义务得到履行,维护行政管理秩序
B.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以及公共利益
C.打击犯罪
D.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答案]AB
【例题?多选题】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行为包括()。
A.降级
B.撤职
C.调离工作岗位
D.解聘或者开除
[答案]ABCD
【例题?多选题】对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应当恢复其( )。
A.名誉
B.原有职务
C.职称
D.级别
[答案]ABD
【例题?多选题】犯罪具有()特征。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行政违法性
C.刑事违法性
D.应受刑罚处罚性
[答案]ACD
第三节会计法律制度案例分析
【目的】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归纳从事会计工作应当了解、掌握的会计法律制度基本规定,以及掌握会计法律制度与做好会计工作的关系;分析、判断会计行为合法与违法的界限及理由,以及违法会计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分析、判断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分析、判断会计人员在会计监督中的职责权限;分析、归纳会计人员如何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案例1】依据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登记账
案情:某公司会计员黄某在登记会计账簿时,依据—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进行登记;该会计凭证的单位名称和金额均有错误,事后检查,是黄某由于时间较紧,对会计凭证未经审核便进行登记账。
评析:《会计法》第十四条规定:“记账凭证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编制。
”《会计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对“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或者登记会计账簿不符合规定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2】未按规定审核、填制会计凭证
案情:某公司行政部在例行审核有关单据时,发现一张购买办公设备的发票,其“金额”栏中的数字有更改现象,经查阅相关买卖合同、单据,确认更改后的金额数字是正确的,于要求该发票的出具单位在发票“金额”栏更改之处加盖出具单位印章。
之后该公司财务予以接受并据此登记入账。
评析:该企业对购买办公设备的发票的处理不符合会计法律制度的规定。
因为,会计法律制度规定,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
【案例3】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
案情:某会计师事务所在受理某公司年度审计业务过程中发现该公司对固定资产的折旧采用了加速折旧法,而上年度该公司采用的是直线折旧法。
经检查,该公司不属于按规定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的企业行列,且该项变更该公司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也未说明。
评析:《会计法》第十八条规定:“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有必要变更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变更,并将变更的原因、情况及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说明。
”
根据《会计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对“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