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8月)
- 格式:pptx
- 大小:5.05 MB
- 文档页数:24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落实《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任务分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5.08.14•【字号】•【施行日期】2015.08.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综合规定正文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落实《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任务分工的通知省直各有关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5〕26号)(以下简称《意见》),按照省政府要求,经认真分析比照,《意见》中安排的改革事项多数已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近期工作要点》(豫改发〔2015〕2号)(以下简称《工作要点》)中做了工作部署,对《意见》中涉及的其他改革事项则进行细化分解,落实目标责任,确保按时完成。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关于落实〈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任务分工》印发给你们,请与《工作要点》一并贯彻落实。
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精心部署,周密安排,把各项改革抓细抓实,确保落实到位。
需要多个部门参与的工作,牵头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协办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要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推进时间表,加强督促检查。
要按季度及时将改革进展情况和重要问题提交到省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由其汇总后报省政府。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5年8月14日关于落实《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任务分工一、持续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政府自身改革1. 推进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只明确一个或两个部门的,其他有关部门配合,不逐一列出,下同)2. 调整财政性资金投资方式,对竞争性领域产业存在市场失灵的特定环节,研究由直接支持项目改为更多采取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予以支持。
(省财政厅牵头)3. 深化铁路投融资改革。
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9期·见证历史·*+,-.+/0123456789:;<=>?@赵东宛口述 谢文雄 李树泉整理 工资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很复杂的工作,也是干部职工很关心的工作,矛盾也很多,加上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和“左”的思想影响,工资制度改革困难重重,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工资制度后,为什么在长达30年的时间内我国工资制度一直没有变革的重要原因。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工资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1985年8月、1988年4月,我先后被任命为国家劳动人事部部长和人事部部长。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具体主持了这一时期两次工资改革:一次1985年,一次是1993年。
下面就我的亲历作简要回顾。
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的缘起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们国家没有工资制度,都是供给制。
供给制分成三个等级:一般干部、县团级干部、高级干部。
譬如解放战争时期我在东北工作,是某野战医院的政委,相当于县团级。
按照当时的规定,县团级干部享受中灶的待遇,就是说吃饭可以吃中灶,衣服、津贴比一般干部稍微高一点。
从1951年开始,发展成为小米制。
当年我在抚顺重型机械厂任厂长,一个月的报酬是1000斤多的小米,小米的价格是按照当月的物价来折算的,算完之后再发给干部职工当工资。
直到1956年,我们国家才正式出台了工资制度,也就是级别工资制。
当时的工资级别一共分了27级,毛主席是一级,工资664元,普通办事员是二十七级,工资是30元。
当时规定:一级至二级是总理、副总理、副主席;三级至四级是部长级,五级至八级副部长级;九级至十一级就是正司级;十二级至十三级是副司级;处长级的工资档在十四至十六级。
我自己的工资当时被定为十级,合200多元。
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提出把他的工资降两级,与三级一样,这样一级至三级就合并了,也就是说一级的工资由664元,降为404元。
其他级别也就相应地往下调工资档位,譬如一般的副司局长调到十五级的工资。
818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篇一:《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一、写作背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这篇讲话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已经端正,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而迫切需要实施的情况下发表的。
(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政治体制1.全国性的拨乱反正已经结束。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极左路线,导致许多理论和政策的极端错误。
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实现了党的路线的彻底转变:思想路线从僵化教条、“两个凡是”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路线从拉帮结派、任人唯亲转为德才兼备、任人唯贤。
为了兴利除弊、开创新局面,就必须进行首先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入手政治体制改革。
2.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启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实行简政放权,企业推行利改税,在深圳等地设立特区,对外实行开放、引进外资等。
而改革经济体制、变革生产关系,必然要求改革政治体制,使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得基本顺利。
??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
”[1][1]因而,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就是为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集权政治的成效和弊端同时显现。
20世纪60—70年代,亚洲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集权政治。
韩国的朴正熙、卢泰愚,新加坡的李光耀,印尼的苏哈托,菲律宾的马科斯等,都被称作“政治强人”,实施集权统治,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经济迅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8%—10%,出现了经济奇迹,快速实现了工业化。
1995年前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思想方面的影响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人民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旗,将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
可以说,改革发展了中国,改革成就了中国,改革也挽救了中国。
特别是在经济领域,我们持续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综合国力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向好,不但成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还形成了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回顾过去,总结经验,面向未来,继续改革,奋力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步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之后,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特别是在邓小平南行谈话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调整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前,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建设纲领是根据毛泽东在1940年提出、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的分“两步走”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制定的。
即在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以后,建立“中国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经济”。
所谓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在以国有经济为基础和“节制资本”原则的指导下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的混合经济。
[1]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建立的经济体制不是苏联的计划经济,而是某种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基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诸多因素的评估考量,1953年8月,过渡时期总路线被正式确立为全党都必须遵循的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1984:商品经济首次写入党的决议作者:钱昊平来源:《党员文摘》2008年第10期1984年7月,中央在北戴河开会讨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提纲。
当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这个《决定》,明确提出中国要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变了原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成为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之一。
“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
”对于《决定》,邓小平这样评价。
把“商品经济论”列为“精神污染”“起草过程中,对要不要提商品经济争议很大。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参与了这个文件的起草。
作为经济学家,杨启先认为这个《决定》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些问题需逐步解决,但提出了“商品经济”概念是很大的突破。
然而,这样的突破却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
“商品经济必将万古长青。
”早在1962年,广东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经济学家卓炯便提出了要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但在那个年代,卓炯的声音如泥牛入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空气开始活跃,学术界开始重提商品经济。
1979年春,卓炯又撰写了著名论文《破除产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
同年,在无锡召开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规律讨论会上,厦门大学教授胡兆培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一年后,时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的邓力群在《财贸战线》杂志上发表文章,也主张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
但这些见解没有被采纳。
1980年5月,国务院体改办(原国家体改委前身)成立,也希望在“商品经济”问题上作些努力,但没有成功。
国务院体改办在1980年9月8日起草了成立后的第一个文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第一句用了经济学家薛暮桥的话:“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经济。
”但在各省省委书记省长的座谈会上,对此分歧很大,文件只好搁置另议。
1982年、1983年间,在“清除精神污染”的大背景下,商品经济被当成了精神污染之一受到了批判。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当堂达标题【基础达标】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A.农村 B.中小城市 C.大城市 D.国有企业2.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从1959年开始到现在,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亲身体验,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了半个世纪农村的历史。
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下午分田。
”对他日记中所记内容的理解符合当时史实的是( )A.此次“分田”废除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B.此次“分田”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分田”后农民对土地有所有权,可以随意转让或买卖D.“分田”后农民对土地有使用权,可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3.右图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变化情况。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开展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列有关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②农民生产极积极性大大提高③农村生产力大解放④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③5.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改革成效显著,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在今天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该影响应该是( )A.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B.废除旧体制C.农村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D.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6.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 )①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②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7.关于右图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B.缩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C.实行按劳分配的单一分配制度D.逐步把大中型企业转化为小型企业8.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到,“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