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彼得大帝遗嘱》到黄俄罗斯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199.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彼得大帝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对俄国历史的影响及意义彼得大帝和亚历山大二世都是俄国历史上非常伟大的沙皇,他们在位期间,都对俄国的政治及文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改革,对俄罗斯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两者的改革有很多的不同,但都推动了俄国的发展,在俄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荣的篇章。
彼得大帝是一位雷厉风行的沙皇,他亲力亲为,不怕辛劳,身为尊贵的沙皇,孑身一人来到欧洲,从基层的苦劳力做起,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俄国与欧洲的差距。
回国之后他的雷霆政策所遭受到极大地阻碍,但是他仍然坚持推行下去,俄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彼得大帝的改革概括起来分为六个方面。
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
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动,主要是在北方战争期间(1700—1721)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彼得的许多改革措施是围绕着军事改革而展开的。
所以,马克思认为彼得的“全部事业都是以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为转移” 。
为了击败堪称欧洲强国的瑞典,夺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战争前夕,彼得就着手改组军队。
1700年彼得下令废除射击军,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各阶层不分贵贱,服兵役一律平等。
同时,在国内还开办了各种军事学校、技术学校和训练班,大力培养军事人才。
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
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
为了满足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愿望,彼得于1699年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为市政厅)。
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
1720年在新都彼得堡建立了市政总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
根据市政总局的规程,城市居民分为“正规”公民和“非正规”公民两大类。
为了巩固地方政权机构,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国分成8个省,1714年又增设3个省。
各省设总督1人,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
同时,各省还成立了参议会,其成员从地方贵族中选任。
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时,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每个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
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
俄罗斯几百年来国家战略的基本逻辑俄罗斯是世界第一大国家,面积达1709万平方公里,而其前身苏联面积更是达到2240万平方公里,作为一个世界并不是很悠久的国家,这一庞大的面积必是通过短时间内的武装扩张取得的,那么俄罗斯为什么要这么大的土地?这一切要从600百年前说起。
15世纪莫斯科公国脱离金帐汗国的控制,成为俄罗斯境内最强大的公国,并逐渐统一俄罗斯,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1472年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嫁给了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三世,从此莫斯科公国就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因此恢复帝国昔日的辉煌就成了莫斯科公国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俄罗斯人野心的来源,同时蒙古帝国几百年来对俄罗斯的统治也使扩张的基因刻在俄罗斯人内心深处。
1547年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而沙皇一词就来源于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名号“凯撒”,沙俄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彼时的沙俄在欧洲一众国家里只能算弱小的存在,因此沙俄向西的扩张非常失败,但是当他们把目光对准东方时,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东方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但扩张之路无比顺利,从此向东扩张成了俄罗斯的基本战略,俄罗斯可以凭借巨大的战略纵深和寒冷的天气让任何敢于来犯之敌败北,1812年的拿破仑、二战的希特勒都是例子,到17世纪中叶,俄国已经扩张到勒拿河流域,并和刚刚崛起的清朝发生了冲突,到彼得一世即位时,现代俄罗斯版图的基本轮廓已经奠定了。
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靠着对外殖民扩张,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家相继崛起,俄罗斯当然也想像它们一样走向强大,但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十分尴尬,虽然海岸线非常长,但是大部分都是常年冰封的存在,可以作为港口使用的非常少,因此俄罗斯从此走向了寻找出海口的道路,这一找就是几百年,出海口可以说成了彼得一世即位后俄罗斯的最基本以及最重要的战略。
1695年彼得一世建立了俄罗斯第一支舰队,第二年从奥斯曼土耳其手中夺取了第一个出海口——亚速,1697年彼得一世伪装成一名下士跟随俄罗斯使团出访西欧,彼得近距离见识了阿姆斯特丹、伦敦的繁华和发达的航海技术,这更加坚定了彼得夺取出海口的决心,从1700年开始,俄罗斯开始和波罗的海的霸主瑞典爆发战争,目的是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但是瑞典陆军经过30年战争的锤炼,已经是欧洲一流陆军,俄国不是对手,1708年瑞典军队甚至向莫斯科推进,但俄罗斯巨大的战略纵深救了自己一命,补给线拉断的瑞典于1709年在波尔塔瓦败于俄国,瑞典皇帝查理十二世仓皇逃到奥斯曼境内,彼得要求土耳其苏丹驱逐查理十二世,苏丹拒绝,双方随即爆发战争,在瑞典的帮助下,奥斯曼打败了俄国,彼得无奈吐出了亚速以求和平,此后因为查理十二世拒绝离开奥斯曼境内,瑞典与奥斯曼关系恶化,彼得抓住机会集中力量对付瑞典,终于在1721年迫使瑞典签订《尼斯塔德和约》,芬兰湾、里加湾、卡累利阿、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均落入俄国之手,俄国从此称霸波罗的海。
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俄罗斯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统治者,其中最著名和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便是彼得大帝。
作为沙皇,他对俄罗斯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现代化的举措,使俄罗斯成为了一个世界强国。
本文将探讨彼得大帝的生平事迹、他对俄罗斯的现代化改革以及他的遗产。
1. 彼得大帝的生平事迹彼得大帝于1672年出生在莫斯科,他是俄罗斯沙皇亚历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的儿子。
在其父亲去世后,彼得成为了沙皇,并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领导俄罗斯军队击败了瑞典,将俄罗斯的领土扩张到波罗的海地区,使俄罗斯得以和其他欧洲强国平起平坐。
2. 现代化改革为了使俄罗斯在西方世界中保持竞争力,彼得大帝实施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
他拓宽了对外贸易的渠道,改革了税收制度,并引入了新的技术和知识。
他还鼓励俄罗斯人出国学习,并带回自己所学的经验和知识。
他还创立了俄罗斯第一所欧洲风格的大学,以推动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3. 军事改革作为一名军事领袖,彼得大帝非常重视军队的现代化。
他对俄罗斯军队进行了重组和改革,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战略和技术。
他还建立了俄罗斯第一艘现代化战舰,开始了俄罗斯海军建设的进程。
这些改革使得俄罗斯军队更加强大和先进,为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声誉。
4. 城市建设为了现代化俄罗斯,彼得大帝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他建造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如圣彼得堡和彼得格勒,他还将首都从莫斯科迁至圣彼得堡。
这些城市不仅成为了俄罗斯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也成为了艺术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5. 彼得大帝的遗产彼得大帝去世后,留下了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帝国。
他的现代化改革使得俄罗斯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并为后来的统治者和改革者树立了榜样。
他还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为俄罗斯在后来的战争中提供了支持。
彼得大帝的遗产在俄罗斯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被许多人称为“伟大的彼得”。
结论: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统治者,他通过现代化改革和扩张领土使俄罗斯成为了强大的世界强国。
黄俄罗斯计划的发生经过介绍黄俄罗斯计划的经过黄俄罗斯计划是十九世纪俄罗斯帝国入侵中国东北的一个事件,这次事件的主要执行者就是俄罗斯帝国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他们借帮助中国维护治安为由入侵中国东北,那么黄俄罗斯计划实施过程是怎样的呢?黄俄罗斯计划的实施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文化上的入侵,第二是大惨案事件,第三是入侵并占领东北。
首先,俄罗斯帝国在我国东北疯狂的开办学校,根据统计,从1898年到1917年这段时间里,俄罗斯先后开办了400多所学校,而且这些新开的学校教的东西和俄罗斯本地是一模一样的,可见俄罗斯是想同化百姓,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同时应在给中国政府带来压力。
不仅如此,俄罗斯还在中国发行很多报纸、开创学会来宣传俄罗斯文化。
其次是大惨案事件,这次大惨案事件分为两个,一个是海兰泡大惨案,一个是江东六十四屯大惨案。
1900年7月俄罗斯在锅巴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出兵对黑龙江东岸的海兰泡和江东的六十四屯的居民进行了残忍的大屠杀,被杀害的百姓人数有7000多,在屠杀之后,俄罗斯便强行占领了这些地区。
最后就是入侵和占领东北地区,俄罗斯在实行完大惨案之后随即就侵入中国东北地区,四处烧杀抢掠。
1900年十月六日,铁岭被占领,俄罗斯南北军队在这里会师,至此东北完全沦陷。
黄俄罗斯计划的背景俄罗斯帝国在十九世纪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列中,而黄俄罗斯计划就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一个准备侵略中国的计划,这个计划就是从新疆中俄边境的乔戈里峰直到海参崴划成了一条直线,并且将这里往北的土地全部划归俄罗斯,后来资产阶级政府领导的二月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帝国,所以黄俄罗斯计划才没有成功,那么黄俄罗斯计划背景还有哪些?俄罗斯帝国在十九世纪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队伍中是充当着急先锋的角色,俄罗斯将新疆、蒙古、东北,都纳入侵吞中国的计划中,可见俄罗斯对中国的东北地区是垂涎已久。
俄罗斯帝国侵略中国的方式和其他列强大同小异,唯一不同的就是俄罗斯还获得了东北大修铁路的特殊权利。
浅析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王莉(河西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摘要:17世纪末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为了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也为了巩固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俄国实行全面的军事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强兵之路,为俄国进入欧洲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彼得一世军事改革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1672-1725),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
他是俄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统治者,在他统治时期,对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改革。
尤其重要的就是他在军事方面的改革,从兵源、装备、制度、军事人才等方面着手,不仅为俄国创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而且在陆军建设方面也做了重大改革。
彼得军事改革的成功,一方面使俄国在一定时期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其实施对外扩张政策提供了军事保障,另一方面,军事改革的成功也是彼得一世巩固其统治地位,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军事基础。
从此,封建俄罗斯帝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文章将对彼得一世军事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做粗浅的分析。
一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进行的,以下是我对彼得一世军事改革背景的认识。
(一)国际压力与刺激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列强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以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等国为首的欧洲海洋国家,在对外进行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成为了欧洲的强国。
到了17世纪末,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为其发展扫清了道路。
而在此时,同处欧洲的俄国,在欧洲各国中已处于落后低位,俄国在认清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的强国之路后,强烈渴望向这些强国学习,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以获取大量的财富。
一方面,欧洲列强的对外殖民扩张对落后的俄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俄国也希望对外殖民扩张,走上富强的道路,另一方面,也正是欧洲列强殖民扩张后的强大,对落后的俄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欧洲列强的强大,不仅对落后的俄国的势力范围进行着挤压,自伊凡四世以来,俄国的版图不断地扩大,但其军事力量不足以保卫其领土,而且俄国担心自己也将成为其扩张的对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彼得大帝遗嘱真伪始末之谜
导语:法国出版界惊现一份令世人震惊的《彼得大帝统治欧洲的计划》,也就是所谓的《彼得大帝遗嘱》,因涉及欧洲多个国家的安全,在欧洲引起了巨大
法国出版界惊现一份令世人震惊的《彼得大帝统治欧洲的计划》,也就是所谓的《彼得大帝遗嘱》,因涉及欧洲多个国家的安全,在欧洲引起了巨大轰动。
《彼得大帝遗嘱》的真实性如何成了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
惊天秘闻
彼得大帝去世后,为了搜集俄国的情报,了解其军事、经济动向,一个名叫德奥的法国机要局成员,奉命潜人俄国宫廷。
当时的沙皇俄国,由彼得一世的女儿叶丽萨维塔·彼得罗夫娜(即伊丽莎白)主持朝政。
伊丽莎白荒淫无度,纵情于玩乐,她在宫廷里养了一批“面首” (美男子)供她咨意驱使。
德奥投其所好,曲意逢迎,很快成为一名受宠的“面首”。
德奥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任意出人宫廷,经常翻阅历代沙皇绝密档案,这为他的情报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沙皇夏宫里,德奥在大量堆积的档案中意外地发现了《彼得大帝统治欧洲的计划》。
他如获至宝,深知“计划”的价值,异常兴奋地将全文抄录翻译。
1757年,德奥将所抄文件呈递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引起法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1836年,德奥出版了一本回忆录。
在回忆录里,他首次披露了这份令世人震惊的《彼得大帝统治欧洲的计划》,即《彼得大帝遗嘱》。
其正文部分有14条。
主要内容有:一、俄国领土继续向外扩张;二、广揽人才;三、积极参与欧洲事务;四、分割波兰;五、征服瑞典;六、加强与。
文化·文化产业论坛中日甲午战争成为沙俄推行“黄俄罗斯”计划的契机滕悦苗福晖(满洲里市博物馆,内蒙古满洲里021400)列宁在《第二国际的破产》中指出:“在俄国,资本帝国主义较薄弱,而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是比较强大的。
”俄国本是一个经济和技术都非常落后的国家,但是他的政治野心却非常大,领土扩张意识非常强。
在世界列强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中,俄国不断地通过武力征服和兼并与之相邻的国家和地区的方式来“开疆拓土”,扩大自己的版图。
十九世纪中期,沙俄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瑗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两个条约掠走了中国东北10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沙俄在中国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于19世纪末把目光完全转向了亚洲,准备彻底侵占中国的满洲(东北),然后再称霸远东。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无能和腐败。
世界列强们乘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其中以沙俄为首的列强捷足先登,不过他不是以瓜分非洲的方式来瓜分中国,而是一方面维持岌岌可危的清朝政府的统治,另一方面又通过“和平侵略”以及野蛮的军事征服,疯狂的在中国夺取“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攫取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权益。
1894年8月1日,日本向中国正式宣战,这一年,按中国干支纪年,是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895年3月,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终。
战争虽然结束了,却给沙俄提供了侵占中国满洲,推行其“黄俄罗斯”计划的可乘契机。
甲午战争清政府因失败而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割让辽东半岛等,此举惊动了沙俄并打乱了它侵占中国满洲和推行“黄俄罗斯”的计划,于是沙俄就联合德国和法国向日本提出抗议,并派舰队在日本海游弋示威,日本迫于压力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并要求清政府再付3000万两白银。
从此,沙俄就以帮清政府“索回辽东”的功臣自居。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总计要赔偿日本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空虚的清政府何来这么多的白银赔偿日本?举借外债是清政府的唯一出路,朝廷也知道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只能给列强们的侵略大开方便之门,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相互间争夺中国各种权益的机遇。
世界上那个国家土地面积最大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国土面积都不一样,想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土地面积最大吗?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快来一起学习吧。
俄罗斯是现在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总面积大约1707万平方千米,跨越了亚欧两个大洲,边境线和很多国家接壤。
绵延的海岸线一直从北冰洋伸展到北太平洋,还包括了内陆海的黑海和里海,幅员辽阔。
俄罗斯国土面积最大的原因——四百年扩张史东斯拉夫人请来诺曼人,遂造就一大强国俄罗斯.其实细想起来,原先在林海雪原里以打鱼打猎和养蜂为生的东斯拉夫人,其实可能是一个温和的民族,否则他们也不会去请来强悍的诺曼人统治他们。
今天俄罗斯的性格,可能已不是原来东斯拉夫人的性格,而是得到了那些北欧海盗的真传。
今天的瑞典丹麦早已成为最和平最与世无争的民族,俄罗斯却成了当年北欧海盗的真正传人。
凶悍的北欧海盗塑造了俄罗斯,于是,东斯拉夫人变成了霸气十足的俄罗斯人,不断扩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俄国的扩张,细究起来,其实应该分为两部分,即在欧洲的扩张和在亚洲的扩张。
这两类扩张,其性质其实是不同的。
打开俄罗斯地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使俄国成为最大国家的主要原因,是那一大片广袤的西伯利亚土地。
而对这片土地的占领,是与俄国在欧洲的扩张明显不同的。
俄国在欧洲的扩张,是俄国的政府行为,无论在规模上和形式上,与其他欧洲强国完全一样,争夺地区相对于亚洲来说面积不是很大,但至关重要,争夺极其艰难。
莫斯科公国建立后的俄罗斯统一战争,类似于金人的内部统一战争。
来自林海雪原的莫斯科人推翻金帐汗国的斗争,则类似于同样来自林海雪原的金人推翻辽帝国的战争。
统一俄罗斯之后,莫斯科大公国就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
俄国在欧洲的扩张,首先是伊万雷帝灭掉两个鞑靼小汗国,伊万雷帝还为了争夺北方出海口,发动了长达二十五年的立斡尼亚战争,但未能成功。
俄国在欧洲扩张的突破发生在一百年后的彼得大帝时代。
罗曼诺夫沙皇与留里克沙皇在俄国的扩张上是一脉相承的。
彼得一世(1672——1725年),俄国沙皇(1682——1725年)也许扩张土地是沙皇俄国的本性,但沙俄的扩张势头在伊凡雷帝之后明显进入低潮,在百余年的时间里保持守势,夺取波罗的海和黑海出海口的夙愿始终是一个美好的梦。
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彼得大帝的出现。
彼得身材魁梧,精力充沛,性格粗暴,这同他的罗曼诺夫家族前辈的病弱形成鲜明对比。
1682年,彼得的异母兄费多尔三世去世。
在其姐索非亚和米格斯拉夫家族、纳雷什金家族三方的激烈较量中,10岁的彼得和他的患有坏血病不能理事的哥哥伊凡五世一起成为沙皇,彼得只是第二沙皇,实权操纵在索非亚公主手中。
彼得兴趣广泛、好奇心强的特点从小就已经显示出来。
在他幼时的诸多爱好中,有两件对未来有重要影响,一是对航海和造船的强烈兴趣,这使他制定了向海洋发展的国策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另一个就是玩军事游戏,他的两个少年游戏兵团后来演变成他最得力的两个近卫军团。
1689年,彼得正是利用这两个军团粉碎了其姐索非亚企图废黜他的阴谋,并将索非亚关进修道院,实际上掌握了政权。
1696年伊凡五世去世,彼得成为唯一的沙皇。
1697年,彼得又作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举动。
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随同一个250人的庞大考察团去西欧各国访问,在此期间,他甚至还曾在荷兰的造船厂当学徒以学习造船。
实际上这此访问对俄国的未来影响巨大,面对西方的先进科技和制度,彼得心中使俄国变革的朦胧想法因此变得如此清晰和强烈。
回国后,一场巨大的变革就在俄罗斯大地上掀起了阵阵风浪。
当几位大臣来问候远途归来的彼得大帝时,彼得突然操起手中的剪刀朝他们的胡子剪去,从而揭开了一系列改革的序幕。
这些改革主要是在与瑞典进行北方战争的背景下施行的。
在军事方面,彼得实行义务兵役制,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
在经济方面,彼得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
俄罗斯式的历史逻辑:为“强国”不惜牺牲一切2010年04月22日南风窗文章摘自《南风窗》2008年第24期作者:方亮核心提示:一种俄罗斯式的历史逻辑便经由彼得被确立下来:只要是有利于壮大俄罗斯国家的人和事,就统统是正确的,而其同时所具有的负面影响则可以忽略不计。
俄罗斯人可以忘记彼得的残暴,但他带领俄罗斯赢取的荣耀却让他为世代国民所景仰。
他们也可以对残暴杀死自己儿子的伊凡雷帝既往不咎,毕竟他打下的领土使得他配得上“第一个沙皇”的称号。
不管叶卡捷琳娜女皇有多少情夫,她继承彼得大帝衣钵将俄国带入至强至圣境地的功绩不可抹杀。
1949年斯大林在莫斯科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说的一句话,“胜利者是不应当被指责的”,这句话可说是对上述历史逻辑的最好证明。
11月5日,在普京的注视下,梅德韦杰夫完成了担任总统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陈述。
值得注意的是,梅氏在演说中没有对几小时前当选的奥巴马表示祝贺。
这种“怠慢”或许是俄罗斯人对待西方正兴起的变革的一种常态,就如同1703年彼得大帝在波罗的海岸边建起彼得要塞,并从这个“小窗口”冷眼观瞧更加文明先进富有的欧洲社会一样。
“俄体”“西用”之争几百年来,对西方的冷眼观瞧构成了俄罗斯历史的重要主线之一,而其实质是“俄体西用”。
所谓的“俄体”,主要是指由君士坦丁堡(史称“第二罗马”)泊来的东正教文明。
自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将基辅人赶下第聂伯河接受“洗礼”以来,东正教便在俄罗斯扎下了根。
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了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娅公主,同时将拜占庭的双头鹰标志引入俄国,作为俄国继承拜占庭帝国和东正教遗产的象征。
在随后的瓦西里大公统辖俄罗斯时期,莫斯科已被抬升为“第三罗马”。
及至伊凡四世登基并加冕为“沙皇”,这位后来带领俄国打下喀山并东扩至西伯利亚的“雷帝”正式成为新的凯撒。
而所谓的“西用”,指的是从17世纪末彼得大帝扮作学徒远赴欧洲“求取真经”起,俄罗斯人持续参照学习的西方文化和社会制度。
彼得大帝对俄罗斯现代化的推动俄罗斯历史上无数伟大的君主,但是彼得大帝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之一。
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彼得大帝时代,它不仅对当今俄罗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世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的领导,促成了俄罗斯的现代化、工业化和西化。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彼得大帝如何推动了俄罗斯的现代化。
一、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请毫不怀疑,彼得大帝是个睿智的统治者。
在位期间,他积极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鼓励科学家和匠人在工业和医学方面不断探究和发明创造。
他认为只有这样,俄罗斯才能与其他欧洲强国并肩而行,并成为一个超级强国。
彼得大帝推行了很多有关科学技术的政策,其中包括给予科学家和发明家以奖励,推广繁殖牦牛、绵羊和桑蚕,以及设立机械制造厂和船坞等。
他还赞助俄罗斯的第一家科学学院,并建立了天文台、水文观测站和医学学校。
大力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彼得大帝,带领俄罗斯迈向了现代化的道路。
他的建设精神和前瞻性视野为俄罗斯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教育体制为了促进俄罗斯的现代化,彼得大帝大力改革了俄罗斯的教育体制。
他派遣许多俄罗斯学生前往西方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
这些学生学成后回国,将他们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民众和其他学生。
彼得大帝还建立了俄罗斯第一个学校,为孤儿和贫困家庭的儿童提供教育。
他还开设了许多高等教育院校,如医学院和工程学院。
彼得大帝的这些教育改革政策,使得俄罗斯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俄罗斯现代化的进程。
三、促进外经贸发展彼得大帝时代是俄罗斯外交和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彼得大帝认识到,想要促进俄罗斯的现代化,必须将俄罗斯引进全球市场。
因此,他大力推行了对外贸易政策,并致力于与其他欧洲国家建立贸易关系。
彼得大帝曾多次前往欧洲各国,与欧洲各国的元首会晤,争取签署贸易协定。
他还实施了一项政策,即为那些愿意在俄罗斯生产的外商提供特殊待遇。
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到俄罗斯进行投资,推动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俄罗斯现代化的进程。
黄俄罗斯计划十九世纪,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制定了一个疯狂侵略中国的计划,简称“黄俄罗斯计划”。
中国计划是从中国和俄罗斯的边界海参崴到中国的新疆乔戈里峰划出一条直线,直线以南的是中国领土,直线以北的分割为俄罗斯领土。
由于这个地方生活的是黄种人,所以被称为黄俄罗斯。
尼古拉二世为了能实现自己的白日梦,积极的做了很多详密的计划。
首先他强迫大清把大连租赁给他,成立关东洲,再从清政府手中,获得了东北铁路的修筑权,并且在铁路沿线驻扎重兵。
当时的俄罗斯,虽然没有直接派兵占领东北,但是俄罗斯在东北已经有了相当的控制权。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俄罗斯趁着清政府无暇顾及的情况下,顺势派兵攻占东北,并肆意屠杀和驱逐汉族人民,东北地区血流成河。
占领之后,强逼清政府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由于受到外国列强强烈的干涉,此条例最终作废。
1902,俄罗斯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不平等条约【交收东三省条约】,通过这个条约,俄罗斯在东北活动更多的利益之后,在一年的时间撤军。
但是,俄罗斯在撤出了一部分军队以后,便不在撤军了,并且,又向清政府索要更多的好处才撤军。
至此,满目疮痍的东北依然被侵略者蹂躏。
日俄战争的爆发,东北再一次遭受了战争的摧残,东北真是成为了人间炼狱。
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黄俄罗斯计划最终还是没有实现,因为他的暴行,俄罗斯爆发了“十月革命”,俄罗斯进入了共产主义时代。
苏联建国以后,对中果发出了友善的星号。
1919年,苏联发布了【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宣言说:“废除帝俄一切与中国、日本、协约国签订的秘密条款,帝俄在东北及别处,用侵略手段夺取来的土地,全部放弃,废除沙俄在中国所以的特权及赔款。
苏联最高领导人列宁于1920年,又发布了【苏俄第二次对华宣言】,其中除了重申第一次对花宣言的主要条款外,还建议两个可以递交邦交,和平相处条款。
俄罗斯历史之俄罗斯帝国(⼆)从彼得⼤帝到叶卡捷琳娜⼤帝俄罗斯历史之俄罗斯帝国(⼆)从彼得⼤帝到叶卡捷琳娜⼤帝相对于其他时期,这段历史常被忽视,并且⼈们总以肤浅的眼光和嘲弄的语⽓来描述它。
这段历史⽤⼀位作家的话来说,是“⼀对对情⼈们统治俄罗斯”的历史;或者⽤某些⾔辞犀利的评论家的话来说,在这37年⾥俄国出了6位专制君主,其中有3个⼥⼈、⼀个12岁的男孩、⼀个婴⼉和⼀个低能的蠢货。
叶卡捷林娜是⽴陶宛农民的孤⼉,长⼤后给⼈家当⼥仆,战乱中的俄军把她带到莫斯科,在彼得⼤帝的宠⾂缅希科夫家⾥当管家。
⼀次彼得⼤帝去缅希科夫家,两⼈⼀见倾⼼,她成为彼得⼤帝的情⼈。
1711年,彼得⼀世被⼟⽿其⼈包围,甚⾄想投降,但叶卡捷琳娜阻⽌了他,并且和其他妇⼥筹集了珠宝贿赂了敌军主帅,使得彼得⼀世得以全⾝⽽退。
1712年,彼得⼤帝和这位⽬不识丁的美⼥举⾏婚礼:⽴下军功的叶卡捷林娜得到朝野的尊敬并给彼得⼤帝已经⽣了⼏个孩⼦。
1724年,彼得⼤帝和叶卡捷林娜⼀世成为共同执政。
1725年,彼得⼤帝没来得及制定继承⼈便去世了,于是冒出了好⼏位继承⼈,不过最主要的只有两位:彼得⼤帝的孙⼦——已逝王储阿列克谢的⼉⼦——彼得和彼得⼤帝的第⼆位妻⼦叶卡捷琳娜。
彼得是唯⼀的直系男性后裔,理应是彼得⼤帝的继承者,⽽且他拥有旧贵族的⽀持。
但叶卡捷琳娜有朝中重⾂们、特别是缅希科夫的⽀持。
彼得⼤帝的两⽀近卫军站到了叶卡捷琳娜这边,于是继承问题从此再⽆悬念,叶卡捷琳娜⼀世加冕为沙皇。
叶卡捷琳娜⼀世的统治持续了两年⼜三个⽉,在此期间缅希科夫成为政府的主要领导⼈。
她可能最重要的⾏动就是在1726年创⽴了最⾼枢密会议。
这个机构有⼋位成员,负责处理重⼤国事。
1727年,叶卡捷琳娜⼀世去世。
在缅希科夫的操纵下,⼥沙皇在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指定彼得继承王位,称彼得⼆世。
彼得⼆世继位时还未满12岁,实权落到缅希科夫⼿中。
缅希科夫为巩固⾃⼰的权利,甚⾄把彼得⼆世从皇宫搬进他的家⾥去住,还把⼥⼉许配给她。
彼得大帝:俄罗斯崛起的先驱者彼得大帝,即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俄语:ПётрI Алексеевич;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五位沙皇(1682年4月—1696年与伊凡五世共治)、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1721年11月2日—1725年2月8日在位),后世尊称其为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是俄罗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
彼得大帝在俄罗斯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对外扩张,使俄罗斯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为欧洲强国之一。
一、早年经历与即位●彼得大帝于1672年6月9日出生在莫斯科,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和皇后纳塔莉亚的独生子。
他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和强烈的求知欲。
●1682年,年仅10岁的彼得大帝即位为沙皇,但由于年幼,实际权力掌握在摄政王手中。
直到1689年,他才真正掌握实权,开始亲政。
二、改革与现代化彼得大帝在亲政后,进行了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改革,旨在使俄罗斯现代化并融入欧洲文明。
这些改革包括:1.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势力,建立高效的官僚体系。
2.经济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兴办工厂,发展贸易,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增长。
3.军事改革: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欧洲化的正规陆海军,提升军队战斗力。
4.文化教育改革:推广教育,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培养本土人才。
5.宗教改革:加强国家对宗教的控制,削弱教会的权力。
三、对外扩张与战争彼得大帝不仅致力于国内改革,还积极对外扩张,以获取更多的领土和资源。
他发动了多次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大北方战争:这是俄罗斯帝国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与瑞典王国争霸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俄罗斯帝国从此称霸波罗的海,而瑞典则自此衰落。
四、个人特质与遗产●彼得大帝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勇于创新的领袖。
他身高超过两米,精力充沛,经常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了解民情。
俄国彼得大帝的现代化改革现代化和西化的重要性推动了俄罗斯的发展在俄罗斯历史上,彼得大帝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君主。
他积极推动俄罗斯的现代化改革,并将国家引向西方世界。
彼得大帝对俄国的现代化和西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转变对俄罗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彼得大帝的现代化改革为俄罗斯带来了国家的强大。
他坚信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和技术,俄罗斯可以取得与欧洲国家相媲美的地位。
为此,他在俄国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并积极吸收了西方的先进经验和知识。
他鼓励俄国人民学习科学、技术和艺术,并亲自领导改革,推动俄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些改革不仅提高了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使俄罗斯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为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其次,彼得大帝的现代化改革加速了俄国的经济发展。
他深知经济的重要性,并认识到西方是一个富饶和繁荣的地区。
因此,他鼓励俄国商人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并引进了西方的商业和工业技术。
他建立了许多工厂和造船厂,推动了俄国的工业化。
这些举措为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促进了国家财富的积累。
此外,彼得大帝的西化政策对俄罗斯社会的改革和现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废除了传统的男装女扮规定,鼓励俄国人民学习西方的礼仪和生活方式。
他还重新组织了军队,引入了西方军事战术和装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这些改革使俄国社会趋向于开放和多元化,并为俄罗斯的现代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然而,彼得大帝的现代化改革也遭遇了一些批评和反对。
一些人认为他过分倚重西方,注重个人统治而忽视了俄罗斯文化和传统的发展。
此外,改革给一些保守派的利益带来了冲击,引发了社会内部的不满和抵抗。
尽管如此,彼得大帝的改革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为俄国带来了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彼得大帝的现代化改革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推广在俄罗斯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努力使俄国强大起来,并在经济、文化和军事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改革为俄罗斯打开了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大门,为俄国人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俄国帝国的彼得大帝与西化运动在俄罗斯历史长河中,彼得大帝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皇帝。
他的统治时期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引领了西化运动的兴起。
彼得大帝的治国理念与西化思潮相契合,他通过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
彼得大帝的统治时期始于1682年,他在位达到42年,给予俄罗斯带来了彻底的变革。
彼得大帝执政初期,意识到俄国与欧洲其他大国的差距,认识到俄国的落后与闭塞局面亟待改变。
他寻求借鉴西方文化和现代制度,以推动俄国赶上时代的脚步。
彼得大帝以身作则,亲自赴欧洲考察,学习西方技术、制度与文化。
他将见闻所得付诸实践,以改革现有制度为核心进行国家建设。
他建立了圣彼得堡,将首都迁移至北方,有意借鉴欧洲先进城市的规划理念。
他招募外籍专家,引进西方知识和技术。
工业、科技、商业、军事等领域迅速发展,带动了俄罗斯社会的现代化。
为了加速改革进程,彼得大帝推出一系列重要政策。
他实施了现代军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陆军和海军,提高俄国的国防实力。
他还通过改革行政、司法等领域,推动了政府机构和官僚制度的现代化。
彼得大帝引进了西方教育体系,成立了俄罗斯第一所高等学府——圣彼得堡学院(后更名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为培养人才奠定了基础。
同时,彼得大帝还通过一系列反对传统的改革措施,试图消除保守势力的抵抗。
他对贵族实施了一种小冠军政策,即强迫贵族领导和管理政府机构。
他还削弱正教会的权力,推行世俗化改革。
这些改革引发了社会上层的不满和反对,但是彼得大帝通过集权统治的手段,使他的改革计划得以继续推行。
彼得大帝的现代化改革开启了俄罗斯的西化运动。
这股思潮推动了俄罗斯社会对外界事物的接纳与学习。
西化运动不仅是对西方科技、文化和制度的模仿,更是对自身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由彼得大帝引领的西化运动,不仅改变了俄国的面貌,也改变了俄民族的思维模式,为后来的现代化与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然而,西化运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保守派人士担心彼得大帝的现代化改革将破坏俄国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秩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俄罗斯帝国沙皇彼得一世的遗嘱有什么内容导语:彼得一世也被称为彼得大帝,他是俄国历史非常厉害的人物,他被后人誉为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彼得一世也被称为彼得大帝,他是俄国历史非常厉害的人物,他被后人誉为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俄国成为当时欧洲首屈一指的大帝国。
那么彼得一世死后有没有留下什么遗嘱呢?当然是有的,而且是一篇比较系统的,规定了俄国近百年发展目标的书面遗嘱。
彼得一世的遗嘱全文大约一千八百多字,开头便写到“朕,彼得一世,全体俄罗斯人的皇帝和君主。
”足见彼得一世的霸气,随后他在遗嘱中表述到,欧洲大多数民族已经衰老,认为作为年轻处于上升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完全可以在将来的某一天征服他们,从而使国家的领土更加广阔,国力更加强盛。
随后彼得一世立下了十四条后人必须遵守的遗嘱,这十四条遗嘱全部是为后人所做的考虑和作战计划。
而且见解非常精辟,眼光非常长远,不禁让人赞叹彼得一世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智慧。
在遗嘱中,彼得一世对于欧洲每个国家都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瑞典和丹麦,他认为俄国应该先把瑞典和丹麦分割开来,然后尽可能地占领瑞典国土,激怒瑞典来进攻,从而找到攻打瑞典的借口。
18世纪初期开始,彼得一世的遗嘱就在俄国和欧洲传开了,但沙皇政府和许多历史学者却不承认有这份遗嘱的存在。
当然这或许是因为彼得一世的遗嘱太过大胆,太过毫无忌惮了,沙皇政府怕惹来麻烦吧。
实际上,彼得一世的遗嘱可以说是一份为后人拟定的详细作战计划,并规划了俄国几十上百年的发展目标。
从彼得一世的遗嘱中,我们不难看出彼得一世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生活常识分享。
从《彼得大帝遗嘱》到黄俄罗斯计划
解决外蒙问题,只是消除国土安全潜在威胁的第一步,并没有改变中国强邻环伺的地缘格局,东有美、日沿海部阵,西南有印度雪线对峙,而北边暂时安静下来的强悍征服性的俄罗斯,你永远也无法预测它何时又会露出北极熊的尖牙利爪,扑向你的后背。
日本与印度,是中国万年守望的邻居,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规避,只能在人满为患的饱和空间里,小心翼翼地与他们和平共处。
而俄罗斯,这个不请自来的饕餮巨兽,却因为过度贪婪的胃口给自己制造了额外的国土安全困境。
为了追求空旷国土控制的绝对安全目标,俄罗斯一直不断地给自己的邻居作出损人利己的地缘政治安排,从沙俄时期一直到苏联时代,即使是现在这样衰退的境地,也仍然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其实,以俄罗斯欧洲部分的版图计,也已经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地理大国了,富饶的东欧平原,足以让俄罗斯人增长到三亿以上也仍然保持空旷宽松的生活环境,无须承担过度扩张后庞大的国土安全管理成本开支,也无须面对众多敌意和复仇的眼光。
然而,从彼得大帝到尼古拉二世,从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新老沙皇们的伟大抱负就是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从北冰洋到印度洋的四海通达的超级帝国。
俄罗斯征服世界的战略思维,可以从颇具争议的《彼得大帝遗嘱》看出其延续性。
尽管历届俄罗斯政府和官方历史学家们都断然否认《彼得大帝遗嘱》的真实性,但是从彼得大帝开始的俄罗斯侵略扩张历史却严格遵循了这一遗嘱所设计的战略方向和策略谋划。
这里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彼得大帝遗嘱》的核心内容——
俄罗斯人民负有在将来成为欧洲的统治民族的使命,它从北方对西方和东方各国的入侵是上帝命定和设计的一种周期运动。
俄国应长期保持战争状态,使士兵常备不懈,挑选最有利的时机发动进攻,以战继和,以和继战,求得俄国的利益、扩张和日益繁荣。
在欧洲,与日耳曼整合相互利益,争取他们对俄国扩张事业的支持,分割波兰。
沿波罗的海不断向北扩张,尽量多地占领瑞典国土。
要优先与英格兰结盟通商,使之有利于俄国的航海和贸易。
沿黑海向南扩张,尽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堡和印度,谁统治那里,谁就将是世界真正的主宰。
因此要挑起边疆的战争,不仅在土耳其,而且在波斯。
在波斯衰败之际,突进到波斯湾,推进到印度,拥有世界的仓库。
诱使奥地利王室对把土耳其赶出欧洲发生兴趣,在征服君士坦丁堡时消除奥地利的嫉妒,其方法或为挑动它与欧洲各大国作战。
努力将散处匈牙利、土耳其和波兰中部的、在政治和宗教上陷于分裂的希腊人全部重新团结在俄罗斯周围,让他们冒充敌人之友取得某种自动的或圣职的优势,以建立在全世界的优势。
在肢解瑞典,灭亡波斯,粉碎波兰,征服土耳其,统治黑海和波罗的海之后,俄国必须分别地并极为秘密地首先向凡尔塞宫,然后向维也纳朝廷提出建议,与它们分享全球帝国。
只要煽动其野心和民族虚荣心,其中之一几乎可以肯定会接受,就可以利用它来制服那另一个。
最后,再消灭那个仅存者。
假如两个强国都拒绝俄国的建议(此点并非不可能),就煽动它们互相争吵,使他们互相削弱。
然后,俄国必须抓住决定性的时机,把已经会师的部队开向日尔曼,同时派出两支相当大的舰队,携带亚洲人的部队,在那些武装舰队的协助下,通过地中海和在大西洋同时挺进,在一侧入侵法国,在另一侧入侵日尔曼。
这两个国家被征服后,欧洲其余部分就将不堪一击而加以制服。
这样,俄罗斯就能够征服欧洲。
俄罗斯的南向扩张,经过与英帝国力量的反复碰撞、拉锯和对峙之后,终于停留在黑海-高加索-里海-伊朗阿富汗北部边境-瓦罕走廊一线,在印度洋暖水洗刷战靴的热血,逐渐冷却下来(直到勃列日涅夫时代,才通过阿富汗战争进行了最后一次南进印度洋的尝试)。
但是无比贪婪的军国主义天性,又使俄罗斯找到了冲向暖水海洋的替代目标。
俄罗斯惊奇地发现,被世界列强的海上攻掠弄得焦头烂额的大清帝国,已经无暇应对来自后背的陆上侵略,在沙俄得寸进尺的领土蚕食步骤中,表现得越来越软弱和怯懦。
这种软弱和怯懦进一步刺激了沙俄的扩张胃口,导致了尼古拉二世时期“黄俄罗斯计划”的出台。
按照这个计划,从新疆中俄边境的乔戈里峰直到海参崴划一条直线,将此以北的中国领土全都划归俄国,此线以南的辽东半岛和旅顺不冻港,隐然成为“黄俄罗斯计划”实现后的自然延伸目标。
《彼得大帝遗嘱》应该是后世麦金德“陆心”地缘政治学说的理论渊源之一,按照其设想,俄罗斯应进取世界中枢位置,从陆地中央向四周扩张,同时在四大洋拥有通畅的出海口,再进一步独霸世界。
假如俄罗斯后来一直坚持这个遗嘱的主导方向和行动步骤,对于中国人来说应该是个不错的格局,我们所遭遇的陆上侵略会来的更晚一些,压力会更小一些,最后丧失的国土也可能没有这么多。
图:彼得大帝遗嘱
俄罗斯与欧洲列强刚性碰撞之后,停留在势力扩张的力量均衡处。
祸水东引,中国成了俄罗斯领土扩张的最大受害者。
膨胀到顶峰的黄俄罗斯计划,把从乔戈里峰到海参崴的连线作为未来的中俄国界线,其后续目标还要吞并辽东半岛和旅顺军港,中国北方领土和沿海良港,成为俄罗斯帝国放弃南下印度洋暖水后的战略替代物——
图:战略替代物
回顾中俄关系与两国领土变动的历史,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十月革命后,在寻找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我们曾经以俄为师;在今天中国和平崛起的艰难历程中,我们仍然可以以俄国扩张和征服的经历为借鉴、为参照,避免多路出击,刚性碰撞,舍得放弃炙手可热的利益陷阱。
但是,最主要的,必须有清晰无误的、利益千秋万世的宏伟目标,为此而坚定地、百折不挠地战斗下去、竞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