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时日俄两国对中国的侵略
- 格式:pdf
- 大小:437.48 KB
- 文档页数:6
初三历史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及影响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及影响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群众性反帝反封建斗争。
它在光绪二十二年(1898年)至光绪二十三年(1899年)间爆发并迅速蔓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起因和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历史事件。
一、起因义和团运动的起因非常复杂,既有国内的社会矛盾,也有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下面分别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介绍。
国内方面,清朝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严重的经济困境和社会动荡。
社会不公现象普遍存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农民生活困苦。
同时,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也让人民无法接受,官员贪污腐败以及不公正的治理方式让人民怨声载道。
国际方面,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英、法、德、俄等国纷纷入侵中国,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剥夺中国主权,并一而再再而三地侵犯中国的利益。
列强的掠夺行为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愤慨和抵抗意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起来。
起初,义和团是一场涉及到农民、工匠和地方士绅的宗教民间组织。
这个组织凭借其宗教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将对外来侵略的仇恨转化为行动力。
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义和团开始组织起来,并进行武装斗争。
二、影响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既体现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
在政治方面,义和团运动削弱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
在义和团的武装斗争中,清朝政府被迫接受了列强对华条件更加苛刻的北京议定书,进一步削弱了清廷的权威和声望。
这次事件也让列强看到了清朝政府的脆弱,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国的压迫。
在社会方面,义和团运动激起了广大农民起义的热情。
农民们不再安于现状,开始觉醒并投身到反封建的斗争中,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政权的动荡和混乱。
在思想方面,义和团运动打破了传统意识的束缚,让中国人民认识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真实面目。
这次运动坚定了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并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近代史关键事件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变革、抗争与探索的历程,期间发生了众多关键事件,这些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轨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9 世纪中叶,英国等西方国家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鸦片的泛滥不仅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还导致了大量白银外流,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
清政府多次禁烟无果后,1840 年,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破坏。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内部的矛盾和分裂,最终以失败告终。
然而,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内部一些有识之士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同时,还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但由于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最终无法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1894 年,日本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军事指挥的失误,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 2 亿两白银。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同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促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新道路。
文史研究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国的抗争历史文/王瑜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沙俄是侵略中国最早的国家之一,是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疯狂镇压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凶恶敌人。
19世纪末,列强们瓜分中国的过程当中,沙俄表现得最为残忍疯狂。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占领了我国大面积领土,却仍不知足,伙同联军侵入京津地区以外,又大肆出兵单独派兵抢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妄图建立所谓的“黄俄罗斯”。
面对沙俄强盗的武装侵略,中国的人民不甘心被沙俄奴役,东北义和团以及广大劳动人民、部分爱国士兵进行了顽强抵抗,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甘于屈从帝国主义的革命战斗精神,中国人民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抗侵略斗争,对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义和团时期;中国人民;反抗运动一、沙俄侵占中国东北(一)沙俄借口镇压义和团侵略中国东北光绪二十六年(1900),京津区域的义和团迅速兴起,并立即获得了大量地区反响,“直鲁义和团的斗争口号、揭帖和斗争事迹,很快经海路陆路传入东北,并在东北地区播下了义和团运动的种子”。
他们联合起来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把矛头直指沙俄侵略者,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
1900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占大沽口。
不但这样,沙俄还“首先倡议远征北京”。
俄的驻华公使当时就给清政府致电,明确要求清政府严厉镇压义和团,并向本国致电要求派遣军队到秦皇岛。
当京津东北地区义和团进入高潮给列强沉重打击之际,沙俄政府跳了出来,“一方面鼓吹列强组织联军实行武装干涉,一方面要求清政府出兵镇压,并预谋趁机发动侵华战争,实现其把我国东北变成“黄俄罗斯”的美梦”。
此时在俄国国内公开声明要吞并中国东北,“黄俄罗斯”一词公开出现在俄国的《新时报》中。
俄国利用甲午海战中国战败,趁机提出《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的签订使得俄国获取了东北铁路的控制权,为俄国侵略势力加紧控制中国东北地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所以可以从中看出:沙俄侵略东北之心早已路人皆知了。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义和团运动时日俄两国对中国的侵略
作者:陈景彦, CHEN Jing-yan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刊名:
东北亚论坛
英文刊名:NORTHEAST ASIA FORUM
年,卷(期):2006,15(4)
被引用次数:2次
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981
2.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1980
3.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 1982
4.井上清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 1984
5.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960
6.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 1951
7.傅孙铭沙俄侵华史简编 1982
8.《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 1960
9.朱玉泉李鸿章全书 1999
10.维特维特伯爵回忆录 1976
1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1975
12.B·阿瓦林帝国主义在满洲 1980
13.谢·阿·多勃隆拉沃夫一个俄国军官的满洲札记 1982
14.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 1958
15.河村一夫近代日中关系史诸问题 1984
16.王魁喜义和团运动时期日本的侵华政策 1987(02)
17.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 1988
1.陈景彦小议日本首相的历史观及其它[期刊论文]-日本研究2001(2)
2.陈景彦.CHEN Jing-yan西风东渐与中日知识分子的回应[期刊论文]-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3(4)
3.陈景彦可贵的创新,明显的缺憾——评《东亚史》[期刊论文]-史学集刊2006(5)
4.陈景彦.CHEN Jing-yan一项多重角度研究的创新成果--评《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兼论日本帝国主义实施的移民侵略》[期刊论文]-东北亚论坛2006,15(3)
5.陈景彦中国抗战与日本战败投降问题的再认识[期刊论文]-学习与探索2004(6)
6.陈景彦论日本人的历史认识及其感情因素[期刊论文]-日本学刊2002(5)
7.陈景彦日本近代地方自治研究的中国视点[期刊论文]-日本学论坛2008(1)
8.陈景彦.朱海燕.CHEN Jing-yan.ZHU Hai-yan国际资本对日俄战争的影响[期刊论文]-东北亚论坛2007,16(4)
9.陈景彦评沈海涛博士新著《探索新的中日关系》[期刊论文]-现代日本经济2004(5)
10.陈景彦日军侵华期间强征中国慰安妇问题[期刊论文]-东北亚论坛2001(3)
1.李斯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为何没能提出反帝的革命纲领[期刊论文]-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4)
2.肖铁肩.谭先龙试论新旧民主革命时期影响孙中山反帝口号变化的因素[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bylt20060402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