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三版 (张德 着) 课后习题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格式:pdf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9
关培兰《组织⾏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圣才出品】第⼗五章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15.1 复习笔记⼀、组织及组织理论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为达成某些⽬标⽽设计的集合体,是成员进⾏各种活动的基本框架。
它满⾜以下⼏个特点:(1)是社会实体;(2)有确定的⽬标;(3)有⼀定的结构和协调模式的动态系统;(4)与外部环境相联系。
2.组织的重要性(1)组织将资源组合在⼀起完成特定的⽬标。
组织能够通过运⽤现代的制造技术和新的信息技术,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实践以增进效率,并为创新提供条件。
(2)组织适应并影响着迅速变化的环境。
通过所有这些活动,组织为所有者、消费者和雇员创造价值。
(3)组织也必须应付和适应当今劳动⼒多样化的挑战,更加注重伦理和社会责任,改变雇员的职业⽣涯模式,找出有效的办法激励雇员完成组织的⽬标。
3.组织理论(1)组织理论研究的回顾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组织理论主要有以下⼏个⽅⾯的特⾊:①采⽤系统理论。
把组织视为⼀个复杂的社会技术开放系统。
传统的组织理论是⼀个封闭系统,不考虑组织与外界的联系。
实际上,组织并不是孤⽴的,外在的复杂多变的因素对组织内在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组织是⼀个投⼊⼀产出系统,是⼀个与环境相互作⽤、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
②对⼈际关系⼗分重视。
改进⼈际关系,特别是管理者和职⼯的关系是现代组织理论发展的⼜⼀⼤趋势。
具体表现为:a.组织平衡理论。
参加者按照个⼈效⽤来衡量组织,组织则根据组织⽬标的完成程度来衡量成员的贡献,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决定成员加⼊、保留,还是退出。
b.交叉⾓⾊理论。
组织是由许许多多交叉的⾓⾊所组成的集合体。
管理者必须充分注意交叉的⾓⾊组之间、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其等级、希望、冲突、绩效,利⽤⾓⾊组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影响使组织充满活⼒。
c.交叉群体组织理论。
组织是由互相关联的交叉的群体组成的,这些群体是由⼏个群体交叠处的个⼈来连接的。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一章组织与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与组织行为学知识巩固一、简答题1.什么是组织、组织行为和组织行为学?答:组织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组织有明确的目标;其次,组织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要拥有相应的资源;最后,组织有特定的结构。
组织行为是指在一定组织环境中,全体组织成员工作时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表现,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
因此,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答:观察法、谈话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1.B2.BC3.A4. C5. C6. C三、应用练习题1.阅读管理学相关内容,谈谈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的差异。
答: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
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组织是管理的对象,管理是组织运营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属于管理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对你所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做一次研究。
答:略案例讨论:IDEO让互助文化深入人心对领导者来说,没有什么比倡导组织中的互助行为更重要的了。
员工在工作中互助是优秀企业的一道常见风景。
如果不考虑员工自觉性,即组织行为学者所说的组织公民行为,公司希望高效运转,就需要将所有任务完美分配,中间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任务在执行中不能随意更改,而且所有任务必须同步,不能在进度上有半分差池。
《组织行为学》习题集答案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体系及其发展趋势1."行为一般是可以预测的。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案:同意这种说法。
因为:行为不是随机的,行为是由某种原因引起的,它一定指向某个目的,无论是对是错,行为者相信这目的对他自己是最有利的。
当然,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即使在同样的情形下,人们的表现也不会完全一样。
但是,人们的行为中确实存在一些基本的一致性。
我们可以找出这些一致性,再加以修正,以此来反映个体间的差异。
这些基本的一致性使我们有可能预测人的行为。
在大多数有结构的情境中,预测行为是可能的(当然不总是百分之百准确)。
对行为的系统研究是作出合理准确预测的重要手段。
2.定义组织行为学,并与管理学进行比较。
答案: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当管理者通过他人完成他的工作时,组织行为学提供了指导他人的生产率,预测人在工作的行为的工具,并且提供了管理来自不同领域的个体所需要的洞察力。
3.什么是组织?家庭是一个组织吗?请解释。
答案:组织是一个有意识的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单元,有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组成,在一个相对而言持续的基础上共同努力以达成一个或一系列共同的目标。
家庭是一个组织,它拥有组织所有的特征。
有一个不同的地方是家庭的目标不那么明显,因此学生可能会为它本质上是否是组织而争论。
4.确认并对比3种一般的管理角色。
答案:60年代后期,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位研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了一项精心研究,以确定这些管理者在他们的工作中做些什么事情。
根据他对这些经理的观察,明茨伯格得出结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角色或者表现出与工作有关的10种不同的行为,这10种行为分为三大类:人际角色1.头面人物--象征性的首脑,必须履行法律性或社交性的例行义务。
2.领导者--负责激励和指导下属。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览1.1 复习笔记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行为规律的,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则的。
工作行为主要包括涉及影响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组织绩效的行为管理、差异管理、激励管理、团队管理和权力管理等。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组织行为学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和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涉及的方面组织行为学涉及三个重要的方面,即观察、个体、群体。
(1)对他人行为的了解,主要通过观察获得。
观察者运用自己的五官以及皮肤直接观察人的行为,或者采用录像机和摄像机等先进手段协助观察,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的内在心理状态。
(2)个体是组织的基石,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核心。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规律性,首先要研究个体是如何影响组织的,同时要研究组织通过什么来影响个体的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及意度,个体差异又如何影响其行为和工作绩效。
(3)群体是介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级组织,它是个体直接工作的地方,个体对组织和社会的贡献是通过群体实现的。
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沟通等对个体行为及组织行为都有直接影响。
3.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的行为,理解人的行为,预测人的行为,引导人的行为,控制或改变人的行为,以便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表明了三大关系:人的行为、人和组织的关系以及组织本身。
4.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也是组织的竞争。
组织是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走到一起,干大家共同想干的事。
组织的竞争必然依赖于组织的成员,组织的竞争力也就与其成员的总体素质直接相关。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念: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管理学——人际关系学(行为科学)——霍桑实验1949年,美国在芝加哥召开了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名称。
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集哈佛、斯坦福、密歇根、北卡罗来纳等大学的科学家开会,正式把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从此取代了人际关系学。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科学管理前期(1900年前)科学管理时期(1900—1945年)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和韦伯的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学派(1927—1945年)包括:人际关系学派、行为科学权变学派(1945年—现)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网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有一些新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与组织变革密切相关的是领导行为研究。
第二,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
第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
第四,组织行为学研究除秉承强调生产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特点:组织,控制,引导,管理功能组织及其性质: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按一定规则建立起来,具有正式关系的人群集合体。
控制:30如何有效的预测、解释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网络)正确预测在什么条件下人们将会高产,将会作出正确决策,将会缺勤或者将会喜欢他们的时,人们对组织行为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组织行为学的另一个目标是解释组织中所发生的情,确定为什么人们的产量、满意程度、辞职倾向存在着差别。
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监督、一般管理和人事管理。
清楚地了解如何预测、解释和控制行为对于有效地完成两项分析和行为—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往往不适合分析就试图采取行动、解决问题,提高管理的分析能力,改进管理者在控制组织行为方面所做的工作。
第七章知识员工的激励与管理7.1 复习笔记一、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知识员工管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
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知识员工管理。
他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知识创新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知识型员工兼具知识性、创造性、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
知识员工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1)知识员工。
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
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销售人员都属于知识员工的范畴。
知识员工是一种智力资本,包括他们的版权、研究成果、运作良好的数据库、品牌忠诚等。
(2)知识工作也称智慧资本,它的创造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员工的专业判断、主动性和创意等。
因此,知识工作有复杂、不明朗、不肯定而且风险高等特征。
这样的工作性质根本无法按照传统企业的组织方式,把工作切块由相关部门按照工作惯例来完成。
所以,知识员工的管理给传统的结构化组织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企业的各层次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知识员工的特点(1)有较强的自主性。
他们从事的大多为创造性劳动,倾向于拥有宽松的、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
注意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自我发挥和自我管理。
过度严格的管理会被他们看作是不尊重和侮辱。
(2)具有独特的价值观。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他们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3)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
追求卓越,不满足现状,一旦选准目标就会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4)有高度的使命感。
一旦他们认同自己的企业,就会将企业的生死存亡看作自己的历史使命,会渴望为自己的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获得企业的认可和尊重。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及其特点2.1 复习笔记一、组织行为组织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广泛的影响。
一方面,组织作为社会的创造物或发明物,影响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另一方面,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又会影响组织的绩效。
1.组织与组织行为(1)组织及其性质组织是通过群体努力完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创造物,它要求人而不是物的和谐。
人是组织的核心,人赋予组织意义。
(2)组织的特点①组织由个人和群体组成。
②组织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来实现目标。
(3)组织的三个层次组织分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如图2-1所示。
每个层次分析都表现出独特的观念并产生了对组织本质和功能的不同见解。
图2-1 组织行为分析的三个层次①个体。
组织定义强调组织由人组成这个事实。
从单个组织成员的角度出发的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方法,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的发展理论和解释的基础上,这些发展理论和解释探讨了个体行为以及个体对不同的组织政策、实践和过程的反应。
在这种研究方法中,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有关学习动机、满意、领导等方面的理论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对诸如态度、信仰、观念和个性这些因素也予以考虑,并对它们在工作中对个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②群体。
人们在组织中极少完全单独工作。
如果要达到目标,组织成员就必须在工作中合作并协调他们的活动。
人们在一起工作的常规方式是小组、部门、委员会等组织形式。
因此,在组织行为学中,一个可选择的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分析工作群体的功能。
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把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研究组织中的群体。
对这个群体层次分析所产生的见解不同于通过研究个人单独工作所产生的见解。
③组织。
某些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把整个组织作为他们的研究目标,而不是把重点仅放在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上。
组织行为学的这种宏观方法是把重点放在社会学规律的理论和概念上。
研究者寻求理解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影响,正是为了获得组织的效率,并把重点放在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的方面。
⒈什么是知觉?感觉和知觉有何区别?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知觉和感觉的区别在于感觉是对于对象个别属性的反映(如颜色、气味、外观等),而知觉则是对于对象的各种不同属性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⒉什么是晕轮效应?晕轮效应(Halo Effect)是指对一个人某种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即“抓住一点,不顾其余”,如“一俊遮百丑”。
⒊什么是归因理论?归因理论包括三个步骤:(1)对行为的知觉;(2)对行为意图的判断;(3)对个性的归因。
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三个:(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4.卡纳曼提出了哪几种常见的启发式?代表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能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对于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就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越高。
可得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容易回想起的客体或事件被判定为更常出现.锚定和调整启发式是指在判断过程中,人们最初得到的信息会产生“锚定效应”,人们会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
案例分析:游客拍桌子的原因1.请用凯利的归因理论对小康分析客人早餐时拍桌子的原因的针对性进行评判。
2.对游客行为的归因分析对导游解决或者缓和游客的不满和怨气有何帮助?1。
凯利认为,“归因”的思维过程有三条线索:其一,是从行为的主体来看行为是否具有“一致性”(是别人都这样做,还是只有他这样做);其二,是从时阃上来看行为是否具有“一贯性”(是不是总是这样做);其三,是从行为的对象来看行为是否具有“区别性”(是只对特定的对象这样做.还是对其他的对象也这样做).小梁对旅游者拍桌子的分析就是对凯利“三条线索"分析的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