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教程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8
7字画山法【实用版】目录1.概述 7 字画山法2.7 字画山法的具体步骤3.7 字画山法的应用示例4.7 字画山法的优点与局限性正文7 字画山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技法,其核心理念是通过七个步骤来描绘山水画的基本构图,然后再进行细节描绘。
这种技法旨在帮助画家在创作山水画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7 字画山法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勾勒。
也就是勾勒出山水画的基本构图,确定山、水、树木、建筑等元素的位置和形状。
第二步:皴擦。
皴擦是山水画中一种独特的笔触,通过这种笔触可以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立体感。
第三步:勾勒山石轮廓。
在这一步中,画家需要根据皴擦的效果,勾勒出山石的轮廓。
第四步:点苔。
点苔可以让山石更加丰富多彩,增强山水画的观赏性。
第五步:上色。
上色是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一步,通过色彩的运用,可以表现出山水画的氛围和意境。
第六步:渲染。
渲染可以让山水画的色彩更加丰富,也可以增强山水画的立体感。
第七步:修饰。
在这一步中,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个人风格,对山水画进行修饰和调整。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 7 字画山法的应用示例。
假设我们要画一幅以山为主题的山水画,我们可以按照 7 字画山法的步骤进行。
首先,我们勾勒出山的基本构图,然后进行皴擦,勾勒山石轮廓,点苔,上色,渲染,最后进行修饰。
这样,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就完成了。
虽然 7 字画山法在创作山水画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它也存在一些优点和局限性。
首先,7 字画山法的优点在于它的步骤清晰,有很强的操作性,非常适合初学者。
其次,7 字画山法可以帮助画家在创作山水画时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出现混乱的情况。
然而,7 字画山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它过于强调步骤的顺序,可能会限制画家的创作自由。
同时,7 字画山法主要适用于山水画,对于其他类型的画作,可能并不适用。
总的来说,7 字画山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山水画技法,对于初学者和有经验的画家都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山水画教程:“山分八面、石有三方”具体画法步骤,简单易学山石法自古以来山石的画法无非是勾、皴、擦、点、染。
皴法是表现各种石质纹络的主要手段,是中国画特有的绘画技巧和符号化的形式语言,它既具象,又抽象。
皴法可以表现出具象的山川地貌,画家也可以通过它表现自己特有的审美取向和精神气质,同时也是国画区别其他画种表现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之一。
1.石的表现石是山的一个组成部分,要画好山首先要先了解石、画好石。
古人云:“石乃天地之骨,而气亦寓焉。
无气之石,则为顽石犹无气之骨,则为朽骨。
”首先要对石有立体的认识。
王维在《山水诀》中写道“山分八面、石有三方”。
“石有三方”就是指石的形体要通过石面的刻画表现出来,要表现石的体积,最少要分出三个面来刻画,复杂的石块,需要表现的面就会更多。
画石一般分为勾、皴、擦、染、点五个步骤。
一般情况用硬毫秃笔勾轮廓,中锋为主兼用侧锋,做到藏露结合,顺逆并施。
从石的头部起笔,到石脚收笔,先勾左边轮廓,再勾右边轮廓,注意要有顿挫起伏,虚实对比,不可勾成死线。
在勾轮廓的同时就可以分出大的石面,通常阳面的轮廓线较细,阴面的轮廓线较粗。
轮廓线要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石面棱角明显的,用笔折顿有力,石面棱角浑圆的,用笔园劲柔和,石面的大小、形状要尽可能避免雷同。
大的石面分出后,就要通过皴法来刻画石纹,进一步的加强阴面与阳面的对比,表现出石的凹凸关系,加强石的质感和厚重感。
不同的石头要用不同的皴法,皴是深入刻画石面的重要步骤。
擦是皴的辅助手段,将笔倾倒,从笔端到笔腹轻触纸面,笔干、墨少摩擦出明显的笔触,擦可以弥补皴法的不足之处,以增强石的粗糙感、重量感和阴阳关系。
可以擦一遍,也可以擦多遍,要掌握好分寸。
待皴擦的墨迹干后,可用毛笔蘸淡墨染石的阴面,以加强明暗关系,增加润泽感和厚重感。
石的阳面不染,墨染不可过深,阴面到阳面的墨色过渡要自然,也可不经过墨染,直接用色染,赭石,汁绿、花青等色。
染法和墨染相同,染色要由淡而浓,一遍颜色不够深,还可以染两遍三遍,切忌不可过深,破坏了墨的效果,染色干后在点苔,这是画石的最后一个步骤。
中国山水画技法——如何画山中国山水画技法——如何画山贺更生著山形概说:山虽石之积,但山之轮廓、规模、形状、质地等与石均有不同。
山之轮廓分峰、峦两种,高而尖者为峰,低而圆者为密;又有石山、土山、土石混合之分。
见图:31土,32石,33土石混合。
图31图32图33传统画法:与画石的步骤一样,在此不再赘述。
在画群山绵亘、山峰林立时,要分清山峦外形的层次,分出前后、大小、高低、主宾关系。
用笔墨浓淡不同的变化表现山峦的脉络骨架,为表现山峦的高峻,常在山峰腰间以烟云虚之,这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画面审美的需要。
三、画山、石小结1.山有石山、土山之别,石山宜用斧劈皴,土山宜用披麻皴。
石山宜浓,土山宜淡。
2.勾皴山、石笔宜干,干则灵活;下笔宜淡,淡则可改、可救。
3.画石,传统画法上白下黑,现不尽然,要根据画面要求,灵活运用。
4.画石手法不宜太野蛮,也不宜太细;太细则小气,妙在不蛮、不细之间,要磊落、大方、自然。
5.画石贵松灵,松灵不外大间小、小间大、穿插自然,要做到“近山处大间小,近水处小间大”数块大小石头,须有联络,面宜一向,不一向也宜顾盼有情。
6.石下宜平,如脚小参差、有如倒悬,则违反常理。
7.山、石造型要奇而安,奇则有挺拔峻峭之感,安则妥帖合于常理。
8.初学者画山石宜先勾大势,再画其中结构、脉络,行笔宜松,表现宜厚重,要做到毛而不滞、巧而不滑。
9.山有峰、峦之分,一图之中最好不要二者同现。
即峰后远山不宜画为峦,峦后远山不宜为峰,这本身是自然规律。
10.“近山取其质,远山取其形”近山墨宜浓,刻画宜细;远山墨宜淡,刻画宜粗。
点苔时:笔宜散、势宜聚,要有疏密、聚散之感。
总之,前人根据山、石纹理、结构、明暗等创造了几十种皴法,这些皴法大多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值得很好地学习、继承和发扬。
011/065/34。
国画入门教程:国画山水画的基本功,太全面了!学画的四点准备(一)造型能力的锻炼①塑造形体的能力。
②表现空间的能力。
(二)自然规律的研究包括山、水、树、石、建筑、舟车、烟云、流水等。
(三)对传统技法的学习“传统、生活、创作三位一体”即“监摹、写生、创作”。
对传统的学习、研究是山水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临摹学习是为了借鉴,决不可在自己的创作中照搬照抄。
临摹分为整体临和局部临。
整体临便于领会精神,局部临便于掌握技法,两方面相互相成,结合进行。
(四)专业工具的运用主要指笔、墨、纸、水、色等性能的了解和掌握运用。
山水画的基本技法(一)笔法中国画在用笔方面的要求是很高很严格的,这些严格的要求就是所谓“笔法”。
唐代张颜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提到“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式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1、笔法的原理自古用笔讲“笔意”、“笔理”、“笔法”、“笔趣”,“意”即主观感情、认识,“理”即客观规律,“意”与“理”结合即产生“法”和“趣”,“法”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产物。
李苦禅说:“画至书为高度,书至画为极则。
”好的中国画,合起来看,笔笔都是形象。
折开来看笔笔都是书法。
这也就是“见笔而又无笔痕”的原理所在,实际上是用笔合于自然规律,使人看了之后,感受到的是形象而忘记了是用笔的笔痕。
2、用笔的几点要求:平、留、圆、重、变。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2)圆,如“折钗股”(丰腴、圆润、富有弹性)(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4)重,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5)变,如“百川归海”(极尽变化,复归统一)(二)墨法用笔和用墨是分不开的,所以称为“笔墨”。
明代莫是龙在《画说》中提出:“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
”墨法很多,下面作重介绍“积墨”和“破墨”两种。
1、积墨法。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画树法树在山水画里也称为林木,在传统山水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即使只画树,也能成为一张完整的作品.画树宜先观察树的整体特徵,再观察树枝,因树木种类繁多枝的生态也不尽相同.初学者应从枯树或冬天的落叶树作为练习的对象,没有叶子的树枝结构清楚,姿态鲜明,容易了解各种树的生长规律与基本结构.一树枝树枝的结构大致可分成,一为向上升长的类型,传统的画论中称为鹿角枝,这种类型最常见,如柳树、相思树、樟树等.二为向下弯曲的类型,称为蟹爪枝,如龙爪.三为平生横出的类型,可称为长臂枝,如松、杉、木棉等.亦有介於前述两者或三者之间的形态. 写生树枝前先围绕树的四面,细心观察,选择最美的树干与最合适的角度.先把主干粗枝勾好,再加细枝,画时首先要注意树分四歧的原则,即树干前後左右四面八方出枝的情形, 切忌如同鱼骨,二二并生,缺乏错落的风致.其次注意疏密与气势的安排,可略加取舍,其实小枝与树梢可大胆的舍去,应从艺术的角度选择合於美的原理原则者进行写生.另外必须留意用笔,要挺拔,每一树枝都要与树干或粗枝连接,不能凌空生长,而树枝理愈越长愈细,不能把尾部写粗或枝粗干细,违反植物生态.二树皮,树根树的面貌, 个性和特徵有时可以从树皮的纹理分辨出来, 每一种树皮都有不同的纹理组织,如松树皮呈鳞状纹,柳树皮成斜裂人字纹,樱急杏的树皮成横纹,博树皮呈扭曲纹,尚有许多难以用文字形容的纹理,在写生之前需仔细观察.画树干时,除了注意树皮的纹理之外,尚需画出立体的感觉,皴树皮时靠近两侧的纹理要密窄, 或墨较浓 ,靠近树中央的纹理可疏阔或墨较淡 ,这样就合乎透视的原理. 画完枝干以後即画根部,至於画不画树根可依土石的多寡或树的种赖类而定,通常石多土少的情型,以露跟居多; 土多石少的情形,则以藏根居多,又如榕树多露根.然而画的时候也可以不计土石的分野,依画面的需要而决定藏根或露根,但要画出从土中崛起, 坚韧稳固的特性,不可画成如插在土面, 一推即倒的感觉.三树叶树叶的排列法与结构亦因种类而异,不管画哪一种树,先要近看了解叶的形状与排列原则,再远看整体的姿态与感觉. 下图的十二种树叶是台湾常见的.大自然的数木是最佳的画谱 ,变化多端,让我们画之不尽,平时应多做观察,勤加写生. 古人画树以夹叶勾叶法首先被广泛的使用,将每一片叶子用两笔以上的线勾出後再填上色彩.水墨兴盛後,夹叶渐少,单叶点叶法逐渐增多,简化以一笔象徵一片或一组叶子,并依其形状有胡椒点、字点、介字点、梅花点、鼠足点、垂藤点、松叶点、竹叶点、….等许多不同的符号, 然而这些符号都是前人从自然的观察里提炼而成,既概括又写实 ,并非凭空捏造.除了松、竹、柳、梧、等具有鲜明形象特点的叶子外,其他特徵不甚明显者,通称为杂树.点叶时需注意树顶受阳光叶子较多,靠树干处叶子通常较稀疏.四松树画法松树象徵人类之君子风度与长寿.古人多喜爱画松,表现出松之挺拔苍劲,顶天立地的气概.松皮呈鳞状,画松皮要苍劲,毛而不光,忌讳太规则的排列. 松叶如针状,有半圆、圆形、马尾形、锯齿形等多种不同的画法,松干本直,生於石隙崖丛则曲.五柳树画法古人常说: 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一画便出丑.柳树体态妩媚,有向水边倾斜的特徵,柳干苍老而柳条柔嫩.画柳条要微带粗细,不露锋芒,笔缓势连,柔中带刚,如点柳叶, 要蓬松富有变化.六竹林画法山水中的竹,多以竹林丛林之形态出现,叶可分下垂竹叶与上仰竹叶晴林新篁等两大形态.画时可先画竹干,枝干皆略成弧状,注意疏密穿插,竹叶的排列不宜态工整 ,须考虑整体之意趣、虚实与远近的关系.七丛树画法丛树在山水画中经常出现,较难处理,宋元的画家描写丛树,来自写生,较有真实感,如马麟的芳春雨图,其枝干的交错、浓淡、宾主、远近、气氛都处理的很成功.王秋林图是以夹叶树为主的丛树林,树与枝叶之间的关系即稍嫌凌乱.画丛树忌讳单调呆板的并排,树有宾主,画时从主树着手,相互掩映,叶分浓淡.成排的树要上下错落,高低参差.画山石法山的外形可分为、丘、壑、峰、峦、岗、岭、巅等,又有坡度起伏连绵不绝的形势或因朝晖夕阴,风雨云雾变化流露出来的自然美,故画山之前必先远观其势,然後再近看其质.山因地质的不同可分为水层岩、火成岩与变质岩等.山石的质地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纹理也不相同,中国山水画家累积数百年来观察与剖析的综合体验,逐渐发长出个种皴法,用笔墨线条来表现不同纹理的山水感受.吾师李霖灿教授用「山石纹理,笔墨组合」八个字来定义皴法,可以说是最简要而恰当的解释.一画石在谈到各种不同的皴法之前,先浅谈画石,石是山的局部;画石是画山的第一部,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现出山的凹秃凸阴阳,画出石块的立体感. 画石的部骤,大致可分成钩、皴擦、染、点,或再增加「提」的程序.「钩」是用中峰或侧峰画石块的轮廓,确定其形状,钩的线条可依石的特徵灵活运用.「皴」是依山石的纹理以各种线条或点画出石头的质感或立体感,也可酌情用偏锋笔腹乾笔「擦」以加强其凹凸或质感量.「染」是以淡墨大笔湿画石之暗面,待淡墨乾後再做第二次、第三次的宣染,直到感觉充份为止.「点」是用浓墨或焦浓加苔点,若墨色的浓度够了就算完成,若嫌不足,可用浓墨或焦墨依原有的钩、皴再「提」一次;提的线条并非依样重描,而要略相错开.先以教淡的墨钩或皴,後以浓墨提,可救可改,且提後教为浑厚,富有变画.二雨点皴雨点皴又称为雨打墙头皴,北宋范宽以此表现北方黄土高原的景致.画时以逆笔中峰画出垂直的短线,密如雨点.三小斧劈皴李唐的「万壑松风」是小斧劈的最早且最佳的作品,如雨点皴一般,适宜表现山石刚硬的特色.用笔方向变为侧锋「听」出,落笔时头重尾轻.四大斧劈皴从小斧劈皴演变成,整个南宋尤其马远、夏及明代浙派盛行画大斧劈皴.画时将笔侧卧如斧之砍劈,形状是平头尖尾,下笔重而收笔快,最适合表现火成岩的结构.五披麻皴表现江南土质山丘,五代的董源、巨然首先使用,是南宋的代表性皴法.披麻皴又可细分为长批麻皴、短披麻皴、散披麻皴.画披麻皴以使用中锋为主,线条较柔,以接近平行的线条组合.六牛毛皴牛毛皴是元代王蒙所创,以繁密的短笔层叠,适宜表现夏季山头的苍润茂密. 牛毛皴源自披麻,亦以中锋为主 ,渴笔淡墨,层层皴擦.七折带皴折带皴是元代倪云林所创,适宜画平坡山石.画折带皴需「平写侧偃」的结组方式,先以顺风横向画出,街着转向侧锋 ,直落而下.八荷叶皴荷叶皴取荷叶筋展披拂之形,是表现江南土质山脉,经雨水长期冲刷後,形成的景观特色.画荷叶皴亦以柔美的中锋为主,具有披麻皴与解索皴的特色.九云头皴云头皴最早见於北宋郭熙的「早春图」,依云涛的造形创出,适宜画烟岚重深的景致.画云头皴须注意以弯曲的线条组织成,用笔圆转富有变化.十骷髅皴在王蒙及文徵明的画中偶见空窍玲珑如骷髅的山石.画骷髅时应画出恶形丑怪为佳,正如古人所揭的石之五德「丑、漏、绉、透、瘦」,窟髅皴适合表现石灰岩地形或海滨的奇石太湖石等.十一米点皴米芾、米友仁父子变董源的「点子皴」而成米点皴,描写江南云山烟雨,加上水份的渲染显得格外秀润.画米点宜卧笔而点,注重浓淡交织表现,米点亦有覆盖於披麻皴上者.十二其余皴法中国画皴法的名目繁多,除了上述十种皴法以外尚有马牙皴、点子皴、豆瓣皴、直擦皴、鬼面皴、拖泥带水皴、乱麻皴、乱柴皴、解索皴、卷云皴…..等多种.兹选择多幅古画的局部,与上述的皴法名称作一对照.十三点苔画山石在皴染之後,经常要经过点苔的程序,否则觉得过於光滑乾净,苔点象徵山石上的小树或杂草等,後来逐渐趋向写意写趣.北宋以前的山水画多不点苔,南宋画家表现江南潮湿而易生莓苔的山石,逐渐使用苔点,在元明两代点苔最为兴盛,如赵孟俯的立苔 ,王蒙的渴苔 ,倪瓒的横苔 ,沈周的攒苔及石涛的点苔都有独到之处,此外尚有泥金苔点,色苔点的使用.画云法云包括雾,烟,岚,霭,霞等是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构图上有以虚衬实景的作用,画了云,山才显的神采飞扬,活泼而秀媚.古代青绿山水多用钩云法,用淡墨依云的形态钩成起伏的曲线, 再以朱砂赭石加钩,并以白粉宣染. 水墨画盛行後多用染云法烘云法 ,染云法不宜露出笔迹而失掉云的轻柔之态,染云法通常用淡末散锋层层擦染,云要画的流动不滞,云彩的大小和方向要有变化,切忌厚重或呆滞画瀑布法瀑布在中国画论中称为泉,因地质断层或倾斜而产生,尤其在火山岩及花岗岩的地形中最常见.其型态可分为乱石叠泉 ,悬崖挂泉,山口分泉,大瀑布等多种.瀑布的功能宛如血脉般的贯穿山水全局,画瀑布首先要重视其源头.不可从山顶挂下,同时要画出飞奔喷射的动势与水声.水口最难画,必求构思奇特. 古人画瀑布多以流畅的线条表现出水的流动感与速度感, 并将旁边的山石染暗以衬托白练之美.清人沈全或今人黄君璧近年所画的大瀑布则以战挚或短促的线条,凝固滚滚而泻的水花,各具特色.画屋宇法王维山水诀中说: 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 ,村庄着数树以成林.可见山水中之点缀屋宇亭舍应依据自然环境而成,有屋宇宜画通路或舟桥. 山水画中的屋宇在北宋以前多以界画的方法表现,所谓界画是指以界引线,画时若毛笔紧靠直尺则墨线容易渗入尺下, 故毛笔必须另外衬上一个剖成一半的圆弧片或固定於另一只竹笔旁,运笔时竹笔或圆弧片紧靠直尺,笔尖与尺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可画出笔直的线条,用这种机械性的直线表现宫殿亭台,甚至舟桥或室内家俱. 南宋以後以徒手画屋宇的画家逐渐增加,以较具个性的笔墨线条,追求与山石皴法或画树法的调和.画屋宇时,造型可酌情略作夸张,或改变些形状,繁杂者可简化; 若画一组屋宇时,须注意彼此间的疏密大小高低隐现离合等安排,以及透视的关系.。
几种最基础的山水画笔法,初学者千万要记住!(珍藏)
毛笔的顶点称为锋,由于执笔方式不同,形成中锋、侧锋和逆锋三种最基本的用笔方法。
什么是中锋用笔法?
中锋,不论是卧笔、竖笔、拖笔,只要运笔转换时保持笔锋居中不偏,称之为中锋用笔。
↓↓↓
什么是侧锋用笔?
侧锋,把笔微微侧倒,使笔锋居于一面之一侧,称为侧锋用笔。
侧锋有快慢轻重,有直笔顿挫,有转笔勾勒,因此比中锋更多枯湿浓淡的变化,尤其出现线条飞白,富有韵味。
从例图可以看到不同的侧锋线条形态,线条的宽窄由侧锋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
什么是逆锋与拖笔用笔法?
逆锋,把笔侧倒,使笔锋抵住纸逆向画法,称为逆锋用笔。
拖笔,把笔侧倒,使笔锋顺势拖画,称为拖笔。
在熟练运用以上这几种笔法的基础上,把拖笔的方式,自然灵活地与基本笔法融合在一起,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这种拖笔法是指将笔倾斜,先以笔锋居中,慢慢画去,或用笔轻轻慢慢地拖,可以由上到下,也可以从左到右,非常灵活,非常松动。
这样就可以画出厚重又松动空灵的线条,同时可灵活地把笔侧倒转动,通过提按来显现非常丰富的笔形和线条。
基本笔法离不开以上几种常见的方法,但需要活用。
墨水画山水画初学的教程。
墨水画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初学者可以通过以下教程来学习墨水画山水画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一、准备工作准备绘画所需的材料。
墨水画山水画所需的基本材料包括毛笔、宣纸、墨汁和水。
毛笔是绘画的主要工具,宣纸是绘画的载体,墨汁和水用来调节墨水的浓度和深浅。
二、构图在绘画之前,需要先进行构图。
构图是指确定绘画的主题、布局和元素的位置关系。
山水画通常以山、水、树木等自然景物为主题,可以参考现实中的山水风景或其他山水画作品进行构图。
三、勾线在宣纸上用淡墨勾勒出山、水、树木等主要元素的轮廓线。
勾线要轻柔、流畅,不要过于用力。
可以根据构图的要求,调整线条的粗细和曲直,使画面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四、打底在勾线的基础上,用浅墨或水墨在宣纸上打底。
打底的目的是为了为后续的上色打下基础,使颜色更加鲜明和持久。
打底时要注意控制墨水的浓度和用笔的力度,以免影响后续的上色效果。
五、上色上色是墨水画山水画的重要步骤。
在打底完全干燥后,可以用不同浓度的墨水进行上色。
上色时要注意墨水的深浅和层次感,可以运用水墨的渐变和晕染效果来表现山体的远近和细腻的纹理。
六、增加细节在上色完成后,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一些细节。
可以用细笔在画面中添加一些树叶、花朵或者其他小物件,以增加画面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细节的处理要细致入微,不要过于突出,以免影响整体的平衡和和谐。
七、点染点染是墨水画山水画的独特技法之一。
可以用细笔蘸取适量的墨汁,轻轻点在画面上,形成点状的纹理和阴影。
点染可以增加画面的动感和层次感,使画面更加生动和逼真。
八、落款和鉴赏完成绘画后,可以在宣纸的适当位置落款,标明画作的作者和年代。
同时,也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总结自己的绘画经验和感受。
九、练习和提升墨水画山水画需要不断的练习和提升。
初学者可以多观摩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学习大师的技法和表现手法。
同时,也要勤于实践,多尝试不同的构图和上色方式,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国画教程】⼭⽔画⼊门(6)~披⿇皴的画法详解披⿇皴是中国⼭⽔画皴法的主要⽅法之⼀,披⿇皴⼜称“⿇⽪皴”,是线皴法的⼀种,五代董源始创,历代⽂⼈画所常⽤的画法。
披⿇皴以柔韧的中锋线的组合来表现⼭⽯的结构和纹理,这种线条好像分散披离的⿇⽪,因此⽽得名。
常⽤于表现⼟坡或峰棱不太明显的⽯块。
披⿇⼜分长披⿇、短披⿇两种,⽤中锋笔,圆⽽⽆圭⾓,弯曲如同画兰草,⼀⽓到底,线条遒劲。
在⼭⽔画中,运⽤“披⿇皴”画出的⼭⽯形似左右分披的⿇纤维,⽤以表现江南⼀带⼟层较厚的⼭⽯的特点。
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披⿇皴,如⿇披散也。
有⼤披⿇、⼩披⿇。
⼤披⿇笔⼤⽽长,写法连廓兼皴,浓淡墨⼀⽓浑成,淋漓活泼,⽆⼀笔滞⽓。
此法始⾃董北苑,⽤笔稍纵,笔从左起,转过右收,起笔重著,⾏笔稍轻,悠扬辗转,收笔复重,笔笔圆运,⽆扁⽆⽅,⽯形多如象⿐。
后清湘、⼋⼤⼭⼈、徐⽂长喜为之。
⾄巨然、⽶元章、吴仲圭、董⽞宰王⽯⾕辈,俱是⼩披⿇⽿。
⼩披⿇笔⼩⽽短,写法先起轮廓,然后加皴。
由淡⾄浓,层层皴出,阴阳向背,或焦或湿,随意加擦,较⼤披⿇为稍易。
北珂⽟《珊瑚⽹,论画》:“董源、巨然多⽤短笔披⿇皴。
”清代唐岱《绘事发微》:“董北苑⽤王右丞渲淡法,下笔均直,以点纵长,变为披⿇皴。
巨然继之,元诸⼦法门。
”⽅薰《⼭前屑画论》云:“皴法如荷叶、解索、劈斧、卷云、⾬点、破⽹、折带、乱柴、乱⿇、⿁⾯、⽶点诸法,皆从⿇⽪皴法化来。
故⼊⼿必⾃⿇⽪皴始。
'画法要领:多⽤“中”“偏”锋(笔含⽔份要少),⾏笔时⽤笔肚⾛出飞⽩来,尽量做到空灵透⽓,笔笔清晰,切忌粘黏。
也有⾼⼿⽤中峰画出“⽑”⽽空灵之感,如元四家的黄公望,他的披⿇皴多⽤中锋画成,难度甚⼤。
⼀、“披⿇皴”⼭⽯的画法:⾸先,调淡墨,⽤中锋勾勒出⼟⽯的轮廓。
然后,以中锋为主,略带侧锋⽤淡墨短弧线,皴⼟⽯的暗部,注意疏密有致。
待线条⼲后,⽤稍深的墨⾊,皴擦⼟⽯暗部,使⼟⽯浑厚、滋润。
⼆、“披⿇皴”⼭峰的画法:⾸先,调淡墨中锋⽤笔勾勒出⼭峰的轮廓。
【国画教程】山水画入门(1)~山石结构基本原理石分三面是基本的山石结构法,我们用一个几何体来说明石分三面:1、2、3分别代表三个面,三个面形成体积感。
参照前面的几何体,我们来理解山石的三个面。
山石的三个面使我们可以表现出体积感,同时可以画出凹凸感。
同时山石还可以分出阴面和阳面,阴面是指不受光的这一面,阳面就是受光面。
画山石勾勒法,往上的用笔称为“勾”。
往下的用笔称为“勒”。
勾勒时要注意线条的额粗细、用笔的快慢。
墨色上要有变化。
山石有中间凸出的,犹如鼻隼。
勾勒外形之后就可用皴法,皴法是表现山石结构和地貌特点的方法。
山石下面这一笔不可画平。
否则这块山石就像个“饼”一样,是平的。
垒山石时,山石要有大小变化,山石的勾勒用笔要有提、按、转、折的变化。
这样的线条表现缺少提、按、转、折,线条不够丰富。
切忌两边的形状成对称。
注意石头的空间分割。
两块山石要分出一大一小。
垒石方法:小间大,大间小。
此为三块石头的表现方法。
四块山石的表现。
表现垒石时候切不可生搬硬套,要学会举一反三。
安排山石大小结构的同时,留意远近的表现。
1.勾勒好一块山石的外形。
2.在外轮廓的转折处添加皴法。
皴法也可理解为:把一块大的山石分成更多块小的山石,所以每加一笔皴法,山石就多了层结构。
3.继续添加皴法,理解皴法的意义。
山石的结构、大小、转承关系,均可由皴法来完成。
两块大的山石构成了画面的主要部分,下面的小石块起到了丰富画面的作用。
沿着山体画上一层松林,添以屋舍,再画远处的松林。
屋舍要藏,不可尽露,松林可不画松枝。
这幅作品运用对角关系来构图。
国画基础教程:传统山水画设色技法!几千年的山水画发展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完整的着色方法,诸如青绿着色法、浅绛着色法等等。
这种被历代画家因袭下来的山水画的着色程序、步骤等,今人视为传统山水画的设色。
由于技法完备,深受历代画家效仿,并逐渐完善。
第一部分:青绿法设色这种传统着色方法依靠色彩铺排晕染。
特点体制严森,敷彩沉厚。
墨骨不显者为大青绿,填金底勾金线者为金碧山水,呈现一定笔墨情趣者为小青绿。
主要材料是石表、石绿、朱砂、赭石等。
青绿山水发展于唐宋,以大李和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为代表。
一、对勾皴的基本要求1.多勾少皴;2.骨法用笔,勾线要有力度;3.书法用笔提按、转折、方圆皆可使用;4.山石布局采用“前线压后线”的堆叠画法,“主次聚散,大小相间”的平面布局法;5.以少量的淡墨染山石凹面,表现出立体感。
二、着色法1.平涂法:分底色和青绿色平涂两种。
先用赭石色平涂山石,这叫打底色,色彩要薄,不能覆盖墨线;干后再用石青色或石绿色平涂山石,由山石顶部向下着色,山石根部留出底色并用清水笔晕开,消除石青(石绿)色笔痕,并和义勇色吻合,注意不要把墨线盖上。
2.积染法:第一遍打底色(赭石或汁绿);第二遍着石绿色;第三遍着石青色,这样一遍一遍着色法叫积染法,最后一遍着色要小面积重点提醒。
每次着色不要性急,一次堆厚色。
要色彩保持薄而纯。
最后积染的效果才能达到色泽靓丽。
山石的色彩整体效果分主色调、调和色和对比色。
主色调的着色要大,调和色次之,对比色面积更小。
如主色调是三绿(冷色调),调和色可以用绿味青,对比色可以用朱砂(暖色调),以少量青蓝衬之。
增加其对比效果。
3.填色法:有意留出勾线,有装饰效果色彩要单纯,要沉稳,略厚一些,有时少量压住勾线,或少量露出底色,这更显出刀刻的斑驳效果。
步骤是先青底色、后着主色、然后整体填补。
多用于夹叶、较小的山石点景。
4.罩染法:积染法是加强厚度感,而罩染法是防止石青、石绿的火气、鲜跳、不柔和,在此基础罩染水汁色(植物质、透明色),罩染以后会产生清新、明洁、协调的效果。
山水画绘画技法:小树、丛树、树叶的画法,建议收藏学习!学习更多山水画知识小树、丛树和树的整体画法:小树的画法:一、概括地以两笔画出树干,不要去画具体树枝。
二、用某一种点叶法点出两侧叶子。
远树的画法:远树不能像近树画得那样具体,基本要点如下。
一、树越远越概括,树的种类也越趋单一。
树干要简为一笔,甚至可以简约为仅以点来表现。
二、树种宜取单一,即使有杂树相间,也尽可能在统一中求变化。
变化过多,会显得琐碎。
三、用水墨圆点、横点等画出树叶。
丛树的画法:画法要从简到繁:一、先用重墨中锋向侧上方画出主枝。
二、再以破墨法,趁湿用稍淡墨画出小枝。
三、再以更淡墨画出后边小树。
这种先浓后淡的画法能画出浓淡相间的效果。
画熟了,也可以用随浓随淡的画法一气呵成。
四、根据小树间大体关系加画另外小树。
五、加画其它小枝。
六、蘸赭红(红褐色)点叶法画出树叶。
1、何加林——山水画中的树石画法(上):树的完整画法:一、先画树干,留出空位勾次干,并大致定出树的倾势,注意树干下粗上细,但两者不能差得太远。
二、画出小枝,并皴擦树干。
一般皴擦用墨要比勾画线虚淡一些,这样可使树干有厚度,轮廓也不显单调。
以上步骤完成以后,树木主体已具大形。
而后可根据画面需要发展成以下几种树形。
三、(1)添夹叶成夹叶树。
(2)稍加点叶成秋木。
树木组合:一、二木成双。
两棵树组合在一起,要有高有低、有分有合、有争有让。
二、三树成丛。
三树组合要根聚而冠分,叶形丰富多样,三、五树成景五棵树要穿插组合,有前有后,有正有攲,实中有虚,虚中见实,虚实相生,韵味十足。
树根的画法:树根是树的基础,根盘得稳扎得牢,树才能长得旺长得好。
自然界树根有露根和藏根两大类,露根突出地表,藏根埋在土里。
露根又分为悬崖式和平地式。
决定树根藏露的原因主要有几种:一是土质好坏。
在土地肥沃,土多石少的情况下,树很少露根。
而在土地贫瘠,石多土少的情况下,树根外露较多;二是树的种类差异。
北方的松树、柏树、银杏树、胡杨树,南方的榕树、梅树、水杉露根的多。
国画山水画船的简单方法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画国画山水画船的超级简单方法呀!
咱先准备好工具,像宣纸啦、毛笔啦、颜料啦,这些可一个都不能少哟。
就好比战士上战场,枪支弹药得齐全呀!
开始画啦!先勾勒出山的轮廓,你看那山,就像是大地的脊梁,蜿蜒起伏。
哎呀,你想想,山不就是大自然的巨人嘛!然后给山染上颜色,深深浅浅的,把那层次感表现出来。
接着要画水啦!水可不一样哦,它是流动的呀,要画出那种波光粼粼的感觉。
就好像是一群小精灵在水面上跳跃呢!用淡一点的颜色去渲染,把水的柔和与灵动展现出来。
重点来啦,画船!先画出船的大致形状,就像一只小船在水面上轻轻飘荡,它可是承载着我们的梦想和希望呢。
给船涂上颜色,让它在画面中格外显眼。
嘿,这船不就像是我们人生的小船,在茫茫人海中前行嘛!
然后再加点细节,比如船上的旗帜、船夫啥的。
哎呀,这些细节就像是蛋糕上的糖霜,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些细节,那得多无趣呀!
你瞧,画国画山水画船其实并不难呀!只要我们用心去画,就能画出属于自己的美妙作品。
别犹豫啦,赶紧拿起笔试试吧!我的观点就是,只要肯尝试,人人都能画出好看的国画山水画船!。
100幅⼭⽔雪景的画法(⼀⽣受益的国画教程~)国画教程⼤全1、构好图后,按照构图⽤纸筋蘸墨拓印树丛,注意树丛的聚散。
⽤雪地皴笔画出房盖、独⽊桥和河岸。
2、⽤浓墨画出房⼦和仓房,⼩⼼衬托出树形。
3、画独⽊桥和河⽔,注意衬出树形。
4、⽤中锋线条爽利地勾出⼩树枝⼲,注意疏密关系和前后掩映。
5、打湿房⼦背景,⽤纸筋拓印淡墨,泼出后⾯的虚树,随时注意墨⾊的渗化,保护好房⼦的形。
6、在淡墨上画树,由浓⽽淡,⼒求丰富统⼀。
7、继续打湿后⾯,纸筋拓印远处的虚树,⽤淡赭⽯画房⼦和仓房。
8、⽤利索的书法⽤笔画出篱笆,在适当的位置画出⿊狗,要简洁利落。
9、⽤淡墨树丰富后⾯的树林,⽤雪地皴笔法深⼊刻画近处⽩⾊树丛,⼒戒单薄。
在⿊树上嵌雪,调整画⾯。
最后落款盖章,⼀幅画完成。
赵春秋:冰雪⼭⽔画写⽣转换技法1、⾸先,对所要转换的写⽣作品进⾏解读,对整个构图的起承转合深⼊分析,对⼭⽯结构做到⼼中有数,对即将开始的画⾯做好设计。
古⼈讲置陈布势,经营位置,说的就是构图要像⾏兵布阵⼀样,要仔细推敲,要有经营的理念。
图⽂/赵春秋2、⽤⼭马笔蘸墨枯笔散锋画出最近的⼭⽯,注意⼭⽯⾛向和⼤体结构。
3、⽤稍浓的墨找出⼭⽯结构,⽤雪地皴交代清楚⼭⽯与雪地的关系,开始点树。
⼩贴⼠:画雪地皴的时候,注意笔⾥的⽔分,要求墨⾊由浓到淡过度⾃然,可以在试笔纸上反复试验,有把握了再画。
4、点完树后,⽤⼤笔顺势按结构泼后⾯的⼭崖。
5、深⼊表现中间⼭崖的结构和形状,⽤雪地皴刻画岩⽯与雪地的关系。
6、点树,注意疏密关系。
画树要当⼈来画,彼此之间要说话,要有俯仰揖让,要有故事才⽣动。
7、点完树后继续往后推,⽤⼤笔顺势按结构泼后⾯的⼭崖,⼲后深⼊刻画。
8、⽤⼤笔蘸淡墨横扫画背景,要注意控制⽔分,恰当的留出雪⼭的位置。
9、进⼀步调整背景,⽤更深⼀点的墨挤出远⼭,让画⾯更丰富⼀些。
⽤稍浓的墨画⼩溪,⽤弹雪法统⼀画⾯。
10、调整画⾯,⼒求统⼀,最后落款盖章,完成。
赵春秋写⽣转换冰雪⼭⽔画欣赏:原写⽣作品:转换的冰雪⼭⽔画作品:原写⽣作品:转换的冰雪⼭⽔画作品:雪地皴在很多⼈眼⾥,冰雪⼭⽔画是很神奇的。
山水画的五大技法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主要画种,俗称国画山水。
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国画颜料等,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以山为主,附之以水,图画山川大地、自然壮美、优美等等。
要如何画好国画山水呢?一、创作前的准备(1)山水画写生技法——局部模写法:适合初学者,临摹未到熟练程度,真山水写生又未多接触,须要两相对照,揣摹模写,此时切忌贪大求全。
(2)山水画写生技法——详记法:较完整'真实'地记录画面,适合初步熟练的学者,此时即当强调感受之真实,而非物象表面之'真实'。
(3)山水画写生技法——记异法:只对特别的事物加以记写,适合时间较少或有特别感受时用。
(4)记意法(简记法)只简单记录一个印象,不作详细刻画。
(5)山水画写生技法——放大法:选取一有感受的局部,放大并作较详尽表现,常可有意外收获。
(6)山水画写生技法——映象法:针对整体景物的感受,较简洁的画出大体印象,不求形似,但求达'意'。
(7)山水画写生技法映——象重叠法:不多作一山一水的速记,而注重整山整水甚至千山万水的叠加印象,此即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丘壑在胸,妙造自然。
(8)山水画写生技法——重复体味法:此法即留恋于此山此水间,留连忘返,反复观照体味,使山水形象完全烂熟于胸,以致行坐眠食,时刻不忘。
石涛之钟情黄山,潘天寿先生之画雁荡,黄宾虹先生之爱观夜山,即得此法三昧。
二、山水画写生技法1、创作法以上讲了笔墨、章法、写生等问题,这些都是为创作作准备的、创作是一切技法的综合运用。
既然是“创”,就没有固定的方法、程式,画家由于各自的修养、禀赋、爱好不同,创作时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会有差异,这就不必强求一律。
但要搞好创作必须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这方面前人提供了不少宝贵经验,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
现择其要者简述于后。
2、山水画写生技法:构图的基本步骤传统的“六法”川笔中讲“经营位置”,其实就是讲绘画布局的章法,即构图。
山水画山石的勾勒画法分享勾勒就是勾线,用各种线条来表现山石的整体轮廓,脉络走势。
山石的特点是千奇百怪,但是石分三面,平面,坡面和立面,也就是凹凸阴阳。
这三个面结合起来,能变生出万千的造型。
山石勾线用笔需要多变化,毛笔的中锋,侧锋并用,运笔要有顿挫和转折,提按,每一笔之间要有连断及避让,不然就画出一根死的,密不透风的线圈了,呆板没有神韵。
具体请参照以下几条:1、画大体轮廓,注意整体脉络走势,外为轮廓,内为石纹。
画细节注意褶皱的开合。
可以用枯笔简单的皴擦,初显出凹凸关系。
2、线条疏密相间,线条的浓淡这些都是一副好画的关键。
石与石之间要有虚实关系,一副画一般都是画几遍才能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一遍一遍的找明暗,虚实的过程。
实的石头线条用笔要坚硬,肯定,墨黑。
虚的地方用线条要墨色淡。
这里也涉及到用墨的学问。
墨分五彩:干湿,浓,淡,焦。
干用来皴画法。
石头的纹理,暗面;湿是墨里掺水用来渲染或泼墨。
浓多用来画近处物体或阴面。
淡多画远处的物体或明亮的面。
焦,比浓墨更黑,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之处,或勾点或皴。
总之,山石的勾勒画法,就是这些知识点,掌握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画画需要有执着的精神。
中国山水画博大精深,每个人领悟的程度都不一样。
现有龚半千课稿释文给大家做参考:小石为石,大石为山。
直立而长着为壁,圆而厚者为岭。
平坦而光者为冈,中留空者为洞,山多必留云气间之,始有崚嶒之势。
有石山有土山,有石戴土者,有土戴石者。
画石起手,一笔画石左边。
二笔画石右边。
二笔合成一石。
三石为垒。
石有直立者,有横卧,方不可太方,圆不可太圆。
石要大小相间。
亦有聚小石在下,而大石冒其上者。
亦有大石在上,而上又加小石者。
山外框为轮廓,内纹为分筋。
皴下不皴上,下苔草所积阴也,上日月所照阳也。
阳白而阴黑。
勾勒两字现被常用,一是指描画轮廓,一是指简练文字叙述大概情况,在国画中,勾勒法是指工笔画表现手法之一,另外两种手法是勾填法和没骨法,勾勒法的含意是:先以淡墨勾描出物象轮廓,然后着色,最后依形象需要用重墨或浓色,在原勾的轮廓线上勾线,这叫勒,勒的要求,不仅使轮廓线更清楚.精神,而且要根据物象的质感,決定用线的粗细浓淡,刚柔虚实,根据物象色彩,决定是用墨还是用色。
山水画波浪法、涟漪法、浪涛法等水波纹的画法
第一种:波浪法
形似小山丘,一个挨着一个
中间加以线条形成水纹
重复造型不断增加
波浪斜上走势,自然排列
可加皴染,从根部向上渐渐淡去
第二种:涟漪法
介于浪和水之间,小幅度不规则波纹
波纹加弧线体现风吹涟漪,造型要圆润,不可有硬角
可加皴染,渲染在弧线和波纹之间
第三种:网纹法
形如渔网,分组分层
可加皴染,渲染留出飞白,以表现阳光打在水面的效果
第四种:海潮法
不规则小型浪花
以水纹组合
浪花斜上走势
可加皴染,渲染在浪花下面,体现明暗效果
第五种:浪涛法
跟波浪法相近,造型要比波浪高
浪头添加水花像山坳处的枞树
浪涛斜上走势
可加皴染,渲染从根部向上渐渐淡去
这五种明确的区分了水的各种表现,在山水画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基本涵盖了各种风格的山水,当然如果一定要再去细分也可以,那只是在相同造型下的一些细小变化了。
《中国山水画技法教程大
全》具体内容
一、《中国山水画技法大全》(基础篇●
基本山水技法讲解)
第一节:山水画的起源与特点
第二节: 唐、宋、元时期的山水画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山水画
第四节: 现、当代山水画
一、毛笔
二、墨
三、砚
四、宣纸
五、其他工具
一、工笔画
二、写意画
三、水墨山水画
四、焦墨山水画
五、焦墨烘染山水画
六、青绿山水和绛紫山水画
第一节:白描画法
第二节: 双钩填彩画法
第三节: 没骨画法
第一节:构图在山水画中的地位.第二节:构图基本方法
一、少而精取势法
二、居中取势法
三、均衡取势法
四、疏密主从取势法
五、分段取势法
六、满幅取势法
七、相互呼应取势法
八、折带形取势法
九、凹型取势法
十、斜角对衬取势法
第一节、用色之法
一、松树着色法
二、柏树着色法
三、杨树着色法
四、柳树着色法
五、桃树着色法
六、梨树着色法
七、梅树着色法
八、柞树着色法
九、枫树着色法
十、杂树着色法
十一、山石的着色法
十二、浅绛(绛紫)着色法十三、青绿山水着色法十四、泼绘山水着色法第二节、用笔之法
一、尖锋
二、中锋
三、侧锋
四、顺锋
五、逆锋
六、露锋
七、藏锋
八、破锋
第三节、用墨之法
一、彩墨交织法
二、彩墨相破法
三、泼彩泼墨法
1.山的表现方法
2.山石墨法
3.山坡和路径
一、勾云法
二、染云法
一、画石的基本流程
二、常用皴法
三、披麻皴
四、解索皴
五、带皴
六、荷叶皴
一、波纹法
二、勾水法
三、染水法
四、倒影法
五、留白法
六、河水法
七、溪水法
八、瀑布法
九、湖水法
第一节:树的基本画法
一、树干
二、树枝
三、树叶
第二节:不同树的画法
一、松树画法
二、柏树画法
三、不同柳树的画法
四、杂树
五、远树
六、扁点极远小树
七、园点极远小树
第一节:基本景点画法
一、人物
二、鸟兽
三、墙屋
四、门庭
五、桥梁
六、亭塔
七、舟船
第二节:创作技法详解
一、归舟图
二、早春图
三、春江图
四、深山访友图
五、寒江独钓图
六、山水图轴
七、春山图
八、归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