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原理7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

主要教学目标:

分析冻融侵蚀、冰川侵蚀发生机制及其发展规律,阐述冻融侵蚀、冰川侵蚀形式及影响冻融侵蚀、冰川侵蚀的自然因素。使学生了解冻融侵蚀、冰川侵蚀分布范围。

教学方法: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参阅课外书及野外实习为辅。

主要内容:

第一节冻融侵蚀

第二节冰川侵蚀

主要讲解内容

第一节冻融侵蚀

一、冻土作用机制

1.冻土基本特征

冻土是指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下,含有冰的土(岩)层。处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高纬度极地或亚极地地区,以及高山高原地区,降水量极少、温度低,由于缺少冰雪覆盖,土层直接暴露于地表,从而导致土层中热量不断散失(年平均吸热量<放热量=,引起地温的逐步下降,因此在土层下部形成了多年不化的冻结层。冻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冻融作用。有些土层的温度很低,但没有冰的存在则不能称为冻土,只能叫低温寒土。

2.冻土厚度

多年冻土的厚度从高纬到低纬逐渐减薄,以至完全消失。例如,北极的多年冻土厚达1000m 以上,年平均地温为-15℃,永冻层的顶面接近地面。向南到连续冻土的南界,多年冻土厚度减到100m以下,地温-3~-5℃,永冻层的顶面埋藏加深。大致在北纬48度附近是多年冻土的南界,这里年平均地温接近0℃,冻土厚度仅1~2m。

二、冻土层中地下冰和地下水

1.地下冰

冻土内所含的冰称为地下冰。按照成因及埋藏方式,地下冰可分为构造冰、洞穴冰和埋藏冰等三种类型。构造冰又分为胶结冰、分凝冰、侵入冰及裂隙冰等。不同类型的构造冰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冻土构造。

(1)构造冰

构造冰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它反映出在土层的不同深度上冻结条件、水分补给条件及土层本身的岩性和构造的差异。

(2)洞穴冰

在永冻土分布的地区,存在着一些地下洞穴,这些洞穴可以是岩溶洞穴,也可以是埋藏冰融解以后产生的“热岩溶”洞穴,充填在这些洞穴中的冰叫洞穴冰。

(3)埋藏冰

埋藏冰主要分布在冰川前缘地区,是冰川融化后残留下来的“死冰”,后来又被新的沉积物所复盖而形成。

2.冻土区地下水

在冻土区内,冰和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按一定条件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形成各种结构的冻土,各种形式的地下冰及各种地貌形态。

冻土区地下水按其与永冻层的关系分为三种:

(1)层上水

分布在活动层中的地下水,它以永冻层为隔水底板,每年都发生一次溶化和冻结。层上水的另一特性是具有季节承压性。当秋季冻结时,冻结作用从上层开始,因此首先在上层形成一个隔水顶板,从而使下层未冻结的水失去自由水面,并且缩小了活动空间,在一定条件下,下层水就会产生承压性。例如,在低地中,这种承压性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在来年解冻以后,承压性就消失了。

(2)层间水

永冻层中个别融层和融道中的地下水,它在永冻层中的连续运动是使其保持液态的主要原因。层间水可以看作是层上水与层下水的联系纽带。

(3)层下水

层下水是位于永冻层以下不冻层中的地下水,它们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承压性。

由于温度周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冻融作用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外营力作用。它使岩石遭受破坏,松散沉积物受到分选和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表类型。

第二节冰川侵蚀

一、冰川分布与类型

1.冰川分布

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年平均温度在0°C以下,常年积雪。当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时,地表积雪逐年增厚,经过一系列物理过程,积雪就逐渐变成微兰色的透明的冰川冰。冰川冰是多晶固体,具有塑性,受自身重力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或在冰层压力下缓慢流动,就形成冰川。

2.冰川类型

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积累到一定厚度并转化成冰川冰后,如地面或冰面有一坡度,冰川冰就能沿坡向下移动,形成各种冰川。现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把冰川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

(1)山岳冰川

山岳冰川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纬和低纬地区。山岳冰川形态和所在的地形条件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冰川的形态和部位可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和山谷冰川3种。

(2)大陆冰川

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面积广、厚度大的一种冰川。它不受下伏地形影响。如冰川表面中心形状凸起似盾状,叫冰盾。还有一种规模更大的、表面有起伏的大陆冰体,叫冰盖。格

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冰盖。南极洲东部冰层最厚达4267m,冰面平均海拔为2610m,下伏陆地平均高度为500m。南极洲西部冰面平均海拔1300m,但下伏地面大部分在海面以下,平均为-280m。由于大陆冰川有很厚的冰体,在强大的压力下,从冰川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流动。

(3)高原冰川

高原冰川是大陆冰川和山谷冰川的一种过渡类型,由于它发育在起伏和缓的高地上,所以叫高原冰川,又称冰帽。有时,在高原冰川的周围伸出许多冰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约斯特达尔冰帽,长90km,宽10~12km,面积达1076km2,在冰帽的东西两侧伸出许多冰舌。冰岛东南部的伐特纳冰帽规模更大,面积达8410 km2。我国西部高山地区,常在古夷平面发育一种平顶冰川,和高原冰川属同一种类型,祁连山西南部最大的平顶冰川面积达50 km2。

(4)山麓冰川

当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广阔的冰原,叫山麓冰川。阿拉斯加在太平洋沿岸就有许多山麓冰川,最著名的是马拉斯平冰川,它由12条冰川汇合而成,面积达2682 km2,冰川最厚处达615m,冰川覆盖在一个封闭的低洼地上,这个洼地的地面比海面低300m。马拉斯平冰川目前处于退缩阶段,冰面多冰碛,生长着云杉和白桦,有些树木已有100a左右。

二、冰川运动

冰川运动速度比河流水流流速要小得多,一年只前进数十米至数百米。即使有一些突然性的快速运动冰川,运动速度也不及河流水流速度。例如喀喇昆仑山的哈拉莫希峰,南坡有几条小冰川流入库西亚谷地,1953年3月21日,几条小冰川突然前进,汇成一条大冰川向前流动,直到6月11日冰川才停止前进,总共向前移动了12km,平均每天也才前进150m。

三、冰川侵蚀过程

1.冰川侵蚀作用

冰川具有很强的侵蚀力。根据冰岛河流含砂量的分析,冰源河流含砂量超过非冰源河流的5倍,说明冰川的侵蚀作用很强。从理论上讲,冰的硬度小(0°C时,硬度为1~2;-15°C时,硬度为2~3;-40°C时,硬度为4;-50°C时,硬度为6),抗压强度低(0°C时为2kg/cm2),纯粹的冰侵蚀力非常有限。而实际上冰川极强的侵蚀力主要依赖于所夹的坚硬岩块,与冰川一起运动,在强大的挤压下而表现出巨大的侵蚀作用。冰川的侵蚀方式可分为拔蚀作用和磨蚀作用两种。

2.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仅具有强大的侵蚀力,而且还能携带冰蚀作用产生的许多岩屑物质,接受周围山地因冻融风化、雪崩、泥石流等作用所造成的坠落堆积物。它们不加分选地随着冰川的运动而位移,这些大小不等的碎屑物质,统称为冰碛物。冰碛物中的巨大石块叫做漂砾。

3.冰川堆积作用

在冰川运动的后期,冰的消融占据主导地位,冰川所携带的冰碛物就相应地被堆积下来。当冰川的冰雪积累与消融处于相对平衡阶段时,冰川边缘比较稳定,冰川源源不断地将上游的表碛、中碛、内碛等各类冰碛物,向下游运送,直至冰川末端堆积,部分底碛还沿着冰川前沿剪切滑动面上移,它暴露冰面,当冰体消融后,也堆积于冰川边缘地带;若冰川迅速消退,冰体大量融化后,表碛、中碛、内碛等各类冰碛物就地坠落,即运动冰碛物转化为消融堆积冰碛,从而形成各种冰碛地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