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80.00 KB
- 文档页数:16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也叫做风疹、风团病等。
它的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色、瘙痒、大小不一的风团或斑块,有些会伴随着皮肤红肿、水肿、脱屑、表面积水囊等症状。
此外,荨麻疹还可能会影响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导致相应的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荨麻疹的病因和诊断荨麻疹是由身体对某些过敏源(包括药物、食物、化学物质、寄生虫等)发生过敏反应而引起的皮肤病。
另外,荨麻疹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体内激素以及心理因素等有关。
因此,荨麻疹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进行测试和鉴定,从而找出可能的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荨麻疹有时也会因为病史不清、诊断错误、误诊等原因而延误治疗。
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最好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常规检查包括皮肤病理学检查、过敏试验、血液检查等,并需要针对患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荨麻疹的治疗原则荨麻疹的治疗原则是清除过敏源、缓解皮肤症状、预防复发,同时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助治疗。
清除过敏源首先要清除过敏源,例如避免接触或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品或药物,清除体内的激素水平,避免过于紧张或焦虑等。
此外,平时也要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缓解皮肤症状治疗荨麻疹的主要手段是使用药物。
常用的药物有抗组胺药、肾上腺素能药、口服激素及其类似物等。
其中,抗组胺药是缓解症状最快,用量较小,且不易产生副作用。
因此,抗组胺药是治疗荨麻疹的首选。
对于激素类药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导致副作用。
同时,还需要注意药物的跟踪监测,早期发现并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此外,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也应注意注重个人卫生,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避免使用含磨砂颗粒的沐浴露或洗涤剂等。
预防复发除了药物治疗外,预防荨麻疹的复发也非常重要。
对于过敏性荨麻疹的患者,在发病期间应避免接触过敏源,同时也要避免轻易地改变药物或化妆品使用。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为了更好地指导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规范广大医务工作者并造福患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结合近年国内外荨麻疹研究的进展,在2014版指南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补充、完善,制订本指南。
该指南以2014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为蓝本,参考美国2014年及欧洲2017年版荨麻疹诊疗指南,先后在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搜集整理近5年内的高质量文献,与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的几十位专家开展多次现场会议讨论而制定,有望为荨麻疹的诊疗提供更丰富、有效、权威的参考依据。
本指南适用于中国成人及儿童荨麻疹患者,可供广大医疗机构及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应用。
一、定义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
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6周。
二、病因荨麻疹的病因较为复杂,依据来源不同通常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外源性原因多为一过性,如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类、蛋类等,蔬菜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西红柿等,以及酒、饮料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等、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用钢板或钢钉及节育器等)等。
内源性原因多为持续性,包括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劳累、维生素D缺乏或精神紧张、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反应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
通常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原因,而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且很少由变应原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所致。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IgE介导的变态反应、非IgE介导的肥大细胞激活和补体系统的激活。
在IgE介导的变态反应中,抗原与IgE结合后激活肥大细胞,导致组织中的血管扩张和渗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荨麻疹的发生。
非IgE介导的肥大细胞激活则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的激活有关。
在补体系统的激活中,C5a等活性物质也能够引起血管扩张和渗透性增加,从而诱发荨麻疹。
四、诊断荨麻疹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
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
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6周。
在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皮疹的疾病,如药物过敏、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等。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清IgE水平、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
五、治疗荨麻疹的治疗主要包括避免致敏因素、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在避免致敏因素方面,需要对可能引起荨麻疹的食物、药物、物理因素等进行排查和避免。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组胺药、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等。
免疫治疗主要包括抗IgE抗体、抗IL-5抗体等。
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还可以考虑使用口服免疫调节剂。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病情观察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确定荨麻疹的类型和可能的病因。
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IgE水平、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
皮肤过敏原测试和食物过敏原测试也可以进行,以帮助确定过敏原。
对于复杂病例,可以进行组织活检或流式细胞术等特殊检查。
鉴别诊断是诊断荨麻疹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荨麻疹需要与其他皮肤病和过敏反应鉴别,如药物疹、接触性皮炎、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在鉴别诊断过程中,应结合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六、治疗荨麻疹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是控制症状和减轻病情的主要方法,包括口服或局部应用抗组胺药、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
病因治疗是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避免接触过敏原、抗感染治疗、抗肿瘤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