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文房四宝--砚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文房四宝之砚的介绍砚是文房四宝中的重要物品之一,用于磨墨、写字及保存墨迹。
砚历史悠久,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性物品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下砚的种类、制作工艺、用途等相关知识。
砚的种类:砚可以分为三种:石砚、陶砚和玉砚。
石砚是最常见的砚,主要是使用岩石制成的,如石灰岩、花岗岩、砂岩等,是最常用的一种砚。
陶砚是使用陶土制成的,质地轻盈、易磨墨,适合初学者和儿童使用。
玉砚是使用不同类型的玉石制成的,质地细腻,常常被收藏家所珍爱。
砚的制作工艺:石砚是使用天然岩石制成的,首先要经过选择,然后切割成合适的大小。
接下来,需要将切割好的岩石打磨成光滑的面。
最后,砚的内部需要进行挖空,打磨边缘,整形成砚的形状。
陶砚是使用特制陶土制成的。
首先,陶土需要经过筛选,去掉杂质。
将筛选好的陶土放到模板中,压实成型。
再进行烤制和上釉,最后打磨成型。
玉砚是使用不同的玉石制成的,也是通过切割、加工和打磨等多个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
砚的用途:砚可以用于磨墨迹、写字、画画以及保存墨迹等。
在使用砚之前,需要先将墨块放在砚洞中,加入适量的水。
然后使用砚台上的砚硯磨墨,使墨成为适合写字或画画的状态。
写毛笔字时,需要将毛笔沾湿后,再蘸入墨水,使得毛笔上的墨迹达到所需的浓度。
砚的保养:砚需要保持干燥,否则会出现发霉和变质等情况。
通常,在使用完砚之后,需要将墨水倒掉,用干净的抹布或软毛刷清洁砚面,并将砚放置在通风的地方晾干。
如果砚表面出现凹陷或损伤,需要小心地用石墨、细砂纸等工具进行修复。
总结: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文房四宝中不可替代的物品之一。
砚的种类繁多,制作工艺也各不相同。
使用砚时要注意保养,才能使其使用寿命更长,更为美观。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文房四宝、年画、剪纸和风筝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素称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被称为文房四宝之首。
1、湖笔产地:浙江特点:分羊毫、狼毫、紫毫、兼毫四大类,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
选料严格,如羊毫选用山羊腋下毛,要经过70余道工序。
被誉为“笔中之冠”。
2、徽墨产地:安徽黄山歙县和休宁县特点: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蛀防虫等特点,是书画艺术的珍品。
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成,高档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
3、宣纸产地: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宣州)特点:具有纸质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不起皱、不掉毛、不怕舒卷、抗老化、久不变色、不蛀不腐、卷折无损等特点,有“纸寿千年”之说法。
原料是青檀皮。
生宣渍水渗化,作写意画最好;熟宣宜工笔,细描细写。
4、端砚产地:广东肇庆(端州)特点:端石是一种水层岩,特点是石质细、易发墨、墨汁细稠而不滞、不易干涸。
端石以素色为主,端石块大的不多,故多随形雕刻,追求气韵。
中国的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
二、年画年画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艺术品。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版水印制作,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和四川绵竹,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木刻年画产地。
1、苏州桃花坞年画特点:我国南方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木刻画,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以木版雕刻,用一版一色传统水印法印刷,形成了独特风格,民间画坛称为“姑苏版”。
2、天津杨柳青年画始于明崇祯年间,清中后期最为风行,有“ 家家会刻版,人人善丹青”之誉。
特点:木刻水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保留民间的绘画技法,多取材于旧戏剧、美女、胖娃娃等,人物的头脸多粉金晕染,极富装饰性。
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3、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兴于明代,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初期受杨柳青的影响,清代达鼎盛。
中国传统文房四宝-砚砚,也称“砚台”。
中国传统文房用具,始于汉代。
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
中国四大名砚之称始于唐代,它们是端砚、歙砚、洮砚,红丝砚。
宋代澄泥砚兴起,今日称之为四大名砚的是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加上红丝砚,应是五大名砚。
事实上,中国古砚品种繁多,远不止此,如松花石砚、玉砚、漆砂砚等,在砚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砚的别称跟由来(1)石君。
宋代苏东坡曾为婺源龙尾山“罗文砚”(歙砚的一个品种)写过一篇传记——《万石君罗文传》,里面记载:“罗文,歙人也。
其上世常隐龙尾山”,并说罗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万石君”。
“万石君”由此而得名。
例如,清代王继香的《七星砚铭》曰:“北斗啖啖孕石君,繁忙上腾昌斯文。
”不管是什么材料制作的,也统称石君。
例如铜砚、铁砚、竹砚、瓦砚等,都可统称石君。
(2)石友。
古人特别珍惜“情”,读书人都把书斋中的各种珍品,以友相看,所以砚被俗称为石友。
宋代王炎有诗曰:“剡溪束楮生,歙穴会石友。
”“楮生”指纸,“石友”指砚。
广而传之,众皆称砚为石友。
(3)墨侯。
例如,唐代文嵩以砚拟人,曾作《即墨侯石虚中传》,称砚姓石,名虚中,字居默,封“即墨侯”。
从此以后,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如宋代王迈中《除夜洗砚》曰:“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4)墨海。
砚的别称,一般称大的砚台,也有称为海砚的。
例如,宋代苏易简《文房四宝》载:“惜黄帝得玉一钮,治为墨海焉,其上刻文曰:‘帝鸿氏之砚’。
”这就是传说中制砚的开始。
宋代程俱《谢人惠砚》诗:“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
”刊入清代高凤翰《砚史》那方题铭“墨乡磅礴,天空海阔。
”的大瀛海澄泥砚,即是墨海的典型形制。
墨海也指大墨盆。
清代翟灏《通俗编》曰:“今书大字用墨多,则以瓦盆磨之,谓其盆曰:‘墨海’。
”(5)墨池。
一般称小的砚台。
2019年导游基础知识第九章知识点:文房四宝、年画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素称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被称为文房四宝之首。
(一)湖笔产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
古属湖州府,故称湖笔。
湖笔自元代以后取代了宣笔的地位,湖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
尖:指笔锋尖如锥状;齐:笔锋撮平后,齐如刀切;圆:笔头圆浑饱满;健:笔锋挺立,富有弹性。
湖笔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类;按大小规格,又可分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种。
湖笔被赞为“毛硕之冠”。
(二)徽墨徽墨产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和休宁县等地,因历属于徽州,故名。
徽墨创始人是河北易州制墨名家奚氏。
唐末五代奚超携子奚廷珪来到歙州,利用当地茂密的松林,总结了北方制墨的经验,改进捣松、和胶、配料等技术,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南唐后主李煜赐其国姓李。
宋宣和二年(1120年)歙州改称徽州,“徽墨”之名从这年始定。
明代徽墨制造形成了以歙州地区为中心的“歙派”和以休宁地区为中心的“休派”两大派系。
自清代初年开始,形成了清代墨界的四大家。
道光以后唯胡开文一家,独领墨艺风骚。
从此徽墨驰名天下,其特点是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素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之誉。
(三)宣纸产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因历属宣州府,故名。
始产于唐代,它的原料是青檀皮。
清代才掺和稻草,改变了用料比例。
宣纸分生熟两种,生宣渍水渗化,作写意画,熟宣经过胶矾浸染,不渗化,宜于工笔,细描细写,为书画最理想的用纸。
宣纸具有纸质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不起皱、不掉毛,不怕舒卷,抗老化、久不变色、不蛀不腐、卷折无损等特点。
便于收藏,因此有“纸寿千年”的说法。
安徽宣纸造纸技艺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四)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砚。
1.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因隋在肇庆设端州府,所以称端砚。
端石是一种水层岩,开采于唐,宋代已为世所重,其特点是石质细,易发墨,墨汁细稠而不滞,不易干涸。
文房四宝——砚之篇一、砚的历史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出现的。
最早出现的是石砚,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等。
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
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
宋代出现了水晶砚,石泥砚,砖砚和天然砚。
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化石砚、纸砚、橡皮砚等。
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
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实际并不适宜做砚台,但文人的浪漫将这种大胆的尝试,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发展,砚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
中国历代文人对砚台的珍爱,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刻砚、赏砚、藏砚,作为一种时尚的风气,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
对现代人来说,古砚台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独特的收藏理财的价值。
二、四大名砚“文房四宝”以砚为冠,论及名品砚台,总离不开“端、歙、洮、澄”。
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其中以端砚为诸砚之首。
(一)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的端溪,端砚石品常见的有鱼脑冻、荡青花、蕉叶白、天青、翡翠、金星点、水纹、金钱线和石眼等。
其制作十分辛苦,从探察、开凿、运输、选材、整璞、雕刻、打磨、洗涤到装盒,其工序精巧又细致。
(二)歙砚产于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等地)。
唐开元年间开始制作,天然生成的纹理有:金星、眉子、细罗纹、水浪纹等。
歙砚的雕刻艺术受徽州砖雕和木雕的影响,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浑朴,大方匀称。
“金星”融结在砚石之中,形如谷粒多如秋夜星星,闪闪发光;“眉子”似的眉毛,粗、细、疏、密,各具神采;“水浪纹”如水的波纹,变化无穷。
(三)洮河砚产于甘肃西南的洮砚乡的洮河水底,色呈墨绿,经研磨后可呈现黄膘水纹,如浪似云。
文房四宝---砚砚为文房用具之一。
为磨墨工具,又称砚台。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四宝研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
正因为此,历代文人墨客,对砚情有独钟,藏砚、赏砚成为风气。
制砚的材料极为广泛,常见的有石、陶、瓷等,另有金属、水晶、玉、象牙、竹、木、漆、紫砂等。
砚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它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磨盘、磨棒,已为学术界所认定。
宋李之彦《砚谱》:“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
这是关于砚的最早起源的说法,但可信度不高。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曾出土有石砚,砚为鹅卵石加工而成,旁有一件研石。
这一考古发现说明最迟不过战国末期砚就出现了,只是传世品和出土物甚少。
《汉书·薛宣传》:“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
这说明汉代砚的使用已十分普及。
汉代砚的传世和出土较多,以陶、石为主,另有漆、木等砚,汉代砚式可分为圆形和长方形两种。
魏晋时期,石砚、陶砚继续流行,同时瓷砚出现在砚的家族之中。
瓷砚的形状有圆形、长方形、风字形和多足砚。
石砚则为方形或长方形,多有四足。
隋唐时期,各种砚材出现,如瓦、澄泥等。
陶砚的发展达到了全盛时期。
石砚已开始讲究石材,有名的端石、歙石、洮河石等都已经开采制砚。
此时瓷砚盛行,砚形除承袭魏晋之外,辟雍砚尤为常见。
宋代以石砚最为普遍,形式多样,并追求雕饰的完美。
瓷砚的烧制种类增多,陶砚仍然流行。
上层社会中品评砚台之风日盛。
元代石砚较为流行,浑朴自然的风格使元砚卓而不群。
明代的砚更为讲究,不仅品种齐全,而且追求砚的质地、雕刻工艺及装潢设计。
文人雅士赏砚藏砚之风盛过宋代,致使砚的实用性降低,工艺性增强。
清代砚材更为丰富,除前代已有的砚材外,还有铁、漆、砂、玉等,文献记载达数十种之多。
砚的造型更加多样化,制作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精雕细镂的砚台当时就是文人学士追逐的目标,今天仍是收藏者朝思暮想的理想之物。
为了使读者对历朝历代砚的种类、形制有一大概了解,下面以砚的材质分类加以介绍。
中国文房四宝之首——砚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
所以,现今社会上"四宝"中以砚最为多见,受人喜爱的范围也最为广泛。
中国最早的砚台是什久时候产生的?它和我们使用的砚台有何区别呢?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及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
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
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个春秋。
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幺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砚呢?要直到两汉时期。
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
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
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而发墨之石刑则是砚。
其中有陶、泥、砖瓦、金属、漆、瓷、石等,最常见的还是石砚。
可以作砚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种石头。
产石之处,必然有石工,所以产砚的地方遍布全国各地。
最著名的是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山东鲁砚、江西龙尾砚、山西澄泥砚。
砚台的讲究是:质地细腻、润泽净纯、晶莹平滑、纹理色秀、易发墨而不吸水。
有的有乳,有的有眼,有的有带,有的有星,大约产于有山近水之地为佳。
如端砚之出于斧柯,浴在江渭端溪之渚坑中。
虽同出一地,其石质也有所不同,如有青花、天青者、蕉叶白、鱼脑冻、冰纹金星、罗纹、眉子、红丝、燕子、紫金石、龟石、等。
文房四宝之一“砚”
1、端砚:用端溪砚石,石质细腻、幼嫩,发墨不损笔毫,呵一口气即可研墨。
2、山西澄泥砚,出产于山西省新绛县(古称绛州),“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名贵。
质地细腻,如婴儿皮肤,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推崇喜爱,唐宋时期为贡品。
绛州澄泥砚始创唐,清代工艺失传了。
3、思州石砚:产于贵州省岑巩县星台潭,石砚坚致细润,发墨细,不滞笔,贮墨于砚中终日可用。
呵气砚中,能自出露液,并能用于书写。
4、苴(zuǒ)却砚:砚石产自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大龙潭乡境内的悬崖峭壁之中,古称“苴却”,谓之苴却砚。
5、鲁砚:山东产诸砚石制成,山东红丝石砚是鲁砚的代表,质地嫩润,护毫发墨,色泽华缛,瑰丽多姿。
6、贺兰砚:产自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麓笔架山。
7、易水砚:河北传统名砚,产于易州(今易县),也称易砚。
取石于河北省易县钟南山,砚石色彩柔和,为紫色水成岩,石面上常点缀碧绿、淡黄或灰色的斑纹。
8、松花御砚:产于东北长白山区,色彩有紫红、紫绿相兼、深绿、浅绿四种,间有黄色和刷丝纹,以深绿色刷丝为上品。
9、歙砚:始于唐代,产地在古歙州(江西的婺源,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等),婺源的龙尾砚优良,又称之为龙尾砚。
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如肌,滑不拒墨,涤之立净。
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笔毫。
10、甘肃洮砚:亦称洮河石砚,其料取于甘肃卓尼一带洮河深水处,洮河源于古时洮州,故名洮河石砚,简称洮砚。
今天大家分享了一些砚的知识,后面给大家分享书法开始学习的一些基础知识,每天更新,希望大家坚持学习,每天有新的进步。
文房四宝——砚砚从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的,故又称研。
陕西临潼姜寨(属仰韶文化初期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出土的一块石砚,砚上有石盖,砚面凹处有一支石质研杵。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战国秦墓发现的一方石砚,砚、研都是就着鹅卵石的原形约略加工而成。
西汉的砚台一般也包括砚石、研石两部分。
到东汉以后,砚台才脱离研石,自成一体。
西汉末至东汉,砚的形制多为圆形、三足、平面、有盖,并有简单的刻划花纹。
汉砚出现了装饰性纹饰,显示出制作水平的显著提高。
刻有纹饰的砚在汉代尚不多见,但已经能够说明两汉砚已从实用工具步人浑朴装饰的工艺品行列。
晋砚形状与汉砚的最大区别在于有了凹心砚池。
南京板桥镇石匣湖晋墓出土的圭形石板砚的砚面微凹,长沙烂泥冲晋墓出土的长方形石砚有明显砚池。
陶宗仪《辍耕录》卷29:“晋人多用凹心砚者,欲磨墨贮沈耳。
”这可能是因为纸面书写量较以往简牍有所增加。
除继承汉代石砚、陶砚外,由于瓷业渐兴,六朝至隋最突出的是瓷砚的出现。
瓷砚以瓷土为胎,而挂以青釉,为利于磨墨,砚面均平坦无釉。
蹄足砚初制于西晋,当时为三蹄足。
东晋时除保留西晋三蹄足的砚式外,四蹄足开始出现。
在造型上,砚盘渐趋单薄,蹄足略显高瘦,制作一般较粗糙。
到了南北朝,多为六蹄足,三足极少见,砚面向上凸起,无盖,砚足较西晋时更高。
《论书表》云:宋明帝“兼使吴兴郡作青石圆砚,质滑而停墨,殊胜南方瓦石之器。
”隋唐时期制砚工艺有很大的发展。
此时聚墨多的圆形、箕形有足砚十分流行,其突出特征是:墨堂、墨池不分。
瓷砚发展到隋代,砚面更加上凸,珠足已取代蹄足而兴起,并且往往有八至十足以上。
足多外撇,足上部三分之一处与砚盘相连。
隋代后期砚盘增高,形成半圈珠足形,足上部三分之二处均与砚盘相连,明显地由多足向圈足方向发展。
唐初砚式的砚足由隋代的半圈足发展成圈足,蹄足纯为装饰。
砚面比任何时期都更凸起,有的甚至超出了口沿,整个砚式显得较为笨重。
唐代中晚期,瓷砚又由圈足演变为镂空圈蹄足。
【导语】考试即将临近,备考也要加快脚步了哦!为了帮助⼴⼤考⽣⾼效备考,整理了“2019年导游基础知识第九章知识点:⽂房四宝、年画”,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 ⼀、⽂房四宝 笔墨纸砚素称⽂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被称为⽂房四宝之⾸。
(⼀)湖笔 产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
古属湖州府,故称湖笔。
湖笔⾃元代以后取代了宣笔的地位,湖笔选料讲究,⼯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细的如绣花针,具有尖、齐、圆、健四⼤特点。
尖:指笔锋尖如锥状;齐:笔锋撮平后,齐如⼑切;圆:笔头圆浑饱满;健:笔锋挺⽴,富有弹性。
湖笔分⽺毫、狼毫、兼毫、紫毫四⼤类;按⼤⼩规格,⼜可分为⼤楷、⼨楷、中楷、⼩楷四种。
湖笔被赞为“⽑硕之冠”。
(⼆)徽墨 徽墨产于安徽省黄⼭市歙县和休宁县等地,因历属于徽州,故名。
徽墨创始⼈是河北易州制墨名家奚⽒。
唐末五代奚超携⼦奚廷珪来到歙州,利⽤当地茂密的松林,总结了北⽅制墨的经验,改进捣松、和胶、配料等技术,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南唐后主李煜赐其国姓李。
宋宣和⼆年(1120年)歙州改称徽州,“徽墨”之名从这年始定。
明代徽墨制造形成了以歙州地区为中⼼的“歙派”和以休宁地区为中⼼的“休派”两⼤派系。
⾃清代初年开始,形成了清代墨界的四⼤家。
道光以后唯胡开⽂⼀家,独领墨艺风骚。
从此徽墨驰名天下,其特点是⾊泽⿊润,经久不褪,素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之誉。
(三)宣纸 产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因历属宣州府,故名。
始产于唐代,它的原料是青檀⽪。
清代才掺和稻草,改变了⽤料⽐例。
宣纸分⽣熟两种,⽣宣渍⽔渗化,作写意画,熟宣经过胶矾浸染,不渗化,宜于⼯笔,细描细写,为书画最理想的⽤纸。
宣纸具有纸质柔韧,洁⽩平滑、细腻匀整,不起皱、不掉⽑,不怕舒卷,抗⽼化、久不变⾊、不蛀不腐、卷折⽆损等特点。
便于收藏,因此有“纸寿千年”的说法。
安徽宣纸造纸技艺已被列⼊《⼈类⾮物质⽂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四)四⼤名砚 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被誉为中国的四⼤名砚。
历史文化:文房四宝之四大名砚砚是一种久负盛名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
中国四大名砚是指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它们是中国传统的四大优质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砚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
砚是一种久负盛名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
中国四大名砚是指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它们是中国传统的四大优质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以及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合称四大名砚。
砚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
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洮河石、端石、歙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从唐代起,甘肃南部的洮砚、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和山西新绛县的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中国的许多地方都产石砚,山东青州的红丝砚、紫金石砚和龟石砚,大汶口一带的燕子石砚,即墨的田横石砚和温石砚,蓬莱的砣矶石砚,临沂的薛南山石砚和徐公石砚,曲阜的尼山石砚,泗水的鲁柘澄泥砚,河南济源的天坛(盘古)砚,安徽宿县的乐石砚,江西修水的赭砚,吉林松花江下游的松花石砚,合川的嘉岭峡石砚,甘肃嘉峪关的嘉峪石砚,宁夏,青海的贺兰石砚,浙江江山的西砚,湖南湘西的水冲砚等等。
但自唐代起,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和红丝砚便特具声名。
澄泥砚属陶,其余三砚皆为石砚。
端砚端砚产于广东肇庆东郊的端溪,世称端砚为"群砚之首"。
其材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河山禅台端砚(王耀作品)(又称斧柯山)。
不但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之特点,更具有"秀面多姿,呵气研墨,发墨不损笔毫"的长处。
中国文房四宝第四集解说词一、简介中国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分别是笔、墨、纸和砚。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文房四宝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书法、绘画和文学创作中。
本集将为大家介绍其中的第四位宝物——砚。
二、历史渊源2.1 砚的起源砚作为一种书写工具,起源于中国古代。
早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石器进行书写,这些石器即为最早的砚台。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砚的形状和使用方式也经历了演变。
2.2 砚的制作工艺中国古代的砚主要有岩石砚、瓷砚和龙泉石砚三种。
其中,岩石砚是最早被使用的一种,它以自然岩石为原料制成,表面光滑而坚硬。
瓷砚则以瓷泥制成,制作工艺更为复杂,需要经过切割、净烧、泥沙洗涤等过程。
龙泉石砚则是以中国龙泉的特殊石材制成,质地细腻而坚硬。
三、砚的类型3.1 石砚石砚是最常见的砚台类型之一,它以天然石头为原料制成,有着独特的纹理和颜色。
石砚的表面类似于一个凹槽,用于盛放墨汁。
根据石料的不同,石砚可分为青石砚、篆砚、砂砚等多种类型。
3.2 瓷砚瓷砚是以瓷泥制成的砚台,它色彩鲜艳、造型精美。
瓷砚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需要进行多次烧制和涂釉等工序,最终形成坚硬的瓷器砚。
3.3 龙泉石砚龙泉石砚是中国特有的砚台,以中国龙泉的特殊石材制成。
龙泉石砚质地细腻而坚硬,经久耐用,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3.4 其他类型砚台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类型,还有许多其他特殊类型的砚台,如铜砚、木砚等,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用途。
四、砚的使用方法和技巧4.1 按描按描是使用砚台的一种常见写字技巧。
它是指用笔尖轻轻触碰砚台沾湿墨汁,然后用无力的按压方式向纸上写字。
这种写法可以产生不同深浅的墨色,给字迹增添变化和立体感。
4.2 敲砚敲砚是在遇到断墨或墨干的情况下,用笔尖轻轻敲击砚面,使墨汁重新滋润笔尖,以便继续书写。
敲砚的力度和频率需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劲或过软。
4.3 洗砚洗砚是指清洗砚台的过程。
在使用砚台时,墨汁会残留在砚面上,影响后续的书写。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文房四宝--砚
砚,是磨墨器,又称砚台、砚田、墨池、墨海、墨盘。
自古以来,砚的类别各异,品种繁多,从砚的质地分可分为玉砚、银砚、铜观、铁砚、陶砚、瓷现、石砚、漆砚等,然而最普遍、最实用的还是石砚。
刘禹锡《送鸿举游江西》诗中写道:"使君滩头拣石砚,白帝城边寻野蔬。
"砚台有多久历史?是谁发明的?据《古今事物考》说;"自有书契,即有此砚。
盖始于黄帝时也。
一云子路作。
"
那么再让我们来看看考古学家提供的事实。
1978年,在山东临沂市区东南隅的金雀山附近的第十一号汉墓内,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盒砚,这套彩绘盒砚,包括砚石、研石和砚盒三部分,砚石是一块经过仔细加工的长方形石板,长16厘米、宽6厘米、厚0.2厘米,砚面上还残留着墨迹。
这是汉代的一件实用研墨器,它距今已二千多年了。
考古学家还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现了一方石砚,砚及研墨石都是就鹅卵石的原形稍略加一下而制成的。
这方秦砚及砚石面上均有使用过的痕迹和墨迹。
但上述的石砚还不是最早的砚台实物。
在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姜寨遗迹发掘出一套绘画工具,其中就有一块石砚,观上面还有石盖,掀开石盖,砚石凹处有一支石质磨棒。
姜寨遗迹属仰韶文化初期的一处母系氏族村落,这一发现,就把砚台的历史推到了五千年之前。
由此可见,砚台是随着华夏文化的发展面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砚台经秦汉,越魏晋,到了唐宋,出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开始了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款州的歙石、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砚台的历史,生产了的端砚、歙砚、洮河砚。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在<>中记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
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瑞,而歙次之。
"于是史书上便将"端、歙、临洮",合称为"三大名砚"。
清代末期,又将山西绛州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砚,合称"中国四大名砚",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是这样讲。
在四大名砚中,端砚最上乘,名声,它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的宝中之宝"的美誉。
端观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据< >记载:"始于唐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之世。
"因肇庆在古时属端州,端砚因此而得名。
端砚的石品优良,其质坚实细腻,滋润娇嫩,素有"秀而多姿"、"发墨不损毫"的特点,关于端砚的成名,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据说晚唐时,端州有个姓梁的举人赴京会试,应试之地京都正降大雪;天寒地冻。
考场内应考的举人们研出的墨汁都给了冰,唯独端州的梁举人在端溪砚台上研出的墨汁不结冰。
梁举人考中了进士,皇帝得知,将端砚列为贡品,从此端砚名扬四海。
端砚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宝。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得到一块端砚,上面有一种花点,碧玉晶莹,凡见到此砚者都赞不绝口,称之"青花",李商隐在"青花"砚的背后刻上"玉溪生山房"几个字据说它磨出来的墨不仅不结冰,而且还"香气袭人"。
后来这块端砚到了苏东坡手中,东坡爱之如命,并在砚铭上刻上:"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
缒,以出斯珍。
原来开采端砚的砚石是十分艰难的,由于坑洞终年被水浸渍,坑道倾斜弯曲;不仅劳动强度大,且有生命危险。
古时,端砚列为贡品,朝廷设有"砚官"督办砚务禁止民间采制。
但一些贪官污吏、恶棍土豪却借此巧取豪夺,贪赃牟利,鱼肉百姓,更加重了人民的灾难。
然而也有例外,明朝王元珍在端砚的砚铭上镌刻着一则有关包公与端砚的故事,赞美包公执法不阿,为官清廉的精神。
宋六宗庆历二年,包公奉调端州任知郡事。
他爱好书法,更喜端砚。
然他为官正直清廉,坚持不取一砚。
当他离任升任御史之日,行舟至羚羊峡时江面上突然狂风大作,波涛翻滚。
包公站立船头,不禁仰平长叹;"我包拯没做亏心事,奈何天理不容说毕即分随从搜索船舱,看有无不清之物。
家人包兴深知主人脾气慌忙取出一方"双龙争珠"端观,告知乃地方乡绅所赠,包公即将它抛入江中。
顿时,江面上风平浪静。
云散日出,与此同时;江边冒出了一块美丽的绿洲,后人将此绿洲称为"砚山",至今犹在。
中国第二大名砚歙砚,产于唐宋时的安徽歙州,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婺源县的龙尾山,又称砚山,这里出产的砚台称为'龙尾砚"。
由于行政区域的历史变迁,这颗皖南明珠后来被划到了江西省的版图上,这里又是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故乡。
据说北宋大学士黄庭坚渴望能得到龙尾砚,曾不畏艰难,在"陆不通车水不舟"的情况下,越过重峦叠蟑,"步步穿云到龙尾",并挥毫写下了《观山行》的名篇。
苏东坡爱好收藏砚石,尤其癖好龙尾砚,又是写诗又是作赋。
南唐后主李煜。
也酷爱龙尾观。
他曾将"龙尾山砚、澄心堂纸、李廷珪墨"称为"
三者为天下冠"。
洮砚石产于甘肃卓尼县城东北五十多公里的洮河东岸喇嘛崖、此地山陡水急,采石是件异常艰难之事,宋人《洞天清禄集》中说;"唯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洮砚在宋代就闻名于世;素为文人书家之珍。
在"四大名砚"中,唯独澄泥砚与前三者不同、它不是石料制作而成它是以澄混为原料,经特殊焙烧工艺而制成的珍贵视台,它产于山西绎州,始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唐砚"。
由于泥料可塑性大,因而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雕塑风格,注重形象的塑造,讲究精雕细刻,图案和造型古朴大方,质地细腻,但又细而不涸,坚而不燥。
在唐至五代,澄泥砚曾风行一时,后来制砚工艺在清代失传。
一九八三年,山西五台县又恢复生产,使古砚重获新生。
除了上述四大名砚外,有名的砚台还有山东的"鲁砚";宁夏的"贺兰砚";江西的"金星砚"、"罗纹砚";吉林的"松花砚";四川的"陕砚";山西的"段砚";浙江的"西砚";河南的"天坛砚";河北的"易水古砚"等等。
砚台,不仅仅是研墨器,它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难怪日本前首相藤山爱一郎曾这样赞美道:"从每一个砚台,可以体会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