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电产业发展历程-长虹为例
- 格式:ppt
- 大小:5.65 MB
- 文档页数:19
长虹发展史_长虹发展历史创立于1958年的长虹,本着“员工满意、顾客满意、股东满意”的企业宗旨,始终致力于创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快乐体验,不断以永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彰显于世界的高品质3C消费电子,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成为人们改变生活的推动力量。
历经四十余年的磨砺,长虹实现从单纯的家电制造商向标准制定商、内容提供商的转变。
形成了集数字电视、空调、冰箱、IT、通讯、数码、网络、电源、商用系统电子、小家电等产业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具竞争能力的消费电子系统供应商和内容服务提供商。
截至2006年,长虹品牌价值已跃升至437.55亿元(RMB),在2005年398.61亿元的基础上净增38.94亿元,蝉联世界品牌500强。
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长虹已在中国30多个省市区成立了200余个营销分支机构,拥有遍及全国的30000余个营销网络和8000余个服务网点。
在广东、江苏、吉林、合肥等地区建立了数字工业园区,在深圳、上海、成都等地设立了创研中心。
同时在美洲、澳洲、东南亚、欧洲设立了子公司,在美国、法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商务中心,经贸往来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长虹在USA销售液晶电视亏损3.6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7亿多,所以这次长虹转而投向等离子电视市场,希望扭亏为赢.长虹是一个赌性比较强的公司,而长虹的发展史确实是一次次大赌的历史,每一次的大赌,有让长虹一步登天的辉煌,也有让长虹陷入巨亏的教训。
此次再赌等离子则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近日,长虹集团投资60亿元上马等离子项目成为引人注目的话题。
在液晶和等离子这两种主要的平板器件的市场表现上,液晶电视正日益平板时代的代表,成为市场主流,而等离子则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如果市场份额进一步萎缩,即使不考虑两种器件在技术上的优劣对比,等离子也可能因为市场空间的萎缩而遭遇窒息而死。
这种情况下,逆产业大势上马等离子,无疑会引起各方面的担忧。
四川长虹——企业发展战略当长虹2001年中期年报依靠委托理财等收益才幸免亏损时,在迟钝的投资者也明白,长虹已经撑不住了,或者说,中国的家电业已经进入了生死存亡之秋。
申报过后,长虹又向集团转让两家公司的股权,明眼人一下就能看穿:这是长虹为了避免下半年亏损的无奈之举。
昔日的“彩电大王”如今只好靠“炒股”等投资收益来维持生计,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案例介绍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四川长虹,公司是1988年6月7日由国营长虹机器厂独家发起并控股成立的股份制试点企业;同年7月29日经中国人民银行绵阳市分行绵人行金[1988]字第47号文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3 600万元。
1994年3月11日上市。
公司经营范围:视频产品、视听产品、空调产品、电池系列产品、网络产品、激光读写系列产品、数字通讯产品、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摄录一体机、通讯传输设备、电子医疗产品、电力设备、安防技术产品的制造与销售,公路运输,电子商务,高科技风险投资和国家允许的其他投资业务等。
四川长虹上市后有关信息汇总整理如下:一、历年每股收益和有关情况四川长虹1994—2001年每股收益(单位:元)作为一家家电业的上市公司,与业内其他公司相比不仅要面对业内的激烈竞争,还要注意维护自己在二级市场的形象以和顾和各类股东的投资回报要求。
因此,长虹面临着严峻的长短期利益的痛苦抉择。
从公司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长虹产业需要较大的转型(事实上,长虹这几年也一直在进行产业结构多元化的实践,可如今还是出现了青黄不接),但是产业转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可能影响企业的效益,从而影响公司股东的短期利益;如果太注重公司短期盈利,又会制约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的策划和实施。
长虹的转折点出现在1998~1999年。
当时,长虹的盈利能力已经开始下降,整个彩电行业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彩电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开始下降,而同期,沪深两市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上升。
一、公司基本情况:长虹创业于1958年,是我国研制生产军用、民用雷达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建国初期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经过近50年的持续稳定发展,长虹树立了中国家电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迅速走向世界的杰出典范。
如今的长虹,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彩电大王,而且还成为了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特大型、多元化、国际化企业集团。
企业形成了军用产品、数字电视、数字平面显示、IT、健康空调、数字视听、数字网络、模具、数字器件、环保电源、技术装备、电子工程、化工材料等十三大产业群。
1994年,长虹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2004年,长虹品牌价值达330.73亿元,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知名品牌。
截止目前,长虹系列数字产品已远销海内外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2003年的进出口值、出口值200强排名中,长虹两项指标均居国内同行企业之首,并唯一进入海关总署“诚信红榜”。
数字长虹,百年未来。
随着全球数字浪潮和信息家电技术的迅猛推进,长虹秉承“科技领先,速度取胜”的经营理念,利用以市场需求为特征的拉动力和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推动力,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技术创新、系统整合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平板显示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联合海外多家著名企业联合实验室,沿着庞大的数字产业链,长虹正横向向关键集成电路、重要器件、软件等领域拓展;纵向向系统设备、增质业务、网络服务、内容提供等业务延伸,快速把长虹打造成全球的信息家电提供商、关键部件供应商、系统软件开发商、广电网络服务商、商用信息系统集成商,为树“百年长虹、数字长虹”奠定坚实基础。
主营范围:视频产品、视听产品、空调产品、电池系列产品、网络产品、激光读写系列产品、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摄录一体机、电子医疗产品、电力设备、安防技术产品、机械产品、数码相机、通讯及计算机产品的制造、销售、公路运输,包装产品及技术服务,电子产品及零配件的维修、销售,电子商务,高科技风险投资及国家允许的其他投资业务。
长虹集团发展历程文/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宣传部长虹,一个偏居西部,拥有60年岁月的国有企业,杰出、辉煌、璀璨。
发展历程中,每当经历过挫折和阵痛,总是能潜心修炼,埋头从技术做起,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如今的长虹,正向着做世界上受人尊敬的全球化企业阔步前行。
Chan企业风采QIYEFENGCAI nfi 可可可可目||||ttm/o年奋斗新时仃军用雷达科研试飞一、保军转民彩电兴业(-)励精图治,军转民电视普及1958年,作为国家"一五”建设时期156项重点工程之一,长虹在四川绵阳诞生。
来自五湖四海的长虹人怀着满腔报国热情,边基建、边试制、边生产。
以求实与拼搏的精神,打造出国内唯一机载火控雷达研制基地,以热血与青春的奉献,自主研制出一代又一代的军用雷达,壮大了我国军用航空事业。
20世纪90年代初,大屏幕彩电开始流行,而市场主要被外资品牌垄断。
为此,长虹在时代大潮下开始“保军转民”,拉开在民品领域大规模探索和发展的序幕。
经过多年艰难的尝试与探索,长虹从“试制电视机”到“自制电视生产线”,再到“引进自动化彩电生产线”和“兴建彩电工程”,成功探索出一条“军转民”道路,开创全国“军转民”之先河,成为“军转民”企业的典范。
长虹注重技术研发,在遵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原则下,自主开发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29英寸、34英寸彩电,与进口彩电相比毫不逊色。
1996年3月,推出21英寸至38英寸全系列尺寸的高品质彩电,在图像与音质、安全性与可靠性、使用寿命等方面优于国家标准,但上市价格比进口的同类产品低30%—50%,让普通百姓看上了质优价廉的大屏幕电视,推动国内大屏幕彩电大规模普及。
(二)产业报国,振兴民族工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彩电市场被外资品牌垄断,在此状况下,长虹主张大陆彩电业民族化,提出“产业报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理念。
长虹坚持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引领中国电视产业"优胜劣汰”,始终把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确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从最初的引进生产线和技术,到先后自主研制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和四条大屏幕彩电生产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中国彩电业的发展历程一、案例内容中国的彩电生产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1980年长虹从日本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
但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进入普通百姓家,买得起彩电的人是极少数。
统计资料显示,1985年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仅有17.2台,农村居民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为0.8台。
到了八十年代后半期,人们开始进行电视更新换代,于是彩电开始走俏。
随着价格管理逐步放开,彩电的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到1989年底,20寸上海牌彩电卖到3500元一台。
(购买者还要找关系,走后门,先弄到票才能买到)。
彩电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了彩电生产热,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内众多生产厂家从国外购进彩电生产线。
到九十年代初,全国有97家企业共引进彩电生产线120条。
到1995年已形成彩电生产能力4467万台,而当年的实际产量只有2058万台,当年的市场销售量不足2000万台。
(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进口彩电)。
生产能力严重过剩,1995年彩电生产能力平均利用率为46.1%,个别厂家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0.8%。
而1995年又有14个新投资项目上马,其设计生产能力为541.5万台。
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产品供过于求。
到1998年全国彩电库存超过1500万台。
于是引发了彩电业一轮又一轮的降价风。
1996年3月26日,长虹首先刮起降价风,以后,一年强似一年。
到2000年21寸彩电从3000多元跌到了1000元以下,个别品牌已降到了600—700元,而29寸彩电则从7000多元跌到了2000元以下。
彩电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彩电生产厂家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众多厂家经不起降价的打击,纷纷改行、停业,甚至破产。
2001年彩电业出现行业亏损。
在一片“无奈”声中,2001年6月9日,全国九家较大的彩电生产厂家,包括康佳、TCL、创维、乐华、夏华、海信、金星等,在行业老大长虹缺席的情况下,在深圳的五洲宾馆召开了“中国彩电企业高峰会”,试图通过企业联盟形式,共同控制彩电销售价格,会议规定了各类型彩电销售的最低限价,如21寸普通直角平面彩电的最低限价为1050元。
中国家电行业发展历程中国家电行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的中国经济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家电业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然而,由于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进展缓慢。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家电行业逐渐迎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家电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992年,中国家电行业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家电下乡”政策,通过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村地区购买家电产品。
这一政策的实施,加速了家电产品的普及和推广,也为家电企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家电行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国内家电产品的品质和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中国家电企业也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投入品牌推广和营销活动。
一些知名的中国家电品牌如海尔、美的、格力等开始崭露头角,逐渐在国内市场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在国内市场逐渐稳定的基础上,中国家电企业开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家电企业逐渐崭露头角,并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以海尔为例,该企业通过全球化战略,不断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发展成为国际领先的家电制造商之一。
然而,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家电企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以保持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对于中国家电产品的质量和品牌认可度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
总的来说,中国家电行业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步阶段、高速增长阶段和全球化发展阶段。
中国家电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革,逐渐崭露头角,并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未来,中国家电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和品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川长虹案例分析报告一、案情简介长虹创业于1958年,是我国建国初期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原主要从事机载火控雷达研制,是我国研制生产军用、民用雷达的重要基地。
1972年,长虹开始研制黑白电视机,1973年“长虹牌”黑白电视机出产。
1985年,长虹与日本松下公司进行合作,引进了国内第一条自动化彩电生产线。
80年代中期以后,长虹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走上快速发展之路,很快发展成为一家集彩电、背投、数字媒体、数字网络、平板显示、空调、视听、电池、器件等九大产业研发、生产、销售的多元化、综合型跨国企业。
1988年3月,长虹开始进行股份制试改,成立了“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长虹在国内首家彩电年产销量突破百万大关。
1994年3月11日,长虹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被誉为“中国第一蓝筹股”。
从1995年开始,长虹不失时机地向相关领域渗透,进行多元化经营。
2002年1月16日,广东长虹正式成立。
长虹已成为一个多元化、跨门类、跨地区经营的大型集团公司。
1995年长虹彩电累计产销量突破1000万台,至2002年累计产销量突破7000万台,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
从1989年开始长虹连续12年保持国内彩电市场占有率第一名的地位。
为此,第五十届世界统计大会授予长虹公司“中国最大彩电生产基地”和“中国彩电大王”荣誉称号。
2003年,仅新增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数就达到130项,在国内企业中名列前茅。
长虹为国家首批六家技术创新企业之一。
2005年初,一则爆炸性新闻在业界传开:四川长虹(600839)2004年度亏损37亿元,在业界坚挺了多年的长虹神话就此破灭。
经调查,2004年年底,四川长虹(600839)悬疑两年的美国应收账款脓包告破,对美国应收账款计提25.97亿元人民币等因素,四川长虹宣告出现上市十年来的首次亏损。
同时,36.81亿元人民币巨亏也创下沪深两市历史之最。
通过对长虹94年到04年11年净利润情况的调查发现:从01年到04年四年间,四川长虹共销售给APEX公司11.1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2.26亿元),回款6.4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3.80亿元)。
长虹案例分析
长虹作为中国知名的家电企业,一直以来备受消费者关注。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长虹能够在家电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离不开其独特的发展战略和成功的案例。
本文将对长虹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长虹在产品创新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作为家电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长虹在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还注重产品的创新和研发。
例如,长虹在智能家居领域不断推出新品,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使得长虹在市场上始终保持竞争力。
其次,长虹在营销策略上也做出了许多成功的尝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长虹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进行精准营销和品牌推广。
通过与消费者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长虹不仅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还增强了消费者的忠诚度。
这种与时俱进的营销策略,使得长虹在市场上稳步发展。
此外,长虹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长虹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激励,建立了一支专业化、高效率的团队。
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使得员工更加团结,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长虹还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综上所述,长虹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其不断创新的产品、精准的营销策略和独特的企业文化。
这些成功的案例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借鉴长虹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案例分析公司基本情况长虹始创于1958年,公司前身国营长虹机器厂是我国“一五”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
历经多年的发展,长虹完成由单一的军品生产到军民结合的战略转变,成为集电视、空调、冰箱、IT、通讯、网络、数码、芯片、能源、商用电子、电子部品、生活家电等产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逐步成为全球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3C信息家电综合产品与服务提供商。
2005年,长虹跨入世界品牌500强。
2007年,长虹品牌价值达到583.25亿元。
四川长虹,作为中国彩电业的老大,有过年净利润25.9亿元的辉煌,也创下了巨亏37亿元的股市纪录。
应收账款事件的经过上市之初,四川长虹的利润连年快速增长,然而在利润高速增长的背后,应收账款也迅速增加,并且应收账款周转率逐年下降,且明显低于其他三家彩电业上市公司的同期应收账款周转率。
同时巨额应收账款的存在,大幅度地减少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很有可能造成企业现金周转的困难,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上市之初的好景并没有持续太长,从1998年开始,彩电价格战愈演愈烈,使得彩电业的利润很快被稀释掉,而且市场上彩电已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此时四川长虹的经营业绩开始直线下降,1998年、1999年、2000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0亿、5.3亿、2.7亿。
为遏制经营业绩的下滑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长虹股价的下跌,2001年2月,倪润峰再度出山,欲力挽狂澜,选择走海外扩张之路,力求成为“全球彩电霸主”,为四川长虹寻找一个新的利润来源。
数次赴美考察后,四川长虹与当时在美国有一定影响的APEX公司进行了商谈。
从2001年7月,一车车的彩电自长虹发出去,由APEX公司在美国直接提货。
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彩电出去了,货款却未到。
APEX公司总是以质量或货未收到为借口,拒付或拖欠货款。
而按照出口合同,接货后90天内APEX公司就应该付款,否则长虹方面就有权拒绝发货。
长虹发展历程
长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知名的家电企业,总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长虹起源于1956年成立的成都电子管厂,是中国
第一家电子元器件厂。
在其发展历程中,长虹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转型与发展。
初期阶段(1956-1978年):成立之初,长虹作为电子元器件
厂主要生产和销售电子管等产品。
在这一时期,长虹致力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实力。
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2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长虹逐步转型为生产家电产品的企业。
1978年,长虹开
始生产彩色电视机,并填补了中国电视机产业的空白。
随后,长虹逐步扩大产品线,开始涉足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产品领域,并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持续发展与多元化经营(1992年至今):进入1990年代,长
虹逐渐形成了以家电为核心业务的产业布局,并逐步向多元化经营发展。
公司先后进军了IT、通信、物流、房地产等领域,并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集团。
近年来,长虹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推动智能家电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公司先后推出了智能电视、智能家居、智能厨电等系列产品,并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合作,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至今,长虹已经成为一家涉及多个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
自己的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销售渠道网络。
长虹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致力于回报社会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未来,长虹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强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更加长足的发展。
请阅读下面的内容,并回答如下问题:1988年7月18日,在四川绵阳,由国营长虹机器厂独家发起并控股成立了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虹公司),当时总股本不足2亿元,且试验的成分相当浓厚。
而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该企业却以惊人的成长令人瞩目,--跃而成为中国彩电的龙头企业。
一、四川长虹电器股份公司近两年的发展状况1995年和1996年是四川长虹公司取得飞速发展的两年。
在1995年,全体长虹人紧紧围绕“三重点、一落实、促销售、抓效益”的方针,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以质量为上,服务配套为宗旨,调整产品结构,全年共生产各种型号的长虹牌电视机3259888台。
1995年度,长虹牌彩电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由1994年的17%上升到22%。
在1995年的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上,该公司荣获“中国彩电大王”、“中国最大彩电基地”的殊荣。
在全国电子行业排名中,长虹公司的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税后利润均居同行业第一名。
根据该公司1994年度股东大会审议并通过的1995年度工作计划,1995年计划完成彩电生产2600000台,实现销售收入555600万元(不含税),实现税后利润76500万元。
1995年度实际生产各型彩电共3051888台,实现销售收入676400万元(不含税),实现税后利润115100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5.87%、58.27%、62.71%,分别为计划的117.38%、121.74%、150.46%,全面超额完成上届股东大会制定的目标。
另外,公司在1995年积极开发新产品,在数字彩电、卫星接收机、行输出、印刷板、高频器件、彩电技改等项目上又投入资金2494.3万元。
与1995年初相比,总资产年末共增加330179.35万元。
其中流动资产增长较快,共增加307911.8万元,占总资产变动额的93.25%。
总负债年末比年初增加171906.69万元。
其中,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流动负债分别增长355.84%、623.33%、175.88%、193.89%,变动幅度较大。
一、腾飞的长虹国家在1958年投资创建了长虹机器厂,即四川长虹的前身,当时是为了发展我国的航空工业。
70年代后军品任务减少,长虹开始走军民结合的道路,1973年开始试制电视机。
但是由于制度和技术上的原因,民品生产很难发展,直到1979年中央提出“保军转民、军民结合”的方针后,长虹才将产品结构的重点改为民品,有了新的转机。
长虹真正的成长是通过市场竞争完成的。
在1988年,长虹开发的直角平面21英寸彩电刚投入市场,就供不应求,长虹成功地参与了市场竞争,迈出了企业真正扩张的步伐。
1994年以前,长虹没有大城市消费的主导产品,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大城市的市场上很少见到长虹的产品。
但是当1995年长虹有了大屏幕彩电后,立刻调整经营战略,向大城市的市场进攻,“红太阳一族”成为市场上的新亮点。
1996年4月,长虹采取价格战略,在三年的时间内,利用六次价格战略,迅速成为我国彩电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同时也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彩电企业之一。
长虹重视技术改造,成立了三个产品设计开发研究所、一个工艺技术研究所和一个环境实验室,在彩电生产线上配备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以“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为开发目标,每年保持有20多个新产品投放市场,其产值占总产值的80%以上。
长虹还有一批高科技、高素质人才,包括硕士、博士、博士后在内的2000名专业人员占了员工总数的40%;对于员工的知识和素质还不断地进行再开发、再提高,长虹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设施一流、水平先进的培训中心。
1996年,长虹开始建设家电生产基地,以先进的模糊控制技术为主导,生产家用空调、洗衣机、电饭堡、电热水瓶等新产品。
一期工程争取达到150亿产值的生产规模,成为长虹的第二个支柱产品生产基地。
2000年,长虹彩电仍然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长虹空调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了100%以上的增长,长虹的电池、视听产品、白色家电、关键电子器件等销售形势也很好。
长虹品牌介绍和发展史《长虹的辉煌征程》长虹,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家电品牌之一,以其卓越的品质和领先的技术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信赖与喜爱。
长虹以其坚持自主创新和不断超越的精神,不仅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也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让我们一起回顾长虹的品牌介绍和发展史,见证这一顶级品牌的辉煌征程。
长虹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最早的彩电制造企业之一。
从创立之初,长虹就确定了“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的发展方针,并一直秉持这个理念,不断开拓创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长虹已经成为涵盖平板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产品线的大型家电企业,并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长虹以自主研发和创新驱动为核心竞争力。
自1999年引进全球领先的电子IC与芯片工艺股份有限公司(ATME),长虹就开始了自主研发与创新的步伐。
在国内率先推出了32寸亮点矩阵晶体管液晶电视,并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一系列领先行业的产品,如超高清电视、3D电视和智能电视等。
长虹在技术方面取得的突破和创新,为中国家电产业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技术创新,长虹还注重品牌传播与市场拓展。
长虹懂得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广告营销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对品牌推广的投入。
如今,长虹已经成为中国家电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
长虹的广告词“长虹有几多愁,百草折而东风吹”更是广大消费者熟知。
品牌认同度和影响力的提升,为长虹的市场拓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帮助长虹赢得了更多业务合作机会。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长虹开始加大对智能家居领域的布局。
引入国际顶尖的科技人才和资源,长虹不断推陈出新,成就了一系列创新的智能产品。
长虹的互联网电视、智能音响和智能家居控制中心等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为长虹在智能家电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虹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家电行业的辉煌篇章。
长虹以其不断创新的技术、过硬的品质和卓越的服务,赢得了消费者和市场的信赖和好评。
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长虹必将继续秉持自主创新和超越的精神,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书写新的辉煌征程。
长虹范文长虹创始于1958年,公司前身国营长虹机器厂是我国“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
从军工立业、彩电兴业,到信息电子的多元拓展,产业拓展至黑电、白电、IT/通讯、服务、零部件、军工等多种门类,已成为集军工、消费电子、核心器件研发与制造为一体的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并正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信息家电内容与服务提供商挺进。
近年来,长虹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技术创新,夯实内部管理,积极培育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工业设计、工程技术、变频技术和可靠性技术等核心技术能力,构建消费类电子技术创新平台,并大力实施智能化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长虹秉持“员工满意、顾客满意、股东满意”的核心价值理念,恪守“责任、坚韧、创新”的企业精神,凭借品牌、技术、产业、人才、市场、服务等强大实力,全力推进制造业升级、服务业转型和全球化发展,逐步将长虹建设成为全球值...企业背景公司始创于1958年,是集军工、消费电子、核心器件研发与制造为一体的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拥有四川长虹、合肥美菱、华意压缩、长虹佳华等四家上市公司;完整构建“黑+白”全产业链;消费电子覆盖电视、空调、冰箱、手机、电池、小家电等。
总部设在中国科技城——绵阳,公司前身国营长虹机器厂是中国“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
从军工立业、彩电兴业,到信息电子的多元拓展,产业拓展至黑电、白电、IT/通讯、服务、零部件、军工等多种门类,已成为集军工、消费电子、核心器件研发与制造为一体的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并正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信息家电内容与服务提供商挺进。
历经多年的发展,长虹完成由单一的军品生产到军民结合的战略转变,成为集电视、空调、冰箱、IT、通讯、网络、数码、芯片、能源、商用电子、电子部品、生活家电及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等产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