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学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作状语
1、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论语〉十则》
2、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论语〉十则》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4、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
外:名词作状语,对外。
内:名词作状语,对内。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6、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小石潭记》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亭记》
9、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
《醉翁亭记》
10、东临碣石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观沧海》
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愚公移
山》
1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黔之驴》
14、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到北方去。
《夸父逐日》
15、道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
《夸父逐日》
16、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往东方。
《两小儿辩日》
17、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狼》
18、复前行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桃花源记》。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词类活用教师版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名词的词类活用具体而言,它包括: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教学内容:一.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犬一样”。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
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①箕畚运于渤之尾。
(《愚公移山》)—用箕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②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中山狼传》)—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③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游黄山记》)—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④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
⑤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一、名词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狐呜呼曰狐:像狐狸一样。
(《陈涉世家》)2.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论语>八则》)3.石青糁之青:用石青。
(《核舟记》)4.妇手拍儿声手:用手。
(《口技》)5.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那样。
蛇:像蛇那样。
(《小石潭记》)6.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小石潭记》)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小石潭记》)8.失期,法皆斩法:按照法律。
(《陈涉世家》)9.山行六七里山:顺:着山路。
(《醉翁亭记》)10.东临碣石东:向东。
(《观沧海》)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
(《愚公移山》)1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
(《黔之驴》)14.四面竹树环合环:像环一样。
(《小石潭记》)15.手自笔录手:亲手。
笔:用笔。
(《送东阳马生序》)16.孔子东游东:往东方。
(《两小儿辩日》)17.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
(《狼》)18.复前行前:向前。
(《桃花源记》)(二)名词作动词1.负者歌于途歌:唱歌。
(《醉翁亭记》)2.妇抚儿乳乳:喂奶。
(《口技》)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口技》)4.会宾客大宴宴:宴请。
(《口技》)5.有仙则名名:出名,闻名。
(《陋室铭》)6.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送东阳马生序》)7.狼不敢前前:向前。
(《狼》)8.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狼》)9.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狼》)10.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做太守。
(《岳阳楼记》)11.任意东西东西:往东、往西(漂流)。
(《与朱元思书》)12.每至晴初霜旦霜:下霜。
(《三峡》)13.临表涕零涕:流泪。
(《出师表》)14.浑欲不胜簪簪:插簪。
(《春望》)15.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出师表》)16.名之者谁名:命名,给……取名。
(《醉翁亭记》)17.故自号日醉翁也号:取别号。
(《醉翁亭记》)18.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
例:(1)早.出暮.归。
《促织》(2)草.行露.宿。
(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勾践灭吴》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例:(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
例: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于此。
《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
《促织》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桃花源记》(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文言文一一词类活用一、名词的词类活用教师版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名词的词类活用具体而言,它包括:1.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动词。
3.名词意动用法。
4.名词使动用法。
教学内容:一.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女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犬一样”。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 )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
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①箕畚运于渤之尾。
(《愚公移山》)—用箕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②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中山狼传》)—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③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游黄山记》)—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④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
⑤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可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一、表示方位或处所
1、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廉颇蔺相如传》)前,上前。
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第一册《勾践灭吴》)庙,在庙堂上。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4、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
(《过秦论》)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5、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传》)
廷,在朝廷上。
二、表示工具或依据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席,用席子。
2、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
(《廉颇蔺相如传》)
间,从小路。
三、表示比喻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云,像云一样。
2、雄洲雾列,俊采星驰。
(《滕王阁序》)
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3、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四、表示对人的态度
1、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
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名余曰正则兮;(取名,命名)2、字余曰灵均;(取表字)3、纫秋兰以为佩;(联结)4、夫唯捷径以窘步(走偏斜的路;寸步难行)5、路幽昧以险隘(变得凶险而狭隘)6、头上玳瑁光(发光)7、仕宦于台阁。
(任官)8、冬雷震震,(打雷)夏雨雪(降下,落下)9、有仙则名(出名)不能名其一处(说出)莫名其妙10、蹄之(用蹄踢)11、不蔓不枝(生藤蔓,长丫枝)二、名词作状语1、朝搴阰之木兰兮,(在早上)夕揽洲之宿莽;(在晚上)2、孔雀东南飞(朝东南)3、手巾掩口啼,(用手巾)4、卿当日胜贵,(一天天)5、理实如兄言(按道理)6、朝成绣夹裙,(在早上)晚成单罗衫;(在晚上)7、乌鹊南飞(向南)小丘西行(向西)山行六七里(沿着山路)8、船载以入(用船)9、夙兴夜寐(在早晨,在夜里)10、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一样)(像蛇一样)11、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一样)12、群臣吏民能面刺(当面)归纳:状语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时间、工具、方法、方式、方向等修饰语。
三、使动用法1、足以荣汝身(使……荣耀)2、以此下心意(使……委屈)3、逆以煎我怀(使……受煎熬)4、祁祁伤豳歌,(使……悲伤)5、萋萋感楚吟(使……感伤)6、白日丽飞甍(使……明丽)7、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8、士贰其行(使……不专一)9、二三其德(使……三心二意)四、意动用法1、余既不难夫离别兮,(把……当成难事,形容词意动)2、薄霄愧云浮,(觉得……惭愧,形容词意动)3、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形容词意动)父异焉(觉得……奇怪,形容词意动)4、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意动)5、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看待,名词意动)五、形容词做名词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好品质)2、不抚壮(壮年)而弃秽兮,(恶德)3、三岁食贫(贫穷的生活)六、形容词做动词1、其黄而陨(变黄)2、杂申椒与菌桂兮,(杂聚)3、亲贤臣,远小人(亲近)(远离)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汉语(文言文)名词作状语现象例析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古代汉语)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
名词作状语是文言语法词类活用的一种现象。
按说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一、名词作状语的特点1、这个名词后面一定是一个动词,但又不是这个名词做出的动作,只是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例如: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其中的名词“步"是指后面动词“走”的方式,做“走”的状语.2、这个名词不做主语,只是表明后面动作的性状、处所、方向或使用的工具.二、名词作状语的分类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况,名词作状语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
1、普通名词做状语(1)表示比喻,也就是拿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写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方式或状态,可译作“像……一样"“跟……似的”。
例如: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名词“人”,修饰动词“立而啼",比喻“立而啼”的状态,译为“像人一样"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犬坐于前”,“像狗一样坐在面前".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那样".(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也就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作用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可译作“当作……对待”“用待……的态度"“像待……似的”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事之”,“当作兄长来对待他”。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隶使”“当作奴隶使唤”。
(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所处方位.“在……”“向……”例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二、名词用作状语(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比喻表示比喻的名词状语译作:像名词状语一样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狼)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有狼当道,儿立而啼。
(中山狼传)(王生)兽伏而出。
(聊斋志异·画皮)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世说新语·识鉴)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 成语如:土崩瓦解、龙飞凤舞、狼吞虎咽、星罗棋布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名词状语经常是表示主语对待宾语的态度,即主语把宾语所指称的人或物当作名词状语所指称的人或物来对待。
译作:像对待名词状语一样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彼秦者……虏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范雎……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史记·刺客列传)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译作:介词+名词状语(王生)蹑足而窗窥之。
(聊斋志异·画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木兰辞)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汉书·高帝纪)出邑门,道飞其鹄。
(史记·滑稽列传)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依据、原因等译作:介词+名词状语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史记·魏公子列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史记·魏公子列传)(张)苍任人为中侯,大为奸利;上以之让苍,苍遂病免。
四人者年老矣,……义不为汉臣。
(史记·留侯世家)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名词一、名词作状语这类现象是名词用在动词前,如果这个名词不做主语,那么它就只能活用作状语。
因为汉代汉语的句子成分排列是“谓前状语谓后补”。
例句:乃遂收盛樊无期之首,函封之。
《鸿门宴》在这个句子中,“函”就是名词,放在了动词“封”的前边,但是“函”不做主语,主语是太子丹。
谓语是“封”,所以“函”在这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封”这个动作,翻译成“用匣子”。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在这里“朝”和“夕”都是方位名词用在动词“济”和“设”前面,但是不能作主语,因为主语是晋文公。
所以“朝”和“夕”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济和设这两个动作,翻译成“在早上”和“在晚上”。
此类句子还有很多。
比如:“夜缒而出”中的“夜”,“秦兵旦暮渡易水”中的“旦暮”,“日削月割”中的“日”和“月”,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动词的例子。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充当谓语,是不直接带宾语的。
但是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两个名词或几个名词一起用的现象,那么就要让前边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来引出宾语。
例句: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在这个句子中,“籍”和“吏民”都是名词,按说是不能放在一起搭配使用的。
补足这个句子应该是“刘邦籍吏民”,“刘邦”是主语,“吏民”是宾语,那么籍就只能被安排在谓语的位置上了,所以要在其位谋其政,活用成动词“登记户口”。
例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在这个句子中,“之”是代词,代指头。
“函”是匣子。
两个名词放在一起了,那么前边的名词“函”就要活用为动词,翻译成“用匣子装”。
类似的句子例如:“沛公欲王关中”的“王”,“范曾数目项王”中的“目”都是这种用法。
名词也一般不受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如果在文言文中出现了,我们就可以判定是活用为动词了。
例句:皆白衣冠已送之。
《荆轲刺秦王》在这个句子中,皆是副词,翻译为“全都”。
“白衣冠”是名词,翻译成“白色的衣帽”。
按现代汉语语法来说,副词是不能直接修饰名词的,所以要让“白衣冠”活用作动词,翻译成“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教者:刘应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几种情形;
2、掌握名词作状语的基本规律;
3
20
当道,人立而啼”句中的“人立”构成的就不是主谓关系,而是表明那横在道上的狼站立的方式。
那么,名词作状语有哪些规律呢?
二、看例子找规律
(一)1、樯橹灰飞烟灭
2、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
?3、赢粮而影从
4、土崩瓦解
5、星罗棋布
6、蚕食鲸吞
7、风起云涌?
小结:
?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2
3
4
5
6
?
2
3
4
5
小结:
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四)1、大江东去
2孔雀东南飞
3、外连横而斗诸侯
4、内惑与郑秀,外欺于张仪
小结:
规律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介词。
(五)1、卒廷见相如
2、秦伯素服郊次
3、草行露宿
4
5
小结。
2
3
2
3
4
5
6、义不食周粟
小结:
规律七: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
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按照”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
三、练习
1、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拔剑撞而破.之
B、骊山北.构而西.折
C
D
3
A
B
C
D
本堂课是文言文名词作状语的复习课,学生成绩不是很好,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大,针对这一情况,我做了以下的准备:课前兴趣激发;信心的鼓励;教学着眼于方法的传授。
从学生的反应看,学生的听课比较认真,有些学生跟老师较紧。
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看,教学有效果。
问题是:1、在新的班里上课,对学情了解不足,兴趣的激发和信心鼓舞不够,从学生发言的声音小可以看出。
2、学生的自主性调动不够,学生动得太少。
4、作业量太少,难度也不大。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感受:
1、文言文的复习着眼于学生实际,不同的班,同一堂课教法不同。
2、纯粹的知识讲授比不上引导学生自己掌握。
3、方法的传授重于知识的传授。
4、信心与兴趣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保证。
5、教师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