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复习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文言词类活用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类(名、动、形、数)活用”结构类型及语法规律;2.运用词类活用的结构特征和规律准确翻译文言文;3.通过课堂知识讲解、课后练习识记并理解相关知识点的特征,掌握规律;4.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掌握语言的发展趋势,合理运用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文言基础知识及古文今译的方法。
二、课型复习课三、课时2课时四、教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何谓词类活用?1.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例:左右欲刃相如名词占住了谓语的位置,可断定它活用为动词。
2.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
(二)考点分析: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在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中虽不单独作为考点进行考查,却时常放在文言翻译中作隐性考查,且在文言翻译题中常常作为关键点(即采分点)来看待。
(三)活用类型1.类型例句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沛公军.(于)霸上。
(《鸿门宴》)“军”应翻译为“驻扎”。
名词+名词(代词)。
两个名词(或后一个为代词)连用,句中又无作谓语的动词,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应翻译为“登记”。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名”应翻译为“命名”。
副词作状语+名词。
状语带名词,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王”应翻译为“称王”。
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罾”应翻译为“用网捕”。
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带名词,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应翻译为“游水”。
高三必修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导语】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有关高三必修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可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分为四种情况:一、表示方位或处所1、相如视秦王意偿赵城,乃前曰。
(《廉颇蔺相如传》)前,上前。
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第一册《勾践灭吴》)庙,在庙堂上。
3、蚓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4、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
(《过秦论》)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5、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传》)廷,在朝廷上。
二、表示工具或依据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席,用席子。
2、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
(《廉颇蔺相如传》)间,从小路。
三、表示比喻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云,像云一样。
2、雄洲雾列,俊采星驰。
(《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3、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四、表示对人的态度1、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
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中考复习】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分析之“名词作状语”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分析之“名词作状语”,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概括分析之“名词并作状语”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并作状语①表示比喻。
例如:a.嫂蛇行Caquet。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回去,其一犬端坐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
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则表示对人的态度。
比如: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挤,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沃苏什卡]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并作“事”的状语,则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必须用宴请兄长的方式宴请他。
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例如: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道听途说其有没有,汝?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沃苏什卡]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润色动词“运”和“有载”,则表示动作犯罪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就是用箕畚运往渤海边上;“船载故曰”,意思就是用船载运进去。
c句的“目”和“耳”分别润色动词“见到”和“言”,则表示凭借。
“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见。
d句的“面”润色动词“刺及”,则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劝谏。
“面刺”可译为当面批评。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例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中学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作状语
1、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论语〉十则》
2、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论语〉十则》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4、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
外:名词作状语,对外。
内:名词作状语,对内。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6、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小石潭记》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亭记》
9、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
《醉翁亭记》
10、东临碣石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观沧海》
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愚公移
山》
1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黔之驴》
14、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到北方去。
《夸父逐日》
15、道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
《夸父逐日》
16、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往东方。
《两小儿辩日》
17、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狼》
18、复前行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桃花源记》。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
例:(1)早.出暮.归。
《促织》(2)草.行露.宿。
(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勾践灭吴》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例:(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
例: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于此。
《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
《促织》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桃花源记》(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教案
何翠春
教学目的
针对高考要求,系统复习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语法知识,让学生快速、有效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名词的的一般活用: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
教学方法
讲授和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1、展示考点要求及考查题型
2、展示历年广东省高考题与词类活用的相关的选择题和翻译题,以显示词类活用在高
考中的重要性。
3、展示现代汉语句子结构顺序框架,及每个句子成分的词性构成。
4、展示词类活用的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的种类。
二、重点讲授部分
(一)名词作状语
1、特点:置于谓语动词前,起修饰、限制作用。
2、方法指导(略)
(1)时间名词作状语特点及例释
(2)方位名词作状语特点及例释
(3)普通名词作状语特点及例释
3、练习
(二)名词作一般动词
1、特点:名词直接带宾语
2、方法指导:
第一,看看它前面是否有能愿动词或副词。
因为能愿动词或副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副词时,即可知它是活用为动词;
第二,看它是否带宾语或介宾补语。
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据此可知其活用为动词;
第三,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3、例释及练习(略)。
2022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2.名词意动用法3.名词使动用法4. 名词作状语5.动词作名词6.动词使动用法7.动词为动用法8.形容词作名词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一、名次作动词规律一:1、籍.吏民,封府库2、大楚兴,陈胜王.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规律二:1、范增数目.项王2、汉水又东.规律三: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左右欲刃.相如二、名词使动用法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
③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三、名词意动用法①稍稍来宾..其父②鱼肉..缙绅③孟尝君客.我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规律: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
【关于状语】A.1、西.举巴蜀。
2、东.割膏腴之地。
3、北.收要害之郡。
B.1、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2、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C.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D.1、内.立法度。
(《过秦论》)2、良庖岁.更刀。
(《庖丁解牛》)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游褒禅山记》)E.1、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F.1、日.削月.割。
(《六国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五、动词作名词规律: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3、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规律:1、项伯杀人,臣活.之2、庄公寤生,惊.姜氏。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七、形容词作名词规律:具有某种性质或特点的人或事物。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②将军身披坚.执锐.③小.学而大.遗。
八、形容词作动词规律:①彼好游者不能穷.也②火尚足以明.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
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的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
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名词用如状语(一)普通名词作状语:1.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像……一样)(有的动作行为不易给人鲜明的印象,于是就借助所表示的事物动作特征,而比喻另外一个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
)例:席卷天下席:像席子一样包举宇内包:像包袱皮一样云集响应云:像云一样;响:像回音一样翼蔽沸公翼:像翅膀一样扩展:狼奔豕突计折蛇行土崩瓦解雷厉风行风起云涌灰飞烟灭狼吞虎咽风驰电掣风起云散例:豕人立而啼其一犬坐于前狐鸣呼曰老人儿啼2.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待……一样)(常在“待”“畜”“事”等动词前,表示采取对待此名词状语的表示的人或物,那种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齐物田忌善而客待之(像对待客人一样)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像对待……来畜养孔级)人皆得隶使之3. 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用……于……)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朱亥樵杀晋鄙刀斫之臣请剑斩之口谏笔伐目见耳闻取而稿葬得佳者笼养之4. 表示动作行为依据的情势或道理:(按照)例: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按照法律)予分当解决(文天祥)(按情理应当自杀)义不容辞理所当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5.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例:卒廷见相如童子隅坐而执浊班门弄斧家喻户晓风餐露宿草行露宿庙礼之道芷阳而间行(从小路)(二)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展趋向)例:南来北往(从南来,向北往)内立法度(在国内)外连横而斗诸侯(对国外)扩展:里应外合左顾右盼前仰后合东奔西跑前俯后仰东倒西歪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北筑长城(在北部)雨泽下注(三)时间名词作状语;1.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例:冬,晋灭虢夜缒而出乃夜驰之沛公军晓行夜宿白日做梦2. 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为……)(此用法多是用在“日”“月”“岁”等词中)例:君学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日夜望将军至3. 表示情况逐渐发展(一……地,一……又)例:蒸蒸日上江河日下日积月累日新月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附、数(量)词作状语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三顾茅庐四通八达百思不解一见钟情一见如故一反常态附、动词作状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表达中心语服务的。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①②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
③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
“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④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
“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②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③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①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
②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
③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5.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①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②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
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
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
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
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
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
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教者:刘应湘教学目标: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几种情形;2、掌握名词作状语的基本规律;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名词作状语的语法现象,总结出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名词作状语规律的概括。
教学方法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时安排20分钟教学步骤:一、导入设计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名词活用作状语便是其中之一。
一般地说,在古文中,一个名词的后面紧跟着的是一个动词,构成的不是主谓关系,就应该考虑那其中是否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了。
如“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句中的“人立”构成的就不是主谓关系,而是表明那横在道上的狼站立的方式。
那么,名词作状语有哪些规律呢二、看例子找规律(一)1、樯橹灰飞烟灭2、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3、赢粮而影从4、土崩瓦解5、星罗棋布6、蚕食鲸吞7、风起云涌?小结:?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二)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而笼养之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余自齐安适临汝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小结:?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在翻译时,一般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当然,具体翻译须据语境而定。
(三)1、乡邻之生日蹙2、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3、日削月割4、族庖月更刀5、宫中尚促织之戏。
岁征民间小结: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四)1、大江东去2孔雀东南飞3、外连横而斗诸侯4、内惑与郑秀,外欺于张仪小结:规律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