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废分封,普遍实行郡县制文本素材 人民版1 精
- 格式:doc
- 大小:30.51 KB
- 文档页数: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志,通过了解这两种制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中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其中某些制度脱胎于氏族社会,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内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情分析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教学中注意通过衔接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高中新课程。
因为所学知识比较遥远和枯燥,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学生程度差异明显,同学新来乍到,一时不适应,这两点要引起高度重视。
●教学建议1.教法:(1)情境导入启发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创设问题,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2)启发式教学将知识点循序渐进的引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设问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法。
逐步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
4.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2、.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商朝的灭亡文本素材人民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商朝的灭亡文本素材人民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商朝的灭亡文本素材人民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商朝的灭亡材料一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知①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
……好酒淫乐,嬖于妇人。
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
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②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③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
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
……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
纣亦发兵距之牧野。
甲子日,纣兵败。
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大白旗。
杀妲己.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殷民大说。
于是周武王为天子。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材料二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
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
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
”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④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
……二月甲子昧爽⑤,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强调中央集权,即权力的最高机构为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需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管理。
这种政治制度的实行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形成了一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系。
封建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还存在着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以封建君主为贵族统治的主体,以封建官僚、封建军队为主要力量,维护天下万民的安宁和社会稳定,同时也限制了人民的自由。
五等爵位制度早期中国政治制度中还存在五等爵位制度。
根据自己的功绩和贡献,可以获得爵位的升迁。
五个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共五级。
宗法制度古代中国还有宗法制度,即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社会制度。
各家族之间通过婚姻关系和家族联姻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种制度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同时也使得各个家族关系更加密切,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
中国历史中的政治制度演变肆虐的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存在着一定的民主活动和思想流派,如儒家和道家思想。
然而,由于战争频繁,人民生活遭受重创,导致政治制度相对混乱和不稳定。
各个国家存在的时间不长,最后被秦国所统一。
这意味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时期。
秦朝统一天下秦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例如推行法家思想,规定新的法律政策,取消分封制,将天下分成三十六个郡。
这一时期政治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官员的地位仅次于皇帝。
汉朝的崛起汉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继续发展,它在继承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同时,也采纳了不少先秦时期的传统思想和制度,如礼制和尊孔思想。
此外,汉武帝时期还推行了科举制度,使得官员的任用更加公正和公开。
三国时期在三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三个并立的军阀政权,形成了一种政治割据的局面。
虽然这一时期仍然沿袭了中央集权的制度框架,但它与先前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一定的分别。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开始大规模改革。
隋朝时期,政府设立了地方行政机构,提倡法家思想,加强了对叛乱地区的镇压。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夯基固本]一、夏商政治形式1.早期国家起源(1)时间、地区: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根本原因:□1农耕经济的发展。
(3)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2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3礼制的初步形成。
(4)特点: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4禅让的方式实现。
2.夏朝的王位世袭制(1)确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5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2)特点: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6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3.商朝政治制度特点(1)商代贵族以□7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神权和□8王权密切结合(如占卜决策)。
二、西周分封制1.背景:牧野之战后,□1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内容34.作用(1)积极方面: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2)消极方面: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6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三、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按照□1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1)周天子以□2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
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
(2)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
(3)从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小宗关系。
3.最大特点:□3嫡长子继承制。
4.影响(1)对西周:形成“□4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
(2)对后世:对中国□5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巧点妙拨云开日出][微题助学] 如何认识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转变?提示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出现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朝:王位世袭制、“家天下”二、商朝: 1、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甲骨文);2、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三、西周(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概况:4、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宋、晋等5、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6、影响:①积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②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警示钟】分封制≠地方官制。
分封制是在周王主导下进行的分封,是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的统治。
而其被破坏的根源在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分封制的作用。
(二)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3、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4、内容:(1)以_____________为核心。
(2)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小宗关系是_____的。
5、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6、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防止贵族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③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7、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政治形式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1、分封制:(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4)评价: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分封制
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
西周初期,周王有较高的权威,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向心力;受封的诸侯服从周王的命令,并朝贡财物、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诸侯国对周王起到拱卫作用,使周朝不仅巩固了统治,而且扩大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但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诸侯听命于周王;另一方面,诸侯国受分封之后,其境内自成一体,有其相对独立性。
随着西周阶级矛盾的尖锐,王室衰微,周王权威日下,各诸侯国便常常不向周王朝贡,尤其是自身经济实力增强之后,更不甘心听命于周王。
这种相对于中央朝廷的独立性逐渐增强,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
在此以后,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又演变为争霸战争。
1。
废分封,普遍实行郡县制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①,郡置守、尉、监。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解读】这则资料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初,秦朝廷关于地方行政制度走向的一场讨论。
丞相王绾等建议于燕、齐、荆等地分封秦始皇诸子以镇之。
廷尉李斯则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为例,说明分封制不足取。
秦始皇从长远考虑,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决定不分封诸子,而普遍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的这一决策意义重大: ①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基础, 如果像西周初年那样实行分封制, 就不可能实现中央集权。
②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中央集权制,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我国最终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国, 溯其源头, 就是开始于秦朝。
③影响深远。
秦朝之后, 不论是全国统一时期,或数个政权并立时期, 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以郡县制为主。
如汉初, 在一些地区也实行分封制, 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郡县制。
这则资料还显示: ①最终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在关于是否实行分封制的讨论中,尽管丞相主张实行分封制,群臣多数也赞成实行分封制,但秦始皇最后还是决定不分封,普遍实行郡县制。
②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使新征服的地区“皆为郡县”。
③当时对“诸子功臣”的安置办法是以国家的赋税收入等“赏赐之”,因而对他们很容易控制。
【注释】①三十六郡,为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35郡,加上京城的内史,共36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