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件:《泥土的歌》19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19
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泥土歌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三章《泥土歌》中,探索和体验劳动人民在泥土中孕育出音乐。
详细内容将包括《东方红》、《南泥湾》、《黄河颂》等经典歌曲学唱和解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和掌握《泥土歌》中歌曲,提高音乐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音乐理解和尊重,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热情。
3. 通过歌曲学唱,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歌曲中一些特殊节奏和音高掌握。
重点:歌曲情感表达和团队协作演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
学具:音乐课本、歌词单、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通过播放一段农民在田间劳作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泥土气息,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泥土歌》。
2. 例题讲解以《东方红》为例,详细讲解歌曲创作背景、节奏、音高、情感表达等,让学生解歌曲价值和意义。
3. 随堂练习分组让学生学唱《东方红》,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节奏和音高,强调团队协作。
4. 歌曲解析依次对《南泥湾》、《黄河颂》等歌曲进行解析,让学生解歌曲背后故事,提高他们对歌曲理解。
5. 学生展示各小组轮流上台演唱所学歌曲,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本节课所学歌曲名称。
2. 板书右侧:展示歌曲节奏、音高、歌词等关键信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泥土歌》中歌曲,并录制视频。
2. 答案:学生需在视频中展现出正确节奏、音高和情感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次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解其他劳动人民音乐,如《丰收歌》、《劳动者之歌》等,拓宽音乐视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音乐,体验音乐带来快乐。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是歌曲情感表达和团队协作演唱,是节奏和音高掌握,以及作业设计合理性和课后反思深入。
一、情感表达与团队协作在教授《泥土歌》时,我深知情感表达重要性。
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泥土的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第13课《泥土的歌》。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有:1、欣赏歌曲《泥土的歌》;2、学唱歌曲《泥土的歌》;3、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及创作背景;4、了解劳动号子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学唱《泥土的歌》,感受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体验劳动的喜悦。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劳动号子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歌曲《泥土的歌》,理解歌曲的内涵。
难点:歌曲中的劳动号子特点,以及歌曲的高音部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音响设备。
学具:音乐教材、乐谱、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播放歌曲《泥土的歌》,让学生感受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
2. 歌曲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感受歌曲中的劳动氛围。
3. 歌曲学唱: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劳动号子的唱法。
4. 歌曲分析:教师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劳动号子的相关知识。
5. 实践练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演唱中感受劳动号子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歌曲《泥土的歌》1. 劳动号子风格特点2. 音乐特点及创作背景3. 劳动号子的唱法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歌曲《泥土的歌》,感受劳动号子的魅力。
2. 请学生结合教材,了解我国其他劳动号子的特点,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学唱歌曲《泥土的歌》,让学生感受了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了解了劳动号子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歌曲学唱环节,部分学生对劳动号子的唱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教材,深入了解我国劳动号子的起源、发展及特点,下节课进行分享。
同时,鼓励学生欣赏其他劳动号子作品,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泥土的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材第六章《泥土的歌》,主要围绕泥土的歌这一主题展开,包括歌曲《泥土的孩子》、《大地的孩子》以及相关知识点的学习。
详细内容如下:1. 歌曲《泥土的孩子》(1)歌曲背景及作者介绍(2)歌曲旋律分析(3)歌曲演唱技巧2. 歌曲《大地的孩子》(1)歌曲背景及作者介绍(2)歌曲旋律分析(3)歌曲演唱技巧3. 音乐知识点(1)泥土的歌的定义及特点(2)民族音乐元素在泥土的歌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泥土的歌的定义、特点以及民族音乐元素在其中的应用。
2. 学会演唱歌曲《泥土的孩子》和《大地的孩子》,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演唱技巧、民族音乐元素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泥土的歌的定义、特点,以及歌曲《泥土的孩子》和《大地的孩子》的演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教鞭等。
2. 学具:音乐教材、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感受泥土的呼唤,激发学生对泥土的歌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歌曲《泥土的孩子》a. 介绍歌曲背景及作者b. 分析歌曲旋律c. 演唱歌曲,讲解演唱技巧d.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指导(2)学习歌曲《大地的孩子》a. 介绍歌曲背景及作者b. 分析歌曲旋律c. 演唱歌曲,讲解演唱技巧d.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指导3. 音乐知识点讲解:(1)泥土的歌的定义、特点(2)民族音乐元素在泥土的歌中的应用4. 实践活动:学生自由组成小组,选择一首泥土的歌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同学评价、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泥土的歌》2. 内容:(1)泥土的歌的定义、特点(2)歌曲《泥土的孩子》和《大地的孩子》背景及作者介绍(3)歌曲旋律分析(4)民族音乐元素在泥土的歌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歌曲《泥土的孩子》和《大地的孩子》,并分析其民族音乐元素。
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泥土的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第十章“泥土的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泥土的芳香”(10.1.110.1.3节),介绍中国泥土音乐的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第二章“乡村的早晨”(10.2.110.2.3节),学习歌曲《乡村的早晨》;第三章“丰收的喜悦”(10.3.110.3.3节),学习歌曲《丰收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泥土音乐的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培养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2. 学会歌曲《乡村的早晨》和《丰收歌》,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泥土音乐,激发学生对家乡和农民的敬意,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泥土音乐的特点、分类及歌曲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歌曲《乡村的早晨》和《丰收歌》的学习与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乡村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泥土的歌。
2. 知识讲解:(1)介绍泥土音乐的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
(2)讲解歌曲《乡村的早晨》和《丰收歌》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点。
3. 歌曲学习:(1)教唱歌曲《乡村的早晨》。
(2)教唱歌曲《丰收歌》。
4. 例题讲解:分析歌曲《乡村的早晨》和《丰收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5. 随堂练习:分组练习歌曲,互相指导、纠正。
六、板书设计1. 泥土的歌2. 内容:(1)泥土音乐的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2)歌曲《乡村的早晨》和《丰收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整理本节课所学泥土音乐的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
(2)演唱歌曲《乡村的早晨》和《丰收歌》,注意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技巧。
2. 答案:(1)见课堂笔记。
(2)见课堂实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其他泥土音乐作品,了解不同地区的泥土音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