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二章练习题
- 格式:docx
- 大小:217.06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D【解析】独立遗传的两对相对性状,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相互不影响,A错误;一对等位基因的杂交实验,如果子代的数量足够多,则F1自交的性状分离比一般较稳定,如果该性状在遗传过程中存在致死现象,则F1自交的性状分离比是不固定的,B错误;两对等位基因的杂交实验中,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F1自交的性状分离比有所不同,C错误;在雌雄动物的杂交实验中,如果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则性状分离有着性别的差异,D正确。
2.【答案】B【解析】纯合子的性状是稳定遗传的,而显性性状的个体不一定是纯合子,隐性性状的个体一定是纯合子,所以一旦出现即可稳定遗传。
3.【答案】C【解析】自花传粉说明自然情况下只能自交,Cc在自交三年后杂合子占1/8,而剩余的7/8中有一半是显性纯合子,一半是隐性纯合子,即各占7/16,故有色花占1/87/169/16,有色花菜豆与无色花菜豆的比例为9:7。
4.【答案】D【解析】由“一株高茎红花豌豆与基因型为Aabb的豌豆杂交,子代中3/4开红花,1/2为高茎”可知,该高茎红花豌豆的基因型为AaBb,其自交后代中有9种配子组合方式表现为高茎红花,除AABB为纯合子外,其余8种均为杂合子。
5.【答案】D【解析】由题图可知,有香味“粤丰B”和无香味“320B”杂交,后代均是无香味个体,其自交后代F2出现性状分离,且无香味与有香味的比例约为3:1,因而确定水稻有无香味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且控制有香味的基因呈隐性,控制无香味的基因呈显性,假设相关基因分别用B、b表示。
F2中无香味个体的基因型为BB和Bb,比例为1:2,2/3Bb自交后代中,产生有香味个体bb的比例为2/31/41/6,其余为无香味。
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而F2无香味植株所结种子中既有有香味也有无香味的有128株,约占2/3,故可知杂合子有128株。
测交法可以检测被测个体的基因型以及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但不能得出产生配子的数量,所以D项错误。
2.1.2《受精作用》练习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50.0分)1.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B.精子形成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携带遗传信息的不同的原因一定是基因突变C.基因重组和受精作用,造成有性生殖后代的多样性D.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卵细胞核的融合2.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倍镜下可看到人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中含两条X染色体B.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会出现着丝点分裂C.雌雄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是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D.应选用雌性个体生殖器官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因为卵细胞的体积较大,便于观察3.如图是雌雄异体某动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的受精作用示意图。
图中精子、卵细胞和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A.2n、2n和2nB.2n、2n和nC.n、n和nD.n、n和2n4.下列有关受精卵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染色体组成一般是不同的B.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卵细胞C.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是随机的D.受精作用与精子和卵细胞的相互识别无关5.下列有关高等动物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核中1/2的遗传物质B.整个精子进入卵细胞内,完成受精作用C.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是多种多样的,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此,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可有多种表现型D.通过受精作用,使得子代个体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亲代的两倍6.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人的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那么人的神经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细胞中分别有染色体46、46、23条,染色单体0、92、0条B.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一般不同C.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一般不同D.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7.如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可得出()①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②L点→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③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④MN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④8.下列关于受精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受精作用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遵循了自由组合定律B.受精作用实现了同源染色体在受精卵中的两两配对C.受精作用的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和膜的流动性D.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卵细胞,一半来自于精子9.下图是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可得出()A.MN段染色体复制使核DNA含量加倍B.CD段同源染色体会发生两两配对现象C.a、b阶段为减数分裂、c阶段为有丝分裂D.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相等的10.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使后代A.继承双亲全部的遗传物质B.获得双亲全部的优良性状C.从双亲各获得一半的DNAD.染色体数目和双亲均一致11.下列关于高等动物形成配子以及受精作用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A.精原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的数目与体细胞不相同B.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1/4的细胞质C.雌、雄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D.受精卵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12.下列有关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B.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使亲子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维持恒定C.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D.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多样性,利于生物的进化13.关于高等动物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不是产生配子多样性的唯一原因B.受精作用实现了基因重组,使后代具有多样性C.雌、雄配子彼此结合的几率相等,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D.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卵细胞,一半来自精子14.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生物的生殖、遗传和变异有着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只分裂一次B.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C.受精作用与精子和卵细胞的相互识别有关D.受精卵中的DNA仅有一半来自卵细胞15.下面是对高等动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以及受精作用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的细胞质A.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14B.同源染色体进入卵细胞的机会并不相等,因为一次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C.整个精子进入卵细胞,完成受精作用D.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携带的细胞质很少16.下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细胞核中DNA含量的变化,则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时段是()A.oa、ab、bcB.oa、ab、deC.ab、bc、cdD.ab、bc、de17.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受精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精卵结合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C.若形成m个受精卵,至少需要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各m个D.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维持了物种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18.下列有关受精卵和受精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受精卵是全能性最高的细胞B.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卵细胞,一半来自精细胞C.受精卵和初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和DNA数目相同D.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是随机的19.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两次,染色体也复制两次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等行为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D.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但细胞质基因主要来自母方20.在生物传种接代过程中,能够使前后代染色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重要生理过程是①有丝分裂②无丝分裂③减数分裂④受精作用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二、主观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0分)21.(6分)下图表示人的生殖和发育简要过程。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1)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7)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4)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检测卷 (21)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题组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答案】C 【解析】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一般以1 m2的正方形为宜。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为估算一包黄豆的数量,将这包黄豆和50粒绿豆混装在大广口瓶中,从瓶中随机取出一勺豆子,统计发现其总数为n,其中绿豆的数量为m。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实验模拟了标记重捕法,其中绿豆代表标记后的动物B.将黄豆和绿豆装入瓶中后,应将其摇匀C.可重复取豆求平均值,降低实验误差D.黄豆总数约为50 m/n【答案】D 【解析】上述实验模拟了标记重捕法,其中绿豆代表标记后的动物,A正确。
将黄豆和绿豆装入瓶中后,应将其摇匀,代表被标记动物与未标记动物的均匀混合,B正确。
可重复取豆求平均值,能够降低偶然性造成的实验误差,C正确。
假设黄豆总数为A,则有(A +50)∶50=n∶m,解得A=50(n-m)/m,D错误。
3.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
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的数量统计错误的是()A B C D【答案】D 【解析】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时,对于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在内,而对于位于样方边界的个体,遵循只计一半的原则,而选项D将所有位于边界的个体都计算在内,所以D项统计有误。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典型例题单选题1、蝴蝶紫翅(P)对黄翅(p)是显性,绿眼(G)对白眼(g)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生物小组同学用紫翅绿眼和紫翅白眼的蝴蝶进行杂交, F1出现的性状类型及比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亲本的基因型是PpGg×PPggB.F1中纯合的紫翅绿眼占F1的1/8C.F1紫翅白眼个体中,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占1/2D.F1紫翅白眼自交(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交配),F2中纯合子占2/3答案:D分析:据图分析,紫翅:黄翅=3:1,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Pp×Pp;绿眼:白眼=1:21,说明绿眼的基因型为Gg;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PpGg×Ppgg。
A、分析题图可知,子代中紫翅:黄翅=3:1,可知亲本关于翅颜色的基因型分别为Pp、Pp,绿眼:白眼=1:1,可知亲本关于眼色的基因型为Gg、gg,故亲本基因型为PpGg×Ppgg,A错误;B、F1中纯合的紫翅绿眼PPGG占F1的1/4×0=0,B错误;C、F1紫翅白眼基因型为P_gg(1/3PPgg、2/3Ppgg),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C错误;D、F1紫翅白眼基因型为P_gg,F1紫翅白眼中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交配,即1/3PPgg自交和2/3Ppgg自交,F2中纯合子概率为1/3+2/3×1/2=2/3,D正确。
故选D。
2、金鱼草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选择红花植株(RR)与白花植株(rr)进行杂交实验,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F2的表现型不能反映它基因型B.F2中粉红色花所占比例的理论值为1/3C.基因R对基因r为完全显性D.金鱼草花色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答案:D分析: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
2022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孟德尔通过植物杂交实验探索遗传规律,他采用了严格的科学方法,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观察现象,发现问题B.“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分析问题,提出假说C.“测交实验及结果”——分析问题,寻找规律D.“分离定律的实质”——分析归纳,得出结论2.为了加深对分离定律的理解,某同学在2个小桶内各装入20个等大的方形积木(红色、蓝色各10个,分别代表配子D、d),分别从两桶内随机抓取1个积木,记录组合后,将积木放在旁边,没有放入原来的容器中,这样直至抓完桶内积木,统计结果是DD∶Dd∶dd=6∶8∶6。
对上述实验,你认为最应该改变的做法和理由是()A.把方形积木改换为质地、大小相同的小球;以便充分混合,避免人为误差B.抓取时应闭上眼睛,并充分摇匀;保证配子的随机分配和配子的随机结合C.将一桶内的2种配子各减少一半,另一桶数量不变;因为卵细胞数比精子数少D.每次抓取后,应将抓取的积木放回原桶;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3.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准备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棋子上分别标记D、d,代表两种配子。
实验时需分别从甲、乙袋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并记录其上的字母。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该过程模拟了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B.甲、乙袋中棋子总数应相等C.甲袋中两种棋子的数量比为1∶1D.若记录某次的字母组合为DD,则放回棋子后再次抓取,组合为DD的概率为1/44.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获得F1。
让F1与隐性纯合子测交,实验结果能验证的是()①F1的遗传因子组成②F1产生配子的种类③F2的遗传因子组成④F1产生配子的比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孟德尔验证分离定律时,让纯合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的F2进一步自交产生F3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F2一半的植株自交时能够稳定遗传B.F2高茎植株中2/3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C.F2杂合子自交的性状分离比为3∶1D.F3植株中的高茎与矮茎均为纯合子6.下列有关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F1测交后代应有两种类型,比例1∶1”属于假说内容B.F2的3∶1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为了验证假说的正确性,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D.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7.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分离定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本练习答案与提示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五)练习基础题 1.B 2.B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即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2。
4.(1)白色;黑色。
(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
拓展题1.(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2.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
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易于区分、统计实验结果。
3.提示: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原子核中含有中子和质子的发现过程等,都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得出结论的。
19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究,多采用从实验结果出发提出某种理论或学说。
而假说—演绎法,是从客观现象或实验结果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物科学的研究,使遗传学由描述性研究进入理性推导和实验验证的研究阶段。
全国通用202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必练题总结单选题1、利用杂交育种方法,可培育出具有两种优良性状的作物新品种。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所选的原始材料分别具有某种优良性状且能稳定遗传B.杂交一次,得到F1,若F1在性状上符合要求,则可直接用于扩大栽培C.让F1自交,得到F2,从F2中初步选取性状上符合要求的类型D.把初步选出的类型进一步隔离自交和汰劣留良,直到确认不再发生性状分离答案:B分析: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1 .概念: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 .原理:基因重组。
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产生新的优良性状。
3 .优点: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4 .缺点:不会产生新基因,且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育种过程缓慢,过程复杂。
A、所选的原始材料应分别具有某种优良性状且能稳定遗传,通过杂交育种可以将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上,A正确;B、直接用于扩大栽培的个体除了性状上符合要求外,还要能稳定遗传,B错误;C、杂交育种的过程是杂交一次,得到F1,让F1自交,得到F2,从F2中初步选取性状上符合要求的类型,再把初步选出的类型进一步隔离自交和汰劣留良,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C正确;D、从F2中初步选取性状上符合要求的类型,再把初步选出的类型进一步隔离自交和汰劣留良,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D正确;故选B。
2、下图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A.B.C.D.答案:C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A、DD是纯合体,不含等位基因,只能产生一种配子,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A错误;B、dd是纯合体,不含等位基因,只能产生一种配子,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B错误;C、Dd是杂合体,含等位基因,图中表示了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其上的等位基因分离,产生D和d两种配子,比例1: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C正确;D、表示DD和Dd都表现为高茎,说明D对d完全显性,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D错误。
第二课时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课后训练·巩固提升会应用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家蚕的性染色体是ZW型,其皮肤正常(A)对皮肤油性(a)为显性,且A和a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
现有一对油皮的家蚕杂交,其基因型(雌性×雄性)是( B )A.Z A Z a×Z a WB.Z a W×Z a Z aC.Z a Z a×Z a WD.Z A W×Z a Z a2.下图是某种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遗传病的家系图,不考虑X、Y 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该病是隐性遗传病,Ⅱ-4是纯合子B.Ⅲ-7与正常男性结婚,儿子可能患病C.Ⅲ-8与正常女性结婚,女儿不会患病D.该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可能低于女性人群,由于致病基因在性染色体上,且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Ⅱ-4患病,则其儿子都应该患病,而Ⅲ-6正常,与图示不符,因此该病不可能是隐性遗传病,应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且Ⅱ-4为杂合子,A项错误;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病应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Ⅲ-7表现正常,不含致病基因,与正常男性结婚,儿子不可能患病,B项错误;Ⅲ-8患病,与正常女性结婚,Ⅲ-8的致病基因会传给女儿,女儿会患病,C项错误;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低于女性人群,D项正确。
3.下图是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图。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B )A.1号个体的父亲一定是色盲患者B.6号个体的色盲基因来自3号和1号个体C.1号和4号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3/4D.3号和4号个体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分析系谱图可知,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 b Y,则1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 B X b,其色盲基因可能来自她的父亲或母亲,因此1号个体的父亲不一定是色盲患者,A 项错误;图中6号个体的色盲基因来自3号和4号个体,而4号个体的色盲基因来自1号个体,B项正确;图中1号个体和4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X B X b,C 项错误;3号个体和4号个体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D项错误。
全国通用202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专项训练题单选题1、下列关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离”指子二代出现的性状分离,“自由组合”指雌雄配子的自由结合B.一对性状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两对性状的遗传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这两大定律都只能发生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内,不能发生在无性生殖的生物体内D.分离定律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自由组合定律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答案:C分析: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A、“分离”指指等位基因的分离,“自由组合”指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结合,A错误;B、一对性状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若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为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时,其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C、这两大定律都发生在配子的形成过程中,故只发生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内,不能发生在无性生殖的生物体内,C正确;D、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均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错误。
故选C。
2、某二倍体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为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为小花瓣,aa为无花瓣。
花瓣颜色(红色和黄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R对r为完全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基因型为AaRr的个体测交,则子代表现型有3种,基因型有4种B.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6种表现型C.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所占比例约为1/3,而所有植株中纯合子约占1/4 D.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则子代中红色花瓣的植株占3/8答案:B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植物花瓣的大小为不完全显性,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为小花瓣,aa为无花瓣,而花瓣颜色为完全显性,R对r为完全显性,但是无花瓣时即无颜色。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测试题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玉米的黄粒和圆粒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C.绵羊的白毛和黑毛D.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2.水稻的基因型为Aa,自交后代中的纯合体占总数的()A.25%B.50%C.75%D.100%3.隐性性状指A.杂交后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B.自交后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C.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D.杂种后代中未表现出来的性状4.在遗传学上,把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叫做A.显性和隐性B.相对性状C.性状分离D.遗传规律5.关于杂合子与纯合子的正确叙述是A.两纯合子杂交后代都是纯合子B.两杂合子杂交后代都是杂合子C.XXX自交的后代都是杂合子D.纯合子自交的后代都是纯合子6.下列哪项不属于XXX研究遗传定律获得成功的原因A.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B.采取工人杂交的实验方法C.先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成效D.科学地设计尝试步伐,提出假说并举行考证7.下列有关遗传纪律的精确叙说是A.遗传纪律适用于一切生物B.遗传纪律只适用于植物C.遗传纪律适用于受精过程D.遗传纪律在配子构成过程中起感化8.高粱有红茎(R)和绿茎(r),假如一株高粱穗上的1000粒种子,萌生后长出760株红茎植株和240株绿茎植株,则此高粱的两个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Rr×XXX×rr9、基因型为Aa的植物体发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是()A.雌配子∶雄配子=1∶1B.雄配子比雌配子多C.雄配子∶雌配子=4∶1D.雄配子A∶雌配子a=1∶310、将某杂合子(Aa)设为亲代,让其连续自交n代,从理论上推算,第n代中杂合子出现的几率为()nnnn+1D、2n+12+1)n11、将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自交,这三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其后代的表现型应有几种()A、2种B、3种C、4种D、8种12、一只白色公羊和一只白色母羊交配生下一只黑色小羊。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水稻的早熟和高产B.豌豆的紫花和红花C.小麦的抗病和易感染疾病D.绵羊的粗毛和细毛【答案】A【解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水稻的早熟和高产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水稻的早熟和晚熟属于相对性状,A正确;豌豆的紫花和红花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小麦的抗病和易感染疾病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C 错误;绵羊的粗毛和细毛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2.豚鼠的黑毛对白毛是显性,如果一对杂合子的黑毛豚鼠交配,产生四仔,则它们的表现型是()A.全部黑毛B.三黑一白C.一黑三白D.无法确定【答案】D【解析】根据基因分离定律,杂合子的黑毛豚鼠交配,即Aa×Aa→AA(黑):Aa(黑):aa(白)=1:2:1,后代性状分离比为黑色:白色=3:1.但在子代数目较少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偶然性,后代不一定会出现3:1的分离比,有可能是全部黑色或全部白色或三黑一白或一黑三白或二黑二白;故选D。
3.在下列遗传实例中,属于性状分离现象的是()①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全为高茎豌豆②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有高有矮,数量比接近于1∶1③圆粒豌豆自交后代中,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分别占3/4和1/4④开粉色花的紫茉莉自交,后代出现红花、粉花、白花三种表现型A.②③④B.③④C.②③D.③【答案】B【解析】高茎(AA)×矮茎(aa)→高茎(Aa),不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①错误;高茎(Aa)×矮茎(aa)→高茎(Aa):矮茎(aa)=1:1,不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②错误;圆粒(Rr)×圆粒(Rr)→圆粒(RR、Rr):皱粒(rr)=3:1,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③正确;粉色(Bb)×粉色(Bb)→红色(BB):粉色(Bb):白色(bb)=1:2:1,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④正确。
必修二第一、二章巩固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纯种高茎与矮茎杂交,F 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为787:277,上述实验结果的实质..是( ) A .高茎基因对矮茎基因有显性作用 B .F 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C .控制高、矮茎的基因不在一个染色体上D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下图中哪个过程( )YyRr →1YR :1Yr :1yR :1yr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3.下列有关杂合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杂合子能稳定遗传 B .杂合子自交后代有杂合子和纯合子C .杂合子一般表现为显性D .杂合子能产生不同类型的配子4.番茄果实的红色性状对黄色为显性。
现有两株红色番茄杂交,其后代可能出现的的性状及比例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全是红果 ②全是黄果 ③红果∶黄果=1∶1 ④红果∶黄果=3∶1A .①④B .①③C .②③D .②④5.将一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测交,其测交后代有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两种数目相等的表现型,请你推测此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为( )A .YyRRB .YyRrC .YYRrD .YYRr6.在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实验中,利用AAbb 和aaBB 作亲本进行杂交,F 1自交得F 2,F 2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和重组型个体所占的比例各是( )A .4/16和6/16B .9/16和2/16C .2/16和6/16D .4/16和10/167.南瓜的果实中白色W 对黄色w 为显性,盘状D 对球状d 为显性,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
下面哪一组杂交后代中结黄色盘状果实的比例最少( )A .WwDd×wwddB .WwDd×WwDdC .WwDd×wwDdD .WwDd×wwDD8.向日葵种粒大(B)对粒小(b)是显性,含油少(S)对含油多(s)是显性,某人用粒大油少和粒大油多的向日葵进行杂交,结果如右图所示。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总结(重点)超详细单选题1、科学家已经将控制豌豆7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定位于豌豆的染色体上,结果如下表所示。
若要验证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最适宜选取的性状组合是A.花的颜色和子叶的颜色B.豆荚的形状和植株的高度C.花的位置和豆荚的形状D.豆荚的颜色和种子的形状答案:D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及实质:1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 .实质:(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A、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指的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控制花的颜色和子叶的颜色的基因都在1号染色体上,因此两对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控制豆荚的形状和植株的高度的基因都在4号染色体上,因此两对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C、控制花的位置和豆荚的形状的基因都在4号染色体上,因此两对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控制豆荚的颜色和种子的形状的基因分别位于5号和7号染色体上,因此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D。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A.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B.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C.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D.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答案:C分析: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若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则子一代为杂合子,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A正确;若子一代雌雄性都产生比例相等的两种配子,则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B正确;若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则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不为3:1,C错误;若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则表现型比例为3:1,D正确。
全国通用202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真题单选题1、某牵牛花植株与另一红花宽叶牵牛花(AaBb)杂交,其子代表型之比为3红花宽叶:3红花窄叶:1白花宽叶:1白花窄叶,此牵牛花植株的基因型和表型是()A.Aabb 红花窄叶B.AAbb 红花窄叶C.AaBb 红花宽叶D.aaBb 白花宽叶答案:A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和分离。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基因分离定律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某牵牛花植株与另一红花宽叶牵牛花植株(AaBb)杂交,其后代中红花宽叶:红花窄叶:白花宽叶:白花窄叶是3:3:1:1,分析子代中红花:白色=3:1,宽叶:窄叶=1:1,说明前者是自交(Aa×Aa),后者是杂合子测交(Bb×bb),所以与AaBb杂交的“某植株”基因型为Aabb,表型为红花窄叶, A正确。
故选A。
2、基因型为Dd的个体连续自交n代,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后代中纯合体所占比例的变化曲线是()A.B.C.D.答案:D分析:Dd自交一代后,基因型为DD、Dd和 dd三种,其比例是1/4 .12/和1/4,再自交一代,DD自交后仍是DD,比例为1/4;Dd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DD、Dd 和dd,比例分别为1/4 .12/和1/4; dd自交后仍是dd,比例为1/4。
将上述三项合并后,DD为3/8,Dd为1/4,dd为3/8。
依此类推,自交n代后,杂合体Dd为1/2n,则纯合体所占比率为:1-1/2n。
由以上分析可知,杂合体(Dd)连续自交n代,F n中杂合体的比例为1/2n,纯合体的比例为1-1/2n,随着n的增大,杂合子的比例越来越小,纯合体的比例越来越大,且无限接近于1,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高二生物必修一二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供应中心,其主要作用是A. 能量的合成B. 细胞分裂C. 染色体的合成D. 蛋白质的合成2. 某种动植物细胞的质膜消失,但细胞仍然能够正常生活,那么表明A. 动、植物细胞的构造是相同的B. 质膜是细胞内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C. 质膜主要起保护细胞的作用D. 细胞质内的其他结构可以替代质膜的功能3. 糖分子的消化和吸收主要发生在A. 胃B. 大肠C. 回肠D. 口腔4. 下列哪项属于细胞的运动方式?A. 中渗传递B. 溶酶体消化C. 伸长变形D. 胞吐二、判断题1. 细胞核中的染色质是由DNA组成的。
(对 / 错)2. 细胞的质膜是由脂质、蛋白质和多糖组成的。
(对 / 错)3. 植物的细胞壁是由蛋白质组成的。
(对 / 错)4.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宝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地方。
(对 / 错)三、简答题1. 简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 什么是细胞的核心器官?简述其特点和功能。
3. 简述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四、应用题1. 某处器官的细胞照片中,可以明显观察到有翅膀状突起的结构,具有线粒体内膜结构,这些细胞属于哪类器官,并解释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 每天早晨阳光下洗劳动的几幢细胞房中的细胞都能不同人的激励下,在合适的条件下得以更新。
请你解释一下这个现象。
答案:一、选择题1. A2. C3. C4. C二、判断题1. 对2. 对3. 错4. 错三、简答题1.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保护膜,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
它的功能包括控制物质的进出、维持细胞内外物质的平衡、识别细胞的特异性、参与细胞间相互作用。
2. 细胞的核心器官是细胞核。
细胞核是细胞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内含遗传信息,控制着细胞的生物活动。
其特点是有核膜包裹,内含染色质和核仁。
功能包括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表达、控制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
3. DNA分子是细胞的遗传物质,是双螺旋结构。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1--2章测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列生命系统的层次中属于种群一组是( )A.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B. 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昆虫C. 某水库中的全部鲫鱼D. 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2.如图a、b表示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曲线,c为b曲线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是“J”型增长B.ab曲线之间的面积代表环境阻力,其面积增大K值减小C.某种群第一年数量是N0,下一年种群数量总是前一年的1.3倍,则第5年种群数量是N0×1.35D.时间t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数量达到最大,曲线c表示的种群增长规律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等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B.被标记个体放回后未充分融入种群,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C.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D.调查蜘蛛的种群密度时,选择草多的地方4.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D.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一定时间内酵母菌的数量变化可用曲线Y表示5.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B. 种群密度即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C.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D. 人口老龄化地区的年龄结构将一直处于衰退型6.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个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0和t2时种群数量相等B.若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t1时其为2NC.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7.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年)的变化如图所示。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后“练习与应用”汇总(附答案)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练习与应用一、概念辨析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 一块草地中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
(×)(2)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3)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多。
(×)2.下列关于样方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D)A.样方要有代表性B.样方数量不宜过少C.可以任意设置样方D.样方面积大小应适当3.2003年,我国颁布法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请简要说明这一规定的意义。
答案提示:在自然情况下,新生儿的男女性别比例大致为1 : 1。
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有利于维系性别比例均衡,进而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拓展应用1.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请估算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
答案提示:约386条。
2.假如要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你将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
因为这种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正适合。
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
因为这种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
3.下图A、B分别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请根据此图回答,哪一个国家未来的人口增长率高?答案提示:B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与应用一、概念辨析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将一种生物引人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增长。
(×)(2)种群的“s" 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
生物必修二第一、二章检测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只收Ⅱ卷,第Ⅰ卷的答案填写在机读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曲线能正确表示杂合子(Aa)连续自交若干代,子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的是2、基因型为YyRr的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后代中至少有一对基因为显性纯合的个体占A、3/16B、5/16C、7/16D、9/163、若豌豆的绿色圆粒亲本与黄色皱粒亲本杂交,F1只表现出黄色圆粒性状,F1自交得F2个体,F2黄色皱粒中纯合子有150株,则黄色圆粒性状中有杂合子类型多少株A、300B、450C、900D、12004、一种观赏植物,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鲜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F1自交,F2为9蓝:6紫:1鲜红。
若将F2中的紫色植株用鲜红色植株授粉,则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A、鲜红:蓝=2:1B、紫:鲜红=2:1C、鲜红:紫=1:1D、紫:蓝=3:15、将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连续自交3次,在F3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A、1/8B、7/8C、7/16D、9/166、关于下列图解的理解正确的是A、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过程表示减数分裂过程C、图1中③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Aa占1/4的原因之一D、图2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_B_中2/97、菜豆是自花受粉的植物,其花色中有色对白色为显性。
一株杂合有色花菜豆Aa生活在海岛上,如果海岛上没有其他菜豆植株存在,且菜豆为一年生植物,那么第三年海岛上开有色花菜豆植株和开白色花菜豆植株的比例是A、3∶1B、15∶7C、5∶3D、9∶78、在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发现过程中,“演绎”过程指的是:A、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的”B、根据F1的性状分离比,提出“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根据成对遗传因子分离的假说,推断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中有三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2∶D、根据成对遗传因子分离的假说,推断出F19、在研究同一种哺乳动物的三个个体的两对相对性状时,发现其基因组成是:甲:DBb;乙:DdBB;丙:dBb。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一、二章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第1章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问题探讨2015年,我国科学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查明: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共监测到东北豹42只,其中,幼体2只,雄性和雌性的成体分别为21只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2只。
讨论1. 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对于保护它们有什么意义?【答案】弄清东北豹的数量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2. 调查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对于预测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有什么意义?【答案】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旁栏思考题东北豹的繁殖能力和鼠的差别有多大?这对于它们的种群数量有哪些影响?【答案】东北豹一般每年最多生一胎,通常每胎产仔2~3只,偶尔有产1只或4只的情况。
幼豹2~3岁后性成熟。
而鼠一年可生数胎,每胎产多只鼠,幼鼠当年即可性成熟。
可见东北豹的繁殖能力比鼠弱得多。
一般来说,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这是它们的种群数量出现较快增长的内因。
思考•讨论讨论1. 图1-3中A、B、C三种年龄结构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属于稳定型?为什么?【答案】A属于增长型,C属于衰退型,B属于稳定型。
因为一般来说,幼年和成年个体数越多,老年个体数越少,出生率就越高,死亡率就越低,种群数量增长就越快;反之,种群数量增长就越慢,或者种群数量下降。
2. 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呢?【答案】不一定。
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3. 据统计,1990—2013年的24年间,我国0〜14岁少年儿童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7.69%下降到16.41%;15-64岁人口的比例由66.74%上升到73.92%;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例由5.57%上升到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