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资源分布与开发
- 格式:pptx
- 大小:10.72 MB
- 文档页数:27
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沿海地区投资建设的项目,经常涉及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将沿海滩涂适宜成 陆的部分,通过工程措施促其脱离海水影响,扩展陆地资源以满足项目建设对土地资源的 需求,对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但滩涂羽垦开发也会造成一系列负面 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处理好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 系,尤英是关注对海涂养殖地、芦苇地、红树林以及港口航道等方面的影响,以体现科学 发展的政策导向。
我国沿海滩涂资源状况及利用潜力我国沿海地区滩涂质地分布与陆地输入的泥沙物质质地和海水动力作用关系密切。
各岸段的滩涂质地有泥砂质底、砂泥质底、砂质底、淤泥质底、卵石底、砾石底、礁石底和珊瑚礁等。
不同滩涂质底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适宜不同的贝藻类生物生长。
淤泥质滩涂上 质较肥沃,营养物质较丰富、是许多贝藻类喜欢栖息生长繁殖的地方。
当地一般根据各种贝藻类的生活习性,选择生长育肥快、周期短和经济价值髙的天然贝藻类进行人工养殖。
滩涂上壤以滨海盐上为主,盐上的盐分主要来自海水,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受海洋潮汐咸水顶托和絮凝作用,不断在近海沉积。
当英尚处于水下堆积阶段时,则为髙矿化海水 所浸渍,成为盐渍淤泥。
当高等植物出现而开始上壤形成过程时,积盐过程则成为成上过 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盐渍淤泥也就变为滨海盐上。
由于我国滨海地区跨越暧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自南而北逐渐干旱,上壤含盐疑也相应随之由小增大。
华南沿海的盐上表层含盐量一般不超过2%,而华北和东北的盐上表层含盐量达到2%-3%,个别甚至髙达5%-8%o南海沿岸各大河流的入海河口地区分布着一些酸性滨海盐渍上,又称“咸酸出”“反酸FH”,能危害水稻等农作物生长,必须采取改良措施,才能垦殖利用并取得较好收成。
我国海域而积广阔,自北向南有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域,海岸线漫长曲折,岛屿星罗棋布,滩涂资源十分丰富。
滩涂土地资源分布呈一狭长带状,由潮上、 潮间和潮下3个地貌单元构成。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保护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扩张,海岸带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热点地区。
然而,海岸带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海洋污染、城市化、过度捕捞等等。
为了实现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资源开发和保护方面寻求平衡。
一、海岸带资源开发1.旅游业海岸带的海滩、珊瑚礁和海岛等惊人的景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旅游业也成为了许多海岸城市的支柱产业。
通过高质量的旅游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但是,该行业的发展也可能会带来环境问题。
例如,海岸带的大量开发可能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栖息地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旅游管理计划,以确保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2.能源开发海岸带也是重要的能源开发区域。
海岸带不仅提供了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还提供了风力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绝佳场所。
但是,该行业的开发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持久性影响,特别是石油泄漏等突发事件。
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则和管制措施,以降低环境风险。
二、海岸带资源保护1.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生命的基础。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这些生态系统。
这包括限制过度渔业和废物的放置,建立海洋保护区和海岸带管理计划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维护海岸线的生物多样性,确保野生动植物的未来。
2.海岸线保护海岸线也是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岸线的保护不仅有助于保护野生生物和栖息地,还有助于降低风暴和洪水的影响。
海岸线保护可以通过种植树木,建立沙丘和湿地,以及限制开发和建筑工程来实现。
三、思考应当平衡资源开发和保护。
资源开发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例如提供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这种开发应当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对生态系统和栖息地造成持久性破坏。
同时,在资源开发期间,也应该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以降低环境风险。
维护自然环境是我们长期生存的基础,只有在平衡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2025年海岸带资源利用知识点分析《2025 年海岸带资源利用知识点分析》海岸带,这个独特而又充满生机的区域,是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地带,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 2025 年,对于海岸带资源的利用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有必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海岸带资源的主要类型。
海岸带的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以及能源资源等。
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多样,从各种鱼类、贝类到藻类,为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基础。
矿产资源方面,有石油、天然气、砂矿等,这些资源对于工业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资源在沿海地区的城市建设和农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而旅游资源,如美丽的海滩、独特的海洋景观,吸引着大量游客,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
能源资源,像潮汐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在 2025 年,对于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
过度捕捞一直是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通过科学的渔业管理和养殖技术,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
比如,采用精准的捕捞技术,只捕捞达到一定规格的鱼类,让小鱼有足够的时间生长繁殖。
同时,海洋牧场的建设将进一步发展,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手段,提高海洋生物的产量和质量。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高效开采。
在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时,会采用更先进的钻探技术和设备,减少对海洋生态的破坏。
对于砂矿等资源的开采,将加强监管,确保开采过程符合环保标准,避免造成海岸侵蚀和海洋污染。
土地资源的利用会更加紧凑和高效。
随着沿海地区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变得越发珍贵。
未来会更加注重城市规划的合理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
同时,在土地开发过程中,会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留必要的湿地和海防林,以维护生态平衡和抵御自然灾害。
旅游资源的开发将更加注重特色和品质。
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海滩度假,而是结合当地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特色,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
海岸带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海岸带是位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处的特殊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海洋生物、潮间带生态系统以及滨海湿地等。
然而,过度的开发和不当的利用使得海岸带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进行海岸带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探究海岸带自然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海洋生物是海岸带最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
它们不仅提供食物,还被用于制药和医疗领域。
许多海洋生物具有抗癌、抗病毒等特性,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和开发价值巨大。
此外,潮间带生态系统和滨海湿地也是海岸带重要的自然资源。
它们具有防护海岸、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因此,海岸带的开发研究有助于满足人们对资源的需求,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进行海岸带自然资源开发之前,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过度的开发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保护海岸带的生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海洋生物的基因多样性,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限制捕捞和开采等活动是保护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有效方式。
此外,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提高人们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更好地开展海岸带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与海洋生物、潮间带生态系统和滨海湿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开展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例如,开发新型捕捞器具和引进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损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跨国合作也是进行海岸带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的重要途径。
海岸带跨越不同国家和地区,彼此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同时,通过共同研究和交流经验,可以加深对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的认识,提高全球海岸带自然资源的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海岸带是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特殊地带。
在进行海岸带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时,我们需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系统、加强科学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和跨国合作。
第1篇一、前言海岸环境是人类重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海岸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更好地了解海岸环境现状,为海岸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报告对海岸环境数据进行了分析。
二、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我国沿海地区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监测部门等公开的统计数据、调查报告以及相关学术论文。
数据涉及海岸线长度、海岸带面积、海滩侵蚀、水质、生物多样性、污染排放等多个方面。
三、海岸线长度及海岸带面积分析1. 海岸线长度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数据,我国海岸线总长度为3.4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长度为1.6万公里。
从沿海省份来看,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和海南省的海岸线长度较长,分别为4312公里、3322公里、3111公里和2444公里。
2. 海岸带面积我国海岸带面积约为18.6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陆海岸带面积约为10.6万平方公里,岛屿海岸带面积约为8.0万平方公里。
沿海省份中,广东省、浙江省和海南省的海岸带面积较大,分别为4.6万平方公里、3.7万平方公里和3.2万平方公里。
四、海滩侵蚀分析1. 侵蚀现状近年来,我国海滩侵蚀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中国海岸侵蚀监测报告》数据,2018年我国海滩侵蚀总面积约为6450平方公里,其中侵蚀严重区域约为2470平方公里。
海滩侵蚀严重影响了海岸带生态环境、旅游业和沿海居民的生产生活。
2. 侵蚀原因海滩侵蚀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质构造、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等;人为因素主要有海岸工程、过度开发、海洋污染等。
五、水质分析1. 水质现状根据《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数据,2018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水水质总体良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78.1%,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21.9%。
部分海域存在污染问题,主要污染物为氮、磷、有机物等。
2. 污染原因沿海地区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陆源污染、海洋污染和船舶污染。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省级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正文:----------------------------------------------------------------------------------------------------------------------------------------------------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省级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1〕50号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上海市海洋局、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山东省海洋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为切实发挥海岸带专项规划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辅助支撑作用,加快推进省级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以下简称“省级海岸带规划”)有关工作,现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一)规划定位。
省级海岸带规划是对全国海岸带规划的落实,是对省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补充与细化,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定位以及规划分区基础上,统筹安排海岸带保护与开发活动,有效传导到下位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二)规划范围。
因地制宜确定海岸带规划范围,其中海域规划范围为省级人民政府管辖海域和海岛,陆域研究范围为沿海县级行政区(不设区的地市级行政区)管理陆域,规划范围可根据陆海自然地理格局和保护开发实际确定。
陆海分界线以最新修测的海岸线为准。
(三)规划成果。
包括规划文本、登记表、图件、编制说明、研究报告及数据库等。
待海岸带规划批准后,统一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二、编制要求(一)坚持生态优先。
以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妥善处理当前和长远、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加强生态安全保护。
(二)落实陆海统筹。
第19卷第2期 黄 渤 海 洋 19(2)pp.77~82 2001年6月 JOURNA L OF OCE ANOG RAPHY OF H UANG H AI&BOH AI SE AS June,2001研究报道北黄海淤泥质海岸地貌发育过程及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Ξ李雪铭(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系,辽宁大连110029)摘 要:分析了冰后期以来北黄海淤泥质海岸变迁及海岸地貌的形成和滩涂的自然分带。
讨论了北黄海淤泥质海岸滩涂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关键词:北黄海;淤泥质海岸;开发模式中图分类号:P73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199(2001)022*******辽东半岛东侧的北黄海淤泥质海岸是我国沿海最重要的淤泥质海岸岸段之一。
它东起鸭绿江口,西至登沙河口,全长468km,行政上跨丹东、东港、庄河、普兰店、金州等县、市(区)。
基本上以大洋河口为界,以东93km属于平原型淤泥质海岸,以西375km为岬湾型淤泥质海岸。
平均高低潮线之间的淤泥质海岸滩涂面积近700km2,潮上带淤泥质滩涂面积为680km2(已开发利用面积)。
这里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不但是辽宁省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之一,而且是海洋开发,建设“海上辽宁”的前哨阵地,本文试图对北黄海淤泥质海岸地貌的演变发育过程作一探讨,并据此海岸地貌特点为海岸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初步意见。
1 北黄海淤泥质海岸地貌发育过程1.1 冰后期北黄海淤泥质海岸线变迁北黄海淤泥质海岸是全新世冰后期海侵后的岬湾型砂质基础上形成的。
据研究[1],本区海岸地带在全新世早期(普兰店期)海侵还属于开始阶段,海侵范围从没超过现在海岸线,到了全新世中期(大孤山中期)的前期(约5kaB.P.),冰后期海侵达到了最大范围,海岸线曾比现在伸入陆地最远可达几十公里。
此阶段所谓全新世高海面期,综合研究认为此岸段高海面高出现海面5~15m(含地壳上升因素),此时北黄海淤泥质海岸东段鸭绿江河口三角洲平原几乎都被海水淹没,接受海相沉积,从剖面上看,滨海相灰绿色淤泥Ξ收稿日期:2000208217 修订日期:2000212214 作者简介:李雪铭(19642),男,副教授,硕士,现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
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
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建设性开发利用,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渔场及养殖场建设、海洋能源开发利用等;另一类新兴开发利用,如渔业旅游、海洋科技服务、海洋教育和科学研究等。
1、渔业渔场及养殖场建设:在海岸带建立渔业渔场和养殖场,以提高水产品的产量。
2、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岸带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易产生海洋能源,可以利用海岸带处的海流、波浪、潮汐等,建设海洋能源开发发电站,从而发挥海岸带的经济价值。
3、渔业旅游:根据不同的季节以及所在海岸带的自然环境,能够提供有关渔业旅游的服务,如滨海垂钓,浮潜等,让游客感受海洋的美好风光。
4、海洋科技服务:可以利用海岸带处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开展海洋科技服务,如科技研究、环境预测等,有助于科学研究海洋资源以及实行海洋资源管理和保护。
5、海洋教育与科学研究:利用海岸带处的地理环境优势,为海洋教育与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推动科学家和研究者深入研究海洋,促进海洋教育的兴起及科学研究的不断进行。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3.09.28施行日期2013.09.28文号辽政发[2013]28号主题类别海洋资源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正文:----------------------------------------------------------------------------------------------------------------------------------------------------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辽政发〔2013〕28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现将《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辽宁省人民政府2013年9月28日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目录前言第一篇发展战略第一章发展背景第二章战略目标第二篇总体布局第三章形成功能分区第四章优化空间结构第五章构建开放格局第三篇功能板块建设第六章工业开发板块第七章港口物流板块第八章城镇建设板块第九章旅游休闲板块第十章农业渔业板块第十一章生态保护板块第四篇岸段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丹东岸段第十三章大连岸段第十四章营口岸段第十五章盘锦岸段第十六章锦州岸段第十七章葫芦岛岸段第五篇实施保障第十八章提升保障能力第十九章完善体制机制前言辽宁海岸带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大陆岸线长2110公里。
规划范围包括:海岸线向陆域延伸10公里、向海域延伸12海里(约22公里),陆域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1万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涉及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6市的28个县(县级市、区)。
2011年末,行政区划范围内总人口1287.5万人,占全省30.3%;地区生产总值9211.6亿元,占全省4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54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1.0%。
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实施细则(全文)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实施细则(全文)近日印发的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实施细则要求进一步落实、细化和完善了海南省海岸带保护与开发法规政策规定,建立海岸带保护与开发长效机制,下面是细则的详细内容。
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实施细则第一条为加强海岸带环境资源的保护,规范海岸带开发利用管理,根据《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结合本经济特区海岸带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凡在本经济特区海岸带范围内从事保护治理、开发利用及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和本细则的规定。
第三条海岸带是指海洋与陆地交汇地带,包括以海岸线为基线向陆地侧延伸的滨海陆地与向海洋侧延伸的近岸海域。
海岸带具体范围根据《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范围和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1-2021年)的通知》确定。
海岸线是指平均大潮高潮线。
海岸线具体界线由省海洋部门会同省测绘部门依据国家海岸线修测技术标准和规范,结合我省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实际和岸线变化情况进行划定,报省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省海洋部门会同省测绘部门应当每年对海岸带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每5年组织对海岸线进行修测,报省政府批准。
第四条海岸带保护与开发应当遵循陆海统筹、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分类管控、协调发展的原则;对海岸带生态环境损害实行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
第五条省政府和沿海市县政府应当加强对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
省政府负责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
沿海市县政府是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严格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审批监管,加强海岸带环境资源修复和保护,建立健全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长效机制。
省政府和沿海市县政府发展与改革、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海洋、渔业、建设、旅游、交通运输、水务、林业、农业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落实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控要求,加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的监督管理。
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教程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海岸线和海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了了解全国范围内海岸和海涂资源的现状和特点,开展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成为必要的工作。
本教程将介绍如何进行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以期为相关研究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查目标1.了解全国范围内海岸线和海涂资源的分布、面积和特征;2.掌握各个海岸带及海涂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3.进行全国范围内海岸线变迁和海涂开发利用的历史分析。
三、调查步骤1.确定调查区域根据研究目标和资源分布情况,选择适当的调查区域。
可以考虑按省、市、区进行划分,也可以根据自然条件和管理需要进行划分。
2.制定调查方案制定调查方案时要考虑可行性和科学性。
包括调查内容、方法、时间安排、数据采集和处理等。
可以参考之前的调查经验和现有的调查标准。
3.数据采集根据调查方案,采用现场实地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和文献资料收集等多种方法,获取需要的数据。
可以使用GPS、无人机等先进技术辅助数据采集。
4.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处理,包括数据校验、清洗和统计分析等。
使用适当的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和图表制作,以形成直观的调查结果。
5.撰写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结果,撰写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的报告。
报告应包括调查目标、调查区域、调查方法、数据采集和处理、结果分析等内容。
四、调查数据和信息1.海岸线数据获取海岸线的空间数据,包括海岸线位置、长度、形状等信息。
可以使用卫星影像、空照图等数据源。
2.海涂数据获取海涂的空间数据,包括海涂分布、面积、质量等信息。
可以通过调查、测绘和遥感技术获取。
3.生态环境数据获取海岸带和海涂的生态环境数据,包括水质、植被、动物等信息。
可以通过现场监测、样本采集和实验分析等方法获取。
4.历史数据和文献资料获取海岸带和海涂历史变迁和利用的数据和文献资料,以了解过去的变化和发展。
可以通过图书馆、档案馆和互联网等渠道获取相关信息。
第五章海洋开发第一节 海岸带开发【课程标准】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学习目标】1、阅读材料,能说出海岸带的范围;2、阅读图文材料,能概括出海岸带经济发展的优势;3、阅读材料,能归纳出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学习过程】一、海岸带开发及其开发利用优势 1.海岸带:活动一:阅读下图,完成填空。
(1)狭义:主体是指 ;(2)广义:是指 向 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活动二:阅读教材P46,完成下列填空:2.海岸带开发条件:(1)自然:①位置:海域和陆域的地带。
②资源:自然资源兼备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最为丰富。
③生产力:是海洋、陆地和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很高的和。
(2)社会:海岸带密集,集中,具有、、等优势。
二、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活动三:阅读教材P46-47,完成下列填空:1.滩涂资源开发:①滩涂概念:大潮时位于线以下,线以上的的特殊地带。
②滩涂的用途:、、、、;③发展滩涂养殖的条件:充足、适宜、丰富,是海洋鱼类回游、产卵、繁殖后代的家园。
④存在问题:围垦农田导致土壤;围造盐田、虾池诱发;河口围堵引起。
2、港口建设:⑴概念:港口是货物和旅客并变换运输方式的场所,由和两部分组成。
⑵区位因素:因素陆域:筑港条件地势,有足够的长度和,用以布置库场、铁路、道路及生产辅助设施。
社会经济因素腹地有的经济腹地。
交通的交通。
依托城市尽量依托,以提供港口建设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3)港口规划中应研究的问题:①准确预测腹地范围和港口;②评价腹地范围内水平、资源程度及其生产潜力;③研究港口与腹地间的条件。
影响港口选址的区位因素:活动四: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港口吞吐量是一个港口每年经水运输出、输入港区并经过装卸作业的货物总量。
它是衡量港口规模大小及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影响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的区域社会经济能力,如腹地的大小,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等;另一类是港口本身的建港条件,包括陆域条件和水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