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氧剂与UV剂光稳定剂大全
- 格式:pdf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11
紫外吸收剂(UV Absorber)化学类型品名外观特点应用添加量(相对于树脂固体分) 二苯甲酮Chimassorb 81 粉末提高UV清漆浅色漆的耐黄变性能仅建议用于对耐候性能要求较低的场合1-3%苯并三氮唑Tivuvin 99-2TDS深棕色液体优异的热稳定性和环境耐久性,适合于保护在高温烘烤及极端苛刻条件下使用的工业涂料宽广的吸收波范围,可给予光敏底材如木器、塑料等以有效的保护木器染色体系和清漆,工业涂料,高温烘烤涂料,如卷钢涂料清漆体系:1.0-3.0% 单独使用或配合0.5-2.0% Tinuvin292 或123有色体系:1.0-3.0% 单独使用或配合0.5-2.0% Tinuvin292 或123 Tinuvin384-2TDS淡黄色液体颜色浅;可在水性体系中分散即使在高浓度下,与体系也有很好的相容性;低挥发性,长效的耐迁移性和耐萃取性建议用于汽车涂料、卷钢涂料、木器涂料1.0-3.0% 单独使用或配合0.5-2.0%Tinuvin292 或123Tinuvin 9945DW 乳白色分散体挥发性和热稳定性佳,可在水中完全分散:较广的吸收特性:水性建筑涂料、UV固化体系、工业涂料和木器涂料 2.0%-5.0%Tinuvin 900TDS淡黄色粉末较广的吸收特性;非常低的挥发性;高化学稳定性,特别适合需经受高温和极端条件的体系;长效的耐萃取性和耐迁移性高温烘烤固化体系,如:卷钢漆、粉末涂料;Tinuvin900可以被加入到汽车漆中涂和清漆中粉末涂料:1.0-3.0%Tinuvi900 +0.5-2.0% Tinuvin144或111FD液体涂料:1.0-3.0%Tinuvin900 +0.5-2.0%Tinuvin292 或123Tinuvin 928TDS淡黄色晶型粉末较广的吸收特性;好的溶解性与好的相容性;耐高温和环境温度性好,特别适合需要高温固化的体系粉末涂料和卷钢涂料、汽车涂料粉末涂料:1.0-3.0%Tinuvin928 +0.5-2.0% Tinuvin144或111FD液体涂料:1.0-3.0%^Tinuvin928 +0.5-2.0% Tinuvin292或Tinuvin123 Tinuvin 1130TDS黄色至浅琥珀色粘稠液体在水性体系中易乳化;即使在高浓度下,与体系也有很好的相容性;低挥发性;高化学稳定性各种溶剂型或水性涂料体系中,如汽车涂料、工业涂料和市售涂料(如:木器着色涂料)1.0-3.0% 单独使用或配合0.5-2.0%Tinuvin292 或123三嗪Tinuvin 400TDS粘稠淡黄色液体高吸收特性和光化学稳定性;即使在高浓度,与体系也有很好的相容性;非常低的挥发性;高化学稳定性;长效耐迁移性和耐萃取性设计用于与体系内其他组分无交叉反应的紫外光吸收剂,专门用于胺催化或金属催化固化的涂料体系.由于Tinuvin400 本身颜色浅及光稳定性好,它还特别用于UV固化的体系1.0-3.0% 单独使用或配合0.5-2.0%Tinuvin292 或123Tinuvin 400DW TDS乳白色分散体蓝移和高吸收特性,热稳定性高,不与胺或金属催化剂反应,不迁移。
抗氧剂在聚合物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即其生产、贮存、加工、使用过程中,都会因自身或外界因素而发生氧化作用,导致聚合物及其制品性能的下降或损失。
这也被称为高分子材料的老化。
添加抗氧剂是延缓材料老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抗氧剂是一种能抑制和延缓聚合物材料氧化和降解的化学助剂。
其作用机理较复杂,主要作用为:(1)阻断降解链反应的进行,(2)分解氢过氧化物。
按此机理可分为链终止剂、过氧化物分解剂、金属钝化剂。
其中,链终止剂习惯上又被称为主抗氧剂,过氧化物分解剂被称为辅助抗氧剂。
按结构又可分为受阻酚类、胺类、亚磷酸酯类、硫酯类和其他类。
理想的抗氧剂应符合以下要求:(1)抗氧化降解效能高。
(2)与基础材料的相容性好。
(3)对制品的基本物理-机械性能无不良影响。
(4)热稳定性高,耐热性好。
(5)挥发性小,扩散迁移适度,耐溶剂抽提性好。
(6)不与其他助剂发生不良反应。
(7)无毒,对人体无刺激,无异味。
污染性小。
(8)价廉易得。
目前,新结构的受阻酚类抗氧剂的开发应用速度比较缓慢。
随着塑料加工条件越来越高,较高相对分子质量的抗氧剂逐渐受到重视,这样可尽量减少挥发物的数量。
抗氧效能高的非污染胺类化合物或受阻胺光稳定剂(HALS)也将随着其价格的下降,有可能成为经济有效的品种。
一.受阻酚类1化学名 2,6-二叔丁基对甲酚(抗氧剂264)英文名 2,6-di-tert-butyl-4-methylphenol化学文摘 CAS No.128-37-0结构式性质白色或淡黄色结晶粉末,遇光颜色变黄,并逐渐加深。
相对分子质量220.36。
挥发性较大。
相对密度1.048。
熔点68~70℃,沸点257~265℃。
闪点126.7℃。
蒸汽压0.27kPa(100℃)、4.0kPa(160℃)。
溶于芳烃、甲醇、乙醇、丙酮、四氯化碳、乙酸乙酯、汽油等,不溶于水或稀碱液。
无污染性。
用途本品是传统受阻酚类抗氧剂的一个重要品种。
因其生产简便,价格低廉,不污染制品,而应用广泛。
塑料成型添加剂塑料成型加工添加剂一大类助剂,包括增塑剂、热稳定剂、抗氧剂、光稳定剂、阻燃剂、发泡剂、抗静电剂、防霉剂、着色剂和增白剂(见颜料)、填充剂、偶联剂、润滑剂、脱模剂等。
其中着色剂、增白剂和填充剂不是塑料专用化学品,而是泛用的配合材料。
塑料助剂是在聚氯乙烯工业化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化工的兴起,塑料工业发展甚快,塑料助剂已成为重要的化工行业。
根据各国塑料品种构成和塑料用途上的差异,塑料助剂消费量约为塑料产量的8%~10%。
目前,增塑剂、阻燃剂和填充剂是用量最大的塑料助剂。
增塑剂一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聚合物混溶的低挥发性有机物,它们能够降低聚合物熔体的粘度以及产物的玻璃化温度和弹性模量。
其作用机理是基于增塑剂分子对聚合物分子链间引力的削弱。
增塑剂是最早使用的塑料助剂。
19世纪下半叶,就曾采用樟脑和邻苯二甲酸酯作硝酸纤维素的增塑剂。
1935年聚氯乙烯工业化后,增塑剂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约80%用于聚氯乙烯和氯乙烯共聚物,其余用于纤维素衍生物、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天然和合成橡胶。
软质聚氯乙烯平均外加45%~50%(质量,下同)增塑剂。
由于不需或仅少量添加增塑剂的硬质聚氯乙烯的迅速发展,增塑剂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已低于聚氯乙烯。
中国聚氯乙烯软质制品仍占很大比例,故增塑剂仍将有较快的发展。
邻苯二甲酸酯类是增塑剂的主体,其产量约占增塑剂总产量的80%左右,其中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简称DOP)是最重要的品种。
生产规模较小的增塑剂有:己二酸和癸二酸的酯类(具有良好耐寒性),磷酸酯类(具有阻燃作用),环氧油和环氧酯类(与热稳定剂有协同作用),偏苯三酸酯和季戊四醇酯(耐热性较好),氯化石蜡(辅助增塑剂和阻燃增塑剂),烷基磺酸苯酯(辅助增塑剂)。
热稳定剂主要功能是防止加工时的热降解,也有防止制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老化的作用。
用量较大的是聚氯乙烯和氯乙烯共聚物的热稳定剂。
热稳定剂在软质制品中的用量为2%左右,而在硬质制品中为3%~5%。
农药制造中的稳定剂与增效剂选择农药的稳定性和效果是农药制造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稳定剂和增效剂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农药的质量和效果。
稳定剂的选择稳定剂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农药的稳定性和延长其保质期。
在农药制造过程中,农药的化学性质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容易发生分解、聚合等反应,导致农药的失效。
因此,选择合适的稳定剂是保证农药质量的关键。
常用的稳定剂有:1.抗氧剂:抗氧剂是一种能够抑制氧气或其他自由基对农药的氧化作用的化学物质。
常用的抗氧剂包括二茂铁、硫代硫酸钠、抗坏血酸等。
2.光稳定剂:光稳定剂是一种能够吸收紫外线并转化为热能的化学物质,从而减少农药受到的光照影响的稳定剂。
常用的光稳定剂包括二苯甲酮、苯并三唑等。
3.酸碱稳定剂:酸碱稳定剂是一种能够调节农药溶液的pH值的化学物质,从而减缓农药的分解速率的稳定剂。
常用的酸碱稳定剂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磷酸氢二钠等。
4.分散剂:分散剂是一种能够增加农药颗粒的分散性的化学物质,从而提高农药的稳定性的稳定剂。
常用的分散剂包括聚乙二醇、硅藻土等。
增效剂的选择增效剂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农药的效果和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通过与农药混合使用,能够增强农药的杀虫、杀菌、除草等效果,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常用的增效剂有:1.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一种能够增加农药在植物表面或害虫体表的吸附性的化学物质,从而提高农药的渗透性和附着性的增效剂。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包括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2.载体剂:载体剂是一种能够将农药均匀地分散在植物或土壤中的化学物质,从而提高农药的渗透性和持久性的增效剂。
常用的载体剂包括黏土、高岭土等。
3.渗透剂:渗透剂是一种能够增加农药在植物或害虫体内的渗透性的化学物质,从而提高农药的效果的增效剂。
常用的渗透剂包括尿素、硝酸铵等。
4.生物增效剂:生物增效剂是一种能够增加农药的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从而提高农药的效果的增效剂。
常用塑料助剂简介一、稳定助剂1.热稳定剂热稳定剂聚氯乙烯由于能和许多其它材料如增塑剂、填料及其它聚合物相容,因而被认为是最通用的聚合物之一。
其主要缺点就是热稳定性差。
添加剂的使用可改变聚氯乙烯(PVC)的物理外观和工作特性,但不能防止聚合物的分解。
虽然在物理的(如热、辐射)和化学的(氧,臭氧)因素作用下总是会使聚合物材料逐渐地破坏,但叫做稳定剂的一类物质可有效地阻止、减少甚至基本停止材料的降解。
关于PVC的破坏过程,人们提出了各种机理:热氧化分解;无氧情况下增长大自由基的交联;立构规性对降解的影响;光降解;氧化脱氯化氢;辐射降解;加工过程引入的临界应力导致的分子链断裂;以及PVC分子中支化点对降解的影响等。
从化学上来说这些机理是非常相似的,并且可以直接与PVC的物理状态相联系。
PVC 降解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脱氧化氢,表示如下:随着脱氯化氢过程的继续,出现共轭双键,聚合物吸收光的波长发生变化,当在一个共轭体系中出现6或7个多烯结构时,PVC分子吸收紫外光,从而呈现黄色。
这里最多能产生0.1%的氯化氢。
随着降解过程的继续,双键增加,吸收光波长变化,PVC的颜色也逐渐变深,深黄色,摇拍色,红棕色,直至完全变黑。
当聚合物进一步受损时,继而发生氧化,链断裂,最后交联。
为了最大限度地弥补PVC均聚物和共聚物的严重缺陷,需要用稳定剂消除引起开始脱氯化氢的不稳定部位;或作为氯化氢的清除剂;或当自由基产生时便与之反应;或作为抗氧剂;或改变多烯结构以阻止颜色变化、分子链断裂和交联。
稳定剂必须与PVC体系相容,不会损害材料体系整体的美感,并且还应具有调节润滑的性能。
对某一具体的树脂、复合组份、最终用途选定好稳定剂,可得到优良的PVC掺混物。
PVC 树脂的敏感性以及各种添加剂的稳定作用或有害效应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逐一加以注意。
因此,必须注意到像树脂的锌敏感性,金属皂润滑剂的稳定性能,环氧及磷类增塑剂的工作特性,以及各种颜料及其它组份的影响等现象。
一文搞懂弹性体常用助剂那些事儿,没有比这更全的了润滑剂一、润滑剂润滑剂是为了改善塑料在加工成型时的流动性和脱模性,从而提高制品性能的一种添加助剂。
主要润滑剂的品种及性质如下:1、烃类润滑剂(1)石蜡溶于有机溶剂,在树脂中分散性、相容性、热稳定性均差,用量一般在0.5%以下,尽管石蜡属于外润滑剂,但是非极性直链烃,不能润湿金属表面,即不能阻止PVC粘金属壁,只有和硬脂酸钙并用时,才能发挥协同效应。
(2)液体石蜡在挤出和注射加工时,作为PVC的内润滑剂,与树脂相容剂差,添加量一般为0.3%-0.5%,过多时反而使加工性能变坏。
(3)微晶石蜡润滑性和热稳定性好,但分散性差,用量一般为0.1%-0.2%,最好与硬脂酸丁酯、高级脂肪酸并用。
(4)氯化石蜡与PVC树脂相容性好,但透明性较差,还起增塑剂作用,用量在0.3%以下和其他润滑剂并用效果较好。
若作为辅助增塑剂用,其添加量可大些。
2、脂肪酸类(1)硬脂酸十八烷酸:微溶于水,能溶于有机溶剂,用量在0.5%以下。
(2)其他:羟基硬脂酸、蓖麻油酸,其稳定性稍差。
3、脂肪族酰胺类和脂类(1)硬脂酰胺可用于透明制品,与高级醇并用,可改善热稳定性和润滑性,用量0.3%-0.8%,还做烯烃类的滑爽剂。
(2)己烯基双硬质酰胺(EBS)具有较好的内外、润滑作用,还具有抗静电性能,主要用于PVC、PP、PS、ABS、PF、PE等树脂中,是一种高熔点润滑剂,用量为0.5%-2%。
(3)硬脂酸丁酯常用做脱模剂,适用于透明制品。
(4)油酸酰胺用于PP、PE的滑爽剂及薄膜的抗黏连剂,用量0.2%-0.5%。
4、金属皂类(1)硬脂酸锌适用于聚烯烃,ABS等,用量为0.3%。
(2)硬脂酸钙适用于通用塑料,外润滑用,用量0.2%-1.5%。
其他硬脂酸镉、硬脂酸镁、硬脂酸铅与上述皂类一样,既有热稳定作用,又有润滑作用。
5、复合润滑剂复合润滑剂不仅使用方便,而且润滑性能好,能使内部和外部润滑性能相平衡;在挤出过程中,使初期、中期、后期润滑效果相互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