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 格式:ppt
- 大小:127.00 KB
- 文档页数:3
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碑文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
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
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
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附录:1953年12月1日上午,在陈寅恪的家里,汪钱和自己的老师陈寅恪作了一次长谈。
汪钱按照老师的要求,记录下陈寅恪的一篇口述长文。
全文如下:对科学院的答复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
王国维死后,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集念。
当时正值国民党统一时,立碑时间有年月可查。
在当时,清华校长罗家伦,他是二陈派去的,众所周知。
我当时是清华国学院导师,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界最重要的人物,故撰文来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学问的人,特别是研究史学的人。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士字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
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扬。
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
学说有错误是可以商量的,我对王国维也是如此。
王国维的学说中,也有错的,如关于蒙古的问题,我认为就可以商量。
我的学说也有错误,也可以商量。
个人之间的争吵,不必芥蒂,我你都应该如此。
我写给王国维的文中,中间骂了梁任公,给梁任公看,梁只笑了笑,不以为芥蒂,我对胡适也骂过。
但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为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成怀恩不能自已。
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金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
因以刻石之辞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火,共三光而永光。
碑式为梁思成所拟。
闽县林志钧(宰平)书丹,郭县马衡篆额。
(节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王观堂先生挽词序或问观堂先生所以死之故。
应之曰:近人有东西文化之说,其区域分划之当否,固不必论,即所谓异同优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义焉。
其义曰: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
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
其所殉之道,与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一人一事。
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托,以为具体表现之用;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
故所依托者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得因以保存。
吾国古来亦尝有悖三纲违六纪无父无君之说,如释迦牟尼外来之教者矣,然佛教流传播衍盛昌于中土,而中土历世遗留纲纪之说,曾不因之以动摇者,其说所依托之社会经济制度未尝根本变迁,故犹能藉之以为寄命之地也。
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销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焉,强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一)已完成1以下()不属于清华大学四大导师。
我的答案:D2知识分子自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以下()不具备这一文化意义。
我的答案:D3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评论观点“意象说”,认为“词应以意象为上”。
我的答案:×4《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是王国维先生的墓志铭。
我的答案:√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二)已完成1以下()是王国维引用西方思想评价《红楼梦》的著述。
我的答案:C2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最伟大的精神是(),这种精神具有永恒的意义。
我的答案:D3《与妻书》的作者是()。
我的答案:C4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自杀是令人崇敬的殉国行为。
我的答案:×5现代知识分子往往将“心性”作为安身立命之本。
我的答案:×《庄子·秋水(节选)》(一)已完成1庄子的生平比较模糊,最早可供参考的史料是()。
我的答案:C2百家争鸣时期,庄子在论辩上所针对的思想敌手主要是来自()。
我的答案:C3庄子文学体现了中国古典式的()。
我的答案:D4百家争鸣时期,按照地理上可划分为北方学派和南方学派,北方学派以儒家为主,南方学派以道家为主。
我的答案:√5庄子和老子同为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思想十分一致,没有任何不同。
我的答案:×《庄子·秋水(节选)》(二)已完成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孟子的主张,他主要是为了批驳()的观点。
我的答案:D2“凤歌笑孔丘”的是楚国狂人()。
我的答案:D3战国时期()国国君闻说庄子贤明,希望聘之为相,却被庄子拒绝。
我的答案:D4庄子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建构主义的。
我的答案:×5在古典时期,精于一门具体知识的专家是受到众人尊敬的。
我的答案:×《庄子·秋水(节选)》(三)已完成1根据《庄子·秋水》篇的记载,庄子曾在()处垂钓。
我的答案:C2“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关于本体的经典讲法,这句话出自()。
【经典品读】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海宁王先生[2]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
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3]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
佥[4]曰:宜铭之贞珉[5],以昭示于无竟[6]。
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7]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8]。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9]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10]而永光。
注释:[1]本文选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海宁王先生: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号观堂。
现代学者,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导师”之一。
1927年6月2日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
生平著作六十余种,研究领域涉及文学、美学、甲骨文、金文等,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著述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3]煦育:养育。
裴度《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煦物如春,化人如神。
”[4]佥(qiān):全,皆。
[5]贞珉(mín):石刻碑铭的美称。
珉:似玉的美石。
[6]无竟:永远。
[7]俗谛:佛教名词,指世俗的道理。
[8]“非所论”句:王国维自沉后,对其死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与罗振玉的个人恩怨有关,有人说是为溥仪小朝廷殉节。
[9]真宰:天为万物的主宰,故称真宰。
[10]三光:日、月、星。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翻译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翻译为士之读书治学,其目的正是为了使自己脱离世俗观念的束缚。
陈寅恪在王国维先生投水自沉后两周年写的纪念碑铭原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节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陈寅恪在王国维先生投水自沉后两周年写的纪念碑铭译文:
士之读书治学,其目的正是为了使自己脱离世俗观念的束缚,真理也正因此而才能够得以发扬广大。
思想而不自己,则不如去死,这是古今圣贤共同追求的理想,那些平庸鄙琐的人哪里能理解得了呢(此句我理解不了,在此妄断之)。
先生以一死来彰显他独立自己的理想,并不是如人们所说,是为了个人的恩怨,国家的灭亡。
唉,立块石头在这学校,表达一些哀思,让人们记住他。
以表彰哲人之奇节,彰显真理的无穷光辉(此句也理解不了。
亦妄断)。
将来的事情难于预测,先生之著述,其影响可能会随时代之不同变化,
先生之学说,将来也可能有需要修正的地方。
只有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即使经过千百万年,也会与天地一样长久,和日月一样永远闪光。
读陈寅恪抗战胜利之《忆故居》[七律]
陈寅恪撰写《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少壮云游赴远方,
才高八斗寓胸藏。
精神独立崇风尚,
思想自由嗟夕阳。
半世飘零堪梦碎,
一生风雨话凄凉。
书山有路记识得,
无奈他乡聊故乡。
附:陈寅恪《七律. 忆故居》渺渺钟声出远方,
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
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
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
且认他乡作故乡。
第一讲语言的功能和陷阱王蒙一、填空题1.优秀的作家开讲艰深的学问,也应当是别具风格、妙趣横生的。
这就是王蒙多年前所倡导的“作家学者化”理念。
二、单选题1、王蒙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以契诃夫小说《苦恼》为论据阐述的论点是( B )A.语言文字的修辞功能B. 语言的心理功能C. 语言的信仰功能D. 语言的创造功能2、《语言的功能和陷阱》里面认为“仁孝忠信”、“礼义廉耻”本来是好词儿,后来变成人们厌恶的词汇,这是一种语言的(D)A. 言不尽意 B. 言过其实C. 双刃剑D. 狗屎化效应3、王蒙在《语言的功能和陷阱》里面,王蒙提及了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论述了( B )A. 语言的记忆功能B. 语言的审美宣泄功能C. 语言的交际功能D. 语言的浪漫功能4.下列作品中,不属于王蒙创作的是( B )。
A.《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B.《班主任》C.《活动变人形》 D.《踌躇的季节》5.“……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故事,但是起码马语没有人语这么发达。
如果马语比人语还发达的话,那么今天王蒙这个位置上的可能就是一匹公马了。
”这段话语突出体现了此篇演讲稿( B)的特色。
A.外松内紧B.亦庄亦谐C.取譬引喻D.极具煽情6.“比如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就造成了我们中国人的心理模式,我们一看到明月就会想到家乡……你有没有真实的对于明月的感受。
”这段话语体现了王蒙先生所谓的语言(D)的陷阱。
A.文不尽言B.言过其实C.落入俗套D.扼杀创造7.“‘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觉得这话多好呀……但是现在你如果什么都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它就已经丧失了它原本的力量。
”这段话语体现了王蒙先生所谓的语言( C )的陷阱。
A.文不尽言B.言过其实C.落入俗套D.扼杀创造8.王蒙在论证语言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即“语言是把双刃剑”时,比较《伊索》话剧中“最好的菜和最坏的菜都是口条”,这种论证方法是( B )。
A.归纳法B.类比法C.对比法D.演绎法三、多选题1、根据《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下列属语言的陷阱的是:(CDE )A.掌握了“芝麻开门”就使密室的石门洞开B.用语言倾诉进行精神分析治疗C.言过其实D.言不尽意E.语言的俗套四、问答题1.《语言的功能和陷阱》一课中所谈到的语言的社会功能有哪些?答:两个功能:一是交际工具,二是思维工具。
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
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
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
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节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
王国维死后,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纪念。
当时正值国民党统一时,立碑时间有案可查。
在当时,清华校长是罗家伦,是二陈(CC)派去的,众所周知。
我当时是清华研究院导师,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来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学问的人,特别是研究史学的人。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一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
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
学说有无错误,这是可以商量的,我对于王国维即是如此。
王国维的学说中,也有错的,如关于蒙古史上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就可以商量。
我的学说也有错误,也可以商量,个人之间的争吵,不必芥蒂。
我、你都应该如此。
我写王国维诗,中间骂了梁任公,给梁任公看,梁任公只笑了笑,不以为芥蒂。
我对胡适也骂过。
但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我认为王国维之死,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不关满清之灭亡,其一死乃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
三一文库()〔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篇一:《庄子·秋水篇》译文《庄子·秋水》翻译秋天来了,大雨应时而至,很多小河的水都汇集到黄河里面,水流冲击河里的小洲,激起奔腾的浪花,在两岸看去,分不清是牛还是马的形状。
黄河的河神河伯看到这种画面,洋洋自得,非常高兴,以为天下最美的东西都在自己这里了。
他顺着黄河向东游行,到了北海,再向东一看,看不见水的边际。
于是河伯羞愧地转过脸来,抬头看着北海的海神若,叹口气说:“乡间有人常说:‘听了一百种道理,觉得都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我还曾听说有一种人,在他们看来,孔子的见识也很短浅,伯夷的道德也不高尚。
一开始我并不相信有这样的高人,现在我见到你(所管辖的北海)一眼望不到头,(才知道你就是这样的高人)。
我若是不到你这里来,思想就会很狭隘很危险了,就会经常被通晓大道的高人笑话了。
”北海之神若回答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生命长短的限制;乡间的百姓,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所受教养的制约。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一下子就)认识到自己的鄙陋,那就可以和你讨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大河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但是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水不断从海底的尾闾流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是大海却永远不会干涸;无论春天还是秋天,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感觉到海水的变化。
从这点来看,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是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的。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我知道自己受形于天地,得气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石子、一棵小草在大山之中。
我正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太渺小,又哪里会因此自满自足呢?想一想看,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也像大泽之中小小的蚂蚁洞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也像巨大的粮仓之中细碎的米粒吗?世间的事物有千万种,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中国九州中生存着很多人,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
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
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
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
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节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
王国维死后,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纪念。
当时正值国民党统一时,立碑时间有案可查。
在当时,清华校长是罗家伦,是二陈(CC)派去的,众所周知。
我当时是清华研究院导师,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来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学问的人,特别是研究史学的人。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一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
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
学说有无错误,这是可以商量的,我对于王国维即是如此。
王国维的学说中,也有错的,如关于蒙古史上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就可以商量。
我的学说也有错误,也可以商量,个人之间的争吵,不必芥蒂。
我、你都应该如此。
我写王国维诗,中间骂了梁任公,给梁任公看,梁任公只笑了笑,不以为芥蒂。
我对胡适也骂过。
但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我认为王国维之死,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不关满清之灭亡,其一死乃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
作文素材积累: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释读陈寅恪(1890-1969),著名史学大师,清华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为王国维先生所撰碑铭中,流传最广、最为人们称道的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甲骨四堂之一。
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
1927年阴历五月初三,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所有之学人”。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要点翻译:君子读书治学,都是为了让心智和志向摆脱俗世陋见的枷锁,也只有这样,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传播。
思想如果不能自由,则不如去死。
这一古往今来的仁人圣贤一同为之以死守护的理念,又岂是那些庸俗僻陋之人能够理解的呢。
王国维先生用他的死来彰显自己独立自由的意志,他的死并不是人们议论的是为了一人的恩怨,或者一姓之天下的兴亡。
呜呼!在讲堂旁边树立这块石头,是为了寄托对先生的哀思,表示我们永不忘怀,也为了表彰这位哲人难能可贵的气节,彰显真理大道的无边。
南开大学语文答案究极版3.的是语言的哪个陷阱?言过其实4.王蒙曾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举了阿Q和徐志摩分别向吴妈示爱的例子,作者意图要说明语言的哪种功能?修辞5.王蒙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举了“失空斩”的例子,用来说明语言的哪种问题?言过其实6.王蒙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举了“轮扁斫轮”的例子,用来说明语言的哪种陷阱?言不能达意7.王蒙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曾提到李商隐的诗歌,是为了说明语言哪方面的问题?语言具有艺术和审美功能的问题王小波1.王小波的思想倾向是自由主义2.王小波属于红卫兵一代3.下列哪种作品不是王小波创作的《个狗主义》4.下列不属于王小波作品的是动物庄园5.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代表了一种什么精神?自由6.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王小波对这只猪的基本态度是?喜爱和尊敬7.王小波说,自己的文章篇篇都要“打自己的嘴巴”,《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体现此写作理念的情节是我没有和猪一起并肩战斗8.关于如何理解《一只独立独行的猪》中的幽默风格,下面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冷幽默9.《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属于哪种文体?思想性随笔10.“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
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
”这句话出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国维1.《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里,陈寅恪认为王国维自沉的原因是殉中华文化2.课文中所说的“王先生自沈”是发生于哪一年,什么历史背景下?1927年大革命3.王国维遗书有云“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此事变”是指国民革命军北伐4.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其第一境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5.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其第二境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6.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其第三境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7.《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由谁撰写陈寅恪8.《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所说“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此“俗谛”实有所指,指的是三民主义9.本文中的“俗谛”在佛教用语中与下列哪个词语有相对的关系?真谛梁启超1.(《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是梁启超的文章。